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姑娘被一頓年夜飯嚇倒的真相:教養無法彌合的階層鴻溝

2021-03-03 文匯教育

猴年新春長假已進入倒計時,可關於那頓年夜飯的話題還沒結束,該「噴」的差不多噴完了,情緒宣洩幾近殆盡,理性分析一下上海姑娘隨江西男友回老家,被男方家裡一頓年夜飯嚇退的事件,我們觸碰到了一個常常潛意識避諱但時時叫人脊背發涼的社會問題。


你可能在報章雜誌上圍觀過很多嚴肅的知識分子在唇槍舌劍地激變「階層固化」「階層流動」的話題,覺得好不熱鬧;

你可能對目前的城鄉二元分化有所耳聞,但又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漠然;

你可能想,別人的事,關我什麼事?

現在,一個上海姑娘、一個江西男孩的一頓年夜飯風波,撕開了一道口子,讓更多人得以窺見某個社會問題的嚴重性。

教養無法彌合的階層鴻溝


春節期間,一個從男朋友家憤而離開的上海女孩,引發了不少人的討論。一個上海中等收入家庭的女孩,到男朋友的江西老家過年,結果看到昏暗的燈光、簡陋(在城裡人的眼光裡)的年夜飯,看到凋敝鄉村後的震驚和失落,在論壇中求助後,她決定第二天分手、回家。


有人支持女孩的做法,我也表示理解,畢竟她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雙方家庭的經濟條件、生活環境,直接深層影響雙方的「三觀」,直接關係到兩個人在婚後日常交流中的順暢程度,這在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中不勝枚舉。

和菜頭撰文說,這姑娘缺乏的是「教養」,在春節如此重大的節日期間,她把筷子插在碗中拍照,本身已經違背了基本的教養,憤而離開,對這個農村家庭費心準備的年夜飯、以及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我甚至能想像到那對江西夫婦聽說兒子帶回上海女朋友的興奮,忙前忙後地準備,以及知道這個消息的失落。無論你對農村的現實生活有多麼失望,完全不考慮他人感受的行為,都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各方觀點都有道理,然而從這個上海姑娘的表現中,我感受到一種更深的憂慮。我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懂得尊重人,即便發生這個姑娘的遭遇,更有教養的人恐怕也不過是強顏歡笑,堅持到回上海,然後找出其他理由提出分手,再不往來。

我們除了指責這個缺乏教養的姑娘之外,更可悲的是,看到中國的階層分化愈發得不到彌合。

中國階層分化最直接的體現是城鄉二元,這始於建國後的城鄉政策差異,別看我們的革命曾經用過「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但是一旦取得政權進入城市之後,對農村的「統購統銷」政策,讓中國的鄉村變成了城市的供給基地,還不許漲價。

嚴格的戶口限制了人口流動。久而久之,城鄉在經濟上的差異,逐漸轉化為更深層的不平等。在知青時期都暴露出來,很多知青的父母都是從農村革命進入城市,但是早已習慣城市生活的他們,已經毫不掩飾對農村生活的鄙視,甚至城鄉身份的不平等也體現出來,閻連科曾經談到一個農村青年企圖強姦女知青,被判死刑,而一個男知青強姦農村女青年,女孩自殺,男知青逃回城,不了了之。

「直到今天,對於知青我都沒有如許多人說的那樣,感到是因著他們,把文明帶進了鄉村,是因為他們在鄉村的出現,才使農村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和文化。於我最為突出的感受,就是因為他們的出現,證明了城鄉的不平等差距。」閻連科說。

這種差距曾一度在改革開放中試圖彌合,上世紀80年代,與城市相比,農村享受改革紅利更為直接,從包產到戶到鄉鎮企業熱潮,農村在經濟水平層一度逼近城市。


這種美好的夢想很快就被打破,鄉鎮企業在國有企業改革、外企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後,競爭力迅速下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對中國的農產品價格的嚴重衝擊,也有對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因此在「內捲化」嚴重的中國農村,「農民工」成為重要的出路。

過年的時候流行一個段子,「上海寫字樓裡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擠上火車,陸陸續續回到鐵嶺、回到胡建、回到河南、回到廣西,名字又變回到了桂芳、翠花、秀蘭、大強、二餅、狗蛋……」

這個段子不切實際的地方在於,這些翠花和狗蛋,在寫字樓裡真的被叫做Linda和Michael嗎?或許是的,但是真正享受Linda和Michael這些洋名字的,恐怕在日常郵件裡都在用英文,平時一句話恨不得帶三個英文詞的4A腔,他們大多是211大學的畢業生(近年來的教育統計數據說明,211大學中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在日益下降,晚些時候再分析原因),回到的故鄉也並非是鄉村,頂不濟也是二三線城市。那些翠花和狗蛋,恐怕大多是寫字樓裡的保潔和保安而已。

我不想用「真實中國」這樣的表述,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是真實的中國,凋敝的鄉村同樣是真實的中國,當今中國的複雜性也難用真實來概括。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是,中國日益形成超大型城市和凋敝鄉村等不同的世界,不同世界的生活彼此平行。一個城市中產階級,在談論電影和話劇、股票與全球經濟、孩子是學法語還是學小提琴、度假去歐洲還是斐濟,而底層農村,討論的則是哪兒的打工工資高一點、除外打工歲數大了之後回鄉開個小飯館、年輕人能不能娶到媳婦、村裡有哪些補貼能多拿三百塊、孩子明年考不上二本只能上大專……

如果讓這樣兩個家庭通過婚姻發生聯繫,恐怕婚後也是個悲劇。其實這個上海姑娘遇到的,也是小概率事件,通過高考和工作,讓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男女遇到一起,並且結合,機率越來越小。


我們的祖輩跟隨革命,從城市進入農村,我們的知青父輩們已經不適應知青的生活,而到我們這一代人對農村的理解更多還停留在抽象層面,如果再到生活與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新人類來說,凋敝的鄉村在他們的印象中,恐怕了解程度甚至趕不上月球上的環形山。

過去,我們曾經懷著美好的夢想,覺得高考就可以彌合階層的分歧,讓寒門學子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可是,殘酷的現實是,與城鄉人口比例參照,農村學生上211大學的比例在日益降低,為什麼?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分配比例差異增大,尤其是在所謂素質教育的時代。重點小學、重點中學的師資力量大多集中在城市,同時家庭教育的遺傳也是重要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經濟條件等都在影響著子女的教育,在城裡小朋友學鋼琴、英語、馬術,出國旅遊、上各種補習班的時候,農村的小朋友們大多還沒有見到過這些東西。


這種斷裂,正在加大。

那個上海姑娘沒教養的行為,即便加上教養,也無法改變她對凋敝鄉村的厭惡,哪怕是同情,也不過是參加一些慈善活動來幫助他們,但不會想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更不用提嫁入農村。(希望朋友們不要用個人嫁入農村的經歷來反駁我,我們看的是整體趨勢。)對於那個上海姑娘為代表的階層來說(當然她還算不上中產階級),更可能的是找一個上海本地的白領男,或者二三線城市、家中沒有生病的老人、沒有貧窮的兄弟姐妹、出身於211名校的男生,然後兩個人為了把孩子送到市重點或者國際學校而努力,也許他們的孩子會變成中產階級,不過一定與那個江西山區一樣的農村無緣。

而來自農村的孩子,大多數在城裡做著底層的工作,清潔工、保潔員和保安,收入無法支撐他們在城裡買房子,即便他們的戶口從村裡轉到了鎮上,與城裡人相比,他們的身份依然是「農村人」。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對外來城市務工人員的調查項目,第一代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具有更少的城市生活經驗,大多期待在城裡掙點錢,然後回家開個小店。可是,對於80、90後的新一代務工人員來說,他們會上網,懂得城市裡的生活規則,工作之餘他們也會買來淘寶同款,跟著城市的時尚。可是他們無法真正進入城市生活,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樣的現實門檻會擋住絕大多數人的「城市夢」。

回不去的鄉村,進不來的城市。還有一些非重點大學的畢業的農村學生,形成的「蟻族」,這些人構成了如今的城市底層群體,每個大城市有賴於他們的辛勤工作,卻無法許給他們一個未來,就像那個決絕的上海姑娘一樣。

三十年前,城鄉二元格局,會因為人口流動的限制,儘管有兩個不同的世界,但大多數時候,這兩個世界沒有交集,但是在這個時代,一方面因為教育的因素,階層的斷裂正在加劇,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階層之間的接觸也在日益頻繁。前段時間,那個把辱罵自己的食客燙傷的火鍋店員,還有年前在網絡上流傳的「農村兒媳」,以及如今這個上海姑娘,都是這種現象的不同側面體現。

如果再開一些腦洞,杞人憂天一下:這樣的階層衝突會導致什麼樣的未來?我不知道,只能做一些猜想,大量的農村空巢家庭,譬如畢節的留守兒童,是否會有更多的反社會人格?日益固化的社會階層,是否會因為彼此的隔閡而加劇衝突,一個沒有教養的上海女孩,從某種程度上也為階層衝突買下了隱患,或者可能提供更多的導火索。一切都在未定之中,但一個上海女孩的故事能引發這樣的討論,已經是釋放出一些值得我們警惕的信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非典型佛教徒」)


我們的生活從來就是門當戶對的,無論友誼還是愛情

有些人覺得,姑娘應該溫文爾雅地與男孩兒的父母談笑風生,然後默默地與男孩兒一起接納下這份突如其來的命運。但實際上,這樣的結果就像人們幻想鄉村的美景一樣虛無。我們仍然相信有超越階級的愛情。

長久以來,我們的文化中都把「門當戶對」這個詞彙異化了。取締了它的本意,單純地把它變成了一句批評人們勢利的道德判詞。但問題是,我們的生活從來就是門當戶對的,無論友誼還是愛情。在同一個階層中,我們才可能會具有相近的三觀,共同語言,和對於未來同向的選擇。

這不是勢利,而是我們作為人,就是被階層的文化所浸染出來的。你每天都收快遞,快遞小哥即便再帥,你最終也不會和他走到一起,因為當你超越表層,就會發現那些龐大而殘忍的障礙,橫亙在你們之間,無從穿越。

但現在,出現了一個殘酷的現象,就是原本不同階層的人們,在大都會相遇了。那些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流動進都市的年輕人,與那些大城土著偶然相交,在平日裡,他們一起生活在一個半徑很短的橫截面中,從而避免了劇烈的文化碰撞,他們誤以為彼此可以天長地久,但是,春節的回鄉,讓一切現出了原形,那個尾大不掉的城市化代價前所未有地展現著力量。殘忍一些講,很多猶如這個新聞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其實都不過是相交於一點,然後穿越彼此各奔東西,但他們誤會成了彼此重合。

    

不知道這次的際遇,會給兩個年輕人帶來怎樣的未來,或許,他們再次尋找戀人,會有一些矯枉過正地情緒,這真有點悲涼。

(摘自《第一頓飯就分手的上海女孩和鄉村的真相》,作者楊時暘,《中國新聞周刊》主筆。)


人不分地域,鳳凰也不分城鄉

全國人民都容易對上海姑娘的拜金梗興奮,就好像全世界人民一想到島國就容易聯想到島國片一樣,多少人躺槍。我身邊的上海姑娘絕大部分都明事理肯付出,自己賺錢打扮養別人眼,幹起活來比漢子猛,心軟起來比豆腐嫩,她們鄙夷一個人的最高級別確實是「鄉下人」,不是因為你真的來自鄉下,而是你的內心還停留在蠻荒的陋習偏見。

窮不是要求扶貧的充分理由,弱不是應當被救助的道德高地,人不分地域,鳳凰也不分城鄉,是不是鳳凰,把你的內心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東成西就(上海媒體人)

在這場目前尚不知究竟是新聞事實還是網絡炒作的爭論中,若我們只是糾結於地域歧視,抱怨鳳凰男孔雀女之類的標籤,那可真是無聊。

相關焦點

  • 彌合「數字鴻溝」,串起暖暖的幸福
    數位化浪潮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但眾多老年人,面臨橫亙在眼前的「數字鴻溝」,無所適從。90多歲老人被抬起識別人臉、坐公交不會掃健康碼被拒載、冒雨到社保局用現金交醫保不收等等,老年人「被智能所困」的現象頻頻引發關注。「智能時代」不能落下老年團體。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超過2.5億,其中將近2億的老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
  • 思想者|周向紅:智能時代,如何彌合「老」難跨越的數字鴻溝?
    然而,在大多數人感受數位技術紅利的同時,老年人在數字鴻溝面前的處境卻日益困窘:有老人因沒有智慧型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而被司機拒載,還有94歲高齡的老人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到銀行櫃檯前進行人臉識別……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數位化「局外人」的現象仍在發生。 在中國數位化浪潮興起的同時,恰逢一場正在到來的老齡化浪潮。
  • 經濟日報刊文:彌合老年人與數字時代鴻溝,需社會各界共同行動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經濟日報刊文:彌合老年人與數字時代鴻溝,需社會各界共同行動數字支付、網上預約看病、掃碼點餐、健康碼登記……如今,數據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現實中,對於年輕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一些老年人來說可能格外困難。
  • 上海姑娘:最早的女權先行者
    >有一次和上海本地名嘴李光一閒聊,李老師對我的女權意識大加批駁:「儂那個女權不是真女權,阿拉上海女人才是真女權。」他滔滔不絕,繪聲繪色,給我講了一段上海姑娘談戀愛的場景:「阿拉上海姑娘,年輕時和朋友去軋馬路,最大的特點是,一條連衣裙,全身不帶一個口袋的,頂多帶一個小手絹兒,小手絹作什麼的?擦嘴。上海姑娘出去約會,哪能自己付錢。自己付錢的話,男人要來幹什麼的?」
  • 星城夜談|以適老化改造彌合「數字鴻溝」
    這跟此前媒體報導的外地城市「老人用現金交社保被拒」「兒女抬著老太太機器前做人臉識別」等新聞相互印證,反映出來一個事實:在我們享受智能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很多老年人已經被分隔在「數字鴻溝」的那一頭。 其實這幾年,類似問題屢見不鮮。每每看到老人無法適應數字社會,一臉無奈無助的窘態,都會刺痛社會的神經,引發一些討論。呼籲加快適老化改造的聲音,一直沒有間斷。
  • 跨越「數字鴻溝」,還有沒有「更優解」
    近來,上海博物館象徵「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建築一旁,多了一間小玻璃房。這是上博為老年群體增設的「現場預約服務點」。服務點的出現,開闢了網上預約參觀以外的第二條道路,向不擅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觀眾提供了更加簡易的選擇,因此獲得了一致讚譽。    在上博的觀眾群體中,老年人佔比不低。
  • 《寄生蟲》:階級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他以及其對仗的藝術畫面呈現社會中貧富對立、社會階層對立的現象。導演對細節的把控近乎完美,可見他具有把電影畫面控制到極致的藝術家精神,有一套自己的電影美學。通過大量的對比鬥爭來表現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電影以基澤最後一刀傷害樸社長的情節呈現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接著一家人和文光一家人的鬥爭,又象徵著下層社會的人的魚死網破。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固化,富人永遠能夠輕易地高高在上,而窮人拼得魚死網破也跳不出階級的桎梏。在如此階級對立的社會環境下,窮人的道德感的流失。
  • 春節年夜飯菜譜寓意吉祥 2020年夜飯菜單吉祥菜名
    一家人整整齊齊的一起吃一頓年夜飯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親人們平安幸福簡直就是人生最大的喜事了。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春節年夜飯的菜譜吧,相信你會有所收貨。一、春節年夜飯菜譜寓意吉祥1、年夜飯菜譜寓意——年糕:年年高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 三人行|消減「數字鴻溝」,讓城市有「智慧」,更有「溫度」
    據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20年6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63億。報告呼籲,在關注網民規模增長的同時,仍需要對非網民群體予以重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遠離網際網路不僅使得非網民群體無法獲取到更及時有效的防疫信息,更是無法享受到網際網路帶來的出行、購物等服務便利。
  • 《皮克敏3 豪華版》評測:彌合生命鴻溝,感受瑰麗世界!
    1、遊戲之神的萌系遊戲;    《皮克敏3》是2013年在wiiu上發售的一款創意十足的策略遊戲,締造者就是任天堂著名遊戲製作人他決定在宇宙旅行,致力於彌合各智慧生命之中的鴻溝。在這顆星球上,有一種外形像豬的種族,他們開始和降臨他們星球的人類友好相處,但人類的目的卻是摧毀這顆星球。豬仔內部也不和平,有的主戰派對人類很仇視,在人類開始砍伐樹木之後,這些豬仔終於爆發了,它們襲擊了人類基地。人類當然不肯罷休,卻不小心報復到了和平派的豬仔頭上。
  • 一個人的教養,是人生態度的選擇
    父母沒教你,那你的家庭也沒教養。不過這是上一輩人的錯,不能完全怪你。管理階層已皺眉頭,為什麼不會說請等一下?這個「請」字,難道那麼難說出口? 「是誰找他?」 為什麼不能是:「請問您是…… 沒有教養的女人,比沒有教養的男人更加不能容忍,快去向蘇州姑娘學習吧,她們每一句話都像是徵求你的同意。即刻命令手下:「把那個東西拿來!」也會變成:「請你幫我把那東西拿來好不好?」
  • 翻閱一本攝影書 | 《內部筆記》那些無法彌合的家庭傷痛
    翻閱一本攝影書 | 《內部筆記》那些無法彌合的家庭傷痛 2020-02-26 0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南京多家餐企年夜飯預訂告罄 商家推出年午飯、錯時年夜飯……
    2020-12-07 08:57圖文來源:金陵晚報 進入12月,2021年春節年夜飯的預訂也漸入尾聲。記者從多家老字號菜館獲悉,年夜飯預訂已是一桌難求,不少餐廳於是推出了年午飯和錯時年夜飯預訂。南京多家餐企年夜飯預訂告罄,面對市場需求商家推出年午飯、錯時年夜飯……進入12月,2021年春節年夜飯的預訂也漸入尾聲。記者從多家老字號菜館獲悉,年夜飯預訂已是一桌難求,不少餐廳於是推出了年午飯和錯時年夜飯預訂。
  •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2012年美國父母平均每周花費在子女身上的時間約為8.5小時(陪伴孩子玩耍、閱讀、交流,輔導功課等),比1976年增長了3.5倍。義大利父母2009年平均每周的養育時間增(5.5小時)約是1989年(3小時)的2倍[1]。
  • 在評論「數字鴻溝」下面,帶上老人一起慢跑
    這些數據意味著,在數字生活中,那些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正被「數字鴻溝」拖入生活諸多方面不便的困境。不同年齡組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差異不斷加深,形成了差距,造成了老年人的不平等狀況。老年人上網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關係的局限性,以及保守的心理,使他們成為旁觀者的旁觀者。
  • 典型的上海人年夜飯菜單,這30道菜,吃全了這個年才算完整!
    八寶飯分量足、味道甜,最適合全家人享用,象徵團團圓圓,所以最有年味。八寶飯一上桌,四平八穩、八寶匯聚、「渾圓一體」,別有一番隆重,最是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滋味。上海寧桌上肯定會有那麼一道紅燒肉,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作為上海傳統本幫菜,最大的特點就是濃油、赤醬、口感甜啦,但是入口不會很膩哦~
  • 最全最正宗的蘇州年夜飯菜單,你今晚也吃了這些嗎?
    八寶鴨是上海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受上海影響,很多蘇州人過年也會吃。八寶鴨是用帶骨鴨開背,填入配料,扣在大碗裡,封以玻璃紙蒸熟,鴨形豐腴飽滿,原汁突出,出籠時再澆上滷汁,非常香。渭塘(相城區)年夜飯菜單紅燒肉鯽魚蛋餃麵筋塞肉牛羊肉醬鴨海蜇皮氽糟黃豆芽青菜
  • 上海年味漸濃,豫園老字號年夜飯預訂火爆,5個人也可以訂!
    所以我們特意把這道菜放進年夜飯菜單裡,就是想把老字號的年夜飯做得更加年輕時尚一些,也是寓意牛年『牛氣沖天』。」 綠波廊領班對其中的好幾個名字堪稱是如數家珍,因為這些老客人裡不乏已在綠波廊連續訂了十幾年年夜飯的「忠粉」,「一看到面孔就知道他是誰了,畢竟為他們服務這麼多年,我們都開玩笑說吃年夜飯吃成老朋友了!」 同樣身處豫園商圈的老字號上海老飯店裡,近日前來預訂年夜飯的顧客也是絡繹不絕。
  • 年夜飯菜譜 吃出好意頭
    年夜飯菜譜:步步高升材料:排骨、茴香、元蔥片、胡蘿蔔片、火腿塊、醋、蔥、姜、香菜、料酒、鹽、生抽、白糖、油。
  • 有教養的生活,讓你優雅著溫柔 變更好
    點擊題目下方好姑娘必修課教你做一個光芒萬丈的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