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近日,泰安岱廟新增展廳「青銅造像陳列館」對外開放,原本放置於靈應宮的銅像和鍾終於進屋了。
岱廟西廊房廊下的六尊銅像和兩口金屬鍾,原放置在靈應宮,2006年移入岱廟保護。因受廊下條件限制,銅像出現不同程度的鏽蝕現象,展陳效果也不盡人意。為加強文物保護,提升展陳效果,泰安市博物館制定了青銅造像陳列方案,將現有銅像及金屬鍾全部移入室內陳列。
「泰安城外古道院,殿宇插漢何清幽」這是清人沈廷芳《銅樓歌》的一句,歌中所詠古道院就是地處泰城西南一隅的靈應宮,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下廟。靈應宮南北長約150多米,東西寬約40餘米,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泰山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廟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建築群。
據民國時人李東辰著《泰山祠廟紀曆》所述,明正德年間泰安城西南創建靈應宮,為北京鹹侯宮的香火院。舊稱天仙祠,到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由明神宗頒敕對其進行拓建形成現今南到山門,北至宮後門,東到東更道,西至西更道的規模,並賜額「靈應宮」。
靈應宮在清代曾經重修,民國五年(1916)大部分建築物及銅像遭到焚毀。新中國建立後,靈應宮的舊址和殿宇曾長期由兩家企業使用。為更好保護文物古蹟,原屬於靈應宮的文物有不少被轉移到了其他場所。
靈應宮山門內東西兩側,有鐘鼓樓,東側為鐘樓。鐘樓約為民國重修時所建,內原有銅鐘一口,於1972年移至岱廟。
靈應宮崇臺之上原本設有銅亭一座,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於岱頂碧霞祠。後於崇禎十六年(1643)前後被移至泰城遙參亭。至順治五年(1648),銅亭又被移至靈應宮內。亭為銅鑄仿木結構,造型優美,鑄工精緻,系明代鑄造藝術精品它與北京頤和園銅亭、昆明鳴鳳山銅亭並稱「國內三大銅亭」。為更好的保存這一古物,在靈應宮內放置了320多年的銅亭,於1972年被移至岱廟。
此外,智上、九蓮兩菩薩銅像分別移置於鬥母宮與紅門宮。
2002年,靈應宮進行了第一期復建,將南半部分院內廠房、倉庫拆除,恢復了鼓樓、穿堂、迴廊、崇臺、東西配殿及月老臺等建築物,再現當年「前後殿廡崇麗、迴廊周密」的舊觀。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