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發展林下養菌,走出致富新路

2020-12-16 金臺資訊

深秋時節,從大方縣城出發,穿過對江河,車行不久便到了大方縣對江鎮龍場村食用菌種植基地。

「你別看這四周灰濛濛一片,對於我們林下的寶貝們來說,這溼潤的氣候正是他們生長的最好時節。」早就在山林前等候我們的廣西北南食用菌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軍指著周圍被大霧籠罩的山林告訴筆者,這密密麻麻的山林底下,全是他們正在培育的寶貝。

劉軍口中所說的寶貝,就是山林裡正在進行人工栽培的滑子菇、赤松茸和羊肚菌等食用菌品種。近幾年來,大方縣對江鎮憑著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充分利用退耕還林生長起來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

「早些年,因為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傳統農業讓老百姓入不敷出,有些家庭不惜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現在好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效果日益明顯,大家都不再盼著那一畝三分地,該打工的打工,該做生意的做生意,山一個個綠了起來,老百姓再將林地流轉給企業收取流轉費,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日子是越過越好嘍!」隨行的對江鎮龍場村支書管豔梅一邊走一邊喃喃自語。

曾經,一向陰雨綿綿的多雨天氣讓許多大方人感覺頹廢,卻不知這陰雨綿綿、大霧蒙蒙的氣候也能生出金疙瘩。據劉軍介紹,大方縣對江鎮林地多,氣候條件比較適宜食用菌生長,2020年7月份,他抓住這一得天獨厚的林下種植條件,在對江鎮龍場村搞起了林下種植滑子菇、赤松茸和羊肚菌產業,幾年下來,已形成一定規模,並成功帶領80多戶貧困戶脫貧。

「我們一期工程是發展200畝滑子菇,350畝赤松茸,500畝羊肚菌,如今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接下來,我們二期工程除了增加食用菌種植規模外,我們還準備流轉1000畝土地,發展旱稻或其他農作物種植,以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冬天食用菌生長的肥料,這樣,不僅食用菌能保持原生態口感,還能為森林增加養分,利用秸稈還田的方式進一步深化我們特色食用菌產業。」劉軍說。

「我今年65,早就不能外出打工了,自從家門口有了這個食用菌種植基地,我一天出來活動活動就有70元的務工收入,自己賺的錢自己用,硬氣得很。」正在食用菌基地忙著分揀菌棒的對江鎮龍場村村民李發群笑嘻嘻地說。

「我們這個林下種植食用菌項目,就是充分利用秸稈的合理回收,不僅可以讓貧困戶分紅、增加老百姓務工收入,還非常有利於森林防火。下一步,爭取讓企業帶動更多老百姓參與進來,讓林下食用菌產業成為我們的龍頭企業。」大方縣對江鎮黨委書記錢愛生說。

(李丹 楊倩)

相關焦點

  • 探訪廣昌樟樹靈芝仿野生栽培基地:林下種菌藥 開啟致富路
    但是有這樣一片「林場」,不僅能消除夏日的燥熱,更暗藏致富玄機……7月11日上午,「決勝小康 好戲『蓮』臺」 2020網絡媒體廣昌行的記者們一來到赤水鎮樟樹靈芝仿野生栽培基地,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一排排菌棒整整齊齊的壘在林間地上,通過分區,菌棒上長了樟樹靈芝、茶樹菇、毛筍菇等五種菌種。
  • 貴州黎平:林下仿野生靈芝敲開致富門
    初見鄧家鄉,一米七幾的大個下略帶幾分靦腆、羞澀。鄧家鄉是黔東南州黎平縣竹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殘致貧。自2017年加入該村祥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靈芝產業,股金分紅和就業增收讓老鄧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 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阿爾山市考察時指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守住生態底線,保護好生態就是發展。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的旅遊業一定會火起來。」
  • 林下「裂變」山間「藏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的「綠色減...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生活貧困與生態惡化雙重壓力下,貴州開始在荒山與石漠間尋找新的生機。  守護青山涵養綠色生態,探索青山發展生態經濟,不負青山優化生態循環。  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貴州讓石漠荒山變為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綠色減貧」之路。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林下可「掘金」!興仁市林下菌藥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興仁市林下菌藥產業鋪就脫貧致富路 2020-05-30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大方:合作社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
    據了解,2019年以來,大方縣堅持以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為抓手,精準謀劃產業,探索出了一條「黨組織帶強、合作社帶富」的致富之路。截至目前,全縣村集體經濟積累達1.4億元,帶動社員分紅增收2721.88萬元,為鞏固脫貧成效、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源動力」。
  • 小菌菇裡的致富大門道
    原標題:小菌菇裡的致富大門道   「我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了60多萬元呢!」
  • 【媒體聚焦】河北圍場:因地制宜精準扶貧 走出綠色發展致富路
    近年來,圍場按照「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理念,確定了「南部鮮果、中東部乾果、西北部森林旅遊、接壩地區用材林」四個產業區,「旅遊環線園林苗木、縣城周邊時令果採摘」兩條產業帶,「木材加工、乾鮮果品、園林苗木、森林旅遊、林下種養」五大產業基地,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全縣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為全縣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 黨建引領林長制改革走出新路
    通過整合公益林、天然林、森林防火等人員資金,弋陽縣完善了「一長三員」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架構,建成了集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經營管理、林權管理服務、森林應急減災為一體的智慧林業平臺,把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著力點延伸至源頭、落實到山頭地塊,解決了150多個生態保護、林業發展難題。黨員帶頭並帶動群眾參加國土綠化。
  • 兩條底線:鋪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貴州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力推進三大攻堅戰,深入實施三大戰略行動,加快建設三大國家級試驗區,走出了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 德江:小菌菇大產業 撐起群眾「致富傘」
    記者在園區間穿行,陶緣歸田食用菌產業園技術負責人黎妮不停地用手機拍下大棚內破土而出的紅託竹蓀,發往微信朋友圈向網友們展示生長情況。紅託竹蓀有著「菌中仙子」「菌中皇后」之美稱,市場價格一直堅挺,發展前景廣闊。德江縣將此項產業作為未來興村富民的戰略選擇,經歷了一定程度上的「陣痛」和積極可貴的探索。
  • 黑龍江省依安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種植走出一條致富新路
    依安縣馬鈴薯種植基地裡,大棚下覆蓋著生機勃勃的馬鈴薯種薯秧苗。說起基地給他家帶來的收益,新發鄉新裡村脫貧戶王海忠笑容滿面。近年來,黑龍江省依安縣摸索出一條致富新路,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產業,將小土豆變成了「金疙瘩」,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貧困戶個人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小,耗費人工,獲利也少。
  • 貴州:譜寫新時代全域旅遊發展壯麗篇章
    水墨丹青萬峰林如今,貴州正著眼新理念新要求,深入推動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轉變,以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為新目標,以清晰的「生態貴州、人文貴州、開放貴州、健康貴州、好客貴州」外宣形象,昂首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 尖峰林下種黃精鋪就致富路
    日前,走進廣昌縣尖峰鄉小坑村黃精種植基地,只見林下套種的黃精破土而出,工人們在除雜草。近年來,尖峰鄉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江西宜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仿野生黃精項目。目前,該基地共種植黃精600畝,前胡、芍藥等1000畝,吸納當地12戶貧困戶參與經營、增收致富,每年還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餘元。【來源:撫州市人民政府】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
    四川:養好小龍蝦 自貢市大安區貧困戶走出致富路2020-04-13 11: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這是一個曾經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農村青年,經過四年的辛苦拼搏,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展龍蝦產業。現在,廖春已發展40餘畝稻田小龍蝦養殖,年產龍蝦約7000斤,成為全村家喻戶曉的致富能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廖春家有兄弟二人,母親常年患病,是村裡出了名的「藥罐子」。
  • 順應鮮花市場需求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
    雲南江川農戶種植火龍珠走出致富路。火龍珠是金絲桃屬植物中培育出來的觀賞植物,因葉色濃綠、果色豐富嬌豔在花市上頗為搶眼。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江城鎮農戶根據鬥南花卉市場鮮花需求,引進火龍珠種植,走出了一條火紅的致富路。
  • 黑龍江木蘭縣:昔日林下靈芝草 今朝產業致富苗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柳河鎮西經營主體發揮技術優勢,緊貼北藥種植產業,發展棚室靈芝產業,將林下靈芝草打造成產業振興致富苗,帶領鄉親們闖出一條增收致富新路。溫室棚區共有17棟大棚,共種植赤靈芝10棟、松杉靈芝7棟,棚室佔地已發展到3000餘平方米,穩健形成了「農戶+基地+林場」的產業格局。
  • 麥蓋提縣:養鵝走出特色養殖致富路
    天山網訊(通訊員阿依努爾 黃曼報導)在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尤庫日塔瓦爾克斯克村,村民熱孜萬古麗·艾山是村裡的養鵝大戶,她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鄉親們一起養鵝致富。2018年,尤庫日塔瓦爾克斯克村開始發展花香白鵝養殖,村裡採取「大戶牽頭、村委會入股、聘請貧困戶管理,全體貧困戶享受分紅」的集中飼養模式,由村裡的大戶牽頭購買鵝苗,村委會以閒置的13畝紅棗林作為場地入股,聘請貧困戶作為管理人員。自從熱孜萬古麗在家裡養了鵝,村支部書記韓文鵬就時不時地來到她家了解鵝的生長情況。
  • 安徽懷遠: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赤松茸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德龍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陳集鄉梨元村100林地,種植了經濟作物赤松茸等高效農業,實現林下經濟,帶動更多的鄰裡鄉親一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