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明代木刻版畫的文化自信

2020-12-15 仲尼之丘

明代風行的圖書,無論是《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等通俗小說,還是《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科技著作,娛樂的或者使用的著作,都有配圖。明代書籍的標配,是木刻版畫。

明崇禎本《金瓶梅》插畫,木刻版畫

明代似乎有一種特殊的文化自信,不但家具精美,書籍出版也獨樹一幟。上承唐宋,下啟清代。

但這東西,最初的發展,其實只不過單純地從商業價值出發,從而達到一個藝術普及。

從《水滸傳》到《西廂記》,明代書籍插圖的藝術和商業價值

在明清書籍插畫中,以陳洪綬名氣最大,堪稱書籍插畫的宗師級人物。

他創作的《水滸葉子》《西廂記》等木刻版畫,風靡當時,並世無二,即便是現代的書記插圖,也不能跟他比肩。

明陳洪綬《水滸葉子》人物之大刀關勝,

陳洪綬是明末人,非常喜歡畫蓮花,也因此自號老蓮。所以他是個畫家,工山水、花鳥、書法皆通。人物畫成就最高。

他為《水滸傳》做了四十幅木刻版畫,以至於到了明末,陳老蓮的《水滸葉子》遍傳天下,後世繪寫水滸英雄的畫工很難脫出他的範疇。

這 40 幅木刻版畫,都是水滸人物畫,運用銳利的方筆直拐,線條的轉折與變化十分強烈,能恰到好處地順應衣紋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動勢。線條均較短促,起筆略重,收筆略輕,清勁有力。

其實陳洪綬只是借鑑和發揚,主要用的是傳統的民間馬吊牌藝術,然後白描。

但規劃內容很有創新。《水滸傳》的文字是極好的,陳洪綬就把文本中原有的排座次概念及人物的特性提出來,與馬吊牌中各式關鍵牌色與組合,再配上酒令文字作巧妙的搭配。於是形成各種戲謔嘲諷、影射現實、幽默有趣的文字遊戲。

他有極強愛憎表現,水滸人物,他喜歡的就多畫,不喜歡的就諷刺,所以只畫了 40 個人物。

明陳洪綬《西廂記》插圖:《窺簡》木刻

如果說《水滸傳》裡都是粗豪漢子,很好畫。那麼陳洪綬畫《西廂記》就另是一種風味了。

元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本就是一個才子佳人兩情相悅,歷經艱難曲折終成眷屬的故事,其中有無數風月旖旎,兒女情思。

但陳洪綬竟然能把這種小兒女情思和風月旖旎,用木刻版畫表現出來,實在是大師。陳洪綬的《西廂記》木刻版畫裡,有一幅《窺簡》。

窺,就是偷偷看。

簡,就是書信,在《西廂記》裡算是情書。

崔鶯鶯收到張生的情書之後,站在屏風前讀得柔腸百轉,傳信的紅娘卻躲在屏風之後偷偷看。

崔鶯鶯的矜持、喜悅之情;紅娘的好奇之情。

陳洪綬全部表現出來了,紅娘還口含手指,姿態可愛。

《楚辭述注》之《屈子行吟圖》,陳洪綬

不僅如此,陳洪綬為屈原的《楚辭述注》做過《屈子行吟圖》,屈原的形銷骨立,失魂落魄,盡在途中。《嬌紅記》中的人物,嬌娘長裙旖旎,款款而行,體態秀美,姿態嫵媚,深情略帶有緣,楚楚動人,我見猶憐。

因為那時候,嬌娘抱著決心,要跟郎君殉情而死。

陳洪綬把書籍配圖做到了極致。

而陳洪綬做這些,不過是經常囊中羞澀,無以度日,只好賣畫。陳洪綬曾在崇禎皇帝的內廷做過畫師,但沒過多久,崇禎就吊死煤山,明,沒有了。陳洪綬只好流落街頭。

但陳洪綬從不以為他做的是俗的藝術,他對雅俗不抱成見,賣畫賣得興高採烈。

書商們因為商業價值,自然樂得用更多的配圖。因為配圖多,書就暢銷。明代的才子張岱,資助朋友的方式,就是花四五個月時間為他畫一套葉子。

可見明清之間,雖然山河動搖,尤其文人們的生活是比較難過的,但普世接受書籍的需求還是很旺盛。

尤其是這種通俗生動的插畫書籍。

木刻版畫,可謂功莫大焉。

明代的文化自信,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梵谷的藝術

木刻版畫是從明中葉以後進入黃金時代的。當時的書籍,全有配圖,而且配圖十分精美,明以前,甚至現在的圖書,若從配圖精細美觀來講,都不如明代。

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在唐時,雖然也有「插圖」,但非常少見,也只有一些特殊的書籍才有一兩張配圖。比如《金剛經》的卷首圖,也是唐末才有的。畫倒是很成熟,布局飽滿嚴謹,線條秘籍流暢。但僅此一幅,放在卷首,剩下的全是經文了。這也正常,因為中國的雕版印刷本就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宋代書籍雖然也有插圖,技術也很嫻熟,但數量少得可憐,能在民間流行的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比如紙幣和紙牌。當然了,即便是這些小版畫,也成了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明代圖書的插畫興起,得益於技術革命,尤其是印刷技術的大力發展,從而引起一場文化創新,書籍配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代木刻版畫人才輩出,當時有三大派:

建安派,風格是質樸剛健。

金陵派,風格是工整精美。

新安派,風格是細緻秀麗。

這三派,都在南方。明代建安,在福建。金陵、新安,都隸屬於南直隸——江蘇和安徽一帶。

其次,徽州、杭州、蘇州,木刻版畫都非常興盛。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南方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南方,自宋代以後,本就是出版業的興盛之地。

明代人把這種繁榮發揮到了極致。實際上,中國的印刷術本來就包括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圖像印刷就是木刻版畫。印刷術之前,用的是鐫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還有我們熟悉的印章,都是金是鐫刻。

木刻版畫也是雕版藝術。所用的材料是木板,一般選用木紋細密、木質勻淨、板面光潔的梨木、白果木、樺木、棗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樺木製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紋變化多,在水印版畫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藝術效果。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紙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稍粗糙有木紋痕跡的,易印出各種天然趣味,達到水印版畫的「木味」效果。

然後用木刻刀雕刻。木刻刀的種類繁多,圓口、方口等等,三角刀主要是用來刻基本線條的。日本因為受中國影響,目前還有一個牌子叫日本櫻花木刻刀。

從色相多寡上來說,有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也可以按照顏色分,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製作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

明代《鼎鐫京本全像西遊記》,木刻版畫

明代書籍配圖,用的是木刻版畫。木刻版畫是在明代開始普及於民間的,異軍突起,大殺四方,天下無人不愛。明代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此五鎮,並稱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重鎮。

由此五地所出的木刻版畫,流傳全國,在南方的汪洋裡顛簸之後,傳入了日本、英國、西德。日本人愛極了這些版畫,把版畫印刷的技術應用於各行各業,尤其是裝飾美術領域,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文化由此誕生。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谷、馬奈、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同是木刻版畫藝術,如果把中國、日本、歐洲的藝術家並列一下,就能發現中國木刻版畫的影響了。

陳洪綬,明末人,1588年-1652年。前已介紹。改琦,清人,1773年—1828年,喜用蘭葉描,仕女衣紋細秀,樹石背景簡逸,造型纖細,敷色清雅,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

日本的有,鈴木春信,1725年-1770年;德國的凱綏·珂勒惠支,1867年-1945年;挪威的愛德華·蒙克,1863年-1944年;西班牙的巴伯羅·畢卡索,1881年-1973年。

畢卡索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個木刻版畫的藝術家,雖然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但他的版畫藝術,是從中國傳去的。

而梵谷等印象派的大師,很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日本浮世繪簡直是他們的靈感源泉,莫奈、梵谷都對浮世繪有借鑑。

浮世繪 雪景

但日本浮世繪,跟中國的木刻版畫一樣,都是風俗畫。只不過目前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浮世繪的開端,是從「繪本」開始的,繪本就是插圖畫本,日本江戶初期的古典小說也有插圖,也是木刻印刷。

那已經是明代的影響了!

明代的藝術,早已深入家長裡短、人情世故,很能為大眾世俗所介紹,所以才有唐文明在馬上,宋藝術在閨房,明精神在市井的說法。

市井就是大眾,大眾就是普及,是以明家具、園林、書籍都為大眾所知,這未嘗不是明代的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日本浮世繪版畫藝術對著名畫家梵谷的影響
    團扇繪19世紀中期,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因為日本茶葉的包裝上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其風格也開始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這其中,最著名的畫家梵谷可能是受到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在荷蘭梵谷博物館中有一個專門的「日本夢」展廳。這個展廳中收藏有梵谷臨摹的一些浮世繪以及原畫。因為梵谷和他弟弟提奧都是日本版畫的狂熱愛好和收藏者。而在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還有一個日本版畫收藏集,其中有數百幅浮世繪作品。
  • 在19世紀,浮世繪是怎樣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
    從主觀條件上來說,一方面,日本的浮世繪藝術家是以繪畫謀生的,而版畫的無限複製屬性也使得作品的廣泛流通成為可能,同時其價格也並不昂貴。另一方面,當時的法國藝術家正在尋找突破傳統的方法,浮世繪藝術中明亮的顏色、平面的透視以及具有裁剪效果的構圖,正是法國藝術家們尋找的可以突破傳統的激進因素。於是,浮世繪的表現手段很快就被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們「為我所用」了。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梵谷和莫奈等歐洲印象派「大咖」為何對浮世繪情有獨鍾?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
  • 日本「浮世繪」經典版畫《巨浪》《凱風快晴》亮相省博,為國際友人...
    楚天都市報1月15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孫夏)日本浮世繪手繪與版畫是世界藝術的經典之一,其中,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是浮世繪的巔峰之作。楚天都市報記者獲悉,1月15日,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綜合館3樓開展,將展出至2月29日。3月6日-3月31日,《東海道五十三次》將與觀眾見面。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浮世繪的名畫名作不僅在日本美術的發展歷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它對於西方美術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也讓從來都是取惠於他國的日本美術,第一次推動了世界藝術的進程。就連莫奈、梵谷、高更等眾多歐洲畫壇的大師都臨摹過浮世繪的作品,效仿過浮世繪的畫風,痴迷過浮世繪的異域風情。例如莫奈曾讓妻子穿上日式和服,舞動扇子,給她畫了張肖像。
  • 淺談日本浮世繪,曾影響梵谷莫奈,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賞析
    浮世繪,顧名思義是「浮世中的繪畫」,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 若要細緻分分類還是蠻多的,而主要的無非以下幾種: 一、春畫 春畫作為浮世繪的一個主要環節,受到中國明代春宮畫的影響。
  • 國內最大規模浮世繪藝術大展登陸滬上
    透過這個展覽,觀者增進對日本文化、風情、藝術了解的同時,也可以從浮世繪的傳播途徑中直觀感知全球化時代藝術的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奇妙效應。  吸收明清版畫技法,從黑白單色走向「錦繪」  浮世繪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興起於江戶時代,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戲劇,鮮活地表現社會百態和風俗民情,被稱為江戶民俗的「百科全書」。
  • 浮世繪:梵谷的信仰
    歌川廣重《江戶名所百景—大橋暴雨》1857年浮世繪 ,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樣式。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
  • 淺談《怪化貓》:將日本浮世繪與動漫結合,碰撞「異次元」的藝術
    在他們與眾不同的需求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全新的藝術變革——浮世繪。在這場浮世繪的風潮中,不僅有燦爛的藝術,還有市井文化與武士階層的對抗。浮世繪與中國的交流浮世繪在幕府統治的時期,正是鎖國狀態的日本,卻仍與中國宋代有聯繫,受中國的刻本插畫的影響,浮世繪的木刻版畫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將木刻版畫技術中融入一定的中國元素。
  • 葛飾北齋|千禧年影響世界的唯一日本人,梵谷與浮世繪的緣分
    葛飾北齋的這幅作品不僅被日本國內推舉為描繪富士山的作品之翹楚,還被西方的印象派大師們相繼臨摹。梵谷甚至在大浪圖像中找到靈感從而畫出了《星夜》(The Starry Night);作曲家德彪西也受其影響寫下了交響詩《海》(La Mer)。
  • 贈票丨提到浮世繪你只知道海浪?
    梵谷曾將大海浪形容為「鷹爪浪」,暴虐的、動感的浪,與安然的、靜謐的山,形成了一種古怪的張力。這種張力成就了浮世繪視覺藝術中最偉大的作品。人們對《神奈川沖浪裏》有多愛呢?Christian Dior在回憶錄裡則寫到,「繪有日本版畫作品的巨幅護牆板從一直從樓梯鋪陳至屋頂,喜多川歌麿和葛飾北齋所作的浮世繪作品裝飾著我的西斯廷教堂,我常常駐足膜拜,一看就是幾個小時…」T恤、家居用品、箱包……《神奈川沖浪裏
  • 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孔學堂開展
    貴陽網訊 8月31日,「浮華塵世——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貴陽孔學堂藝文館開幕,120餘幅描繪日本江戶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演劇的彩色木版畫作品,以其獨特的色調與丰姿,讓到場參加開幕式的觀眾讚嘆不已。
  • 藝術|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江戶時代有一本《浮世物語》很流行:「萬事不掛心頭,隨風飄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因此,要用畫筆抓住轉瞬即逝的浮華瞬間,及時行樂。這些浮世繪都是通過木刻版畫技法批量生產,所以,浮世繪沒有「原作」的概念——無非是質量和批次的差異而已。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其中,在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中,作者仿佛將自己置身於風浪中的船上,迎難而上,畫面充滿力量。這幅畫作也使得「巨浪」成了日本的流行文化,鞏固了浮世繪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其日本最著名、最典型的美術樣式。
  • 浮世繪的巔峰之作,來省博看這最著名的「巨浪」
    葛飾北齋 《神奈川沖浪裏》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5日訊(記者馮愛華 通訊員孫夏)曾影響梵谷、德彪西等藝術家,至今仍頻頻出現在時尚品牌中的巨浪,可以在省博看到了。15日,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在該館綜合館大廳開幕,觀眾可欣賞《神奈川沖浪裏》的拓印版本。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 藝術史:何為「浮世繪」?為何梵谷、馬奈等著名畫家皆受其影響?
    我們所認識的梵谷,馬奈,莫奈,德加等著名畫家都是印象派畫家。  到了印象派發展後期,印象派受到浮世繪影響極大,例如在莫奈晚期的繪畫作品《四季睡蓮》裡充滿著濃濃的東方浮世繪特色。為什麼在他們的後期都受到了浮世繪的影響,影響的又是什麼呢?
  • 周末藝術分享 | 什麼是浮世繪
    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而這種代表「虛浮世界的繪畫」,便成了日本風俗畫的代名詞。浮世繪,也稱作為日本的風俗畫、版畫,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種民間繪畫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
  • 置身藝術世界之絕美,看日本夢浮世繪大型沉浸式展覽
    >Culturespaces 合作舉辦來自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流行的日本版畫是維繫西方與日本的貿易開端日本藝術的發現對於西方藝術有著深層的影響印象派畫風和前衛的藝術家以及裝飾藝術、音樂和舞蹈值得一提的是梵谷對日本繪畫風特別感興趣他曾從藝術經銷商 Siegfried Bing 從那兒學習併購買日本版畫其作品的線條、色彩和構圖也深受「旭日之國
  • 聽爸爸講博物館系列 | 浮世繪藝術裡的花花綠綠
    因為近期在上海舉行了一場《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這大概是浮世繪首次來到上海的集中性展示。浮世繪作為日本藝術的重要表達形式,對印象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說,印象派「抄」了浮世繪,當然這種抄襲更多是「學習」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