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酒歌說文將開闢新欄目,太上感應故事。和大家一起解讀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說書中的故事述人生百態。這是第一篇.
正如太上開篇說的那樣: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明朝多奇葩皇帝,尤其是到了後期,明熹宗昏庸無道,只顧著自己當木匠,把權力都移交給宦官太監魏忠賢。
為了打壓異己,魏忠賢利用權力將那些反對他的人相繼關進天牢,一時間正人君子殆盡,所有人噤若寒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朝廷裡烏煙瘴氣,只剩下一些吹噓諂媚之徒。
魏忠賢雖然隻手遮天,權傾天下,但為人惜才,只要有能力,願意拜在他門下,都會委以重任。
話說當時有兩個新進的進士,一位姓陳,一位姓魏,不管是才華還是口碑都算得上出類拔萃,有很高的聲譽。
這二人既是同窗也是生死之交,曾發誓共同出人頭地,努力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兩人認為既然信奉聖人之學,首先就要做到愛惜名聲,哪怕將來一無所有,也堅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情,為奸佞搖旗吶喊。然而實際上卻又是另外的模樣。
魏忠賢很想將這兩個人招於麾下,為他所用。於是讓人帶著自己的名帖,還帶著很多禮物前去見兩人,開門見山表示,只要願意跟著「九千歲」混,將來要什麼有什麼。
兩人不敢得罪魏忠賢,收下了禮物,但心中各有打算。嘴上說一套,實際上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陳生家境貧寒,一心想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眼看魏忠賢給自己拋來橄欖枝,心裡受寵若驚,心想只能被魏忠賢所器重,如果答應必然榮華富貴指日可待,如果不答應,想必也是惹火燒身,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想來想去,陳生連夜寫好了名帖,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魏忠賢門前請求拜見。
很快,陳生被迎進了門,可還沒看到魏忠賢,就看到了一個更加熟悉的人,讓他大吃一驚。
魏生來的更早,畢恭畢敬坐在那裡,同樣等待魏忠賢的接見。
兩人相見,面面相覷,想到之前的信誓旦旦的誓言,頓時羞得滿臉通紅,支支吾吾不知如何開口。
過了良久,魏生長嘆一聲,率先對陳生說道:
「你我雖早已預定好拜在九千歲麾下,沒想到今天連時間也這般湊巧!」
陳生立刻回應道:「可不是,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這個意思呀!」
魏忠賢這時哈哈大笑,說道:「看來上天早就安排好今日之事呀!天意如此,可是妙不可言呀!」
原來,魏生早有投靠魏忠賢的心思,只是一時沒有機會而已。暗地裡早就查過族譜,牽強附會認為自己和魏忠賢是同門同祖。
接到魏忠賢的名帖,魏生內心歡喜,天不亮就出門來到魏府拜見,一見魏忠賢的面,就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磕頭,如數家珍一般把家譜背了一遍,而後認其為祖父,持孫輩禮。
魏忠賢十分高興,心裡如同明鏡一般,不管魏生是不是自己的本家子弟,但有這份孝敬投奔的心就足夠了。
魏忠賢將兩人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命令設下酒宴盛情招待。酒後還拿出一幅《持衡圖》,讓二人一展才華,題詩留作紀念。
兩人相視一笑,極盡諂媚,大吹法螺,把魏忠賢說成了「千古第一功臣名士」,其文字洋洋灑灑,頗有氣吞山河之勢,很得魏忠賢歡喜。
從此以後,兩人被魏忠賢委以重任,很快就位列三品,手握大權。
因為魏生自認魏忠賢的幹孫,所以權位高於陳生。雖然大家嘴上一團和氣,但暗地裡也有了嫌隙,勾心鬥角。
沒過幾年,崇禎皇帝朱由校上位,將魏忠賢誅殺,其骨幹羽翼相繼落網誅殺。
魏生、陳生見大勢已去,立刻調轉風向,不留餘力地參奏,揭露魏忠賢這些年做下的各種惡事,落井下石。
因為兩人每次上奏聲淚俱下,一副與魏忠賢「不共戴天」的模樣,崇禎皇帝起初也被他們矇混過關,認為他們是忠臣義士。
然而當看到那張《持衡圖》,發現魏生、陳生各種諂媚奉承的詞句,心胸狹窄的崇禎皇帝異常憤怒,認為兩人明明是魏宗賢的同黨,但比其他人更加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最後以「大逆不道」處以了極刑。
編者語:
自古以來,君子和小人就水火不容,評判標準之一就是能否做到心口如一,能則是君子,不能則是小人。
有些人表面上忠君愛國,實際上欺名盜世,所謂見利忘義,陰奉陽違莫過於此。
關注「酒歌說文」,每日更新有趣的民間傳說故事。弘揚傳統文化,感謝一路有你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