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被殲滅的國民黨軍47萬東北部隊中,最精銳的部分毫無疑問就是廖耀湘擔任司令官的國軍第9兵團,兵團總人數超過12萬,下屬5個軍中包含了2支王牌軍(全美械的新1軍、新6軍)。這個兵團實力之強,冠絕全國的國民黨軍部隊。但9兵團在遼西平原被40餘萬東野大軍死死包圍後,實際已無多少突圍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當時為何不像長春的曾澤生將軍一樣選擇順勢起義,而是要硬拼後被俘呢?
絕境之下,很難說廖耀湘完全不考慮起義,但這種方案並沒有成行。廖耀湘不同於一般的國民黨將領,此人對於南京的忠誠度是極高的。作為黃埔第六期畢業的學生,論資歷遠遠不及黃維、邱清泉等同為王牌兵團司令官的黃埔系將領。他能夠以後起之秀身份擔任遠徵軍新6軍軍長並逐步成為王牌9兵團司令官,對於中央軍的歸屬感是很強的,戰局的挫折不至於使他徹底傾向於起義投誠。遼瀋戰役時,國民黨軍在全國範圍尚未崩潰,起義部隊只是少數,沒有掀起49年渡江後那樣的起義狂潮。此時作為高級將領,要組織兵團級別部隊起義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曾澤生畢竟是滇系軍官,雲南部隊遭到長春城內中央軍打壓,冒險起義也很正常;廖耀湘和他的第9兵團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
而在戰場時機上,9兵團基本上也無法實現起義。雖然有長春曾澤生起義為例子,但廖耀湘很難參考。曾澤生的60軍是早早被圍困於長春城內,並且沒有與東野部隊進行大規模交戰,可以相對從容地醞釀起義行動。廖耀湘兵團則是從瀋陽趕赴錦州,一路交戰不利後又向轉向營口撤退,再次被堵後調頭朝瀋陽逃竄,始終處在和解放軍的激烈交戰、逃跑過程中。此時要想號令全兵團起義,客觀條件十分困難,就算冒險聯繫上了東野高層,恐怕也只能算作投誠,即迫於交戰不利而放下武器,得不到起義部隊的待遇。
另外,廖耀湘之所以不起義,是對於回到瀋陽城後堅守待援抱有一定幻想。衛立煌的東北剿總司令部設在瀋陽,城內還有207師等精銳部隊近13萬人,加上廖兵團剩餘部隊將有超過20萬兵力,配合防禦工事,可以期望堅守一段時間。如果關內國民黨軍能夠調兵大舉增援,還有一線希望。因此廖耀湘沒有繳槍,指揮9兵團在遼西地區頑抗,直到其麾下12個師被我軍徹底殲滅。事實上平原荒地地形,廖兵團實力再強,以1比4的兵力比根本不可能突圍成功。而在被俘後,廖耀湘還是沒有放下「王牌司令官」的架子,在東野為俘虜軍官準備的晚宴上,還和我軍劉亞樓參謀長拍桌子爭論戰場上的用兵之道,並且不相信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已經向東野投誠,直到見了鄭洞國本人才啞口無言。
遼瀋戰役後,原國民黨9兵團士兵,經充分教育大部分被編入東野主力部隊發揮作用,而廖耀湘本人則被關押改造至1961年底才獲得特赦,在管理所呆了13年。國民黨軍像陳明仁、董其武等兵團司令級別將領主動起義,1955年都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還能繼續執掌原兵團起義部隊;廖耀湘軍事素養過人卻頑固不化錯過了起義機會與個人前途,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