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風行的圖書,無論是《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等通俗小說,還是《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科技著作,娛樂的或者使用的著作,都有配圖。明代書籍的標配,是木刻版畫。
明代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文化自信,不但家具精美,書籍出版也獨樹一幟。上承唐宋,下啟清代。
但這東西,最初的發展,其實只不過單純地從商業價值出發,從而達到一個藝術普及。
從《水滸傳》到《西廂記》,明代書籍插圖的藝術和商業價值
在明清書籍插畫中,以陳洪綬名氣最大,堪稱書籍插畫的宗師級人物。
他創作的《水滸葉子》《西廂記》等木刻版畫,風靡當時,並世無二,即便是現代的書記插圖,也不能跟他比肩。
陳洪綬是明末人,非常喜歡畫蓮花,也因此自號老蓮。所以他是個畫家,工山水、花鳥、書法皆通。人物畫成就最高。
他為《水滸傳》做了四十幅木刻版畫,以至於到了明末,陳老蓮的《水滸葉子》遍傳天下,後世繪寫水滸英雄的畫工很難脫出他的範疇。
這 40 幅木刻版畫,都是水滸人物畫,運用銳利的方筆直拐,線條的轉折與變化十分強烈,能恰到好處地順應衣紋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動勢。線條均較短促,起筆略重,收筆略輕,清勁有力。
其實陳洪綬只是借鑑和發揚,主要用的是傳統的民間馬吊牌藝術,然後白描。
但規劃內容很有創新。《水滸傳》的文字是極好的,陳洪綬就把文本中原有的排座次概念及人物的特性提出來,與馬吊牌中各式關鍵牌色與組合,再配上酒令文字作巧妙的搭配。於是形成各種戲謔嘲諷、影射現實、幽默有趣的文字遊戲。
他有極強愛憎表現,水滸人物,他喜歡的就多畫,不喜歡的就諷刺,所以只畫了 40 個人物。
如果說《水滸傳》裡都是粗豪漢子,很好畫。那麼陳洪綬畫《西廂記》就另是一種風味了。
元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本就是一個才子佳人兩情相悅,歷經艱難曲折終成眷屬的故事,其中有無數風月旖旎,兒女情思。
但陳洪綬竟然能把這種小兒女情思和風月旖旎,用木刻版畫表現出來,實在是大師。陳洪綬的《西廂記》木刻版畫裡,有一幅《窺簡》。
窺,就是偷偷看。
簡,就是書信,在《西廂記》裡算是情書。
崔鶯鶯收到張生的情書之後,站在屏風前讀得柔腸百轉,傳信的紅娘卻躲在屏風之後偷偷看。
崔鶯鶯的矜持、喜悅之情;紅娘的好奇之情。
陳洪綬全部表現出來了,紅娘還口含手指,姿態可愛。
不僅如此,陳洪綬為屈原的《楚辭述注》做過《屈子行吟圖》,屈原的形銷骨立,失魂落魄,盡在途中。《嬌紅記》中的人物,嬌娘長裙旖旎,款款而行,體態秀美,姿態嫵媚,深情略帶有緣,楚楚動人,我見猶憐。
因為那時候,嬌娘抱著決心,要跟郎君殉情而死。
陳洪綬把書籍配圖做到了極致。
而陳洪綬做這些,不過是經常囊中羞澀,無以度日,只好賣畫。陳洪綬曾在崇禎皇帝的內廷做過畫師,但沒過多久,崇禎就吊死煤山,明,沒有了。陳洪綬只好流落街頭。
但陳洪綬從不以為他做的是俗的藝術,他對雅俗不抱成見,賣畫賣得興高採烈。
書商們因為商業價值,自然樂得用更多的配圖。因為配圖多,書就暢銷。明代的才子張岱,資助朋友的方式,就是花四五個月時間為他畫一套葉子。
可見明清之間,雖然山河動搖,尤其文人們的生活是比較難過的,但普世接受書籍的需求還是很旺盛。
尤其是這種通俗生動的插畫書籍。
木刻版畫,可謂功莫大焉。
明代的文化自信,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
木刻版畫是從明中葉以後進入黃金時代的。當時的書籍,全有配圖,而且配圖十分精美,明以前,甚至現在的圖書,若從配圖精細美觀來講,都不如明代。
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在唐時,雖然也有「插圖」,但非常少見,也只有一些特殊的書籍才有一兩張配圖。比如《金剛經》的卷首圖,也是唐末才有的。畫倒是很成熟,布局飽滿嚴謹,線條秘籍流暢。但僅此一幅,放在卷首,剩下的全是經文了。這也正常,因為中國的雕版印刷本就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宋代書籍雖然也有插圖,技術也很嫻熟,但數量少得可憐,能在民間流行的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比如紙幣和紙牌。當然了,即便是這些小版畫,也成了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明代圖書的插畫興起,得益於技術革命,尤其是印刷技術的大力發展,從而引起一場文化創新,書籍配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代木刻版畫人才輩出,當時有三大派:
建安派,風格是質樸剛健。
金陵派,風格是工整精美。
新安派,風格是細緻秀麗。
這三派,都在南方。明代建安,在福建。金陵、新安,都隸屬於南直隸——江蘇和安徽一帶。
其次,徽州、杭州、蘇州,木刻版畫都非常興盛。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南方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南方,自宋代以後,本就是出版業的興盛之地。
明代人把這種繁榮發揮到了極致。實際上,中國的印刷術本來就包括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圖像印刷就是木刻版畫。印刷術之前,用的是鐫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還有我們熟悉的印章,都是金是鐫刻。
木刻版畫也是雕版藝術。所用的材料是木板,一般選用木紋細密、木質勻淨、板面光潔的梨木、白果木、樺木、棗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樺木製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紋變化多,在水印版畫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藝術效果。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紙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稍粗糙有木紋痕跡的,易印出各種天然趣味,達到水印版畫的「木味」效果。
然後用木刻刀雕刻。木刻刀的種類繁多,圓口、方口等等,三角刀主要是用來刻基本線條的。日本因為受中國影響,目前還有一個牌子叫日本櫻花木刻刀。
從色相多寡上來說,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也可以按照顏色分,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製作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
明代書籍配圖,用的是木刻版畫。木刻版畫是在明代開始普及於民間的,異軍突起,大殺四方,天下無人不愛。明代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此五鎮,並稱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重鎮。
由此五地所出的木刻版畫,流傳全國,在南方的汪洋裡顛簸之後,傳入了日本、英國、西德。日本人愛極了這些版畫,把版畫印刷的技術應用於各行各業,尤其是裝飾美術領域,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文化由此誕生。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谷、馬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同是木刻版畫藝術,如果把中國、日本、歐洲的藝術家並列一下,就能發現中國木刻版畫的影響了。
陳洪綬,明末人,1588年-1652年。前已介紹。改琦,清人,1773年—1828年,喜用蘭葉描,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
日本的有,鈴木春信,1725年-1770年;德國的凱綏·珂勒惠支,1867年-1945年;挪威的愛德華·蒙克,1863年-1944年;西班牙的巴伯羅·畢卡索,1881年-1973年。
畢卡索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木刻版畫的藝術家,雖然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但他的版畫藝術,是從中國傳去的。
而梵谷等印象派的大師,很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日本浮世繪簡直是他們的靈感源泉,莫奈、梵谷都對浮世繪有借鑑。
但日本浮世繪,跟中國的木刻版畫一樣,都是風俗畫。只不過目前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浮世繪的開端,是從「繪本」開始的,繪本就是插圖畫本,日本江戶初期的古典小說也有插圖,也是木刻印刷。
那已經是明代的影響了!
明代的藝術,早已深入家長裡短、人情世故,很能為大眾世俗所介紹,所以才有唐文明在馬上,宋藝術在閨房,明精神在市井的說法。
市井就是大眾,大眾就是普及,是以明家具、園林、書籍都為大眾所知,這未嘗不是明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