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公認,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各族人民的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也是偉大的軍事實踐家;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又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從他處理各種軍事方面問題時就可以看出來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領袖。對於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毛澤東是首數功臣,功不可沒。
那作為一代偉人,在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又有哪些著名的軍事箴言呢?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毛主席應對美國霸權:「腰杆子要硬,別人才正眼瞧你」。
新中國剛成立時,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華約組織)正拉開與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世界(北約組織)的僵持戰。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在紛亂的國際環境中謀求國家安全,就紛紛倒向蘇聯、美國勢力的一方。
然而,在東亞大陸上冉冉升起的新中國政權,卻沒有輕易倒向美、蘇任何一方,反而是以獨立自主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潮流之中。
曾有國外記者採訪毛主席關於國際問題的看法,記者提問:
「如今美蘇正陷入冷戰,世界各國都通過站隊來維持國內安全,那麼,為何中國不選擇站隊呢?」
毛主席聽完哈哈一笑說道:
「我們中國歷來都是友誼之邦,不搞站隊那一套,如果哪個國家看我們不順眼,那就來切磋切磋。」
新中國從1949年成立到現在,我國一直維持著國家的獨立自主,雖然,早些年我國與蘇聯是同一陣營,但是,中蘇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是附庸關係,而是朋友夥伴關係。並且我國第一屆領導班子一直堅持的理念就是:中國不屬於世界某個陣營,如果非要有陣營,那麼,中國就是單獨的一個陣營。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霸權主義開始蔓延到全球,也影響到了新中國的發展態勢,然而,對於美國霸權主義思想,毛主席是這樣評價:
「老美霸不霸道,不是我們說了算,但是,老美想要在我們這裡霸道,那還是得掂量掂量自己,能否應對的了幾億中國人;只有我們腰杆子硬了,別人才正眼瞧你!」
在對外戰略問題,毛澤東為維護新中國的主權和尊嚴,一直採取強硬的態度,而在國防和軍事的建設上,毛澤東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
1954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在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是個大國,要有強大的陸、海、空軍。」
在這以後,毛澤東在其他會議等重要場合,也多次提及,例如: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以及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等多個場合。毛澤東明確提出:
「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為建設強大的國防軍而奮鬥。
其實,縱觀我們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擁有強大的軍隊,對於我們黨和國家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只有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們才能挺直腰板和那些恃強凌弱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對話,只有擁有強大的軍隊,我們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可見,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意義重大。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之後,又舉行了新中國的第一次閱兵式。當一支支英雄的隊伍,從天安門前走過時,30萬軍民難以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的心情,陣陣海嘯般的歡呼聲在廣場上空飄蕩。
時至今日,建國七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再次看到各種英雄戰旅,我們仍然會內心激動不已,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為日漸強大的祖國感到驕傲自豪,同時,我們也為部隊裡面的各種英雄豪傑點讚,他們不計個人得失守護邊疆,保衛國防,我們才能擁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他們的付出。
但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依靠個別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十四億人民要擰成一股繩,每個人都需要為偉大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國防建設的發展添磚加瓦。
有人可能疑惑,以我們的能力,不一定需要我們上前線保家衛國,那麼,我們可以為祖國的軍隊建設貢獻什麼力量呢?其實,對於一個國家軍隊的建設,有兵力很重要,但現代社會更看重的是高科技的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軍事活動,離不開對網絡技術手段的掌控;只有掌握高新技術,我們才可以從制高點上取勝。同時,我們也可以實現國防現代化的「中國製造」。
其實,早在建國初期,我國就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在我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就希望提升『中國製造』的水平和能力。
不得不承認,這段時間我們的建設成果是顯著的,通過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時至今日我們再來看毛澤東提出的:「中國是個大國,要有強大的陸、海、空軍。」我認為他是成功的。如今毛澤東的強軍夢,正在一步步地完成,總有一天這都不會再是夢。
1950年,朝鮮半島爆發了軍事衝突,美國高調支持半島李承晚政權,並聲稱,李承晚政權才是朝鮮半島的正統政府;然而在半島戰爭早期,半島北部的朝鮮人民軍隊憑著強大的戰鬥力,不斷地朝南推進,而李承晚率領的南朝鮮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
就在半島即將統一的時候,美國插手了,麥克阿瑟將軍帶領美軍在仁川登陸,並迅速分割包圍朝鮮人民軍主力,在美國海、陸、空三軍的狂轟亂炸之下,朝鮮軍隊開始不斷地後撤。
朝鮮方代表在國際上強烈譴責美國的幹涉行為,然而,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想引火上身。於是,國際上對於美國幹涉朝鮮半島的問題,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整個國際社會,只有中國、蘇聯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堅定地支持朝鮮政權。而到了這一步,朝鮮問題靠談判來解決,已經不太現實,只能通過武力來解決朝鮮爭端,於是,朝鮮政府請求蘇聯、中國出兵援助。
但是,中蘇卻面臨著一個問題:蘇聯不能隨便參戰,一旦蘇聯和美國開火,很可能會演變成世界級的大戰,世界第三次大戰很可能就此爆發,這對於剛剛從二戰中復甦的蘇聯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蘇聯只能夠提供資金、後勤援助。
於是,救援朝鮮的重擔就落到了新中國的身上;而新中國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因為朝鮮半島是否穩定,對於中國國防極為關鍵,如果朝鮮半島被美國控制,那麼,美國將有能力攪亂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要知道,那時候新中國重工業區,可都集中在東北地區,如果真的讓李承晚政權掌控朝鮮半島,對中國東北來講就是極大的威脅,對新中國發展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障礙。
然而,在此時中國面臨著解放臺灣和抗美援朝的雙重選擇,解放臺灣維護國土完整,但是,抗美援朝可以維護地區的安穩,也因此,中國必須得選擇一個目標。
為此,新中國領導班子還爭論了很久,許多幹部一致認為應該解放臺灣,畢竟朝鮮的事情有蘇聯管,我們國家沒必要蹚這趟渾水,不過,毛主席卻覺得抗美援朝才是現在的重要戰略。
毛澤東舉出三個例子:第一,如果不幫助朝鮮,朝鮮落入偽政權手裡,那麼,美國將擁有一塊東亞飛地,對地區繁榮安定極為不利。第二,解放臺灣不急於一時,但是不幫朝鮮,就等於把我國東北工業中心都赤裸裸的暴露給美國。第三,朝鮮是兄弟國,出於人道主義也必須援助。
毛主席在舉出三個例子後,緊接著說道:
「我們國家剛剛成立,別人就是趁我們剛成立時,才肆無忌憚地撬我們周圍的牆角,這時候我們要是慫了,那麼,我們子孫後代將一輩子被美國威脅。」
於是,在毛主席的決議下,中國方面確定了抗美援朝戰略。之後,在面對國際媒體,毛主席斬釘截鐵地說:
「朝鮮的戰爭,……美國要打,我們便陪他們打,他們想打多久,我們就陪他們打多久;這場戰爭什麼時候結束不取決於我們,而取決於杜魯門。」
毛主席的一番演講也振奮了國民,在民間也興起了一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浪潮;而在抗美援朝這件事情上,毛主席對美的態度非常強硬,從來沒有因為美國軍事力量強大而懼怕美國,這才有了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毛澤東面對帝國主義是強硬的態度,對內要建立一個強大的軍隊,那麼,毛澤東對戰爭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從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出發,多次表達過自己對於世界戰爭與和平方面的態度。
1955年1月28日,芬蘭首任駐華大使孫士敦,向毛澤東遞交國書。在談到國際形勢和戰爭危險時,毛澤東說:
「我們有兩條:第一,我們不要戰爭;第二,如果有人來侵略我們,我們就予以堅決回擊。」
1956年1月,毛澤東在審閱政府工作報告時,將其中的一句話修改為:「我們要求和平,但是如果國際侵略集團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的話,我們也並不懼怕戰爭。」
更可笑的是,1959年3月13日,美國記者安娜竟當面詢問毛澤東:為什麼中國人不害怕戰爭?毛澤東就明確表態
「如果帝國主義一定要發動戰爭,你害怕有什麼用呢?你怕也好,不怕也好,戰爭反正要到來,你越是害怕,戰爭也許還會來得早些……把問題這樣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是啊,把問題想清楚就不怕了,只要帝國主義敢發動戰爭,我們就奉陪到底,但是前提我們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主持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時,明確提出:「我還是希望搞一點海軍,空軍搞得強一點。」「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他號召全黨全軍團結起來,為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和強大的「軍」而奮鬥。
為了鼓勵大家「為這個目標而奮鬥」,毛澤東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道理:
「國大,軍就會大。國不大,軍就不能大;你就沒有鋼嘛,一無糧,二無鋼,三無機器。」
這個道理說明得很清楚、很明白,只有國家強大了,軍隊和軍事實力,才能真正地強大起來。這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國家才做到了既發展了經濟、又發展了軍事實力。
正是因為毛澤東的支持,和全國軍民的不懈努力,在二十世紀,我國的軍事建設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已初步建成比較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
並且,在1964年10月16日,在羅布泊上空,我國首顆原子彈空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些成果,不僅標誌著我國一躍進入世界軍事強國行列,而且向全世界宣告:面對其他國家的核威脅我們不怕了。究其根本,是我們自身力量的強大,才能使其他國家不敢威脅我們。只有國家強大,軍隊才會強大;國家不強大,軍隊就不會強大。
同時反過來,軍隊強大在一定程度上會保護國家,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所以,國家發展和軍隊建設必須一起抓。
中國志願軍進入朝鮮後,朝鮮戰場的形勢很快就出現變化,美韓聯軍被志願軍打得節節敗退,甚至美軍的幾支主力師還被志願軍俘虜了。為此,美國杜魯門總統急眼了,特意為韓戰在白宮舉行了記者招待會。
杜魯門揚言:「要對中共軍隊使用一切的武器!」這時,有記者追問:「包括原子彈嗎?」杜魯門總統回答:「你聽懂了嗎?一切,懂嗎?」這是明晃晃的核威懾。
就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的第二天,消息就傳到中南海,這時候,毛主席正在閱讀早報,在聽到杜魯門的演講後,毛主席哈哈大笑:「看來,彭老總在朝鮮把老美打怕了!」而在隨後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上,聽說美國要使用原子彈的消息,很多領導都憂心忡忡。
畢竟原子彈的威力,大家都是知道的,美國就靠兩顆原子彈,夷平了日本兩座城市(廣島、長崎),如果,美國在戰爭中,真的使用原子彈,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在原子彈威脅下,整個會場鴉雀無聲,這時毛主席猛拍桌子站起來說道:
「原子彈有什麼好怕的,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最終我們一定要戰勝美國!」
好在,美國迫於蘇聯的壓力,在整場韓戰中,都沒敢投擲一枚原子彈。後來,過了很多年,毛主席回憶起杜魯門的那番言論時,他說道:
「我們所面臨的一切威脅其實都是紙老虎,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一句威脅就輸了膽氣,俗話說得好,初生的牛犢不怕虎,既然我們是新成立的政府,就要有豪氣、膽氣。」
韓戰結束後,中美之間在外交上,持續了幾十年的冰凍期。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之旅,也標誌著中美關係徹底破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尼克森總統在訪華前,毛主席就曾與他有過精彩過招。
在1971年時,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已經因為桌球外交而緩和了許多,明眼人都看得出,兩國領導人只要見面會晤一次,那麼,兩國關係算是正式建交了。然而這裡存在一個問題:究竟是中國領導人訪美,還是,美國領導人訪華呢?
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時,美國方面就傳遞來一個消息:美國總統沒有到一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訪問的先例。意思很明顯,你們中國領導人訪美吧!我們總統訪華不方便。
而毛主席的回答是:我可沒請他來,我得實事求是,不好意思可以不來嘛!對於「兩國領導人到底,誰訪問誰」這個問題,中美兩國外交部僵持了好長一段時間,最終,美國方鬆口,表示尼克森總統決定來訪華(前提是中方有意邀請)。
確定了尼克森訪華,那麼,接下來美國方又拋來一個要求:「尼克森總統訪華,必須要搭乘美國的空軍一號降落到北京,要不然不安全。」對於美方這個要求,毛主席的回答是:「在中國,安全問題不是他該考慮的,到這裡來,就必須得搭乘中國的汽車,中國的飛機……」
而當毛主席這番話傳到白宮後,尼克森總統沒有生氣,反而有點期待地說道:「這位中國領袖很有意思,我覺得我和他將有一個很有趣的會晤。」不過,正當尼克森準備訪華時,白宮官員覺得中國不安全,因為美國情報局截獲到一段信息:蘇聯企圖包圍中國。於是,美國方面就把這個信息傳遞給中國。
毛主席得知後,直接反駁道:
「包圍中國?然後美國來救我們?那怎麼得了啊!尼克森要是不敢來,就別來了,已經這麼多年不來,不介意再等個幾十年,……」
最終,在雙方的談判之下,尼克森決定訪華一切按照中方的要求來,這才有1972年的中美順利的破冰之旅,這距離杜魯門發表「核威懾」的演講已經過去了32年。
對於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中國歷屆領導人都秉承毛主席時代的強硬,要麼談!要麼打!中國從未懼怕過其他國家;也因為這份強硬,才使得中國在最紛亂的國際時代下,依舊能夠保持著自身的獨立自主。
同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也始終是友好至上,互利共贏。中國外交自始至終都是求同存異,不勉強別人,但是也保持著自己的原則性。
毛澤東的一生中,在軍事方面有很多箴言,這些箴言伴隨著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單一兵種走向多軍兵種合成部隊轉變,成為一個「強大的陸、海、空軍」「強大的國防軍」,並不斷走向正規化、現代化。這些軍事箴言,已凝結為軍隊的優良傳統和軍魂,至今仍在遵循。
通過毛澤東的這些軍事箴言,我們了解到,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思想境界,也感受到毛澤東語言獨特的魅力,正是這些軍事箴言,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指明了中國軍隊需要前進的方向,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指明了道路。
在我們如今的社會,維護和平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而發展又是世界各國面臨的緊迫任務,因此,「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戰略問題,成為世界的主題。
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已經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一種趨勢,戰爭在當代並非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最佳選擇,這麼多年以來,我國也力求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在毛澤東軍事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在解決臺灣問題時,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先後解決了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的問題。總之,在毛澤東軍事理論思想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其他外交方針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藉此文,向偉大領袖毛澤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