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讓西藏文物活起來
西藏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館藏文物進行電子化建檔工作。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唐卡、壁畫、古籍……這些文物古蹟穿越上千年的時空,成為西藏悠久歷史的一張張名片。據統計,西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2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近日,全國援藏工作會議和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拉薩召開。如何讓這些文物古籍得到保護並「活」起來?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者有絕活。
文物有了「電子身份證」
在布達拉宮一間工作室內,工作人員陳尼瑪將一件名為「石青色鍛繡孜巴扎紋甲冑」展開,測量出它的長、寬度,疊放整齊後再稱重,一旁的同事不斷地將數據記錄在電腦上。「初步判斷,這是一套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一品級武官所穿的戰袍。」陳尼瑪說,類似這樣的戰袍在布達拉宮中還有不少,年代最早的可追溯至元代。
「3個月來,已統計出唐卡2000餘幅,它們已正式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貢嘎扎西說,這些文物古籍統計完成後,不僅有紙質的詳細材料,還會有一份完整的影像檔案。「目前,布達拉宮已整理出10萬件文物古籍。」
「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我們基本摸清了哲蚌寺文物的情況。」哲蚌寺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阿旺群增說,哲蚌寺寺藏文物以唐卡、經書、瓷器、佛像等為主,現藏各類文物8000多件。此外,國家投資7000多萬元,對該寺措欽大殿、甘丹頗章和4個扎倉的建築和壁畫進行了保護維修。
「『十三五』時期,國家投入西藏文物專項資金總數不低於20億元。」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
古蹟修復「修舊如舊」
位於山南扎囊縣的桑耶寺興建於公元8世紀,具有漢、藏、印早期建築的風格。在維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300多名農牧民群眾,每個人手持底部有圓石墩的木棍,唱起勞動的號子,有節奏地一次次打在屋頂上,發出厚重的聲響。這就是藏族特有的建築工藝——「打阿嘎」。這種工藝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建成後屋頂有柔性,與土木結構建築十分相稱。
「上世紀80年代,烏孜大殿的三層在修繕時用過水泥,此次維修要全部打掉,恢復阿嘎土的傳統工藝。」山南市文物局局長強巴次仁介紹,阿嘎土造價很高,但對於古建築的維修,我們仍然沿用這種工藝。
坐落在拉薩西郊半山腰的哲蚌寺內,一條古轉經道牆上的壁畫已修復完畢。哲蚌寺管委會副主任洛桑說,技術人員將壁畫揭取下來,對牆體進行修復後,再將壁畫粘貼上。「在沒有空鼓的地方,則沿著沒有佛像的局部揭取。」記者看到,整個壁畫遵循「修舊如舊」原則,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壁畫原貌。
採用先進科技手段
除了最大程度地尊重文物本體,西藏注重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2013年7月,故宮博物院與大昭寺合作,決定對大昭寺文物建立一個完整、統一的資料庫。「一尊佛像可以用10張圖片達到360度瀏覽,這樣不僅能把佛像最美的部分展示出來,而且可以增加細部。」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說。現在,佛像唐卡資料庫、壁畫資料庫已經建成,將來還要建立大昭寺的三維空間庫,以達到能拆開、能組合,把大昭寺古建築一點點展示出來。
西藏是唐卡的故鄉,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國之首。在「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唐卡工作室內,記者看到,工作人員通過先進的雷射拉曼、X光衍射儀及三維視頻顯微鏡等,對殘損唐卡的顏料成分、結構、產地以及絲織品類的組織、類別等進行詳盡記錄。「目前,已搶救性保護修複數十件唐卡、服飾和絲織品文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藏博物館副館長達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