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明英宗,我們總能想到那個險些導致大明亡國的土木堡(pù)之變的罪魁禍首——死太監王振!就是這個王振,把他害得從一國之君變成瓦剌之囚。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明英宗莫非是是非不分,還是另有隱情呢?由君成囚,由囚成君失得明英宗對王振怎麼可能會患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呢?下面就讓筆者為您撥雲見日,來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太監王振吧!
王振畫像
王振少年入宮,哪裡是什麼秀才舉人!
第一、流傳的王振檔案。
王振(1410年?-1449年),字美旭,大明山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蔚州薄家村人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湧泉莊鄉卜北堡人。關於王振入宮前的身份,最早在王振同時代的人都有記錄。大明學官黃潤玉的孫子黃溥在《閒中今古錄摘抄》中指出王振是「學官」屬「教職」,而且還說明王振有子嗣,這麼說王振比只有女兒的趙高、魏忠賢都強。因為王振沒通過考評,一怒之下淨身了。起初,我還以為這個黃溥是跟朱祁鎮九叔代王朱瞻垍(ji,跟朱瞻基同名,有沒有?)同歲的那位呢。
後來此說被王世貞的《弇(yǎn)山堂別集》,黃景昉《國史唯疑》嚴從簡的《殊域周諮錄》等人所引用,與嚴從簡不同,前兩位是懷疑式的引用。到金庸(查【zha】良鏞)的祖先査繼佐(本名査繼佑)寫《罪惟錄》(原名《明書》)時,就添油加醋地將王振寫成了以儒士的身份出任教官(負責教育的官員),庸碌無為九年差評,應該發配守邊。不想發配的,可以進宮,前提是必須是有兒子的,因為是去勢入宮贖罪。看看,這多麼熟悉的場景,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司馬遷,儘管司馬遷只有一個女兒。王振如果有兒子,他後來發跡了不提攜自己的兒子卻提攜自己的侄子王山、王林,還認了一大堆乾兒子朝臣!很顯然,王振沒有兒子。人們總是以訛傳訛,到後來王振就成為了秀才甚至舉人,還當過輔導班老師,就連明英宗都親切地叫他先生!
第二、探析的王振身份。
王振真的是帝師嗎?很顯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最討厭太監幹政,他招收太監的首要就是不許有文化,而且還以《皇明祖訓》的方式命令後世皇帝遵守,就這還不放心,洪武十七年還立了一個鐵碑刻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嚴規。不過,明史學者胡丹老師根據《明太祖實錄》沒記載等原因,判定這是《明史》的戲說。太監必須是文盲這個規矩還是明太祖他自己打破了。他讓一些粗通文墨而又聰明機靈的內使監的太監,負責圖書、文件的管理。明太宗更是選取少年太監上學,老師就是四品翰林。這個掃盲補習班,就是內書堂。《明史·王振傳》裡明確交代「(王振)少時選入內書堂」。這句話信息量很大,說明了王振聰明機靈,也說明他少時就入宮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孩子了。
少年王振劇照
第三、考證的王振生年。
現在的少年是11歲到15歲,那麼明朝的少年有多大呢?我們來考證一下王振的生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遵照《朱子家禮》只要男生16歲,女生14歲,就可以結為秦晉之好了,嚴禁娃娃親。這就意味著在明朝,男生16歲都是成年人了。又因為嚴禁「早婚」,王振也不可能在16歲前結婚,更不要說做父親了。
《敕賜智化禪寺報恩之碑》稱:「臣竊唯一介微躬,生逢盛世,爰自早歲,獲入禁庭,列官內秩,受太宗文皇帝眷愛,得遂問學,日承誨諭」。
智化禪寺就是王振家廟,王振也是一名佛教徒,他自稱自己一介草民,趕上大好時機,早歲(早年)入宮,在太宗時期就是已經是太監中的官員了,受到朱棣的喜愛,並且能上學。
王振哪一年入宮呢?在下認為應該是永樂遷都那一年——1420年!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就需要一批小太監,王振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宮的。因為蔚縣離北京近,還有就是王振家兒子們多,而且還很貧窮,他的父母才狠心讓他做了太監。在內書堂上學的小太監也不過十來歲,王振入宮年齡很可能就是10歲,也是說王振出生於1410年的可能性很大。
死了都要背黑鍋的太監王振
第一、王振沒有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徵,更不是「挾帝出徵」。
王振和明英宗出徵前劇照
1449年.瓦剌三路攻明,也先侵大同、阿剌知院戰宣府、脫脫卜花打遼東,而且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朱祁鎮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要決定親徵,網友不是說「天子守國門」嗎?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守邊將領都戰死了!在出徵當天,也先又在大同以東的陽和大敗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右參將都督石亨。慘到全軍覆沒,就石亨一個人騎著馬回來了,遭到免官處分。明英宗忍無可忍,而且他也明白前方需要支援。衛所軍頂不住瓦剌精兵也先部,必須讓大明的王牌——京師京軍——三大營,對也先發起反攻,反敗為勝。
「是日虜寇分道刻期入寇也先寇大同至貓兒莊右參將吳浩迎戰敗死脫脫卜花王寇遼東阿剌知院寇宣府圍赤城又別遣人寇甘州諸守將憑城拒守報至遂議 親徵」——《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明實錄》的一部分)
大臣們起初沒阻止明英宗親徵,後來大臣王直考慮親徵太危險,就勸說明英宗。可明英宗年輕氣盛,加上邊疆危急,他就想效仿明太宗。當時 「仁宣之治」被譽為明朝「文景之治」,文景之後便是漢武帝,明英宗也想做明朝的漢世宗(漢武帝)呀!
王振作為皇帝的心腹老僕,沒理由不支持皇帝,自然也就跟王直等人有矛盾了。更何況,三大營是大明的王牌,聚集邊疆,皇帝也不放心啊。
明英宗畫像
第二、王振沒有資格指揮軍隊,更不要說胡亂指揮了。
朱祁鎮不僅帶領著大明的王牌軍,而且也將大明的精英重臣們帶著身邊。在下認為朱祁鎮這樣做的目的有二:防止臨時負責的弟弟朱祁鈺有想法。集思廣益,文武並重,力求一勞永逸地解決也先的威脅。朱祁鎮帶著文武大臣、王牌軍隊是打仗的,指揮權自然是皇帝,怎麼可能是王振啊?明英宗再喜歡王振,也不可能將大軍交給一個外行呀!就算王振是內行,皇帝也未必放心讓他指揮軍隊啊!三大營也就是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其中五軍營為皇帝的第一層防護,三千營為第二層防護,神機營為第三層防護。儘管有這三層防護,明英宗還是戰敗,被俘了。
明英宗被俘劇照
第三、王振不是被樊忠殺的,而是「忠君報國」而死。
明英宗的被俘也並是他外行指導內行的結果,那些隨行的大臣們哪個不是人中龍鳳?明英宗西徵尋找也先主力,然而明英宗聽聞也先要在大同伏擊明軍,加上連日大雨,明英宗決定回撤。王振建議走紫荊關,原因有三個:距離京師較近。遠離邊疆,避免合圍。離自己家鄉很近。然而,明英宗選擇的是走居庸關。他的理由大概有二:邊疆有重鎮宣府;邊疆有精兵。明英宗一邊後退,一邊先後派吳克忠(蒙古人)和吳克勤兄弟率精兵在野狐嶺之戰斷後。吳氏兄弟兵敗後,明英宗又令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在鷂兒嶺斷後,再次被也先吃掉。明英宗慌了,就率大軍駐紮在土木堡。也先後面追擊,控制了桑乾河的水源,阿剌知院連克獨石、馬營。明軍斷水了,挖井都挖不出水,被包圍了,明英宗不得已答應和也先和談,要求也先讓出桑乾河。也先讓出桑乾河後,明軍爭先恐後地搶水河,也先趁勢攻擊,明軍潰散。
土木堡之變戰役圖
皇帝身邊的文武大臣大多戰死,王振應該也是戰死的。清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說王振是被樊忠所殺,但《(大明)英宗諭祭王振碑》中朱祁鎮說王振是自殺的。君辱臣死的可能性不是沒有,更可能的是王振為保護英宗而死。英宗復闢後,對「王振被樊忠所殺」的「傳言」很生氣的表示「(王)振殺於虜,乃朕親見!」當事人都這麼說了,我們還能信谷應泰的話嗎?這事兒在明人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和黃光升《昭代典則》都有記載。
l 王振死後哀榮的真相
智化寺及碑文
明英宗復闢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殺于謙、祭王振!殺于謙我們都知道,他是為了正名和報復,那麼祭王振就是感激王振。
第一、感激王振。
明英宗從小就和王振在一起,對王振有一定的依賴,除了王振為自己去死外,王振在很多方面都幫了朱祁鎮。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明英宗當了叛逆期,他和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張氏就有了代溝。明英宗需要王振為自己出謀劃策應付甚至「對付」太皇太后。而太皇太后看到王振教唆小皇帝,差點把他給砍了。
第二、虧欠王振。
土木堡之變本來就是明英宗的責任,王振作為皇帝最信任和喜愛的人,卻承擔了土木堡之變的所有責任,這種承擔不只是在死後被動承擔,生前也承擔了一些了。王振死後,他的親信馬順被活活打死,他的侄子王山、王林還被處死,其他家族成員流放,家產充公。朱祁鎮復闢後,感覺王振及其家族的下場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第三、拉攏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人,而石亨也是土木堡之變中的將領,應該說朱祁鎮從內心深處跟他們更親近一些。更何況石亨和曹吉祥都有用兵,並且是他們倆讓他這個太上皇復闢重新成為皇上的。祭祀王振、為王振平反、寬恕王振的家人,也是讓曹吉祥看。曹吉祥更是第一個被封為伯爵的太監,就是他手下不少人冒封,明英宗也不太在乎。等到明英宗權勢牢固後,石亨、曹吉祥先後以謀反罪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