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龍山大墓主人頭部疑似塗有硃砂

2020-12-23 瀟湘晨報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見習記者 劉旭/文圖

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的餘莊遺址,距今約4000至4500年,是河南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遺址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已發掘一千多平方米。其中10號墓是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研究價值極高。12月5日,記者來到餘莊遺址考古現場,近距離感受人類史前文明。

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總面積達100萬平米以上

餘莊遺址所在地西臨葉縣東環城路,東接隆鑫大道,北距沙河4公裡左右。遺址面積東西長南北窄,東西最長大約1600米,南北最寬約1000米,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是河南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據了解,遺址所在地最初是田地,今年年初,這裡準備建設葉縣標準化廠房項目,前期按正常程序要進行考古勘探,經文物部門勘探發現,此處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自8月份開始進行考古發掘。

目前,餘莊遺址已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出土器物2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在遺址北部還發現兩條壕溝,一條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條呈西北、東南走向。在兩條壕溝內發現了大量龍山時期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另有少量黑陶和紅褐陶,紋飾主要是籃紋,另有少量方格紋和繩紋。豐富的出土遺存讓餘莊遺址在考古發掘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發現等級最高龍山文化墓葬 龍山大墓主人頭部疑似塗有硃砂

現場工作人員正忙碌著發掘。在遺址南端的一個探訪裡正是被發現的龍山大墓,這座墓葬被命名為M10。是目前中原地區隨葬器物最豐富、等級最高的龍山文化墓葬。該墓為考古工作者帶來了豐富的學術信息。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吳偉華博士介紹,M10墓葬為東西方向,長2.6米,寬1.2米,面積為3.12平方米。經體質人類學專家現場鑑定,墓主人大約有50歲,同時在棺外有陪葬的人,年齡大概在20歲,通過學術推測,棺外的人很可能是殉葬。同時在墓坑裡還發現隨葬器物,共33件,均為陶器。其中32件墓室內東部二層臺上,1件放置在墓室主人腰部左側。隨葬陶器包括豆、觚、碗等,製作精美,排列有序,器類成組,呈現出鮮明的禮制色彩。

通過墓的規模、隨葬的冥器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應該是當時的貴族階層。同時,考古工作者還發現在墓主人頭部疑似塗有硃砂。「硃砂在史前時期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且硃砂是紅色的,讓人聯想到血液,可能代表古人的一種『靈魂不死』的觀念吧。」吳偉華說。

遺址新發現「L」形器物遺存 下一步將弄清龍山墓葬分布情況

龍山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夏商周文明歷史之前,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進入商周時期,人們在祭祀、宴請、隨葬等方面都有等級森嚴的禮制,如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等。

在T0805、T0806兩個相連的探方裡,相繼發現一些器物遺存,這些器物還未完全出土,還沒看到完整器型,但初步看排列形狀是「L」形,是人們有意識的擺放,與此前發現的一字形排列有明顯變化。「這些現象在以往的龍山遺址中沒有發現,對考古工作來說也是重要的收穫。同時,這些器物為研究龍山時期的文化提供了非常難得的實物材料,下一步將把龍山墓葬的分布情況弄清楚,這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學術課題。」吳偉華說。

爆料、維權、尋找、求助,請撥打東方今報新聞熱線16603712315、(0371)65830000,歡迎您隨時向我們提供新聞線索。

【來源:東方今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發現"L"形器物遺存
    位於平頂山市葉縣鹽都街道餘莊村村南的餘莊遺址,距今約4000至4500年,是河南境內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遺址面積在100萬平方米以上,目前已發掘一千多平方米。河南境內規模最大的龍山遺址 總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以上餘莊遺址所在地西臨葉縣東環城路,東接隆鑫大道,北距沙河4公裡左右。
  • 距今4000年貴族墓的定製隨葬品長啥樣?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了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平頂山葉縣餘莊遺址位列其中,該遺址出土的距今超過4000年的多組專為墓主「定製」的明器頗為引人關注。餘莊遺址M10貴族大墓,內有2具屍骨和33件明器12月5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餘莊遺址考古現場進行了實地探訪。
  • 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
    河南商報記者從中選取了四個項目,為大家「盤一盤」咱河南這些「寶藏」文物。【「網紅」戎人王級大墓,背後的遷徙故事你知道嗎?】近段時間以來,洛陽市伊川縣徐陽墓地成了「網紅」,不僅衝上熱搜,還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
  • 浙江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園
    安吉龍山107號古墓葬(俗稱八畝墩),位於浙江省安吉縣遞鋪街道古城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越國貴族墓群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座貴族墓園,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約850
  • 河南淮陽: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宛丘古城
    宛丘古城遺址位於淮陽縣城東南4公裡的大連鄉大朱莊西南隅,佔地面積一百餘畝,高二丈,俗稱平糧臺、平糧冢、貯糧臺,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古城遺址。
  • 河南這個考古遺址公園明年開放,再現七千年前生活場景
    這座春秋時期大墓,是目前為止發掘出的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戎人王級大墓,也是中原地區考古發現的首個戎人遺存,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伊洛的歷史事件。陸渾戎是一個遊牧部落,原本在西北,但因實力強大成為秦國的「眼中釘」。後來,秦國與晉國發生衝突,晉惠公被秦軍俘虜,於是秦穆公強制令陸渾戎遷徙到洛陽附近。
  • 大黃河文明之旅 ▏沿黃河到山東,探訪上古文明,喚醒沉睡千年遺蹟
    大汶口文化屬新石器時代,它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境內,北入旅大地區,南達江蘇、皖北,西抵河南中部,東至山東半島,西北見之於黃河北岸。因此,大汶口文化範圍遠非大汶口考古遺址,這裡只是發現最早,因而具有代表性。同時,作為魯北地區迄今所知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遺址——焦家遺址,也揭開神秘面紗。
  • 高古玉這篇就夠了:龍山、卑南、大溪、凌家灘文化玉器的鑑定特徵
    在已發掘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神木石峁的玉器數量相對較多。這麼多的禮器發現在墓葬中,墓主人有可能就是當時的巫師。從出土玉質禮器的墓葬數量之多來看,神木石峁遺址在龍山文化時期曾有一個巫覡集團居住。
  • 疫情催生分餐制|分餐|龍山文化遺址|公筷
    我國分餐制歷史很悠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在一項考古中發現,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些用於飲食的木案。這些木案平面多呈長方形,長約1米,寬約30釐米,木案下方有木條做的支架,高度僅15釐米左右。木案出土時,案上還放有多種酒具。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與木案形狀相近的木俎,也是長方形,略小於木案。俎上放有石刀、豬排或豬蹄等,這應是放置祭祀牲畜的祭俎。
  • 塵封的伽藍——龍山童子寺
    導讀:太原龍山山頂有北齊童子寺遺址,湮沒於人跡罕至的山林深處、亂草叢中。寺基輪廓可辨,附近洞窟佛閣,仍可見雕紋精美的摩崖石刻及壁畫。遺址內留存燃燈佛塔一座,高約5米,是全亞洲最古老的石質燃燈塔。龍山童子寺是國內首次科學發掘的,集摩崖石刻、石窟和地面建築於一體的山地佛寺,為北朝、隋唐佛閣建築研究提供了新資料。童子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25公裡的龍山北峰,海拔約1230米,是龍山最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這裡南、北、西三面環山,形似簸箕,林木茂盛,極其幽靜。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地方,若不是刻意尋找,絕不會有路帶你走進它。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1929年,時任科隆遠東美術館代表的美籍德國人薩爾蒙尼(A.Salmony)曾在北京目睹來自榆林的農民求售牙璋等玉器42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長53.4釐米的墨玉質「刀形端刃器」,經薩氏之手為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收藏[2]。近年來的文物普查及調查發掘資料顯示,榆林境內僅石峁遺址發現牙璋類玉器,有學者據此認定早年(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散歐美的一批墨玉牙璋源自榆林神木。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梧州龍山路真有「一條龍」
    住戶或者會略有點失望,理想中的小商品城沒有開成,業主委員會炒掉物業後竟然自行解散,部分居民區有段時間是「冇掩雞籠」。凡經歷過這種折騰的小區大多元氣大傷,居民期待值急降。大概在2013年左右,有居民開始發現有小型飲食店在樓下開夜市,濃烈的燒烤味和酒廠味混合著衝擊他們的鼻腔,形成龍山路特有的氣息。
  • 中國龍山 泉韻章丘!章丘城市區域品牌宣傳語和三大硬核精神發布
    考古學證明,史前文化,大致經過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5個階段。這一史前文化發展譜系的兩個,即「西河文化」和「龍山文化」,首先在章丘龍山發現並命名,而章丘的3處國家級文化保護遺址(西河遺址、城子崖遺址、東平陵城遺址)和1處省級文化遺址(焦家遺址),清晰呈現了中華文明的進步旅程,表明龍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 5000年前「山東大漢」身高達1米9 為目前焦家遺址最高
    棺槨之間和主人身上放置了18件陶器、玉器隨葬品,其中一件玉鉞長達18釐米,是焦家遺址目前所見最大玉鉞。  昨天,這座墓被「搬到」展廳中。墓主人骸骨和隨葬的禮器全部經過復原,採用等比例原狀陳列的方式,展示當時的禮儀形式。記者看到,棺槨之間擺著數隻陶器,墓主人遺骸間散落著各式玉器。
  • 考古探秘之鄧州八裡崗遺址
    八裡崗遺址位於鄧州市東郊湍河南南岸,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八裡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距今4000~6800年,面積近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自下而上依次分為4個文化層: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嶺文化,石家河龍山文化。
  • 領略不一樣的魯東青島——東夷龍山(第1期)
    東夷先民 東夷龍山文化具有領先時代的先進的文化代表。大家說起青島一直的印象就是年輕,活力。不過今天將為大家做一個系列,讓你領略不一樣的魯東青島。第一期我們就從青島的遠古文化開始吧。已經略顯現在的痕跡了早在1952年青島地區首次發現了原始社會晚期遺址,為我國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根據。
  • 浙江省內有座龍山,晉朝龍山寺遺址在這,乾隆下江南曾來此處
    也許有許多人不知道,我們的祖國除去婦孺皆知的三山五嶽,還有許許多多的名山勝景。在浙江衢州的龍遊縣,就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遊覽勝地---龍山風景區。龍山景區位於龍遊縣城西南10 公裡官潭村靈山江畔。龍山岡巒起伏相連,山勢雄偉壯觀,蜿蜒數裡,猶如巨龍臨江而臥,由此得名「龍山」。龍山不僅自然景觀秀麗多姿,更有許多優美的景點吸引著數不清的旅遊愛好者匯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