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丘牌,就是玩長牌。長牌,中國傳統紙牌遊戲的一種,玩法多種多樣,傳說為蜀相諸葛孔明所創,又叫「川牌」或者叫「撮牌」。因其形狀窄細而修長,有個美美的名兒叫「紙葉子」。年輕人更有創意,把掇丘牌弄個最時髦的詞兒,叫作「學習84號文件」。
掇,據《漢典》的基本解釋是「拾取、摘取」。玩丘牌,謀局在先,為了穩操勝券,必須把別人手中可以管住自己的牌,用單張或連牌拱下來。高手玩牌,不慌不忙,一張一張地摘取,所以叫「掇」丘牌。
莊家洗牌,左手右手各握一半牌參叉交插,俗話說「牌洗三道要還原」。洗牌一般都要選張底板,也有底板和蓋板都選的。也有做小動作的,在撿牌的時候每隔兩張嵌一搭子連牌或同樣三張好牌,謀事在人,誰捉住誰贏牌。
尾家端牌,也叫「刀牌、斷牌」,牌規有曰:「牌斷如刀切」。端牌,是決定捉牌順序和組牌格局的重要環節。場合上,不允許揭一張蓋板牌和攔腰抽一疊牌,這種行為叫「剝皮抽筋」。莊家,輕則給你個臉色,重則罵你「不懂規矩」,不跟你玩了,甩袖而去。
我的老家,渠縣上北路豐樂場李家壩,掇丘牌歷代盛行,長盛不衰。掇丘牌,益智怡趣,集休閒娛樂於一體,不分男女老少,四季鹹宜。
丘牌除花牌「財神、聽用」外,共84張,21大門類,每個門類各4張。分別是:天地人和四六貓斧錘,丁丁二四長二長三梅,俗稱「正門」。其中,天地人和各配兩門點子,組成鴛鴦配,稱天九、地八、人七、和五。點子分別是:紅九、黑九,二六、三五,三四、二五,么四、拐子。丘牌,個別門類還有雅號,比如說黑九又叫「臭蟲」,丁丁二四叫「猴兒」,斧頭取其諧音叫「牯牛」,梅子麻子,么六錘子,長三叫「串子」,長二叫「板凳」,長二長三梅子合稱「中」或「硬中」。還有更文藝範兒的,天牌叫作「哦豁連(天)」,地牌叫作「雙手撐(地)」。
丘牌玩法多種多樣,牌規也是一輩一輩口口相傳,也有臨時議定的,牌規一旦約定,必須嚴格遵守。當地最常見的是「么地人,高七七」,講番,有平番和鬥番,鄉下人一般不玩鬥番。夠15張就可以擺牌,16張起番,22張起「夾」,夾張有番。所謂「么地人,高七七」,就是天地人和四大正門加上兩個七點加上么四么六,這幾門牌有三張就算一番,有四張就算兩番,其餘各門類,要四張才算一番。
有種玩法是「啥都不講」,除最起碼的牌德以外,么可以單行,很隨便的。還有種玩法是「講全套」,這個牌規很嚴格,包括「牌打不語、猴兒不上手、么不落地、掉張打張、多報少收、錯報不收、么不單行」等等。如果你為了保全張子先下了大牌而又不夠張子擺牌,或者有意無意間不管牌而放跑了小牌,是要包糊的。「包糊」,就是你一個人輸。
掇丘牌一般四個人玩,通常玩「溜莊」,依次輪轉,人人有份。也可以玩「紅莊」,奪莊下課。也可以三個人玩,叫「硬抬」,硬撐到底。
掇丘牌本是休閒娛樂活動,但一直沿襲下來都是搞物質刺激,不論輸贏大小,皆屬於賭博行為。我們那個時候打1分錢1張,就算是在煤油燈下玩個通宵達旦,輸贏也就幾分錢或毛把兩毛錢。後來就不必多說了,賭博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及家庭後果,大家有目共睹。
掇丘牌,玩者眾多。逸聞趣事,眾生百相,時而有之。或親歷親見,或道聽途說,被傳得津津有味。
一把牌捉上手,就夠張子,而且自己當莊,這叫擺「天糊」。老一輩說,天糊的牌要先走一張閒牌溜一圈,不能直接擺下來,直接擺下來有犯忌諱,要敗手氣,不可以的。也有第一圈牌走出去,湊巧被別人擺了牌的,當莊的只有乾瞪眼「哦豁」一聲,說「橫起飈了」。
老一輩說,哪怕你捉了12個天九都要挨打。12天九是最大的牌,誰能打得過。但寡寡12天九,爛牌一堆,不夠張數,是擺不了牌的。如果很氣惱地跑回去告訴他爹,他爹一聽12天九都擺不了牌,也不問青紅皂白,「哐哐」兩耳屎打過去。12天九也挨打,挨他爹打了,被傳為笑談。
一手牌全是大牌,如果28張牌全都擺出來,是掇丘牌之大忌,傳言有「災禍」臨頭。聰明人不會去犯險,神不知鬼不覺地在手頭留一疊牌,秘而不宣。
我知道在掇丘牌活動中,玩得最瘋狂、最浪漫、最肆無忌憚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本地李、張二位知名人士(恕不方便透露姓名),約了另外兩位小有名氣的沙石包工頭,提了整整一大箱丘牌,租一葉小舟,從龍會場沿巴河順流而下,每副丘牌玩過一次就丟入河中,又另換一副新牌。每牌如此,待小船漂流到三匯石盤時,一大箱丘牌幾乎甩完,四人相視無語,拍拍衣兜,棄船登岸,揚長而去。□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