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學易如果喜歡,點個「關注」,品味經典文化,讓生活「慢」一些!
這幾天經歷了零下好幾十度的寒流,尤其想念春天和煦的陽光。雖然我沒有改變季節的能力,但我們今天要聊的震卦剛好代表春天,也許你能從文中感受到同樣的溫暖……
——有孚君
【註:震卦】
《周易》第五十一卦震卦,上卦是震,下卦也是震,與離卦、坎卦等同樣都稱為「八純卦」。【註:八純卦分別為:乾、坤、坎、離、震、艮、巽、兌】
說起「八純卦」,有孚君雖然學易經年,但仍感覺《周易》還有很多不解之處需要探索,比如「八純卦」在六十四卦中的順序問題。
為什麼乾坤離坎四卦排在上經,震巽艮兌四卦排在下經?
為什麼乾坤離坎四卦在上經開始與結束的位置,震巽艮兌四卦卻在下經「中間」位置?
不吹NB的說,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確實思考過這個問題。
《周易·上經》乾坤離坎四卦位居先天八卦「四正」之位。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上經起乾坤代表天地定位,而以坎離結尾則代表水火成器,有萬物生發而致用之意。
【註:先天八卦圖】
震巽艮兌四卦位居先天八卦「四隅」之位,而置於《周易·下經》中後部,有調和萬物,驅動變化又使其不離「大道」之意。即《繫辭傳》所言:「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好比一輛汽車,《上經》乾坤坎離確定車子的結構,讓這部車具有能跑起來的功用。《下經》震艮巽兌則像發動機驅動著這輛車在「大道」上前行,而「變化」更像是途中的風景,周流不息。
另外《下經》將震卦與艮卦列於鼎卦之後,將巽卦與兌卦列於渙卦之前。鼎為聚新、渙為消散,也說明震艮巽兌處在一聚一散之間,不斷的往復交替。
再者,兌卦之後六十四卦只剩六個卦,這六個卦分別由除了乾坤之外的六個經卦相錯而成,渙(巽上坎下)、節(坎上兌下)、中孚(巽上兌下)、小過(震上艮下)、既濟(坎上離下)、未濟(離上坎下)。
大家想過為什麼嗎?《易經》中有一個詞「周流六虛」,乾坤陰陽二氣周流而成震艮離坎巽兌六虛。這六個卦像是構成循環的最後一個圓,是以「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
學易,只要思考就會有所得。
我們說回震卦。
| 《序卦傳》說:「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震卦之前為「鼎卦」,鼎是「和五味之寶器」,所以《序卦傳》中的器指的就是鼎。
乾坤生六子,震卦為長子。古代很注重長幼之分,在古代實行宗法制度的情況下,最有資格「主器」的人就是長子,這就是為什麼震卦繼鼎卦之後。
有人會問「主器」是什麼意思?舉個不太「吉利」的例子,比如祭祀時,長子站的位置、手裡捧的器具、祭祀的任務,那都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震卦的正象為「雷」,最主要的象意為「動」。
【註:震字本義】
震字從雨,震聲,從字形上看,雨下是個辰字,辰月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最主要是伴隨轟隆隆的雷聲。
這麼解釋或許沒有什麼說服力?
那麼,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聊,震卦為何代表「雷」?
科學上講,雷是雲體之間、雲與大地之間的正負電荷相互吸引與大氣產生巨大的摩擦力形成的現象。在與大氣摩擦的過程時,會導致大氣產生高溫並迅速膨脹,最後產生巨大的聲響,這就是經常能夠聽到的雷聲。
簡單總結一下,科學上雷產生的過程大致是:正負電荷吸引→摩擦→迅速膨脹→Bang!
我不是氣象專業,不過這樣理解應該沒太大問題。
聊完科學的角度,我們再從不科學的角度聊一聊。
【註:經卦震】
八經卦中的震卦,一陽爻在下,二陰爻在上,陽的特性是升,陰的特性是降。震卦的這種象就造成了陽伏於陰下欲升而不能出,陰乘與陽上欲迫而不能蒸,於是陰陽二氣相互吸引→摩擦→迅速膨脹→Bang!
用《易經》的術語講就是「陰陽相薄」。「薄」為碰撞、激戰。一個「薄」字簡單形象的描繪了雷的產生。
漢字啊,博大精深……
科學:正負電荷相互吸引→摩擦→迅速膨脹→Bang!
易經:陰陽二氣相互吸引→摩擦→迅速膨脹→Bang!
何其相似。
所以,人們眼中所謂的「玄學」並非是錯誤的,它只是與科學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
那個時代的人雖然受限於對知識的認知,但他們感受天地自然的能力也要遠勝於我們這些整天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
可以說,他們對天地自然的感受遠超過我們的認知。
西方人用腦探索真理,我們用心感受天道,方法不同而已。
聊完震為雷,我們再聊聊震為「動」。
| 《說卦》曰:「震,動也」。
| 《雜卦》曰:「震,起也」。
震的動,不只是我們想像的「沒病走兩步」,更多的是代表振發向上的勃勃生機。因為震卦還代表春天。
春天是復甦的季節,萬事萬物都從蟄伏中「動」了起來。如詩中所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樣的畫面何其壯觀,天地間還有比這更大的「動」嗎?
《說卦》曰,震為反生。我個人一直認為反字通「返」,陽氣返回,生機暢通。所以震動得「時」可以代表柳暗花明,不得「時」則代表躁動不已。我們應用中常說的衰旺,大致如此。
| 震卦的卦辭說:震,亨。震來虩虩(xì),笑言啞啞。震驚百裡,不喪匕鬯(chàng)。
這句卦辭其實很有畫面感。我們可以想像在一片原野中,太子正率領百官一絲不苟的進行祭祀。一片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天空中突然炸響起雷聲,震驚百裡!人們心中無不驚懼,可太子作為主祭之人,依舊淺含微笑,淡定自若的握住手中的匕鬯,按部就班繼續祭祀儀式。
於是幾名老臣捋著花白的鬍鬚欣慰道,太子有雄主之姿,實乃我朝幸事啊……
卦辭中虩虩是畏懼的樣子,匕鬯是祭祀的器具。匕,祭祀時用的木製器具,用以升鼎中之牲肉至俎上。鬯,用秬(jù)黍酒和鬱金香調製而成的一種高級的有香氣的酒。
震為雷,雷聲最易令人產生驚恐畏懼。所以震卦卦辭更像在講人的一種心態和涵養。簡言之,是懼與不懼。它們雖是對立的兩種心態,實則是一種心態的兩個方向,就像陰陽。
其實卦辭只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打雷也好山崩也罷,是非常突然的,只有內心強大且堅定的人才能不為所動。
那如何才能修煉到如此境界?震卦的《象辭》告訴了我們答案。
| 「洊(jiàn)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註:震卦象意】
震卦上下皆震。一個震代表雷,兩個震不是代表兩個雷,而是接二連三的雷,大地都要為之震動,這就是「洊雷」。
君子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在恐懼心態中,省思己過、修養德行。恐懼在一時,修省則在平日。君子只有無時不敬,這樣當震雷滾滾而來,才能不為所動。
震卦的六個爻皆深發「恐懼修省」之意,可我們不要忘記,震卦的恐懼是在鞭策人們振發向上。
革卦、鼎卦、震卦,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循環。如果說革卦代表改革,鼎卦代表改革後的萬象更新,震繼鼎後則是奮發圖強之意。
寫這篇文章時我看到了一則新聞,「嫦娥五號」帶著2千克的月壤安全返回。
此時腦海中沒來由的想起句詩:「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它出自我們偉大領袖的一首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出於敬重我想我應該錄全篇如下。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作者:毛澤東
久有凌雲志,
重上井岡山。
千裡來尋故地,
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
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
旌旗奮,
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
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這首詞寫於1965年,它誕生的47年後,我們有了蛟龍號,實現了「可下五洋捉鱉」。
48年後,我們有了嫦娥五號,「可上九天攬月」。
正如同我們打算將一半的土放在偉人的家鄉告慰他,也切實做到了他曾說過的「狠話」。
2020年整個世界都在泥濘中不堪重負。
可中國仿佛是池塘中一朵盛開的蓮花,抖落初時的淤泥,生機盎然的立於飄零的荷葉之上,纖塵不染。
這就是我們的「震」!其實也只是我們50年間「洊雷震」中的一兩聲而已。
因為我們還有兩彈一星、雜交水稻、港澳回歸、高鐵、特高壓、神舟五號、港珠澳跨海大橋、抗疫……
一聲又一聲的轟然雷鳴,這一次震驚的不止是百裡,而是全世界。
震卦之後為艮卦。我們都知道,艮的正象為山。
所以中國遲早會回到我們應有的高度。
令人仰止的高度!
正如詩中所言之氣象:「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點個「在看」!
願春天早日到來!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留言聯繫。
文末右下角「在看」,一起傳播有溫度易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