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捧為「一代教父」

2020-12-18 小一歷史筆記

沒有一場非正常死亡,他的作品寂寂無人問。

在這場非正常死亡以後,他的全集、選集一版再版,儘管他終生致力於解構和反對權威,但他還是被捧成了新的權威,一代文學教父,自名為「王小波門下走狗」者,成群結隊。

1997年的一個深夜,漆黑的深夜突然傳出了2聲非常慘痛的叫聲。

次日早晨,鄰居還在為這奇怪的叫聲議論紛紛,直到下午3點,有心人發現王小波沒有像往常一樣出門,這才意識到,可能是王小波出事了。因為當時王小波一個人在家,妻子李銀河還在英國做訪問學者。

人們好奇地上樓,悄悄地推開門,果然,王小波面頂白牆,身體弓著倒在了地上,牆上有他牙齒咬過的痕跡,很明顯的能看到他的嘴裡還有白灰,人們想趕緊救治他,可一摸他的身體早已經涼透了。

得知這一悲痛消息後的李銀河頓時虛脫,那個對她說「愛你就像愛生命」的人,已經不在了。

事後,診斷報告顯示,王小波是因為心力衰竭死亡,從現場的情況來看,他很有可能出現血栓、心肌梗塞,發病時,一個人在屋裡掙紮好幾個小時,把額頭都磕破了,牆上白皮也咬下幾塊。

這一幕,想想都後怕,姐姐王徵說:他忍受多少悲痛,只有上天知道。

一個月後,王小波一生最看重的小說作品,集結成《時代三部曲》,公開出版發行。

至這場非正常死亡之後,他的作品一路綠燈,再沒有遇到麻煩。

王小波曾在小說中,寫過一句話:

我也想為春天做點事:到長城邊遠足,到玉淵潭遊泳,到西郊去看古墓,可是哪一樣都做不成。做不成的事,還有很多。

沒有一場非正常死亡,他的作品寂寂無人問!

2001年,也是王小波離世的4年,他的《時代三部曲》加印10多次,印數約20萬冊,異常火爆,一時間,洛陽紙貴,再次出現在王小波作品身上。

可王小波生前,他作品《黃金時代》因為鋪天蓋地的性愛描寫,被香港當作黃色小說出版,被大陸出版社列為禁書,幾經周折,才賣出寥寥數冊,銷量十分慘澹。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人看過他作品,都把他當作神一樣對待。

高曉松說: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甩開第二名好幾條街,他是我心裡神一般的存在。

劉瑜說:「他代表的精神中國很缺乏。他那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魯豫說:一開始看《黃金時代》,我惱羞成怒,我早幹嘛去了。可現在想,可能是那個時間段剛剛好,如果早一點讀,不知道我會不會把陳清揚和王二當小黃書一樣讀。

就連習慣了用鼻子看人的王碩,談到王小波,也低下了他驕傲的頭顱,恭敬地說:王小波比我牛,要是他還活著,我不如他。#李銀河和王小波#

王小波這三部作品,確實有著驚人的魔力:於荒誕中見真實,於嬉皮中含智識,於細節處藏譏諷,於平常處見機鋒,汪洋恣意又收放自如,男女通吃又自成一體。一頓飯錢,就能讓你與這個最有趣的靈魂相遇!何樂而不為?

看完擺著收藏、送家人、送朋友也都挺好,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以下連結:

相關焦點

  • 王小波:寫了29年的「黃色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
    最近一段時間,王小波這個人突然火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對於王小波這個人,我算不上有多了解,但我知道他的故事。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了,他的家境很好,父母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一般情況下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早期教育肯定差不了,但王小波是個例外。
  • 梵谷37歲自殺,王小波45歲病亡,為何生前潦倒死後被封神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37歲的梵谷自殺的一百餘年之後,遙遠的東方,一位年僅45歲的作家病亡了,他叫王小波。當時的許多知名報刊,已經接納了王小波,他的隨筆得以出現在許多影響力巨大的報刊上,但專業文學期刊仍然對他視而不見。直到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病亡,也沒有獲得他的那些同行的認可。
  • 他45歲痛苦離世,去世兩年後,他的書籍卻受很多人喜歡!
    寫作天才,45歲痛苦離世。去世兩年後,卻被無數人追捧!他就是王小波,生前不很出名,但卻在離世後,他的書籍一版再版,現在仍有不少書友會去他的墓前「探望他」。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鐵黑時代》,讓他成為90年代中國最另類的作家。
  •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離世,葬禮無人死後追捧!
    終年45歲。一個"流氓"耍痞,兩個靈魂結合1977年,20來歲的李銀河正在《光明日報》史學組的編輯部,翻看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她被裡頭的文字吸引,心裡想:是怎樣詩意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小說。其實故事很簡單:名叫王二的男青年(21歲)和陳清揚(26歲)的女青年之間,發生的荒誕的情愛故事。女青年陳清揚,找到王二,要驗證自己不是"破鞋"。而王二直接回到:"大家都說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沒什麼道理可講。"後來陳清揚在和王二的"友誼"裡,真的就成了"破鞋"。
  • 1997年王小波突病身亡!生前作品被稱「死囚車」,死後與魯迅齊名
    」生前寂寞,死後爆紅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少這樣的人,而王小波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也會加入這個行列。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一出生就長得挺特別。同時他又是個21歲年輕的男子,對於未來有夢想,對現實有性饑渴。而陳清揚是「山上十五隊」的隊醫,她容貌清秀、身材窈窕,26歲的少婦,北醫大畢業的,人們私下議論她是「破鞋」。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
  • 王小波:一個寫了20年「黃色小說」有趣的人,生前寂寞,死後封神
    他是一個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有趣的人,生前寂寞,死後封神的人。—紀念全家被劃為「階級異己分子」一事。後來他回憶說:「飢餓可以把小孩變成白蟻」1968年,16歲的王小波被迫加入到混亂年代的知青隊伍,遠赴雲南等地,進行所謂的「改造」後來被禁又風靡全國的《黃金時代》一書,就是以此為背景的。
  • 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這個有趣的靈魂走了,卻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種。王小波走了,走得很落寞。被人發現時,王小波身邊還有未完成的著作,牆壁上還留著牙齒刮過的印跡,看上去死得特別痛苦。曾有人評價道,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地影響幾代人,並且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23年過去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句「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而把「變得有趣」作為人生目標。
  • 王小波沒來得及開大貨謀生就離世,令人諷刺的是死後卻受萬人追捧
    去世前第9天,王小波剛拿到貨車駕駛照,他說:「如果真沒人喜歡我的書,實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去開大貨車謀生。」令人諷刺的是,他生前無論怎樣推銷,都沒人肯要他的書,沒有一家出版社敢接。因為他對男女之事寫得太露骨、太細緻了。
  • 魯豫說它很解渴,王小波當它寵兒,《黃金時代》憑什麼牛?
    1997年,年僅45歲的王小波在自己郊外的工作室孤獨死去,死後有人看到他的牆壁上還留有抓痕,可見他死前異常痛苦。妻子李銀河在回來的機場聽到小波離世的消息,瞬間癱軟了。這位在生前說過「愛你就像愛生命」的王小波,如今卻把自己的生命丟失了。
  • 海子決定去死的那一年,王小波37歲,賈宏聲22歲
    所以對於那些獻身於警醒他人思考生命意義之人,我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每每迷茫時、痛苦時、一蹶不振時,總會想起他們的故事,想念他們的作品。他們生前窮困潦倒,寂寂無名,與現實對抗,為理想掙扎,而死後卻成為傳奇,獲得巨大名聲,受萬人敬仰。
  • 王小波推薦《黃金時代》:有趣的靈魂獨行,但思想的火炬從不熄滅
    王小波推薦《黃金時代》:有趣的靈魂獨行,但思想的火炬從不熄滅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而如王小波這般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獨行的人,你很難遇上第二個!這個生前寂寞潦倒,死後嘈雜熱鬧的天才作家,為那顆自由的靈魂,為那些恣意而不羈的非凡文字。今天,我們不說他的故事,只讀一讀《黃金時代》,他的經典語錄。
  • 王小波《黃金時代》: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王小波與弟弟在兩年間相繼去世,兄長心肌梗塞,愛弟遭黑人割頸
    1997年和1998年,對於王小波的母親來說是悲痛的兩年,兩年中85歲的老人接連痛失兩位愛子,怕母親再受刺激,家人努力隱瞞了5年王小波弟弟遇害的事實。1997年4月11日,城郊的一座破舊平房內,年僅45歲的王小波永遠停止了呼吸。有人說,如果王小波還活著,他很可能會在莫言之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這些只能是假設,王小波像海蒂一樣,他是一位在死後受到了更多關注的作家。
  • 37歲梵谷:性病纏身,情路坎坷,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萬人吹捧
    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以買到他的畫為榮,然而這一切都與梵谷無關。生前的梵谷窮困潦倒,他的畫從來沒得到大眾的賞識,唯一賣出去的作品是《紅色的葡萄園》,價格僅為1000美元。梵谷的一生都是孤苦的、被嫌棄的,他的父母也視之如敝屣。
  • 辛龍曬劉真生前舊照表思念:愛妻離世半年,仍舊走不出痛苦的陰影
    劉真的意外離世大家都感覺到了意外,對於摯愛的離開,辛龍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準備,但準備得越久,他的內心壓力與痛苦就越大。
  • 清華文青要搞搖滾,王小波一句話讓其迷途知返,背靠騰訊賺錢發財
    於是找來和兒子關係最好的王小波來勸導。兩人見面之後還沒等王小波開口,姚勇就直接拋出了他的觀點:舅舅,何必要快樂呢?痛苦是靈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說:沒有痛苦,叫什麼詩人?王小波一聽,心想:這孩子,懂得還挺多。但是再「文藝」的話,也難不倒王小波,他舉了很多例子,然後說,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 王小波:雖已去世23年,依然光彩奪目,絲毫未因時間衝洗而褪色
    王小波的一生就像翻版的梵谷,文筆與思想領先當代作家30年,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雖然他已經去世23年了,「王小波熱」卻依然存在。我個人覺得王小波的作品魅力至今仍能迷倒很多人的關鍵在於,他的雜文裡面透露出來的觀點在當下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思考意義。
  • 王小波:一想起你,我這張醜臉就泛起微笑:他是最會撩妹的讀書人
    很多人說,如果王小波在世的話,他可能是先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記得第一次接觸王小波的時候,是在高中的語文課上,那段時間根本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厚厚的語文書下是一本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可以說他的《時代三部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 7700萬「空巢」青年:生前無人陪伴,死後無人認屍,單身真的好嗎
    許多的單身青年都填寫了這張表,結果百分之九十的青年都屬於十級孤獨,人們統稱為十級孤獨症。孤獨似乎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中國十幾億人口,空巢的青年就達到了7700萬左右。據調查顯示,近年中國單身人數已經達到了2.6億,所佔人口比例接近百分之二十。這個數據出來之後,令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