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絕活:科技讓西藏文物活起來

2021-01-21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科技讓西藏文物活起來

  

  西藏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館藏文物進行電子化建檔工作。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唐卡、壁畫、古籍……這些文物古蹟穿越上千年的時空,成為西藏悠久歷史的一張張名片。據統計,西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2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近日,全國援藏工作會議和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拉薩召開。如何讓這些文物古籍得到保護並「活」起來?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者有絕活。

  文物有了「電子身份證」

  在布達拉宮一間工作室內,工作人員陳尼瑪將一件名為「石青色鍛繡孜巴扎紋甲冑」展開,測量出它的長、寬度,疊放整齊後再稱重,一旁的同事不斷地將數據記錄在電腦上。「初步判斷,這是一套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一品級武官所穿的戰袍。」陳尼瑪說,類似這樣的戰袍在布達拉宮中還有不少,年代最早的可追溯至元代。

  「3個月來,已統計出唐卡2000餘幅,它們已正式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貢嘎扎西說,這些文物古籍統計完成後,不僅有紙質的詳細材料,還會有一份完整的影像檔案。「目前,布達拉宮已整理出10萬件文物古籍。」

  「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我們基本摸清了哲蚌寺文物的情況。」哲蚌寺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阿旺群增說,哲蚌寺寺藏文物以唐卡、經書、瓷器、佛像等為主,現藏各類文物8000多件。此外,國家投資7000多萬元,對該寺措欽大殿、甘丹頗章和4個扎倉的建築和壁畫進行了保護維修。

  「『十三五』時期,國家投入西藏文物專項資金總數不低於20億元。」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古蹟修復「修舊如舊」

  位於山南扎囊縣的桑耶寺興建於公元8世紀,具有漢、藏、印早期建築的風格。在維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300多名農牧民群眾,每個人手持底部有圓石墩的木棍,唱起勞動的號子,有節奏地一次次打在屋頂上,發出厚重的聲響。這就是藏族特有的建築工藝——「打阿嘎」。這種工藝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建成後屋頂有柔性,與土木結構建築十分相稱。

  「上世紀80年代,烏孜大殿的三層在修繕時用過水泥,此次維修要全部打掉,恢復阿嘎土的傳統工藝。」山南市文物局局長強巴次仁介紹,阿嘎土造價很高,但對於古建築的維修,我們仍然沿用這種工藝。

  坐落在拉薩西郊半山腰的哲蚌寺內,一條古轉經道牆上的壁畫已修復完畢。哲蚌寺管委會副主任洛桑說,技術人員將壁畫揭取下來,對牆體進行修復後,再將壁畫粘貼上。「在沒有空鼓的地方,則沿著沒有佛像的局部揭取。」記者看到,整個壁畫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壁畫原貌。

  採用先進科技手段

  除了最大程度地尊重文物本體,西藏注重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2013年7月,故宮博物院與大昭寺合作,決定對大昭寺文物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資料庫。「一尊佛像可以用10張圖片達到360度瀏覽,這樣不僅能把佛像最美的部分展示出來,而且可以增加細部。」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說。現在,佛像唐卡資料庫、壁畫資料庫已經建成,將來還要建立大昭寺的三維空間庫,以達到能拆開、能組合,把大昭寺古建築一點點展示出來。

  西藏是唐卡的故鄉,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國之首。在「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唐卡工作室內,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通過先進的雷射拉曼、X光衍射儀及三維視頻顯微鏡等,對殘損唐卡的顏料成分、結構、產地以及絲織品類的組織、類別等進行詳盡記錄。「目前,已搶救性保護修複數十件唐卡、服飾和絲織品文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藏博物館副館長達珍說。

相關焦點

  • 共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與雅昌...
    雙方將會在文物保護技術創新研究、文博信息化、文物數位化保護、標準開發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進一步推動文博行業的信息化創新技術應用、文物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等,雙方加強協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從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角度助推文博行業的智慧化進程和產業升級。
  • 數位化建設打通文物保護的血脈經絡
    央廣網1月8日消息(記者 王紅霞)結構檢測、雷射掃描、3D列印、VR體驗、X光探傷……近年來,這些看似和文物關係不大的科學技術和數位化手段越來越多地用在了文物保護領域。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文物資源,各地文博單位、科研院所等正加速推進文物的科技和數位化保護,創新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記錄古老文物,為文物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
  • 西藏考古實現對千年古墓葬的整體搬遷
    為保證西藏山南市那龍山坡一處吐蕃時期墓地的完整性保存及後期展陳,今年7月開始,西藏考古人員對其進行了整體搬遷,這也標誌著西藏境內首次實現對千年古墓葬的整體搬遷。↑那龍墓地墓葬(資料照片,三維模型正投影像)。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安陽博物館文創產品三司茶器觥和商罍杯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記者 張璐 文/圖>文物有深意,文創有新意,當文物遇上文創產品,蘊含無限創意,沉睡千年的文物一下子「活」了起來。之後幾年,安陽博物館先後自主開發了以館藏文物青銅觥和白陶罍為創意的特色茶具;聯合滑縣特教學校以館藏青銅器、書畫、瓷器等文物為素材製作出特殊工藝特色和本館特色相結合的烙畫手工藝品;依託「流過往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開發製作了茶巾和紀念明信片;根據館藏木版年畫設計印製的木版張貼畫、明信片;自主設計製作的十二生肖剪紙明信片等。
  • 四部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國家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為主體,統籌考慮紅軍長徵、西路軍、東北抗日聯軍的革命史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新疆人民的革命活動,堅持以革命史實為基礎、以黨史權威文獻和中共黨史研究最新成果為參考、以革命文物為依據,確定片區共計22個。
  • 雲南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的耕耘者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要求,牢記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不斷砥礪前行。這些年來,通過廣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雲南文物事業厚積薄發,我也成為了文物事業從艱苦到輝煌的見證者。」雲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鬥說。
  • 在成都,陶瓷文物是這樣「活」起來的
    陶瓷類文物易碎 出土時大部分會有所殘缺 這就需要陶瓷類文物修復師 將殘缺的文物「起死回生」 下面我們走近一位85後文物修復師 了解他們的文物修復工作
  • 「考古盲盒」:讓文物「活起來」
    「手套一戴,是考古學家的感覺了」「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體驗吧,一鏟子下去可能有寶,有可能啥都沒有」……網友如是留言。  「當然,『寶物』只是做工精美的文物仿製品,是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宋華介紹,為真實還原考古發掘過程,盲盒的土塊摻有洛陽北邙山的土質,自帶古代陵墓「神秘」感,盲盒內還附贈有「洛陽鏟」等迷你版考古鑽探工具。
  • 花精油、數位技術:用科技更好地呵護文物—新聞—科學網
    天津大學供圖 時間是文物最大的敵人,絡繹不絕的到訪者也會不斷改變儲藏環境的溼度、溫度,更給安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吸引參觀者和保護好藏品中找平衡點,成為每個文物工作者的必答題。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使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了制度保障。
  • 日光城——西藏拉薩市,拉薩市八大著名景點
    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佔地25100餘平方米的宏偉規模。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吉如拉康——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吉如拉康雖是一座小巧寺廟 ,卻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 中,如果不是有人帶路還真找不到這 裡 。今天寺門前已經停了兩輛越野吉普。是一家人來此把他們收藏 的佛像文物捐獻給廟裡 。由於歷史的原因,西藏的一部分寺廟遭到破壞 ,不少文物遺失了 ,有 些散落在民間。現在又有老百姓捐了出來 ,傳統的文化正在恢復中。
  • 這裡不僅有5D城市景觀,更有「立體式」文物保護格局
    依山傍水,長江、嘉陵江兩條大江穿城而過,閃耀長江經濟帶的美麗山城,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更令其在文物保護領域佔據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如今,走進重慶,文物保護利用的一系列有效探索與生動實踐正在深入開展,文物在巴渝大地「活」起來的全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 「讓文物活起來」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 博物館奇妙日,文物「活起來」了!
    看過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朋友們,想必一定會被裡邊活起來的文物、展品震撼到!那種奇妙的感覺,雖然只出現在科幻片中,但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每一個「博物館奇妙日」裡,你也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體驗文物「活起來」的美妙。吉林雪博會6號館正在進行的吉林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刮來了千古風華的國潮。故宮博物院展位的展品,每一件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或是一件文物。
  • 羅剎女的傳說——你不了解的西藏
    傳說在西藏,羅剎女是非鎮壓不可的兇神,不鎮伏,西藏沒有安寧的日子正如中國的地圖像公雞啼鳴一樣,在藏族老一輩的傳說中,西藏的地形如女魔仰臥之形,而在藏文史籍中也不乏藏王松贊幹布修建十二鎮魔寺以鎮壓女魔四肢關節的記載,經過各方渠道的了解,曾遺留在羅布林卡的文物中,發現過兩幅反映西藏民間藝術的唐卡——《西藏鎮魔圖》,這兩幅圖大小一致,內容相同。畫面高152.4釐米、寬73釐米。
  • ZAGA探訪西藏最有名的手工藝作坊---雪堆白
    位於布達拉宮腳下古老的「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著西藏地區手工藝最高水平的管辦機構。在今日的西藏博物館裡,件件標有「雪堆白製造」的藝術品依然展現著昔日的輝煌。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五世達賴喇嘛執政時期,為了解決修繕和塑造大昭寺、布達拉宮等殿堂和佛像所需的技術人員等問題,將以「惹瑪崗」地方的銅匠大師傅公夏為首的一部分手工業者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組織,命名為「堆白」,意思是「能興建一切享受物品者」,將其廠址設在布達拉宮下的「雪」區(即拉薩布達拉宮腳下的一片地方,在其城牆外西側的廣場邊上,有一座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兩層院落),並給予特殊的待遇,這就是雪堆白的初始
  • 從首飾、法器到繪畫顏料 黃金在西藏有多受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藏是個遊牧民族,逐水而棲、逐草而居,所以將最珍貴、最值錢的東西隨身戴著也成為習慣。 黃金便是西藏人生活中最常見的裝飾,融入到生活、藝術、信仰等方方面面。
  • 專業解碼|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
    獨門絕技在手,文物宗師在望!文物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蹟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壞,而文物的構成材料包羅萬象,保護文物需要採用多種自然科學的方法,文物修復人員又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所以,文物保護科學不僅是交叉學科,也是綜合學科。
  • 西藏亞東:一尾鮭魚「活」產業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亞東鮭魚是西藏亞東縣的特有魚種,屬於冷水魚,生存、繁衍對環境要求很「挑剔」,野生亞東鮭魚僅分布於亞東縣上亞東鄉近20公裡的山間活水中。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 26位修復師200萬件文物「文物醫生」為何奇缺?
    《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熱」:螢屏上,「文物醫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細膩展現中華文明的精妙;螢屏外,原本冷門的文物修復師成為受關注的職業。上海的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如何?數據顯示,上海地區館藏文物超過200萬件,歷代留存的文物種類繁多,且由於年久失修,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量巨大。「文物修復師非常稀缺。」課題組成員、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孫峰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備案的博物館有131家,但具有修復資質的單位僅有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