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南宋辛棄疾《鷓鴣天》
初衣解詩:辛棄疾的這首詩寫得極有意思,此時桃李爭春,但是詩人踏馬即行,卻意不在此。詞風極其的曠達,卻意在言外。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勞損杜陵翁。」桃李開遍了山野,這樣的美景,我並不在意,因為我不是為桃李而來,但是桃李滿山,也曾經讓杜甫煩惱。這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杜甫曾經在四川草堂手種桃李,雖然離他的家鄉很遠,但是熱愛植物的杜甫,在中年以後難得安定,在草堂的四周種滿了桃李,開花的季節,狂風大作,讓杜甫奉外的煩惱。因為被風吹,折了數枝花。
辛棄疾此番看見漫山的桃李,雖然志不在此,但是熟知歷史的他,也知道,各花入各眼。
「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這個又是一句為現代人所不知道的典故。漢朝的李蔡,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堂弟,軍功顯赫,政績卓著,他唯一不堪的地方,就是酷愛園林,結果他私自佔領了漢景帝的陵園的空地。
那麼這是將杜甫和李蔡相比,杜甫草堂,清貧節儉,手種桃李,而李蔡則是佔他人之地,同樣是愛花之人,李蔡明顯落了下風。
「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這裡的驛使,是借代梅花。
南北朝的陸凱,有贈朋友範曄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那麼辛棄疾詞在這裡是說,我將梅花全部都送給了驛使,讓他快馬加鞭,去寄給我心中的人。
「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這是說的自家自己的家園,剩下的只有林逋的梅花清風,而沒有梅花。
梅花到哪裡去了?梅花開謝了,但是辛棄疾不這麼寫,辛棄疾說,是我主動將梅花寄走,送給了北方邊塞的朋友,我還要驛使快馬加鞭!而我這裡,就剩下空梅花枝,以及漫山遍野的桃李。
這首詩最有意思的是寫在梅花凋謝的春初。漫山遍野都是桃李,辛棄疾心中有梅,眼前無梅,但是處處都是圍繞著梅花在寫。哪怕梅花已經開落。
54歲的辛棄疾,年輕時的壯志和抱負,在現實中得不到施展。22歲的他,鐵血歸宋,想在收復國土上施展抱負,但是回到南宋之後,朝廷苟且偷安,表面上表彰辛棄疾,實際上不予重用,20年來的官僚生涯,無非是邊遠地方的安撫史,轉運使。志氣不申的辛棄疾,只好自己學陶淵明,經營自家的莊園。
那麼他在這一首詩裡用杜甫和李蔡做比,其實也是對外宣明了自己的態度。我就是經營自己的莊園,桃李滿山,也沒有動用國家的一絲一毫。就算是我家的梅花開落了,我也是,西湖處是林逋的風格。我自己的田園,我自己的梅花。
辛棄疾寫下了大量的梅花詩,比起桃李來,梅花更能夠代表辛棄疾品格的高潔。梅花寄託了辛棄疾冰雪落寞的雪藏生涯。
所以哪怕是春風滿坡,桃李撲面,梅花凋謝,他想的,仍舊是玉骨冰姿的梅花。
辛棄疾哪裡就比不上林逋?也實際上是古今無人物可比,辛棄疾想來想去,也只有林逋的高潔自守和自己比。說實話,辛棄疾的氣量與人品,遠在林逋之上。因為辛棄疾不是隱士,他是愛國的壯士!
殺雞用牛刀,辛棄疾居然文學上有聲有色,我也是不得不服。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