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超新星會改寫爆炸恆星的起源理論?

2021-01-19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

一群國際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它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觀測劇烈恆星爆炸最初時刻的方法。夏威夷大學領導團隊的天文研究所(IfA)本Shappee和卡內基天文臺的湯姆Holoien發現了一個神秘籤名光爆炸的第一個小時,他們的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這類超新星被稱為「Ia型」,是我們理解宇宙的基礎,它們的核熔爐對於產生我們周圍的許多元素至關重要,它們被用來測量宇宙之間的距離。儘管它們很重要,但引發Ia型超新星爆炸的真正機制幾十年來一直難以捉摸,這就是為什麼在行動中抓住他們是至關重要。

博科園-科學科普: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在爆炸的最初時刻獲得詳細的數據,希望弄清這些現象是如何觸發的。今年2月他們首次成功地發現了一顆Ia型超新星asasn -18bt(也稱為SN 2018oh)。asasn -18bt是由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國際望遠鏡網絡——超新星全天空自動觀測(ASAS-SN)發現,該網絡定期掃描天空,尋找超新星和其他爆炸事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同時能夠獲得關於這一事件的補充數據。克卜勒望遠鏡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太陽系外行星,因此它對光線的微小變化極其敏感,因此能夠獲得有關爆炸成因特別詳細的信息。

左上角面板顯示的彩色合成圖像星系中超新星發生,HaleakalāPan-STARRS1望遠鏡所拍攝。上面中間的面板是來自ASAS-SN調查的同一星系的「參考」圖像,沒有超新星發射,右上角的面板顯示了來自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類似圖像。底部中間和右邊的面板是對應的ASAS-SN和克卜勒圖像與超新星。左下角的面板是兩個ASAS-SN圖像之間的差異,只顯示來自超新星的光。圖片:Ben Shappee/ASASSN/NASA

這一發現和早期論文的第一作者謝佩(Shappee)說:ASASSN-18bt是克卜勒望遠鏡觀測到的距離最近、最亮的超新星,因此它為檢驗超新星形成的主要理論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克卜勒的光線曲線是驚人的,我們可以在爆炸發生幾個小時後對其進行探測。除了ASAS-SN的發現和發現前數據,兩個IfA天空調查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Pan-STARRS)以及小行星地球碰撞最後預警系統(ATLAS)的預發現數據幫助提供了有關這顆正在變亮的超新星顏色的關鍵信息。Pan-STARRS甚至在爆炸後的第一天就發現了ASASSN-18bt。

結合來自ASAS-SN、克卜勒、Pan-STARRS、ATLAS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望遠鏡的數據,天文學家們意識到asass -18bt在最初幾天看起來很不尋常。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助理教授、探索論文的第三作者瑪麗亞表示:但對於這個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不尋常和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在早期——一些意想不到的額外排放。Ia型超新星被認為起源於一顆白矮星的熱核爆炸——一顆類太陽恆星在耗盡核燃料後所留下的死核。為了引發爆炸,必須從伴星向白矮星中加入物質,但伴星的性質以及燃料是如何轉移的,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一種可能性是超新星早期看到的這些額外的光可能來自爆炸的白矮星與伴星碰撞。

儘管這是最初的假設,但通過與理論模型的詳細比較以及通過凱克望遠鏡的後續觀測,可以證明這些額外的光有著不同的、無法解釋的起源。雖然ASASSN-18bt早期亮度的急劇增加可能表明爆炸與另一顆恆星相撞,但這些數據並不完全符合預測結果,其他可能性,如爆炸恆星中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尋常分布,也可以解釋我們所看到的現象。天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凱克論文的第一作者麥可·塔克(Michael Tucker)說:事實上最近的Keck觀測尋找的是外層,這些外層可能是由於超新星爆炸而從附近的恆星中剝離出來的。如果捐贈的恆星在那裡,我們就會看到它,但我們什麼也沒看到?

這支持了最近訪問奧爾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天文學家馬克西米利安斯特裡金格(Maximilian Stritzinger)提出的一個假設,即Ia型超新星可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種群——一種顯示出早期發射,另一種則沒有——不需要附近的恆星。Shappee說:我們發現超新星爆炸比我們以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這是樂趣的一半。多虧了ASAS-SN、ATLAS、Pan-STARRS等調查,我們現在每天晚上都在監視天空,所以天文學家們會發現更多新的超新星,並在爆炸的瞬間捕捉到它們。隨著更多的此類事件被發現和研究,它們將致力於解開這些恆星爆炸如何起源的長期謎題。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文獻 :《天體物理學雜》研究/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在恆星爆炸和死亡前會發生什麼: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的新研究
    最近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pre-supernova neutrinos),即一種極難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的研究,使科學家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會發生什麼。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引力波發現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Gravitational Wave Discovery)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檢驗不確定的預測。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發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會推動超新星爆炸。在爆炸到達恆星表面之前,中微子自由地流過恆星並從恆星中流出。然後科學家可以在超新星出現之前檢測中微子。
  • 十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50光年處發生超新星爆炸,地球會怎麼樣?
    一顆十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演化末期是有可能形成超新星的;而且屬於近地超新星,會瞬間衝擊地球大氣層,毀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極端天文現象;此刻恆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也無法抵抗自身的引力作用,恆星體積瞬間縮小並擠壓內核,然後發生反彈,瞬間釋放巨大的能量。超新星爆發時,瞬間釋放的能量,超過恆星在主序星時期釋放能量的總和,絕對亮度甚至超過所在星系的亮度,外層物質被拋灑向四周形成星雲,中心留下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
  • 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
    小編查閱了很多資料,才弄明白原來這種神秘的星星叫作「新星」或者「超新星」。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小編猜想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這是一顆「前來做客」的恆星。那麼這種神秘的新星和超新星,它們究竟是新誕生的星體,還是即將隕滅的恆星呢?
  • 獵戶座可變恆星「參宿四」,一顆註定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紅超巨星
    註定會超新星爆炸的參宿四在這其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都是屬於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恆星,恆星通過自身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這些電磁波能夠穿過遙遠的宇宙空間,到達我們地球,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也就能夠看到這些恆星了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前所未聞的巨大「怪物」超新星
    2006年,科學家在英仙星座發現迄今為止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炸,目前該超新星被稱為SN 2006gy,其亮度是太陽的500億倍,1月23日《科學》雜誌一篇論文詳細分析了超新星SN 2006gy,天文學家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持續了70天,最初SN 2006gy可能是由兩顆恆星構成。
  • 銀河系最明亮的爆炸發生時,伴隨著意想不到的觸發器:成對死恆星
    在2018年歐洲蓋亞衛星的數據集中發現的三顆白矮星的速度,只是這張圖片的一個線索。隨後的地面觀測在恆星的光元素中發現了鐵和其他金屬的痕跡,這些元素可能是被超新星爆炸植入的。根據光的顏色和亮度,天文學家們可以推斷,這些恆星比典型的白矮星更熱、更大,就好像它們是被突然的能量激增膨脹起來的。
  • 參宿四爆炸變成超新星是什麼樣?科學家模擬了最終的結局!
    參宿四的亮度已經降到了過去100年的最低點,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顆恆星即將耗盡燃料,變成超新星,但是最終真相是塵埃擋住了這個天體。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Barbara)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模擬了像參宿四這樣的超級巨星死亡時發生的恆星爆炸,根據該校的一份聲明顯示了這些超新星的預期亮度。
  • 什麼是超新星?是不是所有的恆星都可以形成超新星呢?
    而在歐洲,到了16世紀以後,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歐洲人則把這種星星命名為新星,意思是新誕生的恆星,那麼什麼是超新星呢?1934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釋放能量大得不可思議的非常奇特的亮星,也就是說在已經知道的新星中,有一部分新星所發出的光要比其他新星強100萬倍,這樣的新星就被稱作超新星。不過,新星或超新星這個名字客觀地說還沒有我們的客星準確,因為它並不是新誕生的恆星。
  • 黑洞都是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其實它至少有4種形成模式
    很多人都知道,大質量恆星中的超新星爆炸會形成黑洞。實際上,就黑洞的形成而言,存在至少四種生成模式,其將在下面描述。1.在大質量恆星中形成超新星爆炸銀河系中大多數星光熠熠的黑洞大多是由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發形成的。當質量超過太陽30倍的恆星到達主序列的末端時,其內部核聚變開始形成鐵。在該元素時,發生超新星爆炸。此時,恆星內部的輻射壓力消失,重力完全佔主導地位。
  • 恆星參宿四即將爆炸,爆炸將非常明亮,白天都可以看到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給出了它爆炸時間的新數據,根據他們的說法,紅色超巨星宿四比之前認為的要小,離地球也更近。 雖然參宿四通常是天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但它似乎在2019年底變暗——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它即將爆炸。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如果把宇宙比作生產元素的「工廠」,那麼恆星就是生產元素的「車間」。在恆星的演化過程中,各種元素逐漸誕生。這些元素隨著塵埃或氣體飄散至星際空間,在億萬年之後,成為構築星系、太陽、地球和我們人類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將追溯星塵的記憶,去探尋各種元素的起源。從元素周期表說起元素是宇宙的基石。
  • 大質量恆星「出生」要排隊 新觀測挑戰恆星形成理論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統計學意義上,光學厚譜線和光學薄譜線都可以很好地示蹤分子雲整體的稠密氣體質量和恆星形成率。 空間分布與理論預測相反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同一片分子雲中,大質量恆星的形成過程存在明顯的先後順序。
  • 科學家算出答案,最後的超新星將見證一切
    等最後一批超新星爆發之後宇宙就會永遠陷入死寂,不再會有新的星球誕生。看到這樣的理論,估計會有不少朋友認為卡普蘭的計算並沒有科學依據,宇宙末日也只是一家之言。確實如此,沒有人能夠預測宇宙是否會滅亡,什麼時候滅亡,但是我們可以從地球上的自然規律中推測宇宙發展的規律。
  • 樹木年輪或是超新星影響地球印跡
    超新星是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爆炸,是已知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之一。這種爆炸亮度極高,過程中爆發的電磁輻射往往可以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一次這樣的噴發,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能釋放出太陽整個生命周期所能釋放的能量。        一顆非常近的超新星可能會把人類文明從地球表面抹去。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它距離地球約190多光年,它的組成成分是由氫和氦組成的貧金屬巨星,其含鐵量低於太陽的1%,這顆恆星在過去的100年就被天文學家所知,但直到近些年科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的觀察資料計算得出這顆恆星的年齡是144.6億年。
  • 誰說恆星只有一次超新星爆發,這顆恆星爆發了5次,每次都能重生
    據調查數據顯示,地球上每一秒鐘都有新的生命誕生,也會有老的生命逝去。浩瀚無邊的宇宙裡存在著不計其數的天體,不少天文學家也認為宇宙中的每一秒鐘也有天體死亡。天體死亡通常指的是恆星的終結,但是不同規模的恆星將會面臨著不同的結局。當一顆恆星的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後它會在生命終結時發生超新星爆發,然後演化成黑洞或中子星。
  • 黑矮星爆炸:死寂宇宙中最後的煙火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宇宙到了生命盡頭,是一片黑暗的景象,裡面充滿了黑洞和燃盡的恆星。一份新研究認為,在這之後,大量現在無法爆炸的恆星,將逐個爆發為超新星,在宇宙中上演最後的煙火秀,直到再也沒有可以爆炸的恆星,宇宙才真正陷入死寂。
  • 人類骨骼的鈣元素是在光年之外發現的?
    人類骨骼的鈣元素是在5500萬光年之外發現的?關於人類生命的起源,到之前為止科學家一直爭論不休。新觀點的出現完全打破了我們的理解,有人認為人類的第一家園不是地球,而是來自遙遠的星系。起初,這只是腦洞大開的一個猜想,但是科學家的新發現似乎證明了這一點,怎麼了?骨架鈣元素與超新星爆炸人體骨骼是支撐身體的最主要部分,他的主要成分是一些碳酸鈣,鈣元素是生物體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那麼這些鈣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和宇宙有關,在超新星爆炸的過程中,這些元素會產生。
  • 超新星爆發的機理是什麼?
    宇宙需要100億年的進化才能形成生命;恆星的進化和恆星核熔爐中新化學元素的產生是生命出現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約翰·鮑金霍恩這段話足以說明恆星乃至後來的超新星爆發對我們的重要性,所以了解超新星爆發的機理也是了解宇宙進化和生命起源的過程!下面我將詳細闡述超新星是咋來的!
  • 獵戶座肩膀上的紅色恆星,體積是太陽的7億倍,隨時可能爆炸
    冬季夜空中的星座朋友們知道構成獵戶座的這七顆恆星分別叫什麼名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獵戶座最上方左邊肩膀的那顆紅色恆星叫做參宿四。它是此文的主角,稍後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它。獵戶座右肩膀上的那顆藍白色恆星叫做參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