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譯和寓意

2020-12-15 高考網

  《穿井得一人》出於《呂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後,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裡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

  1穿井得一人

  先秦:呂不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打水澆田,派家裡的一個人去打水,常常有一個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不是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聽到這樣的傳聞,還不如不聽。

  2穿井得一人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3作者呂不韋介紹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宋亞軒:《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現代文翻譯
    > 2020年12月9日星期三晴【生活況味】第458次分享                                  穿井得一人
  • 初中語文常考及中考十篇經典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釋
    4「對症下藥」解答問題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 我的世界:如果把mc的「翻譯」編成文言文,會發生啥有趣的事情?
    如果把mc的劇情「翻譯」編成文言文,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當然可能用詞和邏輯沒有那麼嚴謹:翌日,儡巡於村舍,偶遇高牆之外一髑髏,遂往之;髑髏驚!扶弓以射之,數箭不中; 儡曰:然,公退三步而復始?髑曰:XXX!(PS:補全情景)於是一場出自《我的世界》天才玩家之手,古文的劇情續寫,在評論區出現了高達400條的文言文回復。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寓言四則》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寓言四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 網絡流行語及英文歌被翻譯成文言文引熱議
    中新網2月9日電(上官雲) 近日,「古詩版阿黛爾金曲」在網上走紅,網友將英文歌詞譯為文言文,引得不少人點讚,一股「網絡流行語翻譯文言文」熱潮隨之掀起,人們對翻譯結果則褒貶不一。在熱議這股「文言文神翻譯」潮流的同時,「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題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 翻譯器可翻譯方言和文言文 超出谷歌微軟的翻譯軟體能力
    站長之家(ChinaZ.com) 4月1日 消息:最近,一款名叫DeepL的在線機器翻譯軟體在日本大火。這款翻譯軟體的牛逼之處不僅是能準確地翻譯日語、英語等多國語言,而且它還可以精準翻譯方言、文言文甚至學術論文。
  • 這可能是你見過的最奇葩的文言文翻譯
    作者:綠舟所謂「奇葩」的文言文翻譯,大約是指:譯文與作者原旨大相逕庭,但字字句句卻能自圓其說,讓人始料不及,產生「似乎哪裡不對,又似乎很有道理」的感受。文言文翻譯這個東西,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但凡有一個詞理解錯了,整句話的意思就變了。大家都看到過哪些驚世駭俗的翻譯呢?
  • 中學文言文翻譯方法匯總(例釋)
    文言文翻譯的總體原則是「雅·信·達」,具體翻譯的時候有很多技巧在裡面,還有許多的規律需要遵循。一、文言文翻譯的步驟1.找到要譯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審讀要譯句子前後的句子,揣摩這段話的大致含意,明確這段話說的方向和範圍。
  • 中考語文,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策略
    古文句子翻譯是中考必考點,雖不完全考查課內,但重要的點在課內,它有一定的標準,遵循的原則和基本的方法。一.翻譯的標準——信、達、雅1.信:忠於原文,準確無誤。3.雅:文筆優美,符合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二.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直譯: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句式特點與風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 信達雅的文言文翻譯怎樣煉成?新東方在線這些方法要牢記
    新東方在線這些方法要牢記) 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文言文翻譯總是讓許多同學感到頭痛。文言文翻譯不僅考察同學們的文言學習能力和古文理解水平,還對語言組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也有著很高的要求。
  • 三大在線翻譯評測!誰能搞定方言和文言文?
    文言文: 1.長城長,城牆長DeepL: The Great Wall is long, the walls are long.谷歌翻譯:Great Wall, Great Wall有道: The wall is long, the wall is long評價:面對這類繞口令式的文言文,谷歌和有道又崩潰了。 谷歌:長城,長城。 有道:牆真長, 牆真長.... 只有DeepL完整的表達了原意。
  • 語文老師把網絡流行語翻譯成文言文
    語文老師把網絡流行語翻譯成文言文 2020-12-25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外文言文翻譯訓練,必考題型,還有同學沒掌握
    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同學們要掌握課外文言文知識點,高考逢考必有的一道題就是課外文言文閱讀題,同時裡面一般會有一道小題是讓同學們翻譯,許多同學在這類題上拿不全分數,要麼就是多翻譯了,要麼就是漏翻譯了某個詞語。
  • 考場文言文翻譯得分低怎麼辦?如水老師教你六招
    作為必考內容之一的文言文越來越成為家長和孩子們眼中的攔路虎了,不少家長都充滿焦慮:為何孩子文言文翻譯總是得分低,充滿畏難情緒。如果你掌握了以下文言文翻譯小技巧,那翻譯起來會輕鬆許多哦。那麼必備的小技巧有哪些呢?
  •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常用方法及綜合練習彙編(精品)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常用方法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常用方法絕對是關鍵。掌握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們在了解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時候,對下面這些方法一定要認真掌握。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要點: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刪: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這裡的「夫」為發語詞,翻譯時應該刪去。
  • 初中文言文學習法:3個筆記法把文言文學透,別在語文書上寫翻譯
    還是文言文越來越難,我們已經和會學習的同學拉開了差距?作為語文老師,我也和學生們強調了基礎的學習能力,更是在每年寒暑假都和家長反覆強調過文言文預習和鞏固的重要性。可是大部分家長對文言文的指導學習是模糊的,他們只會讓學生大量來閱讀,閱讀文言文,沒有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很難有階段性的進步。一些學霸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們可以借鑑。
  • 七上語文課內文言文語段閱讀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杞人憂天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
  • 文言文翻譯質疑四則
    有些學者不主張搞古典名著的白話翻譯,認為一經翻譯就很容易破壞了原文的精神。但近些年,不少古典名著的白話譯本還是出現了不少。我不以為文言絕對不能譯為白話,出版些譯本,對於現代青年讀者來說,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但翻譯時,一定要認真研究原文,正確把握所譯文言文的意思,力求做到信、達、雅,切忌望文生義。
  • 談語文教育: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
    近日,臺灣因為高中課綱要大幅縮減文言文比例,引起了「文言和白話」之爭。要求中學教科書減少文言文的人士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是認為現實生活中書寫說話都是白話文,文言文根本用不上;第二是認為古書上的文言文都是「中國」的東西,應該揚棄而加入「本土」的作品。臺灣資深教育記者王彩霞認為,外行看熱鬧,只看到「文白比例」之爭;內行看門道,憂心一旦定案,「文化斷崖」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