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2020-12-12 量子認知

反物質在粒子物理學中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如同普通物質是由普通粒子所構成的。例如一顆反質子和一顆反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能形成一個反氫原子,如同電子和質子形成一般物質的氫原子。

此外,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湮滅,且因而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是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正反物質湮滅所造成的粒子,賦予的動能等同於原始正反物質對的動能,加上原物質靜止質量與生成粒子靜質量的差,後者通常佔大部分。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質量與能量是等價的。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則無可避免地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反粒子和一些穩定的反物質(例如反氫)可以人工製造出極少量,但卻不足以達到可對這些物質驗證其理論性的程度。

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已經認知,量子效應存在於這些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行為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差異。

最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ALPHA合作組織利用反質子減速器實驗,首次測量了對氫的反物質對應物反氫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這一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符。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說:「發現這兩種物質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將動搖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礎,而這些新的測量方法則探究了我們期待已久的反物質相互作用。」 「我們下一步是使用最先進的雷射冷卻技術來冷卻大量的氫樣品。這些技術將改變反物質的研究,並實現前所未有的高精度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比較。」

研究人員通過將反質子減速器提供的反質子與反電子結合來產生反氫原子。然後將它們限制在超高真空的磁阱中,以防止它們與物質接觸並湮滅。然後將雷射照到被捕獲的原子上以測量其光譜響應。這項技術有助於測量已知的量子效應這與原子某些能級上的微小裂變相對應,是首次在反氫原子中進行了測量。

這一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符,研究發現,在精細結構分裂的實驗不確定性為2%,過去對於蘭姆位移的實驗不確定性為11%。

這一首次測量並為更精確地測量與探索有關物理基礎機理鋪平了道路。比如根據所獲得的新的認知,可用於幫助設計實驗將使用高功率雷射器來模擬脈衝星釋放的大量能量。從而可以從如上圖所示的計算機模擬中,可預測脈衝星周圍強大的磁場如何演化,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在太空真空中可以在何處產生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The ALPHA Collabor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antihydrogen", 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5個怪異的量子效應
    物理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觀測到了許多反直覺的量子效應,今天,我們就要列舉其中的5種。 量子齊諾效應 今天的第一個故事可以從薛丁格的貓開始說起。在這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中,一隻貓被困在一個裝有放射性物質的密閉盒子中,如果物質衰變,產生的輻射就會觸發探測器,釋放出有毒的氣體將貓殺死。
  • 研究| 量子測量技術發展與關鍵問題剖析
    量子測量基於量子特性,具有超高的測量精度,甚至可以突破經典測量的極限,其中某些領域有望進一步集成化、晶片化,受到學術界以及產業界的廣泛關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9年首次報導了在矽晶片上製造量子傳感器,實現對磁場的精密測量,器件結構緊湊,功耗較低,在量子傳感器和CMOS技術的結合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中科大2019年首次實現50納米空間解析度的高精度多功能量子傳感,為高空間解析度非破壞電磁場檢測和實用化的量子傳感打下了基礎,可用於微納米尺度電磁場及光電子晶片的檢測。
  • 量子「時間旅行」的模擬表明:量子領域中沒有「蝴蝶效應」
    研究人員使用量子計算機模擬「時間旅行」,表明在量子領域中沒有「蝴蝶效應」。在研究中,量子位信息「穿越時空」進入了模擬的過去。隱喻地講,其中一隻被嚴重破壞,就像踩在了一隻蝴蝶上一樣。令人驚訝的是,當所有量子位都返回「現在」時,它們看起來基本上沒有改變,就好像現實在自我修復。
  • 科學家在空間站上創造奇異物質,探索量子世界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上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中產生了一種奇異的物質,並將其用於探索量子世界。日常生活中共有四種物質狀態-氣體,液體,固體和等離子體。但是,還有另一種物質狀態- 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BEC),科學家在25年前在實驗室中首次創建了這種物質。當一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原子開始聚集在一起,表現為它們是一個大的「超級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跨越了由古典物理學控制的日常世界和遵循量子力學規則的微觀世界之間的邊界。
  • 量子物質中的量子和熱漲落相互作用,又有了新研究發現!
    莫納什大學一項新的理論研究,提高了我們對量子物質中量子和熱漲落(或激發)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發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中的雜質,在溫度升至零開爾文以上時顯示出有趣的能譜,基態準粒子分裂成許多分支,這取決於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周圍熱雲的相互作用,模型顯示準粒子分支的數量簡單地由熱雲空穴激發數量決定。
  • 「量子柴郡貓」量子特性首次被實驗揭示
    記者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最新研究發現:所有物質在量子水平上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隨後,榮格的著名實驗中使光的粒子穿過具有兩個狹縫的障礙物,然後在障礙物後面的牆上形成了幹涉圖像-這種圖像是有波的特點,當它們大量地穿過相同的兩個狹縫時。一百多年後的1927年,美國物理學家戴維森(Clinton Davidson)和傑默(Lester Jermer)用電子(原子的組成部分)進行了榮格的實驗,結果證明, 有波粒二象性的不僅是光子,而且包括其他物質。
  • 世界上最冷的冰箱,溫度低到使材料出現奇異的量子效應
    人類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到冷熱之間的差異,溫度是科學的一個特徵,人們可以相當直觀地掌握。但是人們在區分熱和冷時實際經歷的是系統所包含的熱能量,例如,冰淇淋甜筒比一碗熱湯含有的熱能,而且因為這種能量來自物質內原子和分子的運動,這意味著湯分子的運動比冰淇淋中的更多。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利用全新量子顯微鏡,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研發的量子顯微鏡 大學網站 圖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在新型自旋液體材料Cu3Zn(OH)6FBr中首次觀測到有能隙的自旋子丨進展
    Anderson在70年代首次提出,80年代末被用來嘗試解釋當時剛發現的高溫超導現象。傳統的物質形態可以用能帶理論和對稱性自發破缺理論來描述,而自旋液體做為沒有對稱性破缺的量子物質形態需要用新的理論框架來描述。這個新框架下的重要概念是拓撲序,它是討論諸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量子自旋液體的語言。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從等離子體物理學到量子引力,「小實驗」將統治21世紀的物理學
    相反,爭論的焦點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反物質、暗物質或暗能量。問題是粒子加速器不一定是研究這些東西的最佳方法(反物質可能除外)。但我們不需要200億美元的新加速器來研究它。事實上,在1000 - 1億美元範圍內的千兆瓦雷射器也可以產生反物質和更小的加速器。與此同時,暗物質最好留給暗物質探測器,暗能量最好留給太空顯形者。
  • 我學者揭示「量子柴郡貓」獨特量子特性
    【科技前沿】本報合肥7月13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物理基礎問題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許小冶等人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量子柴郡貓」的獨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們對「什麼是物理實在」這一物理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柴郡貓是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一隻咧著嘴笑的貓,它(本體)可以憑空消失,但笑容(屬性)還掛在半空中。
  • ...反物質相差多少?如何更快倒出瓶中液體?受損腦細胞如何自我修復...
    今年4月15日,中微子震蕩再次登上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的封面。這一次帶給我們的不是對既有理論的挑戰,而是一個重大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就是:物質與反物質究竟能相差多少?我們看到宇宙中的物質比反物質更多,這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可是這種不對稱的現象如何從和諧對稱的物理規律中生發出來,卻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對「分子量子」的控制,打開了新的物理理論大門
    圖中是鉀銣極性分子氣體(左圖)密度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達到量子簡併態(右圖),在此狀態下,單個分子的物質波重疊,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工具來開啟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從而獲得對遠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為量子計算和模擬等潛在應用編碼數據。
  • 最新研究:一種不存在的磁鐵
    在有些物質裡,由於一種稱為交換相互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的特別量子力學效應,自旋與自旋彼此之間方向的改變,會導致臨近電子靜電排斥力的改變。在近距離,交換相互作用會比偶極-偶極磁相互作用強勁很多。因此,對於鐵磁性物質,臨近電子的自旋趨於指向同樣的方向。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兩個自旋相同的電子不能佔有同樣的位置。
  • Nature:首次在零磁場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的陳數調控
    它不僅可以用來構建多種新奇的拓撲量子物態,也是量子霍爾效應在電子學器件中實際應用的關鍵。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零磁場下具有無耗散的手性導電邊緣態和精確的量子電阻,更有利於實現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物質科學、精密測量和電子器件領域中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由美國物理學家F。 D。 M。 Haldane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於1988年從理論上預言。
  • 一張量子物理圖:讓你全面認知量子力學
    在古典物理學中,電子會不斷輻射能量坍塌入原子核。對放射性現象也缺乏合理的解釋。高溫物體會發出不同頻率的電磁輻射,這稱為黑體輻射。從黑體觀察到的光的分布與經典物理學的預測不符。當光照射某些金屬時,可以使電子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