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

2021-01-11 騰訊網

一提明英宗,我們總能想到那個險些導致大明亡國的土木堡(pù)之變的罪魁禍首——死太監王振!就是這個王振,把他害得從一國之君變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還是另有隱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對王振怎麼可能會患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下面就讓筆者為您撥雲見日,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吧!

王振畫像

王振少年入宮,哪裡是什麼秀才舉人!

第一、流傳的王振檔案。

王振(1410年?-1449年),字美旭,大明山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卜北堡人。關於王振入宮前的身份,最早在王振同時代的人都有記錄。大明學官黃潤玉的孫子黃溥在《閒中今古錄摘抄》中指出王振是「學官」屬「教職」,而且還說明王振有子嗣,這麼說王振比只有女兒的趙高、魏忠賢都強。因為王振沒通過考評,一怒之下淨身了。起初,我還以為這個黃溥是跟朱祁鎮九叔代王朱瞻垍(ji,跟朱瞻基同名,有沒有?)同歲的那位呢。

後來此說被王世貞的《弇(yǎn)山堂別集》,黃景昉《國史唯疑》嚴從簡的《殊域周諮錄》等人所引用,與嚴從簡不同,前兩位是懷疑式的引用。到金庸(查【zha】良鏞)的祖先査繼佐(本名査繼佑)寫《罪惟錄》(原名《明書》)時,就添油加醋地將王振寫成了以儒士的身份出任教官(負責教育的官員),庸碌無為九年差評,應該發配守邊。不想發配的,可以進宮,前提是必須是有兒子的,因為是去勢入宮贖罪。看看,這多麼熟悉的場景,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司馬遷,儘管司馬遷只有一個女兒。王振如果有兒子,他後來發跡了不提攜自己的兒子卻提攜自己的侄子王山、王林,還認了一大堆乾兒子朝臣!很顯然,王振沒有兒子。人們總是以訛傳訛,到後來王振就成為了秀才甚至舉人,還當過輔導班老師,就連明英宗都親切地叫他先生!

第二、探析的王振身份。

王振真的是帝師嗎?很顯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太監幹政,他招收太監的首要就是不許有文化,而且還以《皇明祖訓》的方式命令後世皇帝遵守,就這還不放心,洪武十七年還立了一個鐵碑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嚴規。不過,明史學者胡丹老師根據《明太祖實錄》沒記載等原因,判定這是《明史》的戲說。太監必須是文盲這個規矩還是明太祖他自己打破了。他讓一些粗通文墨而又聰明機靈的內使監的太監,負責圖書、文件的管理。明太宗更是選取少年太監上學,老師就是四品翰林。這個掃盲補習班,就是內書堂。《明史·王振傳》裡明確交代「(王振)少時選入內書堂」。這句話信息量很大,說明了王振聰明機靈,也說明他少時就入宮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孩子了。

少年王振劇照

第三、考證的王振生年。

現在的少年是11歲到15歲,那麼明朝的少年有多大呢?我們來考證一下王振的生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遵照《朱子家禮》只要男生16歲,女生14歲,就可以結為秦晉之好了,嚴禁娃娃親。這就意味著在明朝,男生16歲都是成年人了。又因為嚴禁「早婚」,王振也不可能在16歲前結婚,更不要說做父親了。

《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稱:「臣竊唯一介微躬,生逢盛世,爰自早歲,獲入禁庭,列官內秩,受太宗文皇帝眷愛,得遂問學,日承誨諭」。

智化禪寺就是王振家廟,王振也是一名佛教徒,他自稱自己一介草民,趕上大好時機,早歲(早年)入宮,在太宗時期就是已經是太監中的官員了,受到朱棣的喜愛,並且能上學。

王振哪一年入宮呢?在下認為應該是永樂遷都那一年——1420年!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就需要一批小太監,王振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宮的。因為蔚縣離北京近,還有就是王振家兒子們多,而且還很貧窮,他的父母才狠心讓他做了太監。在內書堂上學的小太監也不過十來歲,王振入宮年齡很可能就是10歲,也是說王振出生於1410年的可能性很大。

死了都要背黑鍋的太監王振

第一、王振沒有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徵,更不是「挾帝出徵」。

王振和明英宗出徵前劇照

1449年.瓦剌三路攻明,也先侵大同、阿剌知院戰宣府、脫脫卜花打遼東,而且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朱祁鎮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要決定親徵,網友不是說「天子守國門」嗎?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守邊將領都戰死了!在出徵當天,也先又在大同以東的陽和大敗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右參將都督石亨。慘到全軍覆沒,就石亨一個人騎著馬回來了,遭到免官處分。明英宗忍無可忍,而且他也明白前方需要支援。衛所軍頂不住瓦剌精兵也先部,必須讓大明的王牌——京師京軍——三大營,對也先發起反攻,反敗為勝。

「是日虜寇分道刻期入寇也先寇大同至貓兒莊右參將吳浩迎戰敗死脫脫卜花王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圍赤城又別遣人寇甘州諸守將憑城拒守報至遂議 親徵」——《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明實錄》的一部分)

大臣們起初沒阻止明英宗親徵,後來大臣王直考慮親徵太危險,就勸說明英宗。可明英宗年輕氣盛,加上邊疆危急,他就想效仿明太宗。當時 「仁宣之治」被譽為明朝「文景之治」,文景之後便是漢武帝,明英宗也想做明朝的漢世宗(漢武帝)呀!

王振作為皇帝的心腹老僕,沒理由不支持皇帝,自然也就跟王直等人有矛盾了。更何況,三大營是大明的王牌,聚集邊疆,皇帝也不放心啊。

明英宗畫像

第二、王振沒有資格指揮軍隊,更不要說胡亂指揮了。

朱祁鎮不僅帶領著大明的王牌軍,而且也將大明的精英重臣們帶著身邊。在下認為朱祁鎮這樣做的目的有二:防止臨時負責的弟弟朱祁鈺有想法。集思廣益,文武並重,力求一勞永逸地解決也先的威脅。朱祁鎮帶著文武大臣、王牌軍隊是打仗的,指揮權自然是皇帝,怎麼可能是王振啊?明英宗再喜歡王振,也不可能將大軍交給一個外行呀!就算王振是內行,皇帝也未必放心讓他指揮軍隊啊!三大營也就是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其中五軍營為皇帝的第一層防護,三千營為第二層防護,神機營為第三層防護。儘管有這三層防護,明英宗還是戰敗,被俘了。

明英宗被俘劇照

第三、王振不是被樊忠殺的,而是「忠君報國」而死。

明英宗的被俘也並是他外行指導內行的結果,那些隨行的大臣們哪個不是人中龍鳳?明英宗西徵尋找也先主力,然而明英宗聽聞也先要在大同伏擊明軍,加上連日大雨,明英宗決定回撤。王振建議走紫荊關,原因有三個:距離京師較近。遠離邊疆,避免合圍。離自己家鄉很近。然而,明英宗選擇的是走居庸關。他的理由大概有二:邊疆有重鎮宣府;邊疆有精兵。明英宗一邊後退,一邊先後派吳克忠(蒙古人)和吳克勤兄弟率精兵在野狐嶺之戰斷後。吳氏兄弟兵敗後,明英宗又令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在鷂兒嶺斷後,再次被也先吃掉。明英宗慌了,就率大軍駐紮在土木堡。也先後面追擊,控制了桑乾河的水源,阿剌知院連克獨石、馬營。明軍斷水了,挖井都挖不出水,被包圍了,明英宗不得已答應和也先和談,要求也先讓出桑乾河。也先讓出桑乾河後,明軍爭先恐後地搶水河,也先趁勢攻擊,明軍潰散。

土木堡之變戰役圖

皇帝身邊的文武大臣大多戰死,王振應該也是戰死的。清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說王振是被樊忠所殺,但《(大明)英宗諭祭王振碑》中朱祁鎮說王振是自殺的。君辱臣死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更可能的是王振為保護英宗而死。英宗復闢後,對「王振被樊忠所殺」的「傳言」很生氣的表示「(王)振殺於虜,乃朕親見!」當事人都這麼說了,我們還能信谷應泰的話嗎?這事兒在明人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和黃光升《昭代典則》都有記載。

l 王振死後哀榮的真相

智化寺及碑文

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殺于謙我們都知道,他是為了正名和報復,那麼祭王振就是感激王振。

第一、感激王振。

明英宗從小就和王振在一起,對王振有一定的依賴,除了王振為自己去死外,王振在很多方面都幫了朱祁鎮。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明英宗當了叛逆期,他和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張氏就有了代溝。明英宗需要王振為自己出謀劃策應付甚至「對付」太皇太后。而太皇太后看到王振教唆小皇帝,差點把他給砍了。

第二、虧欠王振。

土木堡之變本來就是明英宗的責任,王振作為皇帝最信任和喜愛的人,卻承擔了土木堡之變的所有責任,這種承擔不只是在死後被動承擔,生前也承擔了一些了。王振死後,他的親信馬順被活活打死,他的侄子王山、王林還被處死,其他家族成員流放,家產充公。朱祁鎮復闢後,感覺王振及其家族的下場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第三、拉攏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人,而石亨也是土木堡之變中的將領,應該說朱祁鎮從內心深處跟他們更親近一些。更何況石亨和曹吉祥都有用兵,並且是他們倆讓他這個太上皇復闢重新成為皇上的。祭祀王振、為王振平反、寬恕王振的家人,也是讓曹吉祥看。曹吉祥更是第一個被封為伯爵的太監,就是他手下不少人冒封,明英宗也不太在乎。等到明英宗權勢牢固後,石亨、曹吉祥先後以謀反罪被殺。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中讓人痛恨的太監王振,在歷史上真這麼無恥囂張嗎?
    在電視劇中,王振的形象被塑造成了明英宗的兒時夥伴,貼心知己,對外整天飛揚跋扈,在朝臣之中更是到處收乾兒子,成為了整個電視劇中最壞的那個角兒,讓人看了,牙齒直痒痒,那麼歷史上王振真的就如同電視劇裡面那樣,整天飛揚跋扈,囂張至極嗎?當然不是,除非他不想活了,人家一度在朝廷大臣眼裡,那可是相當正面的形象,點讚率相當高。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這一點可以看作第一點的延伸,王振具有淵博的儒學知識,自然有很大的機會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賞識,而且這種賞識非同一般,竟然會把自己兒子的啟蒙教育交給王振來做。由此可見,王振絕非一個單純的書呆子或者教書匠,他的身上一定有某種特質能夠得到明宣宗的欣賞,這裡……我想應該是懂政治!三是他的奪權之路充滿艱辛。上接前文,王振是一個有知識、懂政治的太監,那麼這就非常不一般了。
  • 朱元璋想不到,他的大明江山,差點被太監王振毀掉
    但是其實朱元璋生性多疑,只要是政權上的事情都是朱元璋一個人來操辦,就是為了防止釀成前朝那樣的悲劇。因此他在宮裡立了規矩,說:「內臣不許幹預政事,否則就砍頭。但是事實上這個規矩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去遵守了,朱元璋以後的皇帝們似乎對這條規矩並沒有放在眼裡。後來的皇帝漸漸把政治和軍事的權力李交給了手下的大臣,再也不像朱元璋那樣有很森嚴的中央集權。明朝後來出現了權閹。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呢?
  • 明朝太監王振啟示錄:哪有什麼站得高摔得慘還不都是「作」出來的
    如果說蘇大強的"作"僅是使勁折騰子女讓家裡人跟著鬧心的話,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的各路太監之作就是禍國殃民的大作了!最著名的就是魏忠賢他為自己的妄念作,而在他之前還有一位叫王振的太監,這位則是有些"胡作"的味道了。王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
  • 明朝太監王振,本是不得勢的秀才,卻害死大明20萬精銳部隊
    這一搏可不是在學業上的刻苦,王振拿著積蓄找了門路,自閹入宮當太監。他心眼多又極會察言觀色,很快被派去東宮服侍太子。    皇宮中宦官禁止議政的牌匾被太監們摘下,王振洋洋得意,他可以在京城呼風喚雨,唯一能管住他的明英宗也只是好糊弄的少年人。  二、專權朝政掌風雨   自從王振權傾朝野後,朝中的政務都由他過目,這就是司禮監的職權。他將這份權力濫用,朝廷成為他的「一言堂」。
  • 明代大宦官王振的家廟——智化寺
    說起明朝,一定不能不說太監,因為太監在明朝的政治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明朝興衰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從明初的王振,到明中期的汪直、劉瑾,再到明末的魏忠賢,幹政、擅權的大太監層出不窮,一浪高過一浪,把個明政府攪合得烏煙瘴氣、民心撕裂。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明初大太監王振的家廟智化寺。
  • 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王振是怎樣的一個人
    先說說王振。王振是明代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原本是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考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上,還娶妻生子了,後來因為犯罪要被發配充軍,正趕上朝廷要挑選一批地方上的學官進宮培訓女官,這本是個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淨身做太監。
  • 這位皇帝兩次吃太監的虧,卻不長記性,皇位差點再次不保
    但隨著三楊去世,太皇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王振本也是個讀書人,略通經書,又做過教官,但是科考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於是他便狠下心自閹入宮。
  • 太監段子11則:風光之下蛋涼涼
    毋庸置疑,絕大多數宦官捯飭一輩子,都難坐上太監之位。單從這一點看,這小子還是很有良心的。《三國志·魏書三》:戊申,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帝,夫人吳氏曰高皇后。07明朝,是個太監井噴的時代。鼎盛時期,紫禁城內達10萬之眾。
  • 《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棄劇了
    可在真實歷史上,這兩人的個性似乎得反過來看。歷史上的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貞一,是一位真正的賢后。而「孫若微」(歷史上只有孫皇后,名字不詳)雖然沒有被記載什麼黑材料,但她能從貴妃晉升為皇后,顯然不能簡單理解為天上掉餡餅。自古以來,後宮宮鬥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以賢德著稱的胡善祥無緣無故被廢,孫皇后不可能沒有干係。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太監:明朝成化年間的太監汪直根本不是權宦
    太監汪直能夠被人所熟知,一直是他身上的權宦光芒,尤其是《龍門飛甲》之類影視劇的播出,使得汪直的形象瞬間變成另一個「魏忠賢」,人們總是把汪直和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相提並論,以至於形成對於汪直的刻板印象:提督西廠,左右朝政,威風凜凜。
  • 明英宗朱祁鎮殺了于謙,為什麼歷史上評價他是個好人?
    太皇太后一死,本來很不受待見的太監王振開始得到朱祁鎮的寵信(真是人以群分,沒辦法),而原本欣欣向榮的大明王朝馬上走了下坡路。治理國家能力差點也就算了,偏偏還愛打仗,動不動就御駕親徵,大家都知道萬曆三大徵,其實朱祁鎮也來個了個英宗4次北伐,前三次還好說,總算是小有收穫,主要自己人沒出事,到了第四次北伐,由於受太監王振誤導,加上自己麻痺大意,直接在土木堡被瓦剌包了餃子,自己悲劇的成了俘虜,手下文臣武將死傷無數,可謂損失慘重。
  • 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專政,為何明朝還是出現王振、魏忠賢這樣宦官
    歷史上我們對於宦官的評價大多趨於負面,在歷史影視劇中,常常把宦官刻畫成異類,比如在《新龍門客棧》當中,宦官說話總是陰陽怪氣的,而且他們聚在一起不是殘害忠良,就是貪贓枉法。我們需要拋開道德的角度,重新審視下明朝的這些宦官。宦官是除了文官和武將之外,是第三種國家的治理方式,他們擔負起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項的職能。
  • 歷史上這些皇上,皇后,影響了中國的歷史
    中國傳統宗族認為,因婚姻關係妻子自動成為其配偶所屬宗族的成員,從宗族角度來說,這一觀點其實在皇族中也同樣適用,皇后或者皇太后(雖然皇后與皇太后有一定區別,皇太后不一定是皇后,但依據題主本意,是相同的,故下文為簡略,統稱皇后)也是皇室宗族的一員,同樣以宗族「九族」理論來解釋,皇后出嫁之前的宗族也就可以看作九族之一
  • 年少鬼搞與太監廝混 成年愛民如子的明英宗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
    那在歷史上,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呢?4個字可以形容:仁儉愛民。一、朱祁鎮是個歷經磨難的皇帝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在電視劇中看的很清楚。年少的朱祁鎮非常叛逆,不聽老太后(爺爺朱高熾的皇后)的話,受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徵。之後朱祁鎮就被瓦剌俘虜了。在經歷幾年困苦艱難後,朱祁鎮頓悟了,迅速的成為了一個穩重愛明的好皇帝。
  • 500多年前,太監叛亂,若非此人,明朝江山可能會改名換姓
    無論歷史是怎麼的風雲變幻,但是叛亂和陰謀家這個主題,一直都是歷史黑板報上經久不衰的熱點。從夏朝的寒浞開始,再到清朝的袁世凱篡位,陰謀家們對於最高權力的追逐,一直是一個生生不息的話題。英雄不問出處,在造反和篡位這條大道上面,形形色色的人等都有一試身手的想法,就連太監也不例外。
  • 婉容貼身太監自述:伺候主子其實並不痛苦,痛苦的是在鞋裡放蒼耳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是階級社會裡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賣兒鬻女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古代為奴為婢是社會最底層的工作之一,但皇宮中的奴隸們就不太一樣,伺候那些「貴人」們,雖然有一定的危險性在,但也不是沒有一飛沖天的可能。所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很多窮人家會將孩子送到宮中去做內侍,也就是俗稱的太監。
  • 歷史上這兩個太監,對朝代更迭起關鍵作用
    01前言皇朝歷史上的太監專權的事情屢見不鮮,像是唐朝的劉季述,明朝的魏忠賢,秦朝的趙高。這三個人可以說是整個歷史上最出名的三個太監了。劉季述廢掉了唐昭宗,立了傀儡皇帝,魏忠賢卻被崇禎皇帝賜死,而趙高通過沙丘之變擁立了自己的金主秦二世。
  • 清朝太監宮女真實的樣子,和清宮劇中很不一樣
    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宮女是非常古老的職業,為後宮服務就是他們的使命,在現在很多電視劇中,宮女都是一副年輕貌美的形象,那真實的宮女是不是就這樣年輕貌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