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2021-01-08 齊魯網

中國山東網10月12日訊 (記者 馬文文) 2018年10月12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大君有命 開國承家——小邾國歷史文化展》將在山東博物館3樓19號展廳展出。

本次展覽由山東博物館、棗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共展出包括棗莊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以及大韓村、橫嶺埠出土文物共計140件套。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

小邾(郳)國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地處齊、魯、宋、楚等大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由於小邾國國小勢微,文獻典籍記載簡略,關於小邾國的歷史文化我們知之甚少。然而,隨著棗莊東江遺址小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與研究,終於讓我們能拂去歷史的塵埃,讓小邾國的歷史文化面貌逐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是山東古國系列展的第二個展覽,是山東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追尋厚重齊魯文化根脈的又一次探索。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承載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一件件文物,需要大家帶著一顆敬畏之心細細品讀,請大家來山東博物館開始一段春秋古國探秘之旅吧!

[責任編輯:楊凡、韓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揭千年古國神秘面紗
    140件小邾國文物亮相山東博物館 揭千年古國神秘面紗 2018-10-12 17:03: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安陽博物館文創產品三司茶器觥和商罍杯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記者 張璐 文/圖>文物有深意,文創有新意,當文物遇上文創產品,蘊含無限創意,沉睡千年的文物一下子「活」了起來。「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除了觥形紫砂壺、商罍杯等這些依託館藏文物資源開發研製的文創產品外,我們還跟其他合作商定製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紀念品,如石刻拓片、甲骨文複製品、小工藝飾品、特色文具用品等,實行自售、代售相結合的模式。」該負責人說。
  • 博物館奇妙日,文物「活起來」了!
    看過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朋友們,想必一定會被裡邊活起來的文物、展品震撼到!那種奇妙的感覺,雖然只出現在科幻片中,但第五屆吉林雪博會的每一個「博物館奇妙日」裡,你也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體驗文物「活起來」的美妙。吉林雪博會6號館正在進行的吉林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刮來了千古風華的國潮。故宮博物院展位的展品,每一件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故事,或是一件文物。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趙曉 攝此次展覽展出的文物為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任偉在清理佛像 1983年出生的任偉,美術專業出身,是山東博物館金屬器修復有名的「巧手」。入行短短8年,參與修復文物1000餘件。 「一低頭一抬頭,一下午就過去了。」6月8日,見到任偉時,他已經在修復臺前坐了整整一下午了。這是一個山東博物館藏九龍山漢墓鎏錯金銅器保護修復項目。任偉手裡拿著一個裝套在車蓋弓骨末端的蓋弓帽,七八釐米長,上面鏽跡斑斑。錯金銅器工藝十分精湛,但條條精美的紋路也增加了除鏽的工作量。
  • 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絕活:科技讓西藏文物活起來
    西藏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館藏文物進行電子化建檔工作。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唐卡、壁畫、古籍……這些文物古蹟穿越上千年的時空,成為西藏悠久歷史的一張張名片。據統計,西藏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277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近日,全國援藏工作會議和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拉薩召開。如何讓這些文物古籍得到保護並「活」起來?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者有絕活。
  • 古代的滕州——小邾國變遷
    到清代中後期,史志界有人開始懷疑滕、薛、小邾三國的歷史沿革與國都的位置,後經多代人的研究考證,才使滕、薛走出爭議,山東省、國家主管部門先後以「滕國故城遺址」、「薛國故城遺址」立文物碑加以保護,而郳國故城、小邾國故城至今仍懸而未決。邾友父陵墓在東江村發掘,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轟動,海內外人士及廣大民眾拭目以待東江考古的有關訊息,企盼倪國故城、小邾國故城早日定論。
  •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集結多家博物館文創IP亮相長三角文博會
    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攜「文博文創館線平臺聯合體」部分成員單位組成的「展中展」在本次盛會中格外亮眼。在「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新聞通氣會暨頒獎典禮」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榮獲組委會頒發的合作組織獎,此次參展的6家聯合體成員單位也均獲得優秀展示獎。
  • 大都會博物館見學記①|「讓文物活起來」的世界級博物館
    背後是這樣的動態鏡頭:來自全球各地、各民族、各年齡層的參觀者,置身於繪畫、雕塑、文物、裝飾、建築等各種藝術形式之中。支撐這幅畫面的是底氣十足的館藏珍品。網站上45萬幅免費授權使用的高清照片,均可下載用於個人欣賞,為參觀者的「博物館之旅」帶來了視覺盛宴的「預熱」。
  • 文物的媒介:博物館展櫃玻璃
    鋼化玻璃保護指數圖中為表面貼了防爆膜的單片鋼化玻璃剛剛我們說到有些博物館因為安全問題更換了玻璃,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更換後的第二代博物館展櫃玻璃:夾層玻璃,聽起來有點像是「夾心餅乾」的意思~是指將兩層單片玻璃利用各種高透中間膜 (玻璃+膜+玻璃)經過特殊的高溫預壓及高溫高壓工藝處理後,使玻璃和中間膜永久粘合為一體的複合玻璃產品。
  • 蘭州市博物館觀賞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
    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亮相蘭州。「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以「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採」為主題,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內的珍貴文物的複製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
  • 奢華朋友圈:兩千多年小邾國的日常
    山東古國地圖,小邾國在這裡一、曹姓始祖,邾分三國既然要跟大家介紹小邾國,那麼首先要說的應該就是她的來歷了。但小邾國這種小國留存在文獻中的材料就太少太少了。好在2002年的時候,在山東棗莊東江出土了一片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群,墓中出土了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據專家考證,這篇墓葬群正是小邾國數代國君的墓葬!這些青銅器中,記載了大量小邾國的日常生活和國事外交的信息。讓這個數千年前的小國,一下子就從文獻的隻言片語中活了過來!真所謂是「沉眠千載漸迷離,東江驚夢天下知!」
  •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赴山東開展文物博物館調研工作
    9月10日至12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赴山東開展文物博物館調研工作,並出席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在此期間,山東省副省長凌文會見了調研組。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濟南、濟寧、德州市政府,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有關負責同志一同調研。
  • 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
    山東各地區均出土文物,不同鎛鍾特點不同,上海地區也有不少文物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山東地區和上海地區出土的文物,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山東地區先後在煙臺、臨沂、青島等各地區出土了一批音樂文物。
  • 在成都,陶瓷文物是這樣「活」起來的
    邛窯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聞名全國,是實實在在的「成都造」。她和團隊一起修復的文物有兩百餘件,獨立修復的文物多達130件。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