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熱門產品的包裝袋,朋友圈的文案,還是設計師素材庫裡的常用素材……
最近W姐心血來潮,想在微博上搜索一下炸雞的幾種做法,結果卻看見了微博上的一則吐槽。
微博ID為@日本傻事 的網友在微博憤憤道:
現在中國人缺了日語都不會說話了,商品包裝上不加點日語進去都不夠高級了。
日式炸雞塊非要叫唐揚雞塊,雞翅TM非要叫手羽先,蓋澆飯改叫丼飯了,自助餐改叫放題了,出軌改叫浮氣了,色狼改叫痴漢了,燒鳥了,豚肉了,花火了,鍋物了,ののののの了,中國人是病了嗎???
即使我人在日本都不這麼說話啊,我在日本跟我周邊的人說的話轉述給大家,「好好說人話,說日語就說日語,說中文就說中文,別給我兩個夾雜在一起,SB一樣。」
這條微博短短幾天就獲得了過萬的點讚,看見博主的吐槽,我也深有感觸。
這裡先解釋一下,圖片上所謂的「唐揚雞塊」,這裡的「唐揚」是指一種風味,翻譯過來應該是:日式風味炸雞。(翻譯來自評論區科普,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在很多烹飪科普的微博裡,就連很多官博都在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
但最搞笑的是,日語裡一般帶「唐」的基本十有八九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唐揚げ如果直譯大概是「從中國傳來的炸的食物」類似這種感覺。
這種表達方式實在讓人困惑:炸雞就是炸雞,如果說為了區分,直接說「日式炸雞」不就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現在越來越多的烹飪視頻中開始用日語詞彙代替中文,好像這樣就能更加「高級」一些。
「好多人覺得弄點聽不懂的詞,顯得是進口的高端貨。每次看到貼的唐楊雞塊就莫名想笑。」
「在日華人生活中偶爾這樣可以理解,純粹因為懶。
如果直接按漢字發音念更短就念,互相都明白,在國內裝這個逼有必要嗎?
就算在日華人明明雞翅字更少非要說手羽先,是嘴巴抽筋嗎?」
「真的煩各種商品包裝上動不動就加日語,巨尷尬而且無語。」
評論中有網友直言,這種表達方式:
「仿佛20年前:我這個Team是要做個大case的」
很多網友表示,這樣的習慣就跟講話時中英混雜裝X一樣低級。
「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
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近年來,各種食物的包裝上、餐廳門頭的店名上,標榜著正宗的菜單上……都能看見為了彰顯自己高大上而用的日文詞彙。
有時候越是高端的場所,看不懂的文字就越多。
甚至很多這樣夾雜著日文的表述,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語義。
就連一些來到中國的日本人,在看見類似詞不達意的日語後,都表示接受不能。
▲一位來自日本的網友,在看見中國開設的日料店後發表了動態
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走在國外,看見街邊夾雜著中文和外文的病句店名,你敢進去嗎?
一些店鋪為了流量和高逼格,起出各種句意不通的名字。
還有更多的商家隨之效仿。
▲攝影店鋪門口的簡介
▲網絡出版書籍
▲朋友圈的配文
似乎一切像是一個輪迴。
二十年前,我們喜歡用中英夾雜來彰顯自己的「高級」;如今,我們開始在生活中使用大量的日語。
說到底,是因為太多暴露在陽光下那些世態炎涼的人性,讓有些人對自己的民族基因失去了自信。
說到底,這是因為很多人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自信。
好像在某些人的潛意識裡:外國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
我們對所有「國產」嗤之以鼻;哪怕世界炮火連天,也依舊覺得國外要比中國好;我們抨擊一切眼前的事物,認為中國的制度存在缺失、一切都太糟了。
所以在網絡上,你能很輕易地看見一些言論:
他們認為看美劇看日劇,就是比看國產劇高級;
去西方國家出境旅遊,就是要比在國內雲貴川高級;
去西餐店打卡拍照,認為刀叉就是比拿筷子高級;
……
我們選擇性地看到了國外的好,忽視了自己國家的優。
深耕在中國民族腦海中的,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民族記憶,還不夠讓我們發自內心地驕傲嗎?
學習外來文化是件好事,但是這不該以炫耀為目的。
W姐覺得,那些說話夾雜著外語,盲目跟風的國人,真不見得有多麼「高級」。
什麼時候讓中文走出國門,成為一種潮流。
讓全世界的外國人都學習說中國話,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能做到文化輸出的中國人,才是真正的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