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上海博物館象徵「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建築一旁,多了一間小玻璃房。這是上博為老年群體增設的「現場預約服務點」。服務點的出現,開闢了網上預約參觀以外的第二條道路,向不擅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觀眾提供了更加簡易的選擇,因此獲得了一致讚譽。
在上博的觀眾群體中,老年人佔比不低。筆者曾經擔任上博多場特展的志願講解員,在志願服務期間,經常遇見一些頗有雅興的老年觀眾。他們或關注某類特定文物,或對博物館本身抱有深切感情,有人甚至堪稱「半個專家」,文史知識儲備相當豐富。對他們來說,逛博物館就像逛菜場一樣,是生活中的尋常片段。
然而,自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上博啟動全員網上預約以來,這群老年觀眾如何進館參觀就成了一大難題。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網上預約,不會申請隨申碼……種種因素限制了老人的參觀需求,在作為剛需的衣食住行領域之外,又鑿出了文化領域的「數字鴻溝」。
上博在寸土寸金的人民廣場館舍新建服務點,無疑邁出了跨越鴻溝的紮實一步。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人只需把身份證放上感應區,就能拿到預約二維碼,一般情況下當天即可進館。體驗過的老人表示這項服務「特別貼心」。
關於提供類似適老化服務的呼聲越來越高。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要求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
其實,早在方案出臺之前,滬上不少文化場所已經付諸行動。上海大劇院在閘機邊上配備了青年先鋒隊隊員,協助老年觀眾辦理入場手續;在大世界的入口通道處,工作人員指導遊客現場購票……這些場所在助力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方面擔當了先行者的角色,既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動實踐,也給其他領域帶來啟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面對老年人在辦事、就醫等場景下遭遇技術難的問題,完善公共服務、打破「數字鴻溝」的呼聲日趨強烈,相關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也開始採取行動。一方面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一方面「不讓一個人掉隊」,「兩條腿走路」體現了人民城市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但相對而言,前一階段打破「數字鴻溝」的努力,相對集中於就醫、出行等「剛需」領域。解決就醫難、出行難,無疑迫在眉睫。但同時,相關努力也不能止於這些方面——那些看似「彈性」的需求,同樣值得關照。
如果說解決「剛需」是底線,體現了城市基本的價值取向,那麼把目光逐漸延展到精神文化等「非剛需」領域,則體現了城市的人文溫度。隨著我國公共文化設施體系的日趨成熟,居家養生早已不是老年生活的唯一打開方式。在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和影劇院等文化場所,「銀髮族」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對於豐富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上博的適老化服務措施,正是積極彌合數字鴻溝、回應老人精神文化訴求的暖心之舉。而許多類似的領域其實都可以藉機想想,自身是否存在一些或顯著、或隱藏的「數字鴻溝」,又能不能拓寬服務思路、提供更多的暖心之舉。
跨越「數字鴻溝」,關注的領域可以不斷擴大,工作方式也可以持續優化。有人就反映,現行的文化場館預約舉措,雖走出了重要一步,但或許還有提升空間——如果當天預約人數已滿,那麼老人只能預約後面的場次,比起網上預約,仍需多跑一趟,這對不少老人來說也是一個問題。能不能有更好的辦法?
現行條件下看,這種要求也許有些苛刻,但一座有溫度的城市不會懼怕那些看上去苛刻的要求,而會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努力地再做些嘗試、再爭取些突破,去不斷提質增效,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好上加好」。
很多與時俱進的民生問題,本來就沒有「最優解」,只有「更優解」。(周程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