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1-02-13 超搞笑段子王

有人說:人生兩件事:忙著,清醒做事。閒著,糊塗做人。」

糊塗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修為。

在孔子眼中,糊塗是「中庸」,在老子看來,糊塗是「無為」,在莊子心裡,糊塗是「逍遙」。

心裡明白,面上糊塗,何不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落水者。一個視力極好,一個患有近視。

兩個落水者在寬闊的河面上掙扎,很快就筋疲力盡了。

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

於是兩人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遊去。

遊著遊著,視力好的那位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頭。

但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遊著。

當他終於遊到目的地,並發現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頭時,他已離岸不遠了。

視力好的那位就這樣在水裡喪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視的那位卻獲得了新生。

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

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說過:「苟無他故,必活百年」。其深刻寓意,就在於此。

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糊塗的,快樂和幸福就藏在糊塗之中。


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樂和幸福,也就隨之煙消雲散。

鄭板橋曾題過很多著名的匾額,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要數「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

關於這兩幅匾額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鄭板橋任濰縣知縣時,他的堂弟給他寄來了一封書信,原來,堂弟和鄰居為了祖傳房屋的一段牆基的歸屬發生了爭執,鬧到了興化縣衙門,堂弟希望鄭板橋能函告興化縣知縣,以便自己贏得官司。

鄭板橋看完信後,立即賦詩回書:「千裡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豁達的胸懷和樂觀的心性顯而易見。

之後,他有感而發,揮毫寫下了「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兩幅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在「吃虧是福」下加註:「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這幾行款跋,既是鄭板橋對兩幅字的解釋,更是對自己心性修養和處世哲學的概括。

人生在世,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會吃虧是處事的一種睿智。

心要簡單,人要糊塗,計較得少,不為瑣事憂,才能活得自在順遂,舒服寬廣。

前段時間網上有這麼一件事刷頻了:

外賣小哥在送貨的路上,不慎發生車禍,與一位騎摩託車的大爺相撞。雖然兩人都沒事,但是貨物卻幾乎全毀了。這意味著兩個為生活奔命的人,這一天的努力全白費了。

但事後,兩人的做法卻令人意外:

外賣小哥和大爺沒有再繼續趕路,而是就地舉起酒杯共飲,有什麼天大的事,都幹了這杯酒再去說,再去煩。

「人這一生,就是過完一關又一關,誰還沒有跌倒狼狽的時候,大不了在哪跌倒就在哪躺一會兒唄。如果說生活真的教會了我什麼,那就是享受失敗。」

是啊,你擁有的都是僥倖,你失去的都是人生。最難熬的時候,與其計較得失,不如難得糊塗。

人活一世,沒必要跟任何人和事太較真,有時候,我們就要活得糊塗一點,活得自在一點,活得隨性一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日子,這既是放過了自己也是放過了他人。但凡看看那些跟別人太過於斤斤計較的人,多半活得不開心。

對朋友糊塗一點,不計較付出才能得到;對別人糊塗一點,這樣才能贏得信任;對愛人糊塗一點,給他自由也給自己空間;對事情糊塗一點,船到橋頭自然直。

錢財利益上糊塗一點,不傷和氣;人情算計上糊塗一點,無愧良心;爭名奪利中糊塗一點,不費腦筋;流言蜚語裡糊塗一點,不累耳根。

人生不滿百,何必懷千歲憂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人總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這是古人所流傳下來的,在當今社會依舊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想起自己剛出社會的時候是在鐵路上面上班,在鐵路上面上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經歷了很多別人所不曾經歷過的一些時刻。
  • 老祖宗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有什麼深意?
    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究竟有什麼深意?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人不進廟」。在中國古代,我們都知道,寺廟是很神聖的地方,是用於老百姓平日裡祈禱、禱告進行祭祀儀式的地方,而在寺廟裡面不僅有許多的香火供品,更有許多各式各樣珍貴的神像與佛龕。如果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人走進寺廟,萬一東西丟了,那就真的是說不清了。
  •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何含義?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但是有些俗語,以我們現在的目光看來是很不合理,甚至有些俗語是那些年輕一輩都沒有聽到過。但是大多數俗語都是一些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究竟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也是值得我們研究,也能了解當時文化,例如下面那一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它有何特殊含義?首先從一人不進廟來看,它的字面上看來就是一個人不能進寺廟。按照我們現代的目光是很難了解,難道寺廟有髒東西,不能一個人進去?
  • 老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為何一個人不能進廟呢?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能流傳至今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有些俗語早已過時,但也有一些俗語依然值得今人借鑑。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真的嗎?這是一句古老的農村俗語。在古代社會,這句俗語是非常適用的,是一句警告語,勸告人們在一人出行的時候,要保管好自己的財物,遇事要小心謹慎,避免遇到歹人謀財害命,到時候就悔之晚矣。
  • 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一人不住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老話在理嗎?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多的老話俗語之所以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就是其中的寓意匪淺,有的甚至可以說是至理名言,雖然現如今的生活跟過去已經不同,有了明顯的改變。
  •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
    心理學: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心理學解釋文,王彥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原創首發)關於「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木」的理解,並不像一般格言俗語那麼明顯,很多人的解釋也不一樣。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一些解釋,看是否得到朋友們的認同。這裡首先要區別一下「寺」和「廟」的區別。
  • 為何「一人不能進廟,二人不能看井」?原來「說不能,真不能」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這句勸世箴言已經流傳了許多年,但許多人都不知道為何要這樣說。最近,我訪問了幾位老者,才知道了這句勸世箴言的真正來歷,並為其悲慘的結局感到震驚。下面,我們就聊一聊這句箴言中的故事。
  • 郭德綱曾說了一句農村俗語,一人不逛廟,兩人不看井,怎麼理解?
    我個人也很喜歡看他的節目,我記得他有期節目裡面,就說道了這樣一句農村老俗話:「一人不逛廟,兩人不看井」。對於他當時的解讀,我個人不太認同。首先說說,這句老俗話的字面解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不要去逛寺廟,兩個人不要去看井。其實,這些老俗話都是老輩人留下來的一些個人生活經驗,在農村廣為流傳。那麼,這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告誡了。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02-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無煩惱不做中間人,不給別人擔保,一生便不會有煩惱纏身。做中間人,一旦出了事情,兩面不討好,都會怪罪你。到頭來,事情砸了,朋友也沒了。-11-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以前的廟裡都有一些較貴重的器皿的,一個人進去有偷東西的嫌疑,所以說「一人不進廟」。
  • 桐城仙姑井廟名聯——美麗無限,啟迪無窮
    ,任君舉手仙姑身轉,勸你回頭又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無需我、大慈大悲又發乎情,止乎禮,有意有心;精誠一片,如何教我不傷神在桐城市西北約一裡的進山(龍眠山)公路東側。此處地勢西為山丘,東為谷地。在東側公路邊的坡地上有口小水井,井水幾乎與地面相平。伸手可捧來解渴。相傳唐代弘道元年(六八三年),大同禪師來龍眠山俢煉,收養了山中的一隻梅花鹿。若干年後這隻鹿忽產一斑斕肉球,裂開跳出一個美麗的女娃。
  •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和寓意
    《穿井得一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1穿井得一人  先秦:呂不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 農村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廟門」為何不能進呢?
    以前的交通很落後,人們外出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比如以前的讀書人上京趕考,遠一點的地方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到,因此以前的人們大多都是出門在外,有句俗話叫「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也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晚上睡覺應該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洗耳河畔的許由廟與巢父井
    於是堯帝又邀請他擔任九州之長,許由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到自己的耳朵受到了玷汙,因而臨水洗耳。許由的好友巢父(或樊堅),帶著牛犢來到河邊飲水,看到了許由臨河洗耳的舉動,詢問原因後,更是覺得許由洗耳處的河水已經遭到汙染,不願讓他的牛在其下遊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