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作"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電視劇《都挺好》裡的父親蘇大強,他真是作的一塌糊塗,一家人被他折騰的雞飛狗跳,好在他的子女懂事明理最終他老有所依、一家人也關係融洽。
如果說蘇大強的"作"僅是使勁折騰子女讓家裡人跟著鬧心的話,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的各路太監之作就是禍國殃民的大作了!最著名的就是魏忠賢他為自己的妄念作,而在他之前還有一位叫王振的太監,這位則是有些"胡作"的味道了。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後先是在內書堂,之後到東宮服侍當時的太子朱祁鎮,擔任局郎,可以說是陪伴著朱祁鎮成長、深受朱祁鎮信任和喜歡的人,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升其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從朱祁鎮管他稱為"先生"就能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他仗著明英宗朱祁鎮的的寵愛胡作非為,終害人(明英宗被俘)害己——把自己作死了。
這位王振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將自己"作死"的呢?
王振第一作 自以為是!誤將高帽當功德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十月,皇宮(今故宮)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宮大擺筵宴進行慶賀。按照明朝宮中制度規定,宦官是沒有資格參加宮宴的,當英宗在宴會上沒看到王振時就派人前去讓他來陪侍,王振見了來人,立馬端起架子得意洋洋竟還自比周公:「周公輔助成王,為什麼惟獨我不可以到宴會上去坐一坐呢?」使者將王振的話報告了英宗,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覺得王振受了委屈,立刻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振剛來到宮門外,宮中百官即向他羅拜,表示歡迎。
王振趾高氣揚地望著向他羅拜的百官,感覺自己達到了人生巔峰!自以為是的他完全忘記自己能走東華門中間大門的這份殊榮是誰給的,是看在誰的面子上百官才向他羅拜!
王振第二作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的一天,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建言,裡面的話諷刺到了王振,王振將劉球抓到監獄,派指揮使馬順將他肢解!
大理寺少卿薛瑄、祭酒李時勉向來看不起王振,薛瑄被陷害差點死掉,李時勉則被杖責。
御史李鐸遇到王振不下跪,就被王振找了個事由發配邊境戍邊。
隨著王振權力日益變大,連公侯勳戚都叫他"翁父"。
......
一樁樁一件件,每一件都暴露出王振的專橫與歹毒!
王振第三作 妄圖留名青史 慫恿皇帝親徵 釀成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朝貢馬匹,王振克減馬價,使者很生氣。
到了七月,也先以此為藉口率兵入侵,王振蠱惑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朝廷群臣勸諫皇帝不聽,當大軍走到宣府(今河北宣化)時遇大雨,這時還有人勸諫王振更加憤怒、更加一意孤行。
八月,英宗朱祁鎮到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將敵我態勢原本告訴王振,王振這才感到後怕隨即說服皇帝班師回朝,路上他又想先回趟自己老家蔚州顯擺一下一行人就朝蔚州行進,又考慮到大軍會踐踏莊稼遭到唾罵又改道途徑宣府。士兵們反覆迂迴奔走,到達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上,人困馬乏的軍隊瞬間被擊潰,英宗朱祁鎮被俘,王振被亂兵殺死!
終於,王振將自己作死了!
從王振的三作中不難看出,他依仗皇帝的寵信尾巴翹的太高了,恐怕到了最後他都忘記他究竟姓王還是姓朱了?越作越勇、越勇越作最終將自己帶上了不歸路。據史書記載王振死後抄家共抄出金銀六十餘庫、玉盤一百多、珊瑚樹高六七尺者二十餘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可惜沒有一件被他帶走。
倘若他沒有這般瘋狂這般胡作非為,或許會富貴一世、善始善終,可偏偏他將自己作死了。
透過王振這面歷史的鏡子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1.可以自信但不可自以為是
王振就是仗著英宗的寵愛昏了頭。當他在東華門看到百官向他羅拜時,他趾高氣昂的模樣就知道他的虛榮心得到了多大的滿足!最可笑之處他竟拿自己與"周公"相提並論,一個人得自以為是到什麼程度才會如此?他完全沉浸陶醉在英宗和百官給他戴的高帽裡還誤以為這是自己應得的。
其實在生活中自以為是的人也不少,這類人往往都有這樣共性:總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把別人不搭理或不爭論當作對方是向自己低頭認輸、凡事都喜歡指點一二好為人師,認為自己最專業最厲害別人總是這裡不行那裡不好。殊不知大家都是表面上配合一二,心裡暗自嫌棄罷了。
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顆理智冷靜的心,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自信淡然既不過分誇大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方為上策。
2.做人做事留有餘地
俗話說:"不能逮著蛤蟆攥出尿來"意為做人做事別太咄咄逼人、不依不饒。
《罪案調查科》裡"土屋迷屍"講的就是因逼人太盛招致殺生之禍的故事:
林洺熙是雲汐市某知名企業家譚天恩的情人,譚在雲汐市給林洺熙買了一套高檔公寓,為方便兩人交往譚還央求自己的司機楊超與林洺熙假結婚,名義上林洺熙和楊超是夫妻,實際上林洺熙是譚天恩的情人。但這位林洺熙可不是省油的燈,她自有她的打算:借腹上位。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生下孩子後譚天恩與妻子長談兩人都割捨不了對彼此的感情決定一起帶著孩子回北京,房子留給了林洺熙並給了她一些錢就此了結。
此外,譚天恩為了感謝司機楊超的幫助臨走之前給了他300萬,誰知這300萬的事被林洺熙偷聽到,待譚天恩走後待楊超找她談離婚時,林洺熙提出要跟楊超平分300萬,楊超不幹。最終在林洺熙的咄咄逼人下楊超殺了她。
如果林洺熙沒有如此貪心僅要50萬會怎樣?如果她沒有過分逼迫楊超又會怎樣?如果楊超沒有鑽進牛角尖又會怎樣?還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嗎?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卻偏偏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3.見好就收莫妄為
王振為何最後將自己作死了?原因就在於:
其一,自不量力又傻又天真。他以為他的那點本事可以統領三軍、徵戰沙場,再加上英宗加持更能百戰不殆。真是可笑至極!
其二,瞎折騰。既已撤兵卻不甘心白跑一趟迂迴家鄉向鄉親父老們顯示自己的威風,又怕踐踏莊稼被唾罵接著改道,來回折騰最終殞命。
如果他懂得見好就收而不是先繞道老家蔚州,又折騰改道宣府可能也就平安回京了,仗雖敗了命能保住。可他卻沒有,最終自己將自己作死,這也是他應得的。
"No zuo no die"是歷史人物王振給我們的最佳提示。
歷史不能重演,但歷史又是一面鏡子:它既能帶著我們穿越時空了解另一個時代的人和事,還能帶給我們做人做事的啟示。
正如法國作家雨果說的——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作者:向上的顏言 用文字記錄點滴 !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