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之殤
先說一點題外話,何為奧數?
奧數,即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前蘇聯自1934和1935年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1959年,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布加勒斯特舉辦。
作為一項國際性賽事,奧數由國際數學教育專家命題,出題範圍超出了所有國家的義務教育水平,難度大大超過大學入學考試。有關專家指出,只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奧林匹克數學的學習與選拔,能一路過關斬將奪得大賽名次之人更是鳳毛麟角。
奧數和奧運相類,追求的是思維上的更高、更快、更強,所以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而言,奧數競賽與升學掛鈎,特別是與小學升學掛鈎,確實是不夠公平的,畢竟,如果「小升初」看的是體操成績,也沒有幾個孩子通過流血流汗就能成為李寧、李小雙。
在從前的奧數培訓教育中,多數孩子面對超高難度思維訓練時,因為能力不足而遭遇的挫敗感、無力感、自我懷疑、學習興趣的喪失等一系列問題確實存在,那麼這種學習便是得不償失的。
其實,奧數之殤並不在奧數項目本身,而在於它曾經具有的功利性功能,孩子被逼迫著學奧數,並不是為了思維的訓練,數學興趣的激發,而是單純地以短時高效的方式接受灌輸,記憶解題技巧,爭取比賽得獎的機會,以達成升學目的。這種機器化的學習抹殺了孩子一生對數學的激情。
那麼,奧數要被妖魔化,被遠離嗎?
禁奧之後的選擇
某種程度上,禁奧或許反而能讓奧數已更健康的狀態進行。
怎麼說,這就好比上文提到的體操,為爭奪世界奪冠去推行全民練體操固然不可取,但對於喜歡的孩子來說,從小多練練,強身健體也還是好的。
奧數以及相關的數學拓展性思維訓練也是同理。如果孩子喜歡,它能夠提供給孩子的是並不只是對深奧數學的探知,更多的是對思維多元的訓練,而避免了填鴨式的單向思維模式。
要知道,在小學的奧數之中,體現更多的是數學中的巧思、靈活、多變以及滲透其中的數學之美。通過奧數對思維和邏輯的鍛鍊,孩子獲得的腦力訓練不僅僅在數學方面,而是對全科化的學習均有意義。然而,重要的在於學習的方法和尺度,在於孩子的思考力、學習力以及興趣。
其實,奧數是給那些對數學、對思維訓練學習有興趣的孩子搭建的一個舞臺,正像我們給那些對英語、對美術、對音樂、對舞蹈有興趣的孩子搭建舞臺一樣,是家長能提供給孩子的一種有益於身心的選擇。因為奧數包涵了發散思維、收斂思維、換元思維、反向思維、逆向思維、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立體思維等等二十幾種思維方式。
平心而論,數學知識點的測試在縱深上可以全面考察一個孩子的思考力的(小學知識點挖掘出的難題,家長也未必會),因此,禁奧之後,對於家長而言,反而可以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態,嘗試幫助孩子培養數學思維力。
知識本身比知識點重要
根據早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皮亞傑理論,幼兒主要靠表象來進行思維,他們的認知幾乎都處於「感知運動階段」或者「前運算階段」,然而本世紀近年的新皮亞傑學派則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與研究發現修正了這一理論,它指出不同的孩子在不同領域的認知差距自幼就非常明顯。
譬如,一個在讀寫方面有困難的孩子,並不一定不是繪畫或音樂的天才,而一個自幼擅長數學的孩子也不一定在其他領域同樣擅長,兒童在不同領域的發展在學前呈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所以,從幼兒似乎蒙昧的玩耍探索中去發現他可能的潛質和專長是父母的一門功課。
那麼對於有一定數學天賦或者家長在孩子的思維培養上有一定訴求的孩子而言,學前階段,特別是在兒童6歲以前的發展速度又是比任何其他一個階段都要快的,在6歲以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極為明顯與突出。
那麼,如何輔助孩子達成數學思維訓練的提升呢?這裡要引入「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在早教領域,為學者們所熟悉的維果斯基提出了這一理論,用以描述「兒童在成人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狀態」以及「兒童在沒有人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區別,而有效的教學就應該在兒童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發生。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的有效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簡單而言,花朵不是無心隨意開放的,有關的溫度、水分、土壤、氣候等本質的規律必然存在,否則人類憑什麼是萬物之首呢?凡事有個因果,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也是一樣,是一個有很多因成就的果。不少家長要的是果,但孩子如何抵達呢,其尋求的路徑或許是補習、做題、練習等,但其實這些表面的一時的成績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來說不過是可以炫耀一時的花拳繡腿罷了,智力或者說思維的啟蒙是有方法、有規律的,一定要有人主動去幫助去激發孩子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之後孩子才能自己去完成很多的事情。而數學思維的形成也自有一套訓練法則。
比如說,任何人學習新的東西都有三個基礎模式:觸覺模式、聽覺模式、視覺模式。而試錯屬於觸覺模式,其實是學習中不可迴避的重要環節,對於孩子尤其如此。很多父母和老師只是通過視聽手段簡單地告訴孩子一些數學知識和計算方法,希望孩子掌握得快一點,再快一點,其實是省略了探索的過程,剝奪了孩子自然的發展步驟,最後即使學會了一些知識,也是沒有過程的,容易遺忘的。這並不是數學思維建構的有效方式。
在數學思維的學習訓練中,孩子一定要有機會參與、動手、體驗,在這些行為中孩子才能夠漸漸吸收許多東西,會在生活或遊戲中,在家長老師的引導下,學會獨立的思考。通過遊戲或生活情境的導入,依靠自己的知識和多元化的思考來解決問題,達成任務,而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或者加深對數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雖然每個個體所能吸收和感受領悟的東西存在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都會有所助益,比老師在上面講,孩子在底下聽的傳統幼兒園、小學的教學模式要有效得多。
家長往往繞不開一個誤區,總想讓孩子提早學會一些東西。其實,孩子,特別是在學前階段的幼兒,具體可以掌握多少知識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激發了多少興趣。如果單純灌輸大量的知識反而失去了求學和讀書的樂趣,那是得不償失的。我們要尋求一種方式,讓孩子可以在玩中學、在學中想,讓孩子陶醉在過程的趣味性、參與性、互動性和探索性之中,即使有一天這些小小的知識可能被遺忘了,卻形成了孩子對知識追求的渴望和良好的學習與思維能力。這種思維習慣是獨立的,甚至是獨特的,而不是千篇一律,一個套路,一個模子雕刻出來的思維。
一個孩子最紮實的資本並不是奧數奪冠或者哈佛畢業,而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求未知的熱情,這才是可以受益終生的。
如果你喜歡本文,或許你還會喜歡
作者簡介
Kay,培飛思維數學特邀專欄作家,對教育有深刻研究,尤其兒童數學啟蒙、思維建構見解獨到、新穎。家有4歲半女兒一枚。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現供職於國內某著名媒體。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大秦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