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才有意思,桃李漫山過眼空,他寫的是什麼?

2020-12-23 初衣勝雪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南宋辛棄疾《鷓鴣天》

初衣解詩:辛棄疾的這首詩寫得極有意思,此時桃李爭春,但是詩人踏馬即行,卻意不在此。詞風極其的曠達,卻意在言外。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勞損杜陵翁。」桃李開遍了山野,這樣的美景,我並不在意,因為我不是為桃李而來,但是桃李滿山,也曾經讓杜甫煩惱。這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杜甫曾經在四川草堂手種桃李,雖然離他的家鄉很遠,但是熱愛植物的杜甫,在中年以後難得安定,在草堂的四周種滿了桃李,開花的季節,狂風大作,讓杜甫奉外的煩惱。因為被風吹,折了數枝花。

辛棄疾此番看見漫山的桃李,雖然志不在此,但是熟知歷史的他,也知道,各花入各眼。

「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這個又是一句為現代人所不知道的典故。漢朝的李蔡,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堂弟,軍功顯赫,政績卓著,他唯一不堪的地方,就是酷愛園林,結果他私自佔領了漢景帝的陵園的空地。

那麼這是將杜甫和李蔡相比,杜甫草堂,清貧節儉,手種桃李,而李蔡則是佔他人之地,同樣是愛花之人,李蔡明顯落了下風。

「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這裡的驛使,是借代梅花。

南北朝的陸凱,有贈朋友範曄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那麼辛棄疾詞在這裡是說,我將梅花全部都送給了驛使,讓他快馬加鞭,去寄給我心中的人。

「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這是說的自家自己的家園,剩下的只有林逋的梅花清風,而沒有梅花。

梅花到哪裡去了?梅花開謝了,但是辛棄疾不這麼寫,辛棄疾說,是我主動將梅花寄走,送給了北方邊塞的朋友,我還要驛使快馬加鞭!而我這裡,就剩下空梅花枝,以及漫山遍野的桃李。

這首詩最有意思的是寫在梅花凋謝的春初。漫山遍野都是桃李,辛棄疾心中有梅,眼前無梅,但是處處都是圍繞著梅花在寫。哪怕梅花已經開落。

54歲的辛棄疾,年輕時的壯志和抱負,在現實中得不到施展。22歲的他,鐵血歸宋,想在收復國土上施展抱負,但是回到南宋之後,朝廷苟且偷安,表面上表彰辛棄疾,實際上不予重用,20年來的官僚生涯,無非是邊遠地方的安撫史,轉運使。志氣不申的辛棄疾,只好自己學陶淵明,經營自家的莊園。

那麼他在這一首詩裡用杜甫和李蔡做比,其實也是對外宣明了自己的態度。我就是經營自己的莊園,桃李滿山,也沒有動用國家的一絲一毫。就算是我家的梅花開落了,我也是,西湖處是林逋的風格。我自己的田園,我自己的梅花。

辛棄疾寫下了大量的梅花詩,比起桃李來,梅花更能夠代表辛棄疾品格的高潔。梅花寄託了辛棄疾冰雪落寞的雪藏生涯。

所以哪怕是春風滿坡,桃李撲面,梅花凋謝,他想的,仍舊是玉骨冰姿的梅花。

辛棄疾哪裡就比不上林逋?也實際上是古今無人物可比,辛棄疾想來想去,也只有林逋的高潔自守和自己比。說實話,辛棄疾的氣量與人品,遠在林逋之上。因為辛棄疾不是隱士,他是愛國的壯士!

殺雞用牛刀,辛棄疾居然文學上有聲有色,我也是不得不服。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的這首詞寫得極有意思,把鄉村頑童描繪的活靈活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一代偉大的詞人,同時他也是抗金名將,帶領過軍隊真正的上過戰場,這一點他與陸遊和嶽飛是很像,都是屬於那種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作為一位愛國的文人,辛棄疾完全可與眾多人相媲美,例如他的才華,那在南宋也是首屈一指,他寫過很多非常優美的詞作,並且還在自己的詞作中,處處流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
  • 王國維說:辛棄疾的詞有性情有意境,讀了這首詞才知道果然如此!
    此詞是辛棄疾隱居時所作,雖然身在遠方,但是心中對家國的牽掛沒有一刻忘記。在這樣的情緒之下,我們再來看辛棄疾這首詞寫了什麼。我在溪邊行走,溪水裡倒映出我的影子,天空也倒映在溪水的底部。天上還有飄動的白雲,人此刻正走在那白雲中。我放聲高歌,誰人來和?只聽見空幽的山谷傳來清亮的聲音。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這首詞,愛好詩詞的朋友應該都比較熟悉,其經典程度也自然不用筆者多說。所以本期筆者只和大家說關於這首詞的,3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第一、就是這首詞前其實是有一個序言的,大意是說:自己喬遷後,很多好友都為他的新居寫過詞賦,但他自己卻一直想不到該寫什麼,所以遲遲沒有下筆。
  • 辛棄疾這首詞,寫法一反常態,開篇讓人大笑,讀完讓人深思
    所以,小編特地為大家選了一首南宋豪放派文學家辛棄疾的作品。它叫《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辛棄疾的詞,大多詠物言志、寄情於景。這首詞也是這類風格。讀稼軒居士的詞,必須結合他的人生經歷來看。自從南歸之後,他以為自己能獲得南宋朝的重用,自己的才幹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 蘇軾看到桃花林中,有年輕男女幽會,寫了這首詞,是愛情的模樣
    但,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毫無疑問,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雄壯樂觀的詞章,在這千年之中,感染過無數在苦海中掙扎的人們。
  • 品樂賞春《武陵春》,品歌賞詩《桃李風前多嫵媚》
    辛棄疾 〔宋代〕桃李風前多嫵媚,楊柳更溫柔。草草杯盤不要收。才曉便扶頭。桃花和李花在春風中搖曳著嫵媚的身姿,隨風舒展的柳條比桃花和李花還要柔美。叫人取來笙,唱著歌隨意遊玩,暫且不管人世間的無端愁思。 趁著天晴連夜賞春景,就怕一場雨後春天就結束了。雜亂的杯盤不要收下去,才剛到早上就已經喝醉了。這首詞以抒情的筆調,明快的語言,描寫了春光明媚以及作者及時行樂的思想情趣,輕鬆活潑,饒有趣味。
  • 兒子貪財,辛棄疾寫了首狠詞教訓他,又剛又有哲理,最後一句霸氣
    無獨有偶,辛棄疾的兒子也讓他很是失望。辛棄疾作為宋代詞壇能和蘇軾爭「一哥」的存在,他的文學才華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而更為難得的是他在武功方面也頗為不俗。20出頭的辛棄疾就曾帶領50多人偷襲幾萬人的敵營,活捉叛徒。這樣的文武全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但儘管如此,兒子卻依舊讓他不省心。
  • 辛棄疾可愛的一面,喝醉酒後,寫了一首「冷門」詞,風趣幽默
    卓爾不凡,卻也有醉酒之態辛棄疾生於南宋,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寫的詞句多為心繫家國的大義之詞,難得一見他的雅興,將自己酒後的樣子主動寫了下來,這一千古佳作,讓我們看了以後不禁莞爾一笑。原來錚錚鐵骨的傲世男兒,也有這麼可愛的一面。
  • 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尋的是個男子?而不是「她」
    說起辛棄疾,想必大家會覺得他是一個武將,莽夫。但是辛棄疾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人了,他上得了戰場,懂得政治,寫得了詩詞,能文能武,是個全方面發展的人才。鐵血男兒也有兒女柔情,你永遠想像不到戰士的柔情比女子還來的浪漫。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感受辛棄疾的柔情似水。
  • 辛棄疾下決心戒酒,寫了一首詞,對著酒杯發牢騷,令人捧腹大笑
    心底散發溫柔的人才能吟誦,辛棄疾是有趣的,他的情感是豐富的,有鐵骨也有柔情。年近六十歲的辛棄疾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戒酒,因此留下了讓人回味的有趣作品《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讓人讀了忍不住笑出了眼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賞析。
  • 豪放詞人辛棄疾,在元宵節,寫了一首唯美詞,很多人用來形容愛情
    ,人生嘛便是無盡的追逐與前進,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夠放棄對未來的執著。即便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會頭破血流,會遇見無數的坎坷,但是依舊不能夠放棄。堅韌不屈的態度,才是人生路上最重要,堅持奮鬥才是我們需要的。世間之物沒有平白無故而來的,也沒有隨意可以不付出就得到的。因此不要因為一時的苦難就想要放棄。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實際上早在東晉,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便是一個很多寫飲酒詩的詩人。而在唐宋時期,詩仙李白的《將進酒》、王維的《渭城曲》、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名作,都能夠說成借著酒興創作而出的飲酒詩詞。本文向大家分享這首《西江月·遣興》,便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著名的飲酒詞。但是與其他飲酒詞略有不同。辛棄疾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下片採用了散文語法入詞的形式。
  • 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描寫的是什麼內容,詞中的關鍵字是什麼?
    今天重讀這首詞作,一下子將我的思緒引入了詞作中所營造出的意境,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首詞的中的關鍵字是什麼呢?思慮再三,所以我想將自己對這首詞的看法寫出來。這是一首現實與夢想結合的詞作,也是一首抒發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詞作。在解讀詞作以及分析詞中的關鍵詞時,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對辛棄疾和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做一個交代。這樣更有助於理解好這首詞作的內涵和意義,以及詞中的關鍵字。
  • 辛棄疾沒寫過家鄉濟南的泉?不,他魂牽夢繞正是泉城
    位於濟南歷城的辛棄疾故居 濟南是辛棄疾的故鄉,但遺憾的是,從20來歲離開金人統治下的山東南下,到68歲在南宋轄下的江西去世,辛棄疾一直未能再回濟南工作或生活。
  • 辛棄疾抗敵期間,寫了一首詞,抒發雄心壯志,第一句盡顯豪氣
    在最初辛棄疾身在渴望繼續進入軍隊,帶兵北上,北擊金人,收復失地。然而來到南宋之後,辛棄疾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軍隊之中,因為他的身份太敏感了,最終也僅僅是將他安排到了文職之中。辛棄疾自從來到南宋之後,先是受到了宋高宗的稱讚,大火了一把,而之後辛棄疾向宋孝宗也寫了許多北伐之策。雖然沒有被啟用,但是卻在臨安城中廣泛流傳,因而辛棄疾的名聲也是廣為傳播。而這一效應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辛棄疾成為了南宋北伐的形象大使。
  • 詩詞與中醫|薺菜——為什麼能寄託著辛棄疾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原詞賞識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 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背景:這是一首宋代文人辛棄疾的詞。南宋淳熙八年,當時他41歲,遭遇彈劾隱居上饒,習慣了恬淡的田園生活,厭倦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這首詞就是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由衷讚美。
  • 以豪放詞著稱的辛棄疾,他的《清平樂·村居》為什麼描寫田園生活
    《清平樂·村居》詞意圖這首詞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呢?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那麼,要想解讀好《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探討這首詞是在什麼情況下寫成的?就要從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開始談起,也要從辛棄疾的生平經歷談起,這也就是「知人論詩(詞)」的方法。
  • 蘇軾與辛棄疾的詩詞大戰:半夜無眠各寫《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而辛棄疾則是武將出身,他能步入仕途是因為在沙場上的良好表現,所以很多人自然就覺得他的文學功底並不算紮實。其實這兩個人在詩詞造詣上各有千秋,無論是哪一個,單拿出來,都吊打我們好幾條街,所以我也不能妄加評論,只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對兩個人進行分析對比。
  • 辛棄疾的這首詞上闕平淡無奇,卻名傳千古
    南宋詞人辛棄疾,與蘇軾齊名,合稱為「蘇辛」,共同撐起宋詞裡的豪放派。辛棄疾的一生是傳奇的,首先是他的出生不一般,他生長在被金人佔領的淪陷區,從小就感受到「國破山河在」;青年時期,曾經單騎闖入金營,擒殺叛徒張安國,隨後回歸南宋。
  • 後蜀主孟昶為寵妃寫了首詞,蘇軾用前兩句仿了一首,比原詞更高級
    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蘇軾7歲的時候在眉州見到一位90歲的老尼姑,她曾和師父去過當時孟昶的宮中,恰好就是那天晚上,孟昶與花蕊夫人在摩訶池上乘涼作了那首詞,而這位尼姑把這首詞記下來,又說給了小蘇軾聽。如今人間已經沒有知道這首詞的,於是蘇軾僅依照前兩句,又把它翻作成了另外一首詞。這首《洞仙歌》的內容上片寫花蕊夫人簾內欹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