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馬書記上任第二天就到萬新光學來調研,當前是疫情時期,這讓我非常感動。」萬新光學董事長湯龍保很是驚喜,「馬書記的來信,這是對我和萬新最大的精神鼓勵。馬書記在信中肯定了鎮江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正是有了『四千四萬』精神才有了鎮江民營企業家們的成功。在新時代、新形勢之下,我們企業家將繼續傳承、發揚好這一精神,保持旺盛的鬥志,不斷開拓創新,引領企業再攀高峰,共同做強做大鎮江的產業經濟。」
「我們將一手抓好防控,一手抓緊生產,一定要努力把損失奪回來,把疫情的影響降至最低。自2月12日復工以來,目前萬新的產能已經恢復到了98%。」湯龍保滿懷信心地表示,「我們今年的銷售目標是在去年的基礎上增長1個億達到13億元,力爭14億元。萬新的鏡片產量今年要突破1億片,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樹脂鏡片生產企業。儘管疫情有不利影響,但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
湯龍保的信心從何而來呢?作為萬新光學集團董事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丹陽市眼鏡商會會長……湯龍保身上有著不少職務和榮譽,但他更喜愛「眼鏡人」這個稱呼。「50年來,我只做了一件事——做眼鏡,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眼鏡人』,我與眼鏡有情,我對眼鏡有愛。」湯龍保用一句最樸素的話語概述了自己的人生傳奇。從磨片工入行,到帶領萬新光學成為全國眼鏡行業的龍頭企業,他經營的萬新光學從小變大、由弱到強,也是中國製造崛起的一個縮影。
從磨片工成長為廠長
1970年,湯龍保考取了高中,但因家境貧困被迫中止了學業。生產隊長看他家實在困難,便安排他進了隊辦企業——大墳眼鏡廠,做了一名磨玻璃鏡片的磨片工。迫切渴望改變命運的湯龍保,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不久便成了出類拔萃的技術工人。1年後,他被提拔為車間主任。
上世紀70年代,隊辦企業還只是計劃經濟不足的「補充」,因為沒有計劃原料供應,湯龍保工作的眼鏡廠玻璃毛片貨源斷了,為了給企業趟出一條生路,他毅然奔赴安徽鳳陽玻璃廠,以自己的技術換取供貨保障。半年的對口扶持,他不僅幫這家企業辦起了一個磨片廠,還保證了自家眼鏡廠的原料供應,並藉此熟悉了玻璃鏡片生產的全套流程。
半年後,湯龍保回到廠裡,又面臨了另一個新問題--堆積如山的眼鏡找不到銷路。他又主動請纓,背著產品,一年內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最長的一次,他在外出差71天,摸清了西北、東北和中南的眼鏡市場;最艱苦的時候,他出差住澡堂、蹲候車室,晚上坐車白天工作;最遠的一次,從上海到烏魯木齊,坐了 86個小時火車,只為了一筆可能存在的訂單。湯龍保至今還記得,「我拿到的第一份訂單,是在新疆克拉瑪依的一個油田,1萬元的平光勞保眼鏡成了眼鏡廠當年最大的一筆訂單。」
驕人的銷售業績,也讓湯龍保從供銷科長一路被提拔至經營副廠長,主管銷售。1985年,企業銷售超過1000萬元,利潤達到500多萬元。1987年銷售更達到了1800萬元,利潤達到800多萬元。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89年境外眼鏡產品如洪水般湧進了中國市場,國內眼鏡行業被衝得一片哀鴻。湯龍保所在企業雖已升格為鎮江眼鏡總廠,但未能在這輪大浪淘沙中倖免於難。這場「暴風雨」導致廠裡產值銳減至100多萬元,800多名員工最後只剩下100多人。1992年,鎮江眼鏡總廠一分為四,萬新公司是其中之一。80多名員工,幾百萬元的債務,資不抵債……帶著對未來的茫然,湯龍保臨危受命,成了萬新公司的當家人。
中國生產樹脂鏡片第一人
為什麼中國眼鏡行業會在一夜之間崩盤?企業出路在哪?湯龍保常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苦苦思索。他分析認為,「我們之所以架不住境外產品的衝擊,關鍵在於品質和設計。企業要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必須生產出能與洋貨相抗衡的產品。」
湯龍保橫下一條心,花重金聘請韓國和日本的工程師來萬新指導生產,以求產品提檔升級。當年底,萬新就生產出了可與韓國鏡架一較高低的產品,可是國內市場上卻存有偏見,認為材料無法與洋貨相比,客戶不接受。於是湯龍保做出一個大膽決策:試一試「牆內開花牆外香」,暫時放棄國內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帶隊赴香港首次參加國際眼鏡展,湯龍保便旗開得勝,德國客戶當場下訂單。第二年,他又帶隊參加北京眼鏡博覽會,與英、美等外國客商籤下了訂單。從此,國際市場對萬新也敞開了大門。
生於憂患的湯龍保,對市場商機有著敏銳的嗅覺。1993年,他發現樹脂鏡片開始在國際市場熱起來,而國內尚有許多技術壁壘沒有突破。湯龍保帶著技術人員住進廠房,沒日沒夜地搞研發,五官錯位,首如飛蓬。而當時萬新公司研發過程中的產生廢棄鏡片就填滿了一口廢棄10米深的深井和一個大坑。
執著攻堅,勇者無敵!湯龍保終獲成功,成為了中國生產樹脂鏡片第一人!然而國內市場再一次不買國產貨的帳,湯龍保還是去國外闖天下。1995年,萬新銷售達到1500萬元,2004年,更是增長到了2億多元,10年間萬新成為全國眼鏡行業的排頭兵,產品暢銷美國、日本、英國等40多個國家。
科技創新完成品牌塑造
十年一輪迴,國內眼鏡企業開始新一輪脫胎換骨。2003年,湯龍保再次洞察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宣告萬新將「二次革命」,回歸國內市場。過去是在「跟跑」國際眼鏡行業,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如何亮劍?萬新的「二次革命」注重自主科技創新,注重質量管理,注重品牌塑造。
湯龍保利用廣州對市場的影響力,讓萬新從這裡開始產品和品牌宣傳,進而撬動國內市場。萬新還跳過批發市場的中間商,與國內終端市場直接對接,加快「萬新」品牌的滲透,以贏得消費者認可。2005年,「萬新」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在中國眼鏡行業生產型企業中首開先河。品牌的背後,是品質的支撐。2006年,萬新引進了國際頂級鍍膜設備,2007年,萬新推出光變視;2010年,萬新採用了高折射率樹脂鏡片生產材料……一路狂奔,萬新在高端鏡片市場搶佔了「制高點」。
「近年來,連續三年萬新每年投入5000萬元到6000萬元進行智能化和自動化改造和投入,對設備進行提檔升級,擴大企業產能。目前,在萬新的多系列產品中,高折射率的樹脂鏡片、一鏡多用等高端產品,其銷售佔比已經達到40%,利稅佔比達到一半。」湯龍保說:「2019年,萬新的銷售額為12.3億,增長了13%,實現利稅1.2億元。今年,我們將再投4000萬元,上馬一條高折射率鏡片生產線和一個中低折射率生產車間,投產後,日產能將增加26%,達到3000萬片。另外,我們今年還將有6個新品種項目上線。下一個十年,『萬新』還要從更高處謀劃企業的未來!」湯龍保意氣風發。記者 司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