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馬虎虎:HIK S1 雙單元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2020-12-21 趣聽耳機評測

樣機來源:廠商送測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

作者:Gou主編

圖片:Gou主編

實話說,HIK這個品牌在他們給我送測之前我是根本沒有聽說過的,後來一看這是一個專注藍牙耳機的品牌,壓根就不是HiFi圈的牌子,為了擴充產品線的完整度,他們做了一個有線耳機,也就是今天要測評的這款S1,目前在電商平臺的售價299元,算不上很貴。

不過S1讓我看起來頗為「眼熟」,這個塞子和我曾經做過一個樹脂耳機項目的供應商樣品是一樣的,只是LOGO不同,具體供應商是誰我在此不表,畢竟這涉及到一部分的商業秘密。我只能告訴你S1這款模具,就國內目前有幾個大家熟悉的品牌在用,你們可以通過趣聽的大圖來看看到底是誰在用這款。

HIK S1 入耳式雙單元動圈耳機

01.包裝與配件

包裝盒沒有什麼設計可言,因為這個包裝盒就是一個公版的包裝,只是印字內容不同而已,推測應該是由耳機供應商以整機產品交付的,HIK就沒有再額外設計包裝盒。S1的包裝盒體積很小,拿去外封套之後就可以看到耳機本體了。

在包裝盒正面LOGO下方,有一行小字「3d printing HiFi headphone」,翻譯過來就是「3D列印HiFi」耳機。當然這個事情我放在下面和你詳細說一下。總的來說S1的包裝盒沒有什麼稀奇的地方,很普通的小盒子,的確也不怎麼上檔次。

包裝盒正面

拿去封套以後耳機被放置在一個蓋板下面,蓋板上寫著「一副耳機的藝術之旅」。

打開包裝盒

配件很少,三對耳塞套,一條耳機線,此外再沒有其它額外的配件,連一個收納袋都沒有附送,這有點說不過去了。

配件全家福

02.外觀與做工

耳機本體

很明顯,不用我說你都知道這是一條樹脂公模耳機,它的確是用光敏樹脂製作的腔體,並不是和TFZ那種注塑件一樣。為什麼我要在開頭提到包裝盒正面印的那句話:「3d printing HiFi headphone」,因為這條塞子壓根不是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

我不知道品牌官方為什麼會在明知道這是倒模工藝的外殼,還會去宣傳3D列印製作呢?因為我當初在餘音任職的時候,S1的代工廠供應商我去了十幾次,這款產品也在一個兄弟品牌上使用,我很清楚這個耳機的工藝是什麼樣的。

取下耳機線材

但實話說,S1的暗灰色配色加上賽璐璐背板,其實是挺漂亮的,單獨看腔體的話是很有檔次感的。腔體整體也很輕巧,導管部分也採用的是鋁合金材質,並非樹脂一體的。整機做工不錯,因為是樹脂一次成型的腔體,所以也沒有裸露的縫隙。

背板部分做工細節

與常見的樹脂耳機不同的是,S1這個外殼拋光並不是「刷」的拋光亮油,而是採用直接噴塗的方式進行光面著色,所以相比起其他的樹脂耳機來說,S1的腔體看起來會顯得「單薄」一些,邊緣部分的過渡也會顯得有些生硬,但這樣的腔體成本相對常規的樹脂腔體來說是很低的。

導管部分做工細節

配機的這條線才顯得稍微有些「寒磣」,非常細的一條四股編織麻花線,好在帶了一個線控MIC,手感不錯。這條線整體偏硬一些,在現在內蒙古外面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當中,會很快就硬化。

配機線材

機身重量輕巧,只有21.3g,沒有負重感。耳機腔體佩戴舒適度還不錯,體積比較小。不過腔體沒有開洩壓孔,所以戴上去會有明顯的耳壓,這部分是個不能不提及的缺點,因為這個腔體本身比較薄,不太適合開洩壓孔,(供應商那邊的解釋)。

整機重量21.3g

3.聲音表現

根據官方介紹,S1使用了一枚8mm的同軸雙動圈單元,並且也宣傳了採用了「特斯拉」磁體。我其實對這個塞子的聲音表現並不是很期待,因為這個單元在我當初設計「春紛」這款產品時候也用過(定是同款),結果你們可想而知了。

耳機的阻抗只有16Ω,靈敏度為104dB。也提供了標準的0.78mm插針的接口,不過我覺得應該基本上沒人會給這個塞子換線吧。

本次測評主要使用便攜播放器作為前端。對比參考海梵聲 心鏡、漫步者H297、飛利浦S2。耳塞套參考標配矽膠套,耳機已進行50小時例行煲機,試聽曲目參考《趣聽耳機評測試音集》。

SONY ZX300A 便攜音樂播放器
曠世 QP2R 便攜音樂播放器

聽感與風格印象:很有意思,這個塞子蠻好推的,而且解析力還不錯,至少整體聽感上比起春紛是好那麼一些的(因為沒有動鐵搗亂)。對於一個低價位的耳機而言,素質做到這樣的話,其實已經不錯的。不過在頻率均衡度上,會有些兩頭翹,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因為這個同軸單元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能做出像部分低端圈鐵耳機那樣的「風格」也是比較奇怪的。不過S1的人聲密度做的非常不錯,中頻雖然略薄一些,但解析力比起H297還好一些,至少這個塞子你聽起來不會感覺那麼「糊」。

對比漫步者H297

橫向聲場蠻大,縱向有被擠壓的情況,人聲會顯得有些貼臉,這也是「熟悉」的配方。高頻略衝了一些,延展性不是很好,人聲上會有些許的齒音,這個問題和HZ SOUND的心鏡有些像。

低頻表現還行,低頻密度比H297好一些,但是下潛很一般,這和它腔體的結構和振膜尺寸都有著直接的關係。總的來說這個塞子的聲音算不上難聽,但是論聲音素質和聽感都只能說是及格,在當前低端耳機廝殺的市場當中,實在是找不到什麼太大的競爭力。

對比海梵聲 心鏡

總結:我認為一個產品應該是用心去打磨的,而不是草草了事,S1雖說不是那麼糟糕,但是看起來並不是一個「認真」和「用心」的東西,如果只是為了補充產品線的話,會有很多種方式,而不是像這樣。

HIK S1 頻響曲線

因此HIK S1這款產品就不做選擇向推薦了,畢竟同價位有太多更好的選擇,我實在是找不出什麼理由來去推薦這個產品。

優點:素質尚可,做工良好,體積輕巧。

缺點:整體聽感一般,包裝配件一般。

相關焦點

  • 森海塞爾 Momentum In-Ear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Momentum In-Ear官方定價750元左右,一般在各種優惠下網購價格在500-600元人民幣。感謝網友送測測試樣機。耳機使用了「麵條線」耳機線,扁線的兩面分別為紅色和黑色,屬於近兩年來比較流行的耳機搭配色系。又寬又扁的「麵條線」在實際使用中確實可以減少線材擾亂纏在一起的可能性,而且在北京大冬天Momentum In-Ear的線材還可以比較柔軟。至少這些方面,這條耳機主觀體驗不錯。
  • SENNHEISER/森海塞爾 IE60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IE60的導管呈45°左右的傾斜,因此也屬於斜入耳佩戴的設計範疇,IE60的導管較長,搭配雙節套使用可以帶來不錯的佩戴舒適度。IE60採用了一枚10mm的動圈單元,坊間稱仍然是來自豐達代工。這款耳機的阻抗只有16Ω,而靈敏度卻達到了115dB/mW,看起來似乎很好驅動。IE60的頻響範圍標稱10Hz-18KHz,這也是少有的頻響範圍達不到20KHz的耳機,是否意味著它的高頻會比較暗淡?哦對了!本次IE60的測評,不進行詳細地三頻分析,原因看下文。
  • 愛科技 AKG K323XS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 Pioneer 先鋒 SE-CL31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官方定價128元,而前不久在電商活動價格為99元。另外,CL31還具有搭配線控麥克風的版本CL31T,價格要高出30元。Pioneer 先鋒 SE-CL31 入耳式耳機 - 包裝耳機外形體積中規中矩,並不算非常小巧的一類,塑料材質工藝比較精緻,光滑而有質感。白色與金色款尾部為特別的三角形裝飾,視覺上金屬質感不錯;而黑色款則使用了流行的黑、紅搭配。由於耳機使用塑料材質,所以整個耳機的佩戴重量非常輕,佩戴舒適度也沒有特別需要說明的地方。
  • HIK S1雙插式耳機體驗
    前幾天給大家介紹了幾款藍牙耳機,不得不說顏值音質都是非常的nice。今天給大家換換口味,給大家介紹一款有線的耳機。它就是HIK S1。雖然現在無線藍牙耳機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但是不得不說在延遲以及音質方面,有線耳機還是要比無線藍牙耳機好得多,這也是一部分耳機發燒友一直堅持使用有線耳機的主要原因,並且使用有線耳機不需要擔心續航能力。近期我也是入手了一款有線耳機,感覺很不錯,來和大家分享下這款有線耳機的使用體驗。
  • Fidue/飛朵 A66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飛朵A66 入耳式耳機本體對於外觀設計,A66的樣子其實還是比較傳統的。現在的新品耳機已經越來越「排斥」這樣的直筒式設計的樣式,但是不得不說,結構越簡單,也越容易在較低的成本下做出好的聲音。後腔開放式濾網採用木質的腔體是近些年來入耳式耳機、頭戴式耳機都有些青睞的設計。當然不是說木質腔體就能明顯地改善聲音表現,只是在質感上和外觀方面可以顯得更加獨特一些。
  • 漫步者 H297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而時隔一年後,漫步者發布了H297耳機,價格599元人民幣。從外形來看很像H293,也被猜測是H293的升級版,但價格卻是3倍還多[H293目前網購價格169元人民幣]。從價格來看,H297也是漫步者目前售價最高的耳機。EDIFIER 漫步者 H297 入耳式耳機
  • Atomic Floyd SuperDarts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多金帥氣的Soomal讀者為我們提供一條SuperDarts,我們才有了這一次接觸Atomic Floyd產品的機會。SuperDarts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導線的引出方式,出現位置位於軸心,配色矽膠套後,造型不同於一般耳機,讓某些邪惡的讀者想起了那個啥。這種出線方式對於喜歡躺著聽或者繞耳佩戴的用戶,並不方便。但這款耳機的佩戴舒適感相當理想,因為外形與眾不同,它可以方便的調節入耳角度,找到最佳狀態很輕鬆。
  • 【解密】Westone ADV Beta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此時此刻為了滿足各位的好奇,推出這篇權威測評。Adventure Series ADV Beta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來源: 數碼多 作者:soomal在印象中,威士頓是一個以動鐵耳機而聞名的品牌,知名型號很多,在Soomal的評價也不低。
  • 雙動圈設計 JBL T380A入耳式耳機測評
    然而市面上各類耳機參差不齊,在競爭激烈的耳機市場,物美價廉的主流耳機是你的不二之選,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主流耳機市場品牌層出不窮,各有各的特色,接下去我們看看今天要評測的入耳式耳機JBL T380A。JBL T380A耳套實際體驗與測評總結JBL T380A採用JBL獨有的音質以及PureBass技術,JBL
  • 簡約舒適,小米新品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伴你隨行
    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無論外觀、用料還是在聲音的表現力上都相當搶眼,絕對是喜歡音樂的你又一個選擇。為了減輕耳塞入耳對耳朵的壓迫感,提高長時間佩戴的舒適體驗,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採用了人體工學、輕量化設計,採集了數千人的耳道數據,進行了專業的分析和對比,以貼合人體耳廓
  • 音質分水嶺:Apple/蘋果 EarPods半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純白色的腔體看起來非常乾淨,整個耳機只有兩個塑料部件組成,讓耳機本身的一體性更加完整。當然在EarPods剛剛推出的時候,有大部分人認為它的外觀「奇醜無比」,經過蘋果多年的市場耕耘,人們早已習慣了EarPods應有的外觀。EarPods作為一款半入耳式耳機,同時保留了入耳式耳機和平頭塞的一些特性。
  • 奧帝茲 Audeze LCDi4 平面振膜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奧帝茲Audeze LCDi4是Soomal一直想要聽到的一款耳機,因為在之前的LCD iSINE20和iSINE10的測評中,我們感受到了來自於奧帝茲小尺寸的平面振膜揚聲器以入耳的佩戴方式,展現出完全可以挑戰頭戴式耳機的聲音品質。
  • 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上手評測(Type-C版)
    評測產品: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 Type-C版產品價格:99元我們評測過不少小米家的耳機,慢慢發現小米的耳機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這款耳機採用的是半入耳式的設計方案,這種方案會讓那些討厭入耳式的潛在用戶感興趣,我個人也比較偏向這種設計,以前經常會把iPhone自帶的耳機當主力耳機用。
  • MoonDrop/水月雨 KXXS 入耳式耳機 體驗測評報告
    樣機來源:廠商送測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水月雨在2019年五月帶來了他們全新的旗艦級動圈入耳式耳機——KXXS,眾所周知,這款產品正是水月雨之前口碑頗好的KPE的迭代型號,也是水月雨「類鑽石振膜」動圈耳機的第三代
  • Denon/天龍 C620R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耳機本體如果你見過天龍其它型號的入耳式耳機,就不難發現他們在外觀設計上仍然是有著一些相同的設計語言的,比如大面積使用的塑料外殼和金屬材料的點綴,顯得有些「復古」的線柄。做工細節C620R的導管短而粗,因此即使搭配C套使用也需要稍大口徑型號的,而且C620R本身附帶的矽膠套口徑就偏大,所以在佩戴舒適性上C620R好像並沒有常見的斜入耳式耳機那樣舒適,當然也不會顯得很撐耳。
  • 致標準:aune/奧萊爾 Jasper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本次測評的這款產品是aune前段時間剛發布不久的新品:Jasper,目前市場售價為2099,不算一個很低的價格。Jasper我第一次是在北京展會上聽到的,當時這個塞子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於是我也有幸拿到了aune的測評樣機,與大家分享。
  • 均衡耐聽:VSONIC/威索尼可 VSD1Si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如果你不去實際佩戴這款耳機的話,你很可能認為VSD1S也是需要繞耳佩戴的,其實不然。VSD1S雖然可以繞耳佩戴,但是舒適感遠不如直入式佩戴。VSD1S的前腔體非常的圓潤,體積也很小巧,因此戴在耳朵中剛好卡在耳廓當中。
  • 漫步者 H293P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EDIFIER 漫步者 H293P 入耳式耳機漫步者H293P耳機是12月發布的一款新型號耳機,雖然其貌不揚,卻是一款相對偏重音質的型號,從型號和命名上來看也沒有標識性的「設計」,這款耳機似乎來的有些突然。
  • 百款測評推薦:藍牙耳機半入耳式好用還是入耳式好用?
    當下市面上最常見,使用最廣泛的就是TWS藍牙耳機了,也叫分體式藍牙耳機,兩個耳機是獨立中間沒有線來連接所以也叫真無線藍牙耳機。 從佩戴方式上又細分為兩大類,半入耳式和入耳式簡單來講入耳式就是有一個導管伸到耳道裡,而半入耳就是掛在外耳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