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何含義?

2020-12-26 嘆古長歌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但是有些俗語,以我們現在的目光看來是很不合理,甚至有些俗語是那些年輕一輩都沒有聽到過。但是大多數俗語都是一些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究竟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也是值得我們研究,也能了解當時文化,例如下面那一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它有何特殊含義?

首先從一人不進廟來看,它的字面上看來就是一個人不能進寺廟。按照我們現代的目光是很難了解,難道寺廟有髒東西,不能一個人進去?本來寺廟就是有很多慈悲為懷的僧人在,每個人過來都是帶著虔誠的心,難道一個人過去就會發生什麼意外?

首先從客觀原因來看,古代的寺廟並沒有像現代一樣人滿為患,成為一個個的旅遊景點,以前的寺廟都是建在深山野林,就是為了與世隔絕,遠離紅塵,有著獨自修行的味道。甚至一家寺廟不會有太多的和尚在,也不會像現代寺廟一樣裝修得富麗堂皇,甚至可因年久失修,變得殘舊。不少的寺廟都會被一些強盜佔領,或者是成為那些野獸的居住地,所以一個人貿然進去,會發生什麼事是沒有人知道的。

另外一個主觀因素就是寺廟寂靜沒人,就像電影《倩女幽魂》的蘭若寺一樣。待在這樣的寺廟裡,一個人會很心慌,而且寺廟還在深山野林裡,沒有人煙,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讓人心驚膽跳。若是做過虧心事,面對四處的神像,很容易感覺自己在審判當中,心理的壓力就可想而知有多大。所以一個人在寺廟,心理壓力太大,還是要找一個人來陪伴才好,最起碼說話時還能有一個人來回答你。

還有一個原因,通常我們進寺廟都會添一下香油錢,但是只有你一個人進去,難免就會有人想歪,認為你是很有可能想要偷香油錢,不然你幹嘛一個人進寺廟。所以為了避嫌,最好有人陪著進去,這也顯示出老祖宗的智慧。

再來說二人不看井,其實我們現在很少看到井的身影,如果在農村相對容易看到。但是為什麼不能二人看井?很有可能是出於自保的關係,如果兩個人看井,其中一人看另一人不順眼,把他推下井怎麼辦?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要是失足掉井的,身為陪著看井的人,不就成為第一嫌疑人?想洗清也難,所以為了自保和洗清嫌疑,不要二人看井。

最後三人不抱樹,其實「抱」跟「抬」的意思一樣。這句話也就是說,就兩個人抬樹就好了,人多就會沒人出力抬樹,導致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沒人做。本來兩個人能很好各司其職,你硬要成為第三者,導致失去原有的平衡,讓人身心不滿,還不如不要出現。這就很好體現老祖宗的智慧,不要亂插手幹預。

這句俗語其實還有最後一句,而它的最後一句就是「獨坐莫憑欄」。它的意思就是不要獨自一人待在高處或者湖邊,靠著欄杆,因為這樣很容易出事的。我們看到高處的時候,都很容易有一種要跳下去的感覺,特別是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更容易跳下去,所以為了自身安全千萬不要獨自一人在高處或湖邊。

雖然現在我們看著這個俗語,完全不合乎我們現在的邏輯,但是它們背後的意思,卻是跟我們現代意思相同。所以老祖宗留下的話,我們要深思其含義,取其精華。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的老話俗語之所以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就是其中的寓意匪淺,有的甚至可以說是至理名言,雖然現如今的生活跟過去已經不同,有了明顯的改變。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這是一句古老的農村俗語。在古代社會,這句俗語是非常適用的,是一句警告語,勸告人們在一人出行的時候,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遇事要小心謹慎,避免遇到歹人謀財害命,到時候就悔之晚矣。
  • 老祖宗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有什麼深意?
    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多關於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俗語更是體會了老百姓的很多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哲理,畢竟對於老百姓來說,吃住都是在土地上,很多的俗語更是老百姓親身體驗後總結出來的。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究竟有什麼深意?
  • 農村人總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是古人所流傳下來的,在當今社會依舊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想起自己剛出社會的時候是在鐵路上面上班,在鐵路上面上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經歷了很多別人所不曾經歷過的一些時刻。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原創首發)關於「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理解,並不像一般格言俗語那麼明顯,很多人的解釋也不一樣。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一些解釋,看是否得到朋友們的認同。這裡首先要區別一下「寺」和「廟」的區別。
  • 郭德綱曾說了一句農村俗語,一人不逛廟,兩人不看井,怎麼理解?
    我個人也很喜歡看他的節目,我記得他有期節目裡面,就說道了這樣一句農村老俗話:「一人不逛廟,兩人不看井」。對於他當時的解讀,我個人不太認同。首先說說,這句老俗話的字面解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不要去逛寺廟,兩個人不要去看井。其實,這些老俗話都是老輩人留下來的一些個人生活經驗,在農村廣為流傳。那麼,這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告誡了。
  • 為何「一人不能進廟,二人不能看井」?原來「說不能,真不能」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這句勸世箴言已經流傳了許多年,但許多人都不知道為何要這樣說。最近,我訪問了幾位老者,才知道了這句勸世箴言的真正來歷,並為其悲慘的結局感到震驚。下面,我們就聊一聊這句箴言中的故事。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
    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於是兩人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遊去。遊著遊著,視力好的那位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頭。但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遊著。
  • 桐城仙姑井廟名聯——美麗無限,啟迪無窮
    ,任君舉手仙姑身轉,勸你回頭又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無需我、大慈大悲又發乎情,止乎禮,有意有心;精誠一片,如何教我不傷神在桐城市西北約一裡的進山(龍眠山)公路東側。此處地勢西為山丘,東為谷地。在東側公路邊的坡地上有口小水井,井水幾乎與地面相平。伸手可捧來解渴。相傳唐代弘道元年(六八三年),大同禪師來龍眠山俢煉,收養了山中的一隻梅花鹿。若干年後這隻鹿忽產一斑斕肉球,裂開跳出一個美麗的女娃。
  •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
    農村俗語:「暴風驟雨,不進寡婦門」,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在農村裡是有很多老俗話的,而這些農村俗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時節的、還有關於生活的等等,無論是那一方面的俗語,都對我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
  •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是何含義?現在明白也不晚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是何含義?現在明白也不晚俗語作為我們一種通俗的語言,可以說是話粗理不粗,是不是就能從其中悟道一些人生道理,開闊眼界。今天就來講一句蘊含人在沒錢的時候的人生哲理的俗語,那就是: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
  • 農村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廟門」為何不能進呢?
    以前的交通很落後,人們外出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比如以前的讀書人上京趕考,遠一點的地方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到,因此以前的人們大多都是出門在外,有句俗話叫「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也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晚上睡覺應該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02-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無煩惱不做中間人,不給別人擔保,一生便不會有煩惱纏身。做中間人,一旦出了事情,兩面不討好,都會怪罪你。到頭來,事情砸了,朋友也沒了。-04-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用無窮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何意?古人的告誡字字中肯。很顯然,老祖宗總結的這句俗語講了兩種生活狀態,一是有錢,二是沒錢。人這一生不論處於哪個階層,哪種社會地位,有些禁忌還是要遵從的,否則很容易步入歧途,真到那時就算是迷途知返恐怕也是為時已晚了!而所謂的「不進三地」和「莫近兩人」便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忠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