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跨學科研究揭示材料摩擦磁化的起源

2020-12-21 孜然學術

研究背景

摩擦磁化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被人類認知已有很長時間了,現已在工業中逐漸開始應用(例如磁控摩擦技術、PTFE複合材料耐磨性和磨損狀態檢測技術等)。然而關於該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形成機理仍然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摩擦磁化效應的產生來源於摩擦過程中形成的微米級的磁性顆粒;另一種觀點認為界面的滑動激活作用致使表面的磁疇在地磁場條件下轉向同一方向,從而產生磁化現象。因此,闡明這種自然現象的來源和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工程意義。

現階段,國內外對於摩擦磁化現象的研究大多集中於界面摩擦學,獲取的研究結果更類似於摩擦磁化表象的一種描述,且尚未建立過相關的理論模型。根據經典摩擦學理論,如果兩個滑動物體之間存在硬度差,在滑動過程中,較硬物體表面的微凸體會切削較軟一方的物體表面,導致材料表面會產生無約束的塑性流動。因此,在微觀尺度上,界面的剪切不僅會造成表面上的破壞,而且會在界面下產生較大塑性應變、剪切摺疊、堆積和裂紋。根據鐵磁學理論,摩擦行為引起的材料微觀結構的變化會對磁疇的運動、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磁化特性的畸變。因此,對於摩擦磁化效應的研究,應該聚焦於由界面滑動行為引起的亞表層的微觀結構演化。

前期工作基礎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高富民(博士),樊建春教授(通訊作者)建立了磁疇組織原位觀測系統,原位觀測了摩擦過程中,滑動接觸區域的磁疇組織變化規律。研究結果表明滑動過程中,摩擦接觸區域的磁疇組織疇壁會變厚、疇壁的間距會增寬、且磁疇組織會轉向垂直於往復滑動的方向,由此推斷該變化可能與接觸區的彈塑性形變有關。該研究成果以題為「In situ observation of the magnetic domain inthe process of ferroalloy friction」發表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 2016.

近期突破性研究成果

然而,針對滑動過程中,摩擦接觸區域的彈塑性形變對於磁化效應的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因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高富民(博士)申請了中國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並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Bo Chen教授(通訊作者),對摩擦磁化的產生和演變進行了交叉學科研究(鐵磁學,摩擦學和材料學),揭示了滑動界面下的亞表層區域的重要性。相關研究以題為「Unravelingthe Origin of Tribomagnet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Materials」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2020。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ami.0c15044

該研究聚焦於摩擦磁化的演化與亞表層微觀結構的變化。試驗過程測量了摩擦過程中的摩擦接觸區域的磁場變化規律,並分析了界面的磨損狀態,發現界面的磨損形式與摩擦表面的磁場變化呈現同步關係,並存在四個摩擦磁化階段。而後,截取了不同磁化階段內的磨痕端面,分析了亞表層區域的微觀結構和磁疇組織變化,發現摩擦過程中,界面不同形式的摩擦行為會引起表層及亞表層區域內的幾何必要位錯(GNDs) 密度的增加和高密度位錯區域的擴展,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磁化效應的增加。並在該試驗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於亞表層彈塑性形變誘導的摩擦磁化模型,實驗結果和模擬結果展現出良好的一致性。同時,通過摩擦磁化模型研究發現,滑動界面的塑性應變和磨痕寬度決定著亞表層區域的幾何必要位錯的發展,從而影響磁化效應。

圖1 摩擦磁化效應的形成機理示意圖 (a)表層及亞表層區域的分析;(b)摩擦磁化模型建立及驗證

總體來說,本研究通過磁疇原位觀測試驗,發現了摩擦磁化效應的產生與滑動過程中亞表層的微觀結構有關;而後結合摩擦學、材料學和鐵磁學等學科理論知識,深入探究滑動過程中亞表層區域微觀結構和磁疇變化,建立了摩擦磁化模型,闡明了摩擦磁化效應的來源。研究結果對於解釋和利用該自然現象奠定了理論基礎。

致謝

感謝英國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計劃(EP/P025978/1和EP/R043973/1)。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51275528)、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科學基金(2462018YJRC035)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持。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大學教師科研文化在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現有文獻中關於教師科研文化對跨學科組織形成和發展影響的研究,只是零星散見於其他主題的文獻中,如陳勇等(2010年)以一小段簡述了史丹福大學創新創業文化的優勢[3];龍獻忠等(2010年)討論了我國大學跨學科組織需要構建跨學科研究的文化體系,獲得外部認同。同時,跨學科組織內部也要樹立創新、合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組織文化[4]。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第一署名單位,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資助。基於以往研究工作基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1(9): 2341-2347.; Nano-micro letters, 2018, 10(1): 4.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研究院 關於舉辦2020年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的通知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油氣科學技術研究研究院 關於舉辦2020年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的通知一、研究院簡介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JACS:摩擦電化學受表面電荷的穩定性影響而不是表面的電荷量
    但是我們對靜電場的起源,發展,電荷傳輸,消散的機理卻知之甚少。靜電荷起源和載體多年來備受爭議,離子轉移說,電子轉移說都在其實驗的基礎和日益先進的檢測方式下蓬勃發展。多年來科學家共同的認知是其在電化學領域的應用,摩擦靜電場的產生,不論其電荷載體是離子還是電子,都被認為在電化學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比如利用摩擦產生的電荷去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甚至包括非氧化還原反應。
  • 2020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考研調劑安排公布
    2020級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招生缺額信息發布公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信息,一起去看一下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參考與幫助。海洋地質方向)(070704)地理學(自然地理學方向)(070501)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GIS)(070503)測繪科學與技術(081600)礦業工程(081900)環境科學與工程(083000)巖土工程(08140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00)電子信息(計算機技術方向)(085400) 2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考研調劑信息中國石油大學
  • 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湧現出一股歷史轉向的熱潮,社會科學家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求靈感與資源,藉助歷史研究的主題與方法來回答當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華為籤署合作協議
    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張來斌、副校長李根生,華為中國政企副總裁李同廣、華為北京政企業務總經理張東亞共同為「油氣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揭牌。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助理金衍、人工智慧學院院長肖立志及科技處、信息化管理處、國有資產管理處、就業指導中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華為中國政企油氣業務部總經理張晶出席並見證了本次籤約暨揭牌儀式。
  • 中外團隊揭示羊駝、美洲駝的起源與演變:受西班牙殖民影響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然而,科學界對羊駝和美洲駝的起源和演變仍知之甚少。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的第一位發言人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博導、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語言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建設教授,他的發言題目是《智能敘事與模式識別》,從人工智慧的智能敘事路徑,考察技術與敘事相結合的關係,由此拓展到人工智慧極為廣闊的應用領域,而智能寫作系統則是寫作領域發生的一場深刻革命。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一、學校簡介  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開展「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是經國家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2017年學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 航院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揭示摩擦演化行為的尺度效應
    清華新聞網11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李群仰、馮西橋課題組在固體表面率相關摩擦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氧化矽材料從百納米到毫米橫跨3個量級的摩擦演化行為,證實了其摩擦演化過程存在顯著的尺度效應;通過理論模型的建立,論文揭示了粗糙滑動界面中真實接觸微區面積的尺寸依賴性以及接觸微區滑動的不同步性是摩擦演化出現尺度效應的重要機理
  • 南京農業大學梨課題組揭示亞洲梨和西洋梨的分化與獨立馴化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ar along with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of Asian and European pears.
  • 中北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中北大學青年教師梁君飛在國際著名期刊iScience(Cell子刊)上發表題為《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Realized in Three-Dimensional Holey Graphene/SnO2Composite Anodes》的研究論文。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六十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於比較文學平行研究和人文科學內的跨界問題,深入探討學科發展的方法論建設。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紀建勳副教授主持。
  • 中國理髮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開題研討會在瀋陽舉行
    2020年8月28日至31日,受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協會的邀請,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組赴瀋陽調研理髮文化,並召開中國理髮文化起源地研究課題開題研討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萬建中,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上海大學教授羅宏才,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主任、起源地城市規劃設計院院長李競生,瀋陽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王靜,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美發美容行業協會會長、中國美業集團總裁程利國,遼寧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蔡學勤
  • 凝聚態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磁性的唯象研究,磁性物理的蓬勃發展
    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揭示了磁和電的內在聯繫。後來,安培提出關於磁性分子電流的理論。按照這種學說,物質是由許多本來就具有磁矩的「磁性分子"構成的,而各個「分子」的磁矩則是由「分子」內部的某種「電流」引起的。
  • 「活動」跨學科競賽大幕開,5000塊錢帶回家|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引爆Reading Week,盤它!
    沒錯這不是演習,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2019即將引爆!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mpetition) 2019由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研究生會及研究學院主辦,面向全校研究生(研究型/授課型)開放
  • 提升中國特色心理學研究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社會變遷提供了動態、豐富、特殊、具體的現象資源,為心理學研究者提供了「實驗靶場」。我們必須以轉型期中華文化為背景,整理並吸收優秀的文化傳統,研究社會文化變遷中需要面對的心理與行為現象和問題。
  • 位於四川的西南石油大學實力如何?
    ,很多人可能熟悉的是中國石油大學,其實在我們國家關於石油類的大學很多,有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大慶石油學院,西安石油大學,長江大學(江漢石油學院)新疆石油學院,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等等;另外還有很多地質類,礦業類,理工類大學也開設有石油方面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