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2020-12-13 騰訊網

我們都聽說過,在討論星際距離時,涉及到的數字會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話雖如此,我們怎麼知道一顆恆星到底有多遠呢?雖然有很多方法來計算我們的行星和另一顆恆星之間的距離,但有三種方法是最主要的。通過簡單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我們的天文學家已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生動的宇宙圖景。現在坐下來,喝杯茶,讓你的大腦為一些不可思議的數學做好準備。

愛上數學吧

圖源:space

視差方法

你是否注意到,當你在行駛的車輛上向窗外看時,離你較近的物體飛馳而過,而相比之下,離你較遠的物體似乎移動得很慢?這叫做視差效應。同樣地,當我們圍繞太陽公轉時,離地球較近的恆星的位置會逐漸地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而離地球較遠的恆星看上去就沒有這麼明顯的移動。利用這一原理,天文學家可以相當精確地計算附近恆星的距離。

視差效應

首先,天文學家記下一顆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然後在六個月後,再次測量同一顆恆星的位置。記住,六個月後,地球會位於太陽的另一邊!由於視差效應,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會發生變化。通過比較兩個位置,就可以計算視差角。

視差角與恆星的距離有直接的關係。這個關係式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學方法求出:

d=1/p(arcsec)

[這個方程背後的數學原理相當簡單。為了計算到恆星的距離,我們從太陽的位置向恆星畫一條垂線。我們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與視差角。利用三角學,我們可以推導出tan A=對邊/鄰邊,其中A是視差角,對邊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鄰邊是太陽到恆星的距離。因此,p=1/d。因此,d=1/p。]

圖源:earthsky

視差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被記做一個天文單位(AU)。恆星所在位置的移動非常小,因此視差角用角秒單位來測量,即1度的六十分之一。一整個弧秒對應1秒差距的距離(d=1秒差距=1AU/1弧秒)。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光年不常被用作距離單位。實際上,天文學家更喜歡用秒差距做單位!1秒差距大約是3光年。

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我們4光年。這意味著,除了太陽之外,在1秒差距的距離內沒有任何一顆恆星。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你想計算任何恆星的距離,請確保視差角絕對小於1角秒。

如果你曾在學校裡努力學過幾何,就會知道嘗試計算非常小的角度可能會不準確得令人沮喪。這類計算也是如此。恆星離我們越遠,測量它每半年位置的變化就越困難。

因此,視差法只能用於距離小於100秒差距的恆星。然而,大多數恆星落在這個範圍之外。即使是我們銀河系中的許多恆星,距離也可能超過1000秒差距。所以…我們如何計算它們的距離呢?

不知道

顏色/星等關係

當你仰望天空時,有些星星顯得比其他星星更亮。古希臘天文學家希帕克斯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在公元前150年試圖根據亮度對恆星進行分類。根據目視亮度對恆星進行的這種分類被稱為視星等。今天,希帕克斯的標準已經被調整,我們採用了一種更為複雜的標準,以適應手頭的大量天文信息。依據此標準,恆星的亮度越低,視星等越大。通過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一些恆星可以暗至30等,而太陽的視星等為-26.8等。

圖源:earthsky

視星等

然而,視星等可能非常具有欺騙性。如果一顆恆星非常明亮,但非常遙遠,那我們會覺得它很暗。然而,如果一顆暗淡的恆星離地球很近,它也會被認為很明亮。恆星的實際亮度叫做光度,是恆星每秒產生的能量。恆星的不同光度不用視星等來衡量,而是用絕對星等來衡量的。

但是等一下!如果我們嘗試比較這兩種星等,我們就能估計出這顆恆星離我們有多遠。想一想,想像一輛車正朝你開過來,如果你知道汽車頭燈的實際亮度,那麼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根據朝你駛來的燈的亮度來推測汽車與你的距離。

多年來,從數學上推導出視星等和絕對星等之間的關係為:

M=m-5(log^(10)D-1),其中D為以秒距為單位的距離。

唷。所以…既然有了這兩種星等,我們就有了一種計算星際距離的完美方法,從此每個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嗎?

不,等一下。我們仍然沒有完美的方法來確定一顆恆星的絕對星等是多少。

仍然沒有結束

顯然,不像汽車頭燈,我們不能直接靠近恆星來確定它的光度。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呢?其中一種方法是分析恆星的顏色。恆星可以為白色、藍色、紅色甚至是黃色。

但難道不是所有的星星看起來都是白色的嗎?我們怎麼知道哪些是藍色的,哪些是紅色的?天文學家通過彩色濾鏡來確定顏色。如果一顆恆星用藍色濾鏡看時顯得更亮,而用紅色濾鏡看時卻不那麼亮,那麼它就是白色或藍色的恆星,反之亦然。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恆星的顏色。白色或藍色的恆星通常比黃色的恆星亮,黃色的恆星又比紅色的恆星亮。基本上,恆星的顏色決定了它的表面溫度。

顏色/星等關係 圖源:rochester

恆星顏色

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我們確定可見恆星的絕對星等的方法!

現在我們知道了恆星的視星等和絕對星等,終於可以用方程來計算恆星的距離了!

好極了

造父變星

然而,如何計算星系之間的距離呢?星系的光沒有單一的波長,我們該怎麼測量這麼遠的距離呢?

幸運的是,宇宙給了我們造父變星。這種類型的恆星已經接近死亡。它們非常明亮——事實上,明亮到可以從遙遠的星系外單獨分析它們。它們有著周期性的脈衝,這些周期與它們的亮度直接相關。基本上,一顆非常明亮的造父變星的脈衝周期很長,反之亦然。

造父變星的光度/絕對星等與其脈衝周期的關係 圖源:briankoberlein

通過研究脈衝周期,我們可以確定造父變星的絕對星等。知道了絕對星等之後,我們就可以用前面的公式來確定恆星的距離,以及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終於!現在我們可以正式計算出星系之間的巨大距離了!

終於

除了上面解釋的這些,天文學家還不斷提出更多的方法來測量星際距離。然而,我們仍在進行估算,還沒有提出一種完美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有時,恆星離我們如此之遠,以至於我們不得不考慮到宇宙的膨脹!沒關係…這並不能阻止所有志力於數學研究的天文學家接受這一挑戰。

圖源:nasa

作者: sciabc

FY: Alkaid虞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閃爍繁星如何鑲嵌在這宇宙之中又如何運動?宇宙的幾何形狀如何?幾千年來,從古老的最高智慧到現代最精密的儀器和設備都始終為回答這些帶有明顯哲學性質的自然科學命題付出著無限的熱情和努力:正當快要接近答案時,它卻又戲劇般地飄然而去,其中充滿了從渴望、絕望到興奮的螺旋式循環。本地測量與從微波背景得到宇宙膨脹率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觀測宇宙學之路。
  • 一顆「超級地球」可能正在繞其鄰居恆星比鄰星運行
    而另一個可能圍繞我們最近的恆星運行的外星世界的發現,是這項開拓性太空研究的令人興奮的支持者。這顆被提議的新行星加入了另一顆已知圍繞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運行的行星,一顆名為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的小紅矮星。義大利都靈天文臺的馬裡奧·達馬索博士宣布:「我們很高興第一次向你們展示了比鄰星周圍的一顆候選行星,我們稱之為比鄰星c。
  • 一顆恆星被黑洞撕成「義大利麵條」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顆恆星真的在拖曳其周圍的時空
    這意味著,以每分鐘150次的頻率,這顆脈衝星發射出的射電波猶如「燈塔光束」一般掃過我們在地球上的最佳觀測點。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測繪出脈衝星繞白矮星的軌道路徑,從而計算它的脈衝到達我們望遠鏡的時間進而得知其光速。這個方法揭示出兩顆恆星互相環繞運行的時間不超過5小時。
  • 十年前我們測量了一個黑洞,現在發現當年「小看」了它
    就在這同一年,天鵝座X1作為恆星級黑洞的候選體也被偶然探測到了。從黑洞研究的歷史角度來看,天鵝座X1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天鵝座X1是天鵝座內發現的第一顆X射線雙星系統,也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恆星級黑洞雙星系統(這一系統包含一顆黑洞和一顆恆星)。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第九行星|恆星系統|行星|太陽系|軌道|...
    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一項新的觀測表明,因引力作用,遙遠恆星星光會彎曲
    所以當一個星體在我們和一個更遙遠的星體之間通過時,我們可以看到遙遠的星體位置移動或者當三個星體恰好對齊時,遙遠的星體會扭曲成一個完美的圓形光環,即「愛因斯坦環」。1919年,在一次日蝕過程中,天文學家看到太陽的引力將恆星的位置移動到靠近其邊緣,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首要令人信服的證明之一。
  • 天鵝座可能有一顆恆星存在戴森球結構,如果是真的我們會很危險嗎
    這顆恆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約148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1.43倍,直徑約太陽的3.16倍,視星等為11.7,絕對星等為3.08。由於距離遙遠,本身還沒有太陽亮,所以人類肉眼看不見。在觀察恆星過程中,有很多恆星都有光變現象,這是因為有行星或其他因素的遮蓋幹擾所致。但一般恆星光變現象沒有這麼大。一般認為一顆恆星如有一顆木星這麼大的行星遮擋了其光線,只會造成恆星亮度下降1%,但這顆恆星亮度下降有時高達22%,大驟降光變周期為750天一次,小光變周期曾經有一段時間為20天,後來又消失了。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關於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主要解釋方式。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述:宇宙是從一個小的奇點開始,而後經過138億年的時間,慢慢膨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對於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理解,我們主要是通過數學公式和模型,然後通過宇宙微波背景看到擴張的「回聲」。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有多大?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可比我們的太陽大多了
    太陽就已經很大了,個頭是地球的130萬倍,但宇宙中最大的恆星可比我們的太陽大多了,有的相當於太陽的幾十億倍,質量也比太陽大很多目前人類所發現的質量最大的恆星當然要數R136a1,這是1985年發現,其位於R136超星團中。
  • 北極星出事了,它不斷打破天文學家關於恆星的運動模型
    這顆明亮的恆星,也被稱為北極星,幾乎就在地球北極的正上方,對於沒有指南針的旅行者來說,它是天空中的一個地標。它也是地球上最近的造父變星,一種直徑和亮度都有規律地跳動的恆星。北極星是一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它有一個更暗的姐妹,被稱為北極星B,我們可以從地球上觀察到它的旋轉。
  • 26億光年外的潮汐破壞事件:兩顆黑洞吞噬掉一顆恆星
    而就在最近,來自我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一個距離我們地球26億光年的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一對相互纏繞運動的黑洞將一顆閃爍著光芒的恆星撕裂並徹底吞噬了,吞噬過程中所產生的電磁波在經過了連續26億年的飛行後最終抵達地球,被我們所觀測到。這代表著這次吞噬撕裂事件發生在26億年前。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一顆編號為HD140283的恆星,它的年齡達到了驚人的144.6億年,是已知最古老的恆星,因此它也獲得了一個名字「瑪土撒拉星」瑪土撒拉星是聖經中最長壽的人,而在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中,國外科學家推測,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那這顆瑪土撒拉星怎麼可能比宇宙還要古老呢?
  • 科學家如何測量
    大家好,不知不覺我們的【科學有道理】欄目已經推出了好多期,越來越接近尾聲了。在這一檔欄目中,我們儘量用簡單的語言,來向大家介紹科學家們研究系外天體的方法,好讓大家明白,科學家給出的數據都是有理有據,並非瞎編的。上一期,我們講的是測量系外恆星質量的方法,並且留了一個話題,就是測量系外恆星的直徑。
  • 最小的恆星是誰?和太陽比誰更小?
    因為一些偶然的巧合和僥倖,我們的太陽正好是1個太陽質量(太陽質量是用於測量恆星或如星系類大型天體的質量單位)。實際上,那根本不是真的,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用太陽作為其他恆星的測量棒。這才是這個問題的關鍵。我們正在進行一場無休止的恆星測量競賽,誰的質量最大,誰的周長最大?
  • 新發現的超新星會改寫爆炸恆星的起源理論?
    這類超新星被稱為「Ia型」,是我們理解宇宙的基礎,它們的核熔爐對於產生我們周圍的許多元素至關重要,它們被用來測量宇宙之間的距離。儘管它們很重要,但引發Ia型超新星爆炸的真正機制幾十年來一直難以捉摸,這就是為什麼在行動中抓住他們是至關重要。博科園-科學科普: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在爆炸的最初時刻獲得詳細的數據,希望弄清這些現象是如何觸發的。
  • 國際天文學家學家團隊:新的距離測量對宇宙的基本模型提出了挑戰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的詹姆斯·布雷茨說:「我們發現星系比標準宇宙學模型預測的要近,這證實了在其他類型的距離測量中發現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是存在於模型本身還是用於測試模型的測量中存在爭議。」「這項工作使用了一種完全獨立於所有其他方法的距離測量技術,我們加強了測量值與預測值之間的差異。這可能與預測所涉及的基本宇宙學模型有關。」 。
  •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在1609年,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1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這個望遠鏡的發明過程也有一些滑稽,首先發現把鏡片在打磨過之後可以做成透鏡,小孩子們在把玩透鏡的過程當中發現兩個透鏡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看到更為遙遠的距離,根據這一原理,伽利略就發明了第1個天文望遠鏡。
  • 「貪婪」的黑洞,如何將恆星扭曲成「義大利麵條」?
    「貪婪」的黑洞,如何將恆星扭曲成「義大利麵條」?同時,由於力的強度與距離成正比,天體面對黑洞的部分受到的引力往往比面對遠方的一側強得多。這樣一來,天體就會像義大利麵條一樣被拉長,這也被稱為「義大利麵條化」,科學上也稱之為潮汐破壞事件(TDE)。從理論上,當一顆不幸的恆星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遊蕩時,黑洞的極端引力可以將恆星分解成稀薄的物質流,同時,具有能量的耀斑會被釋放出來,使得天文學家可以探測到。
  • 美國「新視野號」距離地球有69億公裡 觀察恆星在太空中的位移
    近日美國航天總署再次發布喜訊,目前「新視野號」的位置距離地球有43億英裡(約69億公裡),其所拍攝的照片首次清楚呈現了「視差效應」,代表人類可從地球及新視野號拍下的照片觀察到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在太空中的位移。「視差效應」(Parallax effect)指的是因為距離而產生視差的效應,科學家常利用「視差效應」來測量恆星與地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