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文/廈門晚報記者 王穎達 圖/劉東華 陳雅雲)「從來佳茗似佳人,綽約丰姿任品斟。」這是蘇軾《詠安溪鐵觀音》中的兩句,用來形容舉辦多年的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也十分貼切。
昨日,在第20屆廈門日報社讀者節上,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正式啟動,給歡樂的白鷺洲增添了一縷茶香。在隨後的三個月裡,包括清香型鐵觀音、濃香型鐵觀音、巖茶(肉桂、水仙、大紅袍)、紅茶、青心烏龍、白茶、白芽奇蘭、普洱茶在內的八大品種將再決高下,角逐兩岸茶王、金、銀、銅及優質獎等各個獎項。
發展歷程
升格「兩岸鬥茶」10周年,會員超過8萬人
廈門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廈門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兩岸鬥茶組委會主任汪金銘在啟動儀式上致辭。他介紹,2005年,廈門晚報社首次舉辦「閩南鬥茶」活動,2011年,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廈門市人民政府臺港澳事務辦公室的直接指導,以及茶行業專家的認可,廈門晚報和臺灣阿里山茶業協會攜手,「閩南鬥茶」活動升格為「兩岸鬥茶」。今年是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廈門日報社第二十屆讀者節,同時也是「閩南鬥茶」升格為「兩岸鬥茶」十周年的光輝日子。
汪金銘說,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啟動儀式首次融入廈門日報社讀者節這一盛大節日,意義重大而深遠。兩岸鬥茶平臺建立十年來,不斷成熟成長,已成為首個橫跨兩岸、時間長、範圍廣、權威性高的兩岸茶界交流活動和兩岸茶葉市場的風向標。
據介紹,截至目前,兩岸鬥茶組委會已成功組建了臺灣、廈門、漳州、武夷山、汕頭、安溪、澳門、香港、雲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福鼎等12個分會,會員超過8萬人。
評審機制
評審公開公平公正,深受兩岸茶商茶友信任
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主任鄭國建說,他見證了「閩南鬥茶」升級為「兩岸鬥茶」的整個過程,賽事審評機制不斷完善,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得到了兩岸茶商、茶友的信任。專家公正嚴謹的評茶標準,也為茶商、茶農制茶提供了參考依據。賽事為兩岸交流溝通、互相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為臺灣茶葉銷往大陸提供了良好窗口,並為傳承兩岸同源的茶文化、加深兩岸茶商、茶人之間的感情起到了積極作用,希望今年的鬥茶能夠成功舉辦。
「好茶是『鬥』出來的,活動不僅為兩岸茶商、茶農提供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臺,也讓消費者直觀地了解好茶的衡量標準是什麼。」獲得表彰的企業代表、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志雄說,「兩岸鬥茶」是個非常好的平臺,廈茶公司也是「兩岸鬥茶」活動的老朋友,十年來與這項活動共同成長,對樹立品牌起到了積極作用。「未來我們還將持續推進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產品。」
活動亮點
啟動儀式上,主辦方還對十年來為兩岸鬥茶大型系列活動及兩岸茶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的廈茶、八馬、山國、鄭福星等單位及個人進行了表彰。
現場還同時舉辦兩岸鬥茶十周年對臺交流成果圖片展,展出從2011年至今近百幅兩岸茶界交流的生動畫面。
溫馨提示
目前,2020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進入初賽的茶樣徵集階段。活動組委會及各分會除了在廈門、武夷山、安溪、漳州(含平和、南靖、華安)、汕頭、雲南、福鼎等地徵集茶樣外,臺灣賽區將通過線上直播評比的方式參與到活動中。
送樣方式
沿用往年做法,參賽者繳交1000克茶樣,不退還。
聯繫電話: 5581557、13615067853(蘇先生)
送樣地址:廈門市呂嶺路122號報業大廈1411(廈門晚報兩岸鬥茶組委會)
【花絮】
提線木偶斟茶 吸引眾人圍觀
木偶茶藝表演
在白鷺洲音樂噴泉廣場一角,兩岸鬥茶十周年對臺交流成果圖片展展區,讀者們難得地感受了一把「慢」生活。市民、茶客圍桌而坐,品茶會友,參加縫製香囊、製作冰淇淋筒花束、製作手工花草茶茶包等互動活動。
極具特色的木偶茶藝表演在展區中心小舞臺上演,吸引了眾人圍觀。來自漢藝唐風的朱俏俊操縱著手上的細線,一收一放間,提線木偶優雅地完成了取茶葉、斟茶湯等環節,和真實的茶藝表演如出一轍,博得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表演結束後,眾人紛紛上前,爭相嘗試一番。
「看似輕巧,其實需要長時間練習。」國家一級茶藝師、漢藝唐風文化傳播創始人林燕玲說,這個節目從最初設計到登臺演出,足足花了三年。
提線木偶的表演,講求力道、速度、角度的心眼合一,這與茶道有相通之處。「同樣是優秀的傳統藝術,其實可以互相結合,創作出新的形式。」在林燕玲的鼓勵下,朱俏俊開始了節目的創作。她父親是提線木偶戲藝術傳承人,自小在父親的督促下練就了基本功,後來,她摸索著將這門手藝用到茶藝上。
事實證明,這種創新形式對傳播茶文化和提線木偶戲文化有很好的幫助,拓展了受眾年齡層。「很多小朋友問家長,木偶真的會泡茶嗎?看完表演,不少孩子都想上來試試。這可能也會成為孩子們探索茶藝的一個起點。」林燕玲說。
縫香包做花束 男兒們也能行
DIY香囊
作為本次攝影展的協辦單位之一,漢藝唐風還帶來了女子樂坊民樂表演和多個DIY活動項目。在香包縫製區,不乏男性體驗者的身影。他們專心致志地做手工,絲毫不受外界影響。
「香包的製作是香道的一種。其實和茶道一樣,有悠久的歷史,古時香道就廣泛流傳於達官貴族中。香道其實也很親民,特別是在現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能讓大家從忙碌的生活中,快速獲得安定感。」林燕玲說。
林燕玲表示,希望明年能與鬥茶活動主辦方有更多的合作,通過各行各業的融合,讓茶文化發展越來越迅猛。「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傳統文化,才有機會將這樣的優秀文化推廣出去。」 (廈門晚報記者 王穎達)
【聲音】
希望「兩岸鬥茶」升級為「華人鬥茶」
八馬茶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榮溪:
「閩南鬥茶」自2011年升格為兩岸鬥茶至今10年了,通過推廣茶文化助推茶產業的提升發展。廈門人均飲茶量在全國首屈一指,大家越來越追求品牌茶、放心茶。八馬茶葉伴隨著「兩岸鬥茶」活動一起成長,現在在全國有2000多家連鎖店,僅今年9月8日一天,就在閩南地區同時開店12家。
希望「兩岸鬥茶」能進一步發展,上升到「華人鬥茶」,走向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讓更多的人知道好茶葉,分享好品質。
福鼎市磻溪茶業行業協會秘書長吳志堅:
2019年兩岸鬥茶組委會進入磻溪,設立兩岸鬥茶組委會駐福鼎辦事處及兩岸鬥茶組委會福鼎分會籌備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宣傳推廣,「兩岸鬥茶」走進福鼎產區,對福鼎茶產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讓更多茶愛好者了解了白茶。
茶長在深山裡,只有通過宣傳才能讓外界知道,去年參賽的幾家茶企茶葉大賣。好茶都是「鬥」出來的,用比賽的方式,可以讓茶農更用心地做出好茶。
臺灣茶商聯合會副理事長鄭正鬱:
作為臺灣賽區顧問,我見證了十年來「兩岸鬥茶」對臺灣茶產業的推進過程,兩岸茶行業從業者歷年來的交流,不僅提高了茶葉專業知識,也促進兩岸茶行業發展,希望「兩岸鬥茶」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做貢獻。
安溪縣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劉青洲:
安溪縣是全國茶葉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通過「兩岸鬥茶」,安溪茶走向臺灣、走向全世界。「兩岸鬥茶」已經成為茶葉行業的知名品牌活動,一方面培育了茶商的品牌意識,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茶葉企業;另一方面也為專家學者評審團隊提供了交流平臺;第三,茶農們通過這項活動,不斷提高了制茶工藝,也讓更多的消費者加入到愛茶人的行列。
山國飲藝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玉輝:
多年來,山國飲藝一直為兩岸鬥茶茶王賽提供場地、賽務支持,陪「兩岸鬥茶」走進臺灣產區,「兩岸鬥茶」平臺為兩岸茶葉品牌經營提供了技術、經營、包裝以及生產工藝方面的交流機會,山國飲藝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茶葉品牌。
「兩岸鬥茶」推動了茶產業的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對茶葉的消費觀念,特別是對於廈門這個移民城市來說,讓很多本來不喝茶的外地人也愛上了喝茶,提升了整個城市的品位。
兩岸鬥茶組委會漳州分會秘書長周榮忠:
參與「兩岸鬥茶」,不僅弘揚了漳州茶品牌,提高了漳州茶知名度,也增進了漳州茶企業與各界朋友的交流與合作。希望「兩岸鬥茶」活動越辦越好,讓海峽兩岸更多的茶企參加,共同推進茶產業發展。(廈門晚報記者 朱惠嫣)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