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王振啟示錄:哪有什麼站得高摔得慘還不都是「作」出來的

2021-01-11 碼字的顏言

提起"作"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電視劇《都挺好》裡的父親蘇大強,他真是作的一塌糊塗,一家人被他折騰的雞飛狗跳,好在他的子女懂事明理最終他老有所依、一家人也關係融洽。

如果說蘇大強的"作"僅是使勁折騰子女讓家裡人跟著鬧心的話,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的各路太監之作就是禍國殃民的大作了!最著名的就是魏忠賢他為自己的妄念作,而在他之前還有一位叫王振的太監,這位則是有些"胡作"的味道了。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進宮後先是在內書堂,之後到東宮服侍當時的太子朱祁鎮,擔任局郎,可以說是陪伴著朱祁鎮成長、深受朱祁鎮信任和喜歡的人,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升其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從朱祁鎮管他稱為"先生"就能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他仗著明英宗朱祁鎮的的寵愛胡作非為,終害人(明英宗被俘)害己——把自己作死了。

這位王振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將自己"作死"的呢?

王振第一作 自以為是!誤將高帽當功德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十月,皇宮(今故宮)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宮大擺筵宴進行慶賀。按照明朝宮中制度規定,宦官是沒有資格參加宮宴的,當英宗在宴會上沒看到王振時就派人前去讓他來陪侍,王振見了來人,立馬端起架子得意洋洋竟還自比周公:「周公輔助成王,為什麼惟獨我不可以到宴會上去坐一坐呢?」使者將王振的話報告了英宗,英宗不但不怪罪反倒覺得王振受了委屈,立刻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間大門,讓王振進入宮中參加宴會。王振剛來到宮門外,宮中百官即向他羅拜,表示歡迎。

王振趾高氣揚地望著向他羅拜的百官,感覺自己達到了人生巔峰!自以為是的他完全忘記自己能走東華門中間大門的這份殊榮是誰給的,是看在誰的面子上百官才向他羅拜!

王振第二作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的一天,炸雷擊壞奉天殿一角,英宗因遭此天災特下求言詔,要求群臣極言得失。翰林侍講劉球上疏建言,裡面的話諷刺到了王振,王振將劉球抓到監獄,派指揮使馬順將他肢解!

大理寺少卿薛瑄、祭酒李時勉向來看不起王振,薛瑄被陷害差點死掉,李時勉則被杖責。

御史李鐸遇到王振不下跪,就被王振找了個事由發配邊境戍邊。

隨著王振權力日益變大,連公侯勳戚都叫他"翁父"。

......

一樁樁一件件,每一件都暴露出王振的專橫與歹毒!

王振第三作 妄圖留名青史 慫恿皇帝親徵 釀成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朝貢馬匹,王振克減馬價,使者很生氣。

到了七月,也先以此為藉口率兵入侵,王振蠱惑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朝廷群臣勸諫皇帝不聽,當大軍走到宣府(今河北宣化)時遇大雨,這時還有人勸諫王振更加憤怒、更加一意孤行。

八月,英宗朱祁鎮到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將敵我態勢原本告訴王振,王振這才感到後怕隨即說服皇帝班師回朝,路上他又想先回趟自己老家蔚州顯擺一下一行人就朝蔚州行進,又考慮到大軍會踐踏莊稼遭到唾罵又改道途徑宣府。士兵們反覆迂迴奔走,到達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上,人困馬乏的軍隊瞬間被擊潰,英宗朱祁鎮被俘,王振被亂兵殺死!

終於,王振將自己作死了!

從王振的三作中不難看出,他依仗皇帝的寵信尾巴翹的太高了,恐怕到了最後他都忘記他究竟姓王還是姓朱了?越作越勇、越勇越作最終將自己帶上了不歸路。據史書記載王振死後抄家共抄出金銀六十餘庫、玉盤一百多、珊瑚樹高六七尺者二十餘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可惜沒有一件被他帶走。

倘若他沒有這般瘋狂這般胡作非為,或許會富貴一世、善始善終,可偏偏他將自己作死了。

透過王振這面歷史的鏡子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呢?

1.可以自信但不可自以為是

王振就是仗著英宗的寵愛昏了頭。當他在東華門看到百官向他羅拜時,他趾高氣昂的模樣就知道他的虛榮心得到了多大的滿足!最可笑之處他竟拿自己與"周公"相提並論,一個人得自以為是到什麼程度才會如此?他完全沉浸陶醉在英宗和百官給他戴的高帽裡還誤以為這是自己應得的。

其實在生活中自以為是的人也不少,這類人往往都有這樣共性:總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把別人不搭理或不爭論當作對方是向自己低頭認輸、凡事都喜歡指點一二好為人師,認為自己最專業最厲害別人總是這裡不行那裡不好。殊不知大家都是表面上配合一二,心裡暗自嫌棄罷了。

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顆理智冷靜的心,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自信淡然既不過分誇大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方為上策。

2.做人做事留有餘地

俗話說:"不能逮著蛤蟆攥出尿來"意為做人做事別太咄咄逼人、不依不饒。

《罪案調查科》裡"土屋迷屍"講的就是因逼人太盛招致殺生之禍的故事:

林洺熙是雲汐市某知名企業家譚天恩的情人,譚在雲汐市給林洺熙買了一套高檔公寓,為方便兩人交往譚還央求自己的司機楊超與林洺熙假結婚,名義上林洺熙和楊超是夫妻,實際上林洺熙是譚天恩的情人。但這位林洺熙可不是省油的燈,她自有她的打算:借腹上位。誰知人算不如天算,生下孩子後譚天恩與妻子長談兩人都割捨不了對彼此的感情決定一起帶著孩子回北京,房子留給了林洺熙並給了她一些錢就此了結。

此外,譚天恩為了感謝司機楊超的幫助臨走之前給了他300萬,誰知這300萬的事被林洺熙偷聽到,待譚天恩走後待楊超找她談離婚時,林洺熙提出要跟楊超平分300萬,楊超不幹。最終在林洺熙的咄咄逼人下楊超殺了她。

如果林洺熙沒有如此貪心僅要50萬會怎樣?如果她沒有過分逼迫楊超又會怎樣?如果楊超沒有鑽進牛角尖又會怎樣?還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嗎?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卻偏偏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3.見好就收莫妄為

王振為何最後將自己作死了?原因就在於:

其一,自不量力又傻又天真。他以為他的那點本事可以統領三軍、徵戰沙場,再加上英宗加持更能百戰不殆。真是可笑至極!

其二,瞎折騰。既已撤兵卻不甘心白跑一趟迂迴家鄉向鄉親父老們顯示自己的威風,又怕踐踏莊稼被唾罵接著改道,來回折騰最終殞命。

如果他懂得見好就收而不是先繞道老家蔚州,又折騰改道宣府可能也就平安回京了,仗雖敗了命能保住。可他卻沒有,最終自己將自己作死,這也是他應得的。

"No zuo no die"是歷史人物王振給我們的最佳提示。

歷史不能重演,但歷史又是一面鏡子:它既能帶著我們穿越時空了解另一個時代的人和事,還能帶給我們做人做事的啟示。

正如法國作家雨果說的——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

作者:向上的顏言 用文字記錄點滴 !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

本文所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就是這個王振,把他害得從一國之君變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還是另有隱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對王振怎麼可能會患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下面就讓筆者為您撥雲見日,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吧!
  • 朱元璋想不到,他的大明江山,差點被太監王振毀掉
    朱元璋肯定想不到的是,他辛辛苦苦創建的明朝會被一個閹人差點毀了。但是其實朱元璋生性多疑,只要是政權上的事情都是朱元璋一個人來操辦,就是為了防止釀成前朝那樣的悲劇。因此他在宮裡立了規矩,說:「內臣不許幹預政事,否則就砍頭。
  • 明朝太監王振,本是不得勢的秀才,卻害死大明20萬精銳部隊
    王振是個人才,自認考個舉人過於艱難,能力有限,乾脆換了宦官的路子入宮名留青史。  一、棄文入宦耍機靈   本文只允許新語說古今和舊人新說發布,其他發布者均為抄襲,抄襲者不孕不育。  明朝初期,蔚州有個應試不中的秀才王振,他有嚮往名利的野心。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對於「土木堡之變」,後世往往把責任歸咎於明英宗的昏聵和太監王振的愚蠢,但是事情真的僅僅只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以關鍵人物太監王振為切入點,來為大家揭示土木堡之變背後的真相!一、複雜的王振,不簡單的太監對於王振這個人,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善於迎合上意,而長於弄權的太監。
  • 《大明風華》中讓人痛恨的太監王振,在歷史上真這麼無恥囂張嗎?
    被帝王看中自己閹割後,還得走關係、託門路,才能進宮,在賣掉田產、宅院之後,孤注一擲的王振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一名太監,而在這深深的皇宮內苑之中,王振的才能很快被凸顯了出來,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很適合幹太監這一行,而且絕對是一個人才。在宮內之內,太監不允許讀書,因此會讀書、能識字的太監確實不多,而王振這種半路來的太監,自帶知識儲備,很快便脫穎而出。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是怎樣的一個人
    先說說王振。王振是明代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原本是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考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上,還娶妻生子了,後來因為犯罪要被發配充軍,正趕上朝廷要挑選一批地方上的學官進宮培訓女官,這本是個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淨身做太監。
  • 明朝太監權力有多大?內閣首輔對其畢恭畢敬,是站著的「皇帝」
    太監是明朝一個極其重要的群體,在大明朝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蠱惑皇帝御駕親徵的王振,有被颳了三千刀的劉瑾,還有做了「九千九百歲」的大太監魏忠賢!明朝太監給人的直觀印象即權力很大,以萬曆時期的掌印太監馮保為例,哪怕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對其也是畢恭畢敬。張居正也是在馮保的支持下才得以推行新法,從而實現萬曆中興。張居正之所以尊敬馮保,除了這個太監本身不算壞以外,重點還是馮大太監真的很有權力。
  • 500多年前,太監叛亂,若非此人,明朝江山可能會改名換姓
    無論歷史是怎麼的風雲變幻,但是叛亂和陰謀家這個主題,一直都是歷史黑板報上經久不衰的熱點。從夏朝的寒浞開始,再到清朝的袁世凱篡位,陰謀家們對於最高權力的追逐,一直是一個生生不息的話題。英雄不問出處,在造反和篡位這條大道上面,形形色色的人等都有一試身手的想法,就連太監也不例外。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在當時朱棣的帳下,有好幾位能幹的宦官,他們在戰爭期間從事情報工作,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朱棣利用這些宦官做內應,了解到南京防務空虛,因此做出了孤軍南下的決定。這些文人士大夫,受到儒家忠君的影響,不大可能願意做內應,而宦官就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朱棣繼位之後,也對這些南京的文人士大夫採取了不信任的態度,因此宦官成為他依靠的勢力集團之一。
  • 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太監:明朝成化年間的太監汪直根本不是權宦
    太監汪直能夠被人所熟知,一直是他身上的權宦光芒,尤其是《龍門飛甲》之類影視劇的播出,使得汪直的形象瞬間變成另一個「魏忠賢」,人們總是把汪直和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相提並論,以至於形成對於汪直的刻板印象:提督西廠,左右朝政,威風凜凜。
  • 明代大宦官王振的家廟——智化寺
    說起明朝,一定不能不說太監,因為太監在明朝的政治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明朝興衰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從明初的王振,到明中期的汪直、劉瑾,再到明末的魏忠賢,幹政、擅權的大太監層出不窮,一浪高過一浪,把個明政府攪合得烏煙瘴氣、民心撕裂。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明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智化寺。
  • 帶路黨、頑童、工作狂,明朝皇帝多奇葩,你能猜出來都是誰嗎?
    工作狂——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登基之後就廢除了延續千年的宰相制度,中書省也不要了,所有的活老朱自己一個人幹。老朱幹活有多拼?領導是工作狂,小兵們也要被迫工作,明朝的公務員們全年只有三天假,分別是春節、冬至、和老朱本人生日,真的很慘。帶路皇帝——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任用太監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致使明朝十餘萬大軍折損在土木堡,自己也被瓦剌人也先俘虜。皇帝當俘虜到不是沒見過,看看大宋朝老趙家的父子兩個就知道了。
  • 這位皇帝兩次吃太監的虧,卻不長記性,皇位差點再次不保
    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其中有一位皇帝不得不說,他兩次稱帝,前後在位二十二年,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很是傳奇,他因為寵信宦官,兩次被坑,身為皇帝的他當了敵軍俘虜,再次稱帝後,仍死性不改寵信宦官,最後又差點被太監顛覆。
  • 太監段子11則:風光之下蛋涼涼
    毋庸置疑,絕大多數宦官捯飭一輩子,都難坐上太監之位。必須是這聲音,春秋處於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交匯期,哪有鋒利小刀?齊桓公見狀,竟也疼得直齜牙咧嘴:「刁,今後你就是我最相信的人。沒有之一。」後來,豎刁作亂,活活把病臥在床、最相信他的桓公給餓死了。直至躺屍兩月有餘,蛆蠅滿室,方才下葬。
  • 太監有性生活嗎? 帶你了解明朝太監怎麼過性生活?
    這麼做其實是也有個說法的,就是太監們希望自己步步高升。今天第一篇中提到了關於太監的性生活,這裡就順便單獨講講,相信正常情況下,有太監出現的電影或電視中是不會提及這些知識點的。雖然太監在歷史上存在了很久,不過直到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才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而隨著權勢的增加,明朝的太監也有了屬於他們的性生活。
  • 唐朝太監敢廢帝,明朝太監卻不敢,同是太監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只能太監在我國古代歷史中一直以來都扮演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宦官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按照規矩來說只能管理一些生活上的雜事,不過因為太監接觸的大多是一些皇室有權人員,所以長時間下來有可能被高層人員信任,從而獲得權力,所以在我國歷史上宦官當政的朝代並不在少數。
  • 都說天子守國門,看看這些奇葩的明朝皇帝,都做了哪些荒唐事
    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毛主席 12個皇帝,在數量上明朝的皇帝是贏了,但是實際上明朝皇帝鮮少有長壽的,而且跟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皇帝好像除了不喜歡做皇帝,在其他事情上都挺擅長的。
  • 明朝: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權利是如何旁落,最終到宦官手裡的
    除此之外,他還規定朝中宦官的品級,不管宦官才能多麼突出,最高只能做到四品的職位,就不能再往上升了。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初期的宦官亂政的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當時很多宦官都無法擔任重要職務,只能做一些後勤工作。
  • 明朝最有爭議的太監馮保:題跋《清明上河圖》,成全名相張居正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宦禍最為猛烈的三個朝代(東漢、唐、明)之一。從鼓動明英宗親徵、導致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專權太監王振開始,汪直、劉謹、魏忠賢等權勢燻天的大太監層出不窮。這些權閹專權跋扈、打壓異己、禍亂朝政,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也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