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民向陝歷博捐贈27件文物藏品 漢代陶罐曾被當花盆

2020-12-26 西部網

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現代,西安市民宋成飛一次性向陝西歷史博物館捐贈了27件文物和珍貴藏品,而這些文物在被收集之前可謂「經歷坎坷」,有漢代陶罐被當成花盆用,有的是在廢品站裡發現的……5月8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向他頒發了捐贈證書。

捐的東西多半都是撿回來的

據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介紹,宋成飛捐贈的東西,以漢唐的陶器為主,包括漢代黃釉陶倉、文字瓦當、陶罐,以及唐代的陶俑。除了這些,還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鋁質團徽,「這件團徽不算文物,所以這次總共捐贈26件文物和1件藏品。去年年底,宋先生就聯繫我們把這些東西捐了。本來早就準備舉行儀式對他進行表彰,因為疫情一直耽誤到現在。宋先生是西安市雁塔區市容綜合管理所工作人員,特別有文物保護意識,也熟悉相關文物法規,見到這些就收集起來了。」

5月9日,宋成飛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們單位是一個科級所,負責轄區出土工地和建築垃圾管理工作,每天會劃分為四個片區由所領導帶隊去檢查工地出土到什麼階段了,以及規範不規範、有沒有揚塵、設施有沒有到位等,很自然就會去工地的建築垃圾堆看看。

「因為西安地下文物比較多,常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渣土裡很圓、很方、很正的東西比較注意,這次捐贈的東西,一多半都是我撿回來的。有了這個愛好以後,有些管理對象包括單位同事知道後就把他們發現的東西也給我拿來。長期以來,這些東西在辦公室柜子頂上、桌子底下放了很多。大家認為,放到辦公室不合適,於是就把它們捐給陝西歷史博物館了。」

漢代陶罐曾被當成花盆

據宋成飛講,捐贈的大陶罐是在 河溼地公園發現的,「雖然西安所有施工工地搞基坑開挖都要做文物普探,但八水繞長安,過去的古河道裡,以及綠化帶、人行道塌陷等不可能探到的地方,也可能會出現文物。去年3月份,我在 河一工地檢查時,發現大門口放著一個大陶罐,詢問工地上的農民工得知,這是他們在 河工地上取沙時挖出來的,當時罐內於滿了泥沙。看到陶罐完好無損捨不得扔,就把罐子搬到大門口,種上了巴西木,後來沒有養活,在裡面扔著垃圾。我覺得這應該是漢代的東西,決定把這個陶罐收集保護起來。工人聽說這是文物也很高興,當即表示願意上交國家。經陝西歷史博物館專家鑑定,這件陶罐直徑為60釐米,是一件漢代的文物。」

宋成飛說:「捐贈的團徽是一次對廢品收購站進行檢查時,在即將裝車的金屬物裡面發現的。我注意到上面有「共青團」字樣,就問這個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對方是說30元收的,然後我就把這件東西買下來了。這個團徽直徑74釐米,我覺得應該是當年火車頭上掛著的東西。」根據捐獻文物清單,宋成飛先生捐獻的文物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的盛水器,最晚的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燈罩,以及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這件團徽。

曾給碑林捐贈餘姚縣主墓誌

據了解,這已不是宋成飛第一次上交文物。2011年6月,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是他在西安南郊一處建築工地中發現,並捐給西安碑林博物館。按照專家的說法,這塊墓誌為研究唐代和親政策提供了珍貴的一手實物資料。

宋成飛介紹,餘姚縣主墓誌是在南三環和子午路十字東南角的西姜村江林新村五期工地發現的。「遺憾的是在我發現這件東西的頭一天晚上,這裡進行了土方作業。第二天我在現場只看到一些廢棄的磚,而磚室墓一般都是有身份人的墓。從坡道上往回走的時候,發現沙土上有一塊很規整的石頭,把土刨開後發現上面有唐代風格的花紋和銘文,就把這件東西搬回保存,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原來是唐太宗孫女餘姚縣主的墓誌。我把這件文物無償捐給了碑林博物館,本來要獎勵8000元,我沒有要這個獎勵。第二年,碑林博物館的工作總結中還提到徵得餘姚縣主墓誌一事。第三年,根據這塊墓誌做出的研究內容就出書了。專家認為,這塊墓誌有補史糾史的價值,彌足珍貴。」

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捐贈要承諾來源合法 博物館接收後會鼓勵

在建築工地上發現文物,是不是說明有遺址可能已在施工中被破壞?

文物徵集科科長呼嘯表示,現在在西安搞建設都是要做文勘的,這些文物不一定都是從墓葬裡出土的,比如說古代的水井,或者可能有些古墓葬因為發洪水被衝毀了,陪葬品也會出現在河道裡。總的來說,這批捐贈的文物都是一些零散發現。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徵集科專門負責文物徵集,每年都會有市民捐贈的文物。

那麼向博物館捐贈文物需要注意什麼?據介紹,要具備三個條件:要籤承諾書,承諾來源合法;是自己所有,自己能夠處置;經鑑定確實是文物,博物館也願意接收。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可以辦理相關手續。博物館接收後會給予鼓勵和表彰,比如頒發捐贈證書,對特別重要的文物也會給予獎勵。

文物捐贈者宋成飛:建議展示文物時體現捐贈者以示鼓勵

作為文物捐贈者,在文物收集和捐贈過程中有何感觸?宋成飛表示,感觸確實不少:

「咱們是文物大省,地下到處都可能有文物,我覺得對市民捐獻文物的重視程度還應進一步增強。相關鼓勵措施也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於捐獻者至少是否應該予以永久免費參觀資格?」

「對於市民捐獻的文物,我覺得應該追根溯源,比如我2011年捐的餘姚縣主的墓誌,我覺得文物部門當時應該到現場去調查一下。」

「哪裡有施工,就應該有針對性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農民工既然能發現這些文物,甚至有些被當菸灰缸,有些被當花盆,為什麼不能就近張貼宣傳海報,讓大家來把這些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國家呢?」

「對於所捐獻文物的後續研究成果,我覺得應該與捐獻者共享。對積極捐獻文物的市民,應該以適當形式在文物展示時給予體現,以大力表彰這種行為。」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文 陝西歷史博物館 宋成飛 趙爭耀 供圖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惠民縣市民苗成良向濱州市博物館捐贈漢代陶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張卡 李博文 記者 郗運紅6月4日,惠民縣清河鎮杜橋村村民苗成良向濱州市博物館無償捐贈一件漢陶罐,並籤訂捐贈協議。此件陶罐是苗成良在其村西的徒駭河中發現的,通高29.5釐米,口徑26釐米,腹徑38釐米,底徑15釐米,保存基本完整。濱州市博物館研究員張卡介紹,苗成良捐贈的漢代陶罐體型較大,繩紋比較漂亮。這不僅代表一個時期的文化,更代表了市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將來也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在濱州市博物館展示出來,讓市民領略徒駭河周邊漢代文化的風採。
  • 漢代銅鏡、鐵質短劍、青磚陶罐……寧陽發現漢代墓葬群
    6月下旬,韋周村南街自然村在修路過程中,意外發現了 漢代墓葬群,目前發掘出的文物主要有 漢代銅鏡、鐵質短劍、青磚陶罐等。據南街村董姓老人介紹,村裡一直存在關於墓葬群的說法,在幾十年前村裡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時候,曾經挖到過第一層墓室的墓道,夏天大膽的孩子還曾到墓道裡玩耍納涼,冬天鑽到墓道裡取暖。
  • 從化區博物館公開徵集文物、藏品!
    「利用從化資源,講好從化故事」,從化區博物館履行收藏和展示從化地方歷史文物的職責,為豐富從化區博物館文物以及藏品,特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相關文物、藏品,從各方面展示從化區生態、歷史、文化、紅色革命的發展。
  • 老紅軍戰士子女向蘭州戰役紀念館連續兩次捐贈革命文物
    「捐贈的初衷,也是完成了父輩的心願,更是我們做兒女的驕傲。」9月23日,曾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老兵歐陽成的女兒歐陽蘭慧和她的兄長歐陽蘭京,代表兄妹4人一起向蘭州戰役紀念館再次捐贈了父親生前收藏的軍官禮服一套8件。9月15日,已向戰役紀念館捐贈包括軍隊用具2件、肩章1副、個人服裝5件套、慰問品3件、照片38張、醫學書籍52本。
  • 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每一件歷經千百年歷史沉澱的文物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承載,展現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質……今天,讓我們走進漢代和西周,賞析流傳百世的藏品文物吧!
  • 「京師瓷」捐贈者邱季端再次捐贈古瓷 真贗仍受質
    此次向臺灣高校捐贈的藏品依然以瓷器為主,定名上從「漢代「以前的青瓷,一直到「清雍正」時期的琺瑯彩,各個朝代都有涉及。不過這些圖片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發給業內相關文博界專家後,一如既往地受到了專業質疑。
  • 7件出土文物串起惠州發展簡史
    商周青銅矛:見證人類從新石器向青銅時代轉變 出土時間地點: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 發現過程:1999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惠州博物館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該處地表發現早期陶片,考古工作人員斷定此處為一處古代遺址,200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300多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
  • 陝歷博「花舞大唐」文創T臺秀走進西安SKP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10月24日,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的「文物萬花筒·時尚長安城」——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活動在位於西安SKP 3F的花園迎來了第一天文化展演:「花舞大唐•古典遇見時尚」。
  • 夏衍10封信札首次集結出版 反映捐贈藏品時心境
    「我祖父一輩子被家國情懷所縈繞,令他將個人珍藏視為『身外之物,為藏品指出『送請國家保存,的歸宿。」  捐贈藏品「一不要發獎金,二不要給獎狀」2014年浙江博物館舉行「沈氏曾藏———夏衍先生捐獻書畫珍品展」,2015年「方寸寄懷———夏衍舊藏珍郵展」在上海博物館亮相。
  • 東莞男子繼承姨媽家產,發現上萬件圓明園文物,隨即無償上交國家
    在收藏界,關於趙泰來捐贈文物古董這一事件有著巨大爭議。有的人認為趙泰來所捐贈的這些文物大多為贗品,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炒作自己。也有的人認為趙泰來是一個無私的愛國古董收藏者,他將自己從遺產中獲得的大量文物捐獻給國內許多博物館,其目的是為了讓這些文物可以回歸祖國,不再流落海外,而且得到更好的保護。那麼趙泰來到底是何許人也?
  • 市民向省自然博物館捐贈四角羊頭骨標本
    核心提示: 昨天,西安市民王明哲先生將自己收藏的一件4隻犄角的山羊頭骨標本,捐贈給陝西自然博物館。 陳列於古生物長廊展廳中的四隻犄角的羊頭標本昨天,西安市民王明哲先生將自己收藏的一件4隻犄角的山羊頭骨標本,捐贈給陝西自然博物館。該標本產自寧夏吳忠地區,是一個成年個體,頭骨長50釐米,每個角長40釐米。
  • 大英博物館如何收集到三千件貴重中國書畫?收購和接受捐贈都有
    大英博物館書畫收藏的來歷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即總有幾宗大筆的進項,加上零星入藏構成書畫藏品的基本來路,其中不乏捐贈。安德生是一位古董收藏家,從1842到1900年,他一共賣給大英博物館3500件文物,在其中的2400多幅繪畫裡146幅是中國畫。自1873年至1880年,他曾經是日本東京海軍醫院的院長,收藏大量的東方文物。在1910年2月17日,一個只留下姓氏韋格納(Wegener)的婦女將一百多件中國繪畫捐給大英博物館後,悄然而去,至今不知其名。
  • 大英博物館更新升級線上觀展 足不出戶近450萬件珍貴藏品細細看
    其收藏建基於漢斯·斯隆爵士遺贈的71000多件藏品,至今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囿於空間,大英博物館還有大批藏品無法公開展出,但觀眾在線上可以自由免費瀏覽、下載圖像,輕鬆放大欣賞藏品細節,也能了解其收藏歷史、舊藏者,及詳細的中英文專家學者的解讀。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來自陝西全省26家文博單位的共300餘件精品文物組成了這個展覽。當年7月國家大劇院展出結束後,陝西歷史博物館和音樂學院籤了共建協議,把這個展覽做成了一個微縮版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在西安音樂學院博物館長期展出。
  • 紐約大都會、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緣何拍賣部分中國藏品?
    9月啟幕的紐約秋季亞洲藝術周上,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出售其館藏中的300多件中國藝術藏品,涉及高古陶瓷,玉器及文房雅玩等,而這些都是此前由收藏家捐贈。早在3個月前,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也發布消息稱,將在紐約亞洲藝術周上拍賣300件以明清瓷器為主的中國藝術品。
  • 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藏品有多少不是搶來的?
    大英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發展至今館藏文物已多達800萬件,由於庋藏甚豐而空間(展覽面積約75,000平方米)有限,目前尚有大批珍貴文物未能展示於世人面前。大英博物館目前據藏品劃分為10個研究和專業館,94個展廳,以下為各館著名藏品。
  •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雖然談不上賣國,但至少是敗家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怪不得國民義憤填膺,甚至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但至少是一個敗家子 !2018年12月13日,翁萬戈向美國捐獻183件藏品。翁萬戈在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美國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長逾16米的《長江萬裡圖》。
  • 中國馬江海戰紀念館新添40餘件珍貴藏品將展出
    「我們這次文物徵收得這麼順利還多虧了林鳳麟和池志海兩位老師,他們都是收藏家。在他們的鼎力支持下,我們成功徵收了40餘件藏品,其中林鳳麟老師更是無償捐贈了二三十件藏品。」中國馬江海戰紀念館館長王曉芹告訴記者,「與林鳳麟老師的結識還要追溯到一場展會上,2018年,由福州市文物局主辦的《南臺往事——近代福州歷史記憶收藏展》開展,展會精選了林鳳麟私人收藏的近代福州涉外藏品200餘件,當時在展覽上就看到了一些關於馬尾的藏品。」
  • 天氣變冷了,愛心又來了 杭州市民再次向黔東南州捐贈近四萬件過冬...
    天氣變冷了,愛心又來了 杭州市民再次向黔東南州捐贈近四萬件過冬衣物 2020-12-03 1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開幕,8件珍貴海歸文物返鄂
    市民在參觀"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據學者推測這些器物可能出自湖北隨棗走廊一帶的曾國墓葬 市民在參觀"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