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2020-12-15 騰訊網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被殲滅的國民黨軍47萬東北部隊中,最精銳的部分毫無疑問就是廖耀湘擔任司令官的國軍第9兵團,兵團總人數超過12萬,下屬5個軍中包含了2支王牌軍(全美械的新1軍、新6軍)。這個兵團實力之強,冠絕全國的國民黨軍部隊。但9兵團在遼西平原被40餘萬東野大軍死死包圍後,實際已無多少突圍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當時為何不像長春的曾澤生將軍一樣選擇順勢起義,而是要硬拼後被俘呢?

絕境之下,很難說廖耀湘完全不考慮起義,但這種方案並沒有成行。廖耀湘不同於一般的國民黨將領,此人對於南京的忠誠度是極高的。作為黃埔第六期畢業的學生,論資歷遠遠不及黃維、邱清泉等同為王牌兵團司令官的黃埔系將領。他能夠以後起之秀身份擔任遠徵軍新6軍軍長並逐步成為王牌9兵團司令官,對於中央軍的歸屬感是很強的,戰局的挫折不至於使他徹底傾向於起義投誠。遼瀋戰役時,國民黨軍在全國範圍尚未崩潰,起義部隊只是少數,沒有掀起49年渡江後那樣的起義狂潮。此時作為高級將領,要組織兵團級別部隊起義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曾澤生畢竟是滇系軍官,雲南部隊遭到長春城內中央軍打壓,冒險起義也很正常;廖耀湘和他的第9兵團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

而在戰場時機上,9兵團基本上也無法實現起義。雖然有長春曾澤生起義為例子,但廖耀湘很難參考。曾澤生的60軍是早早被圍困於長春城內,並且沒有與東野部隊進行大規模交戰,可以相對從容地醞釀起義行動。廖耀湘兵團則是從瀋陽趕赴錦州,一路交戰不利後又向轉向營口撤退,再次被堵後調頭朝瀋陽逃竄,始終處在和解放軍的激烈交戰、逃跑過程中。此時要想號令全兵團起義,客觀條件十分困難,就算冒險聯繫上了東野高層,恐怕也只能算作投誠,即迫於交戰不利而放下武器,得不到起義部隊的待遇。

另外,廖耀湘之所以不起義,是對於回到瀋陽城後堅守待援抱有一定幻想。衛立煌的東北剿總司令部設在瀋陽,城內還有207師等精銳部隊近13萬人,加上廖兵團剩餘部隊將有超過20萬兵力,配合防禦工事,可以期望堅守一段時間。如果關內國民黨軍能夠調兵大舉增援,還有一線希望。因此廖耀湘沒有繳槍,指揮9兵團在遼西地區頑抗,直到其麾下12個師被我軍徹底殲滅。事實上平原荒地地形,廖兵團實力再強,以1比4的兵力比根本不可能突圍成功。而在被俘後,廖耀湘還是沒有放下「王牌司令官」的架子,在東野為俘虜軍官準備的晚宴上,還和我軍劉亞樓參謀長拍桌子爭論戰場上的用兵之道,並且不相信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已經向東野投誠,直到見了鄭洞國本人才啞口無言。

遼瀋戰役後,原國民黨9兵團士兵,經充分教育大部分被編入東野主力部隊發揮作用,而廖耀湘本人則被關押改造至1961年底才獲得特赦,在管理所呆了13年。國民黨軍像陳明仁、董其武等兵團司令級別將領主動起義,1955年都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還能繼續執掌原兵團起義部隊;廖耀湘軍事素養過人卻頑固不化錯過了起義機會與個人前途,十分可惜。

相關焦點

  • 48年遼瀋戰役,國軍為什麼不能像長津湖戰役的美軍一樣海上撤退?
    首先,國民黨軍在遼瀋戰役中戰術衝突嚴重,失去了成規模撤退的時機。48年下半年的東北戰場,國軍處境尷尬又危險:僅剩錦州、瀋陽、長春三座城市尚在手中,鐵路線基本被東北野戰軍切斷,無法從陸路撤入華北地區。更嚴重的是瀋陽、錦州尚有一絲突圍可能,長春鄭洞國兵團10萬人基本是棄子,在三城中位置偏北,被圍得最死基本突圍無望。
  • 80萬大軍不是小數目:48年東野秘密入關,為什麼能瞞住傅作義?
    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後,我軍僅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就超過了120萬人,除留守東三省一部分地方部隊外,東野主力幾乎全部入關作戰,與華北解放軍聯手圍攻華北國軍傅作義集團。入關的東野大軍近80萬人,12支主力縱隊(此時已將各獨立師縱隊,改縱隊為軍,每軍轄4個師)悉數上陣。
  • 遼瀋戰役最慘烈的惡戰,東野命令:讓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
    東野迅速擴充為12個步兵縱隊、36個野戰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及1個坦克團,兵力達70餘萬,另有多達33萬人的地方二線補充兵團。在進行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大練兵之後,東野的技戰術素養空前提高。也就是說,在國共戰略大決戰前,東北是我軍唯一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戰略區。
  • 東野14個縱隊,102萬人,大舉南下,一個縱隊有多少兵力?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共轄14個縱隊,102萬人。就兵力而言,東野一縱隊,比中野、西野一兵團多得多,堪稱兵強馬壯。那東野一個縱隊,究竟有多少兵力?我們今天就談談目前的形勢。先來談談東北野戰軍與東北的歷史。自1912年清朝滅亡以來,東北一直是奉系軍閥控制的地區。一九三一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裡,逐漸佔領了整個東北地區。
  • 遼瀋戰役,國軍守將範漢傑的疑兵之計被東野識破,錦州成甕中之鱉
    1948年9月12日爆發的遼瀋戰役,為達到將關外55萬國軍鎖閉在東北地區的戰略目的,解放軍東野40萬大軍從松花江北岸南下躍進近千裡路程,對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咽喉要塞---錦州地區,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錦州國軍守將範漢傑所部15萬人馬則分布在錦州、錦西和葫蘆島一帶,其中10萬餘人在錦州核心區域,5萬餘人在錦西、葫蘆島地區。東野先遣兵團的冀察熱遼軍區3個獨立師包圍了興城,並一舉攻佔了綏中,徹底切斷了東北與華北聯繫的鐵路交通。
  • 東野百萬大軍入關前,為何先派出10萬人的程子華兵團?
    東野12個主力縱隊及隨軍民夫,近百萬人進軍華北戰場,其實也是有先後次序的。最早派出的10萬人先遣兵團,早於大部隊行動,並對控制華北戰局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先來了解下派出先遣兵團的背景。平津戰役期間我軍的進攻戰術,與敵人在華北的兵力布置密切相關。傅作義作為華北國民黨軍最高軍政負責人,事先判斷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必將入關與其交戰(但其判斷時間有重大偏差)。
  • 49年盧漢起義時,手握雲南6萬重兵,為何卻什麼條件也沒有提?
    解放戰爭後期,在國民黨軍的一眾起義大佬、名將中,態度和立場最堅決的要數1949年12月的雲南省主席盧漢。當時有一個令人感慨的情況:二野大軍進攻西南,部隊打到四川省,盧漢主政的雲南卻先發動起義了!此時距離解放軍攻入雲南理論上還要有一段時間:畢竟川康等地尚有數十萬國軍殘部,盧漢這樣的「跨省起義」在解放戰爭中十分罕見。
  • 在電影大決戰中,稱呼東野首長為林羅劉,為何不是林羅譚呢
    在遼瀋戰役前,黃克誠在冀熱遼任職,肖勁光則在率部攻打長春,並不在野司司令部,但作為東野政治部主任的譚政,當時卻是在野司的,為何主席的電報上沒有稱呼林羅譚,卻是稱呼林羅劉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但是到了遼瀋決戰前的1948年,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在遼瀋戰役時,譚政是東野政治部主任,劉亞樓是東野參謀長,原則上兩人是平級的。但在工作的具體分工上,兩人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參謀長的職責是什麼呢?參謀長主要負責協助軍事主官指揮戰鬥,指定作戰計劃,以及對戰役提出具體策略等等。也就是說,參謀長相當於古代的謀主,是有著軍師的性質的。
  • 戰爭時期農村兵犧牲比例為何高於城市兵?東北野戰軍成分說明問題
    為什麼選擇該師呢?因為這支部隊的15000餘人,都是清一色的牡丹江地區翻身農民,俘虜兵成分幾乎沒有,所以純潔可靠。 而東北野戰軍得以順利招收大批農民戰士的最關鍵因素,則得益於「土改」政策的巨大成功,翻身農民願意拿起武器保衛土改成果,這是當時城市居民完全不具備的覺悟,也是我軍戰士和蔣軍士兵打仗目的根本區別。
  • 東野的強勁實力顯露無疑
    東北野戰軍的百萬大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大的部隊,也是對敵人最好的威懾力量。東野當年有多強?蘇式、日式武器自然不缺,到了48年往後連精密的美械都大量裝備部隊了(50萬國軍被殲,尤其新1、新6等王牌軍的武器都歸屬了東野),更不要說100餘萬部隊之外,還有大量後備兵力可以調用(國軍的解放戰士,接近40萬人,多精通美械甚至炮術),由此可見當時的國軍為什麼如此懼怕東野入關的後果。其實從一個有趣的細節,就能證實出東野的強大實力,那就是東野戰士們標配的「狗皮帽子」。
  • 抗美援朝「東北三隻虎」,38軍、39軍和40軍,誰是真正虎王?
    四野參戰的梁興初38軍,吳信泉39軍,溫玉成40軍,吳瑞林42軍,蕭全夫46軍,曹裡懷47軍,曾澤生50軍,丁盛54軍。其中46軍、47軍實力稍差,50軍是長春起義部隊,42軍和54軍是後起之秀,實力最強的還是東北「三隻虎」。
  • 廖耀湘被俘後直拍桌子,劉亞樓將軍請出一個人,他看後連敬三杯酒
    廖耀湘是國民政府的一個高級將領,他在遼瀋戰役中敗得特別悽慘,原本他想化妝逃跑,結果因為化妝技術太過惡劣,被我軍很快抓了起來,身份暴露之後,廖耀湘非常的抓狂,但是他也沒有繼續否認,而是非常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就是廖耀湘。
  • 都是傅作義的重兵集團,為何綏遠起義部隊能保留,北平卻被改編?
    傅作義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在華北的最高指揮官,手下兵馬最多時不下60萬人。這麼多部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平起義的。北平起義時,25萬國軍開出城外改編,打散編入不同的解放軍部隊;而綏遠的董其武、孫蘭峰(都是傅作義愛將)兵團近10萬大軍卻保留了建制沒被打散,轉化為第23兵團,後來還獲得了參加抗美援朝的機會。
  • 解放戰爭中,令東野「沒面子」的陳明仁71軍,後來結局如何?
    這樣一支規模超百萬的大軍,與國民黨部隊交鋒時勝多負少。但是1947年的第三次四平攻防戰(四平街戰役)卻一直令野司耿耿於懷甚至「沒面子」,是一次罕見的失敗戰例。以71軍為主體的國民黨守軍竟然以少勝多,打退了東野(民主聯軍)10萬主力部隊。表現強悍的國民黨71軍究竟是支什麼部隊,後來結局如何呢?
  • 周保中是東野副司令員,為何沒有被授予軍銜
    東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揚威遼瀋戰役,將杜聿明、鄭洞國、廖耀湘、陳誠、衛立煌等國軍名將打得丟盔棄甲,六十萬反動軍隊煙消雲散,這其中,有周保中的一份功勞。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百萬雄師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起進行平津戰役,周保中留在了東北,擔任東北人民自衛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吉林省主席,參與領導東北地區的戰後重建工作,以及剿匪事宜。
  • 戰略決戰階段第一戰,解放軍為何要先拿下遼瀋
    遼瀋戰役作為是中國近代史中的「三大戰役」其中之一,遼瀋戰役於1948年的9月12日打響,並且在同年的11月2日結束,經歷52天的作戰,最終以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遼瀋戰役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首次超越國名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