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團隊揭示羊駝、美洲駝的起源與演變:受西班牙殖民影響

2020-12-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然而,科學界對羊駝和美洲駝的起源和演變仍知之甚少。

國際上也存在爭議,基於考古或形態學的研究認為,羊駝馴化自原駝(L. g. guanicoe)、駱馬(V. v. vicugna)、或美洲駝和駱馬的雜交,美洲駝則馴化自原駝;而基於少量分子標記的一些研究表明羊駝馴化自駱馬,美洲駝馴化自原駝。

近日,基因組學領域權威雜誌《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了由中國、英國、智利、秘魯、丹麥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題為「Genomic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post-Spanish conquest evolution of the llama and alpaca」。研究發現羊駝和美洲鴕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大範圍的不對稱基因漸滲現象。通過對漸滲發生時間及近期有效種群大小波動進行推斷,研究揭示發生於16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殖民南美洲事件對當地傳統畜牧業所造成的可能影響。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詹祥江研究員、英國卡迪夫大學Michael W. Bruford教授和山西農業大學董常生教授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山西農業大學範瑞文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谷中如、華大基因光宣敏工程師和智利比奧比奧大學的Juan C. Marin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團隊採集了安第斯山脈4個相關物種28個個體的血液樣品,通過對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和系統發生樹構建,發現羊駝起源於駱馬,而美洲駝則馴化自原駝。

通過對遺傳結構和局部祖先推斷(Local Ancestry Inference)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大範圍的不對稱基因漸滲現象:羊駝的基因漸滲率遠高於美洲駝,羊駝中高達36%的基因組成分來自於美洲駝的漸滲,而羊駝滲入到美洲駝的基因組比例僅為5%。

強大的全基因組漸滲特徵包括兩個物種的嗅覺受體複合物、羊駝的高血壓抗性、美洲駝的羊毛/纖維特徵。美洲駝的馴化基因組特徵包括雄性生殖特徵,而羊駝的馴化基因組特徵包括羊毛特徵、嗅覺相關和缺氧適應特徵。

研究指出,這應該是造成以往相關研究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因為線粒體DNA、微衛星或Y染色體上的分子標記無法從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這一現象。

研究人員通過對兩個方向的滲入片段構建「重組-衰減」模型,進一步發現,漸滲發生的時間大約為500年之前,與1530年代西班牙殖民南美洲時期相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羊駝和美洲駝對於安第斯地區的經濟和生活十分重要,羊駝毛可作為優質毛織品的原料,美洲駝是當地的主要馱畜之一。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駝羊,無峰駝,美洲駝
    成年公羊駝肩高90-100釐米,體長200釐米。公羊駝的體重可以達到75千克,母羊駝的體重可以達到65千克。 羊駝,這個名字會使人想到它的長相,既有某些和駱駝相似的地方,也有某些和綿羊相仿的特點。的確,羊駝有點像駱駝,例如它的頸較長,蹄子是肉質的,走路的姿態也類同,胃裡也有水囊,可以數日不飲水。根據這些特點,當地又稱它「美洲駝」。
  • 美洲的歐洲殖民史——印第安人的災難探討,是殖民還是疫病?
    殖民活動對於印第安的生存影響,雖然殘暴並不絕對減損土著人無疑,15世紀末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是印第安人災難的開始。但這卻是歐洲人無比輝煌的近代史的開端。地理大發現確實使新大陸與舊大陸廣泛交流起來。不論是從人員還是物種,糧食商品包括疾病都在新舊大陸之間的不斷轉化。
  • 嘉峪關駝奶大包原料粉
    嘉峪關駝奶大包原料粉5、維護細胞:水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保持皮膚的溼潤和彈性。6、平衡血液:水能改善血液、組織液的循環,並有助於平衡血液的黏稠度和酸鹼度。正確的合理飲水量:人體的需水量水的需求量主要受年齡、環境溫度、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人體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約有1500毫升,再加上從、呼吸和皮膚等途徑丟失的水,總共消耗水分大約是2500毫升左右。駝乳粉。
  • 羊駝究竟是羊還是駝 小雞寶寶考考你今天答案是什麼
    2020年11月6日,支付寶的小雞寶寶考考你的問題是關於我們和地球的,問題是「羊駝,究竟是羊還是駝?」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那麼羊駝是羊還是駝呢?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答案。
  • 美洲獅被羊駝「完虐」,一場追逐下來傷痕累累,羊駝戰鬥力爆表!
    美洲獅被羊駝「完虐」,一場追逐下來傷痕累累,羊駝戰鬥力爆表!在草原上的那些食草動物,它們和食肉動物比起來沒有特別堅硬的牙齒,也沒有特別強大的肌肉力量,但是這些食草動物基本都是一些有蹄動物。美洲獅被羊駝「完虐」,一場追逐下來傷痕累累,羊駝戰鬥力爆表!美洲獅雖然長得像一隻猛獸,但它們的實力更像是一隻大貓。所以在草原上生存的美洲獅為了能夠提高自己捕食成功率。就會選擇一些比較弱小的動物。
  • 美洲殖民史:幾百人的西班牙軍隊戰勝了上萬人的原住民軍隊?
    公元8世紀,摩爾人入侵西班牙,在公元1492年,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西班牙完成了光復運動和統一。此時的西班牙國庫空虛,對金銀有著異常強烈的渴望。在同一年(1492年),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同樣對財富有著異常渴求的哥倫布航行到了美洲。在西方殖民美洲的過程中,西班牙拔得頭籌,後來佔據了除了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的絕大部分地區。
  • 西班牙入侵美洲,為何憑藉為數不多的軍隊就能徵服美洲的印加帝國
    在世界各大版塊裡面,美洲大陸的文明算是發展比較慢的一個,這裡在被哥倫布發現之前,已經誕生了比較強大的文明,可是和同期的歐亞文明相比,它們確實要差了些。因此,歐洲殖民者開始對這裡進行了殘暴的殖民,他們的到來,無疑對美洲原本的文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 闢謠:美洲豹一定比美洲獅大嗎?須知動物的體型受環境影響很大
    從體型上看的話,豹亞科豹屬裡面的物種幾乎比貓亞科所有物種的體型都大一些,在多數情況下,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同樣存在特殊情況,比如同在美洲生活且棲息地有重疊的美洲豹與美洲獅,它們的體型受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多數情況下美洲豹是要大一些,但生活在墨西哥一帶及中美洲地區的美洲獅,體型要比美洲豹大一些。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從縱橫各大洋到如今的歐洲二流,西班牙是如何沒落的?
    我們常說,歐洲近代歷史就是一部殖民擴張史。然而,與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英法等國不同的是,對於西班牙,大多數人的印象恐怕就只剩下了西班牙鬥牛士,而不是曾經一度佔據世界殖民霸權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為何西班牙作為初代「殖民霸主」,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早早退場?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無敵艦隊遭此一劫,耗盡了西班牙的財力、軍力,而英格蘭卻藉此一役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從此,西班牙的明顯優勢和氣勢轉手英國人手中,德雷克等人的冒險事業更是得到越來越多商人的支持。二、海外殖民事業現在,我們將視線移到肖像畫的左前,伊莉莎白女王的右手放在一個地球儀上,手掌覆蓋著美洲。這個場景自然令人聯想到英國在北美的殖民開拓。
  • 千年印加古城,南美秘魯的庫斯科,孕育了美洲三大文明之一
    來聊一聊庫斯科的歷史文化,印加,與瑪雅,阿茲特克並稱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人生活在安第斯山區,即現在厄瓜多、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北部一帶的印第安人。印加最高統治者權威極高,被視為太陽的化身,被尊稱「太陽之子」。
  • 孫永帥課題組揭示峨眉錐慄的雜交起源和生殖隔離位點非均勻分布
    研究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難點在於,檢驗雜交直接影響生殖隔離的形成。該研究以中國特有的峨眉錐慄研究系統為材料,應用進化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一個樹木雜交物種以及生殖隔離位點的分布式樣,揭示了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物種形成模型可分為二歧分支式物種形成和雜交物種形成。在二歧分支模型中,每個物種只對應一個祖先群體,而雜交物種則源自於兩個或多個類群。
  • 從歷史考古學的角度來說:掠奪是資本主義殖民的本質
    由於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商業市場驟然拓展,資本原始積累呈現出對內盤剝和海外殖民掠奪交織在一起的樣態。地理大發現的直接結果,是西歐國家殖民政策的確立和對亞、非、美洲各國的殖民掠奪。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們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隨後,荷蘭、法國、英國、美國相繼走上殖民掠奪道路。在16—18世紀西歐國家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殖民主義起了重要作用。
  • 第一個黑人共和國成立,其領土在美洲,黑人是怎樣取代原住民的?
    哥倫布是這一時期的先驅,在1492年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資助後開啟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並與同年發現位於美洲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班牙島)」(原住民稱為「海地」)。1544年,島上的土著民徹底絕跡,在土著奴隸數量開始有明顯的下降時,奴隸主們就開始離開這裡了,在土著滅絕後,幾乎所有殖民莊園農場牧場都被拋棄,在接下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荒無人煙。
  • 1961年考古證實:歐洲人早在哥倫布前500年就已殖民美洲
    公元1492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哥倫布到達了美洲。傳統上一般會說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但這種說法實際並不正確,因為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美洲也是有人類文明的。當然,美洲文明相對於亞歐大陸的文明過於落後,而且幾乎被消滅殆盡,但不能因為這樣就抹殺其存在。
  • 美洲沒有被發現以前,南美洲的巴西等國,文明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美洲文明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西班牙的登上中美洲大陸之時,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作為美洲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在這塊土地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之久了。這些游離在主流文明圈之外的文明是研究人類從蒙昧向文明發展的另一類標本,這些文明的特徵和歐亞大陸文明提供的樣本互相參照,成為了人類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 美洲大陸沒有原住民?並非英美開啟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
    並且安安心心過了1萬多年,在他們進入北美之後地球開始逐漸變得溫暖,海水淹沒了白令海峽,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分開,這些人即便想回也回不去了,於是他們就成為美洲大陸的主人,將這裡作為自己的家園創造自己的文明。所以在西方殖民者到達美洲之前,我們習慣上將這些人作為美洲大陸的原住民,但是從他們的發展和來源而言,他們也是殖民者。
  • 還是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的歷史遺留
    對於麥士蒂索人的劃分,最開始的時候指是以血統為標準:印第安人和歐洲人的混血就被稱為是麥士蒂索人,後來把願意接受西班牙語言和文化的人都稱為麥士蒂索人。1525年,西班牙人通過不斷的戰爭,最終擊敗了阿茲特克最後一任皇帝誇烏特莫克所率領的反抗軍,控制了整個帝國,隨著殖民的開始,原先的納瓦特爾語也開始逐漸失去優勢。為了強化殖民滲透,西班牙王室頒布法令,要求印第安人必須學習西班牙語,同時在公共場合的交流也必須使用西班牙語,印度安人的土著語言只能在私人場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