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市場的主線回歸以風光儲為主的新能源,這是明牌的主題,而這一過程中,培育鑽石作為一條暗線也在悄然發酵。這是一個全新的題材,它有自身基本面的支撐。
培育鑽石的性價比更高,在天然鑽石供給量下降,需求不減的背景下,未來培育鑽石有較大的替代空間。
培育鑽石性價比高
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在物理、化學和光學性質都一致,區別在於其形成的環節。
相比天然鑽石,培育鑽石的優勢便是「價格低、可定製且可再生」,簡單來說,就是性價比更高。單純以價格來看,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培育鑽石的價格已經從2017年底相當於天然鑽石的65%下降至2020年末的35%,未來還有進一步下降可能。
很多男性可能會覺得,鑽石通常被用作婚慶的示愛產品,價格越高才能顯示出珍貴,培育鑽石看起來像是假冒偽劣產品,毫無價值可言。
↑↑↑中插廣告
其實不然,首先培育鑽石屬於真鑽,與天然鑽石同處一類,不是仿鑽。其次鑽石消費並非只用於婚慶市場,女性購買鑽石多數時候是自我獎勵,滿足日常配飾需求。
據戴比爾斯調查顯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發達國家美國,悅己需求在鑽石消費意願中佔比都是第一,有60%-70%的女性購買鑽石是為了悅己需求,用於非婚慶場景。因此,培育鑽石的高性價比有其替代的細分市場。
數據來源:華創證券
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
培育鑽石不是一下子提出來的新產物,2012年-2015年,培育鑽石已經在部分國家時尚消費市場零星出現。2016年前後,我國生產的無色小顆粒培育鑽石開始小批量生產和銷售,但處於探索階段。
2018年之後,各大鑽石品牌紛紛宣布推出培育鑽石系列,培育鑽石行業才進入真正成長階段,2021年豫園商城推出自有培育鑽石品牌露璨,沃爾德旗下高端培育鑽石品牌Anndia開設首家線下門店。
從需求端看,國內培育鑽石市場未來存在巨大潛力。2019年全球對培育鑽石的接受度在36%左右,美國最高,認知度超過60%,而中國只有5%,差距甚遠。
主因一方面是該行業國內起步稍晚,國內珠寶品牌布局也落後,導致消費者認知不足;另一方面,我國鑽石產品在珠寶消費中佔比向來不高,只有14%,而全球是47%,鑽石的普及率遠低於全球均值。
國內老一輩人以黃金作為日常裝飾主力,對鑽石接受度低,而新一代年輕女性對鑽石的接受程度高。
2015年以來,隨著千禧一代女性逐年步入成年,國內鑽石交易總額持續增長,2018年突破60億美金,維持近雙位數的增速。疊加國內品牌如豫園商城、小白光、凱麗希等加快布局培育鑽石,未來培育鑽石在國內存在廣闊的替代空間。
從供給端看,全球天然鑽石資源量非常有限,而埃羅莎、戴比爾斯、力拓、佩特拉和MP等前五大鑽石開採商壟斷了全球70%以上的產量,目前開採的鑽礦處於中後期,其中埃羅莎和戴比爾斯不斷減產,力拓關閉了礦山,全球天然鑽石供應長期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
作為天然鑽石的替代品,在鑽石供給減少、需求不減的情況下,過去三年培育鑽石的滲透率迅速提升。2018-2020年寶石級培育鑽石原石產量分別為144萬克拉、600萬克拉、700萬克拉左右,滲透率分別為1.0%、4.3%、6.3%。
由於印度在鑽石切割市場佔比在9成以上,從印度裸鑽出口數據看培育鑽石在下遊鑽石珠寶市場的滲透率,根據GJEPC數據,印度鑽石裸鑽出口額中培育鑽石的佔比不斷提升,從2018年7月的0.8%提升至2021年8月的5.8%。
因此,2020年略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但預計2021年行業將再度實現快速增長。
上遊盈利最強悍
從產業鏈來看,主要由上遊毛坯生產商、中遊切割打磨商和下遊品牌商三部分構成,從盈利數據上看,整個產業鏈的毛利率呈現出微笑曲線的走勢,上遊和下遊汲取了產業鏈最大的利潤,其中上遊的毛利率在60%以上,淨利率約為50%(天然鑽石這兩項數據分別是60%和20%),下遊是60%-70%的毛利率。
目前相關標的集中在上遊環節,以黃河旋風、力量鑽石、中兵紅箭等為代表。下遊主要有兩家,分別是豫園商城和沃爾德(公司還有培育鑽石的製造能力)。上遊環節更具有想像空間,培育得好相當於直接印錢。
相關個股:黃河旋風的超硬材料營收佔比近5成,2020年超硬材料的毛利率為32.3%,超過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12.1%,受益於培育鑽石高景氣,2021年上半年公司業績改善,前三季度公司收入19億元,淨利潤4049萬元,同比扭虧。
中兵紅箭是國內超硬材料龍頭企業,高溫高壓合成寶石級培育鑽石處於國內行業領先水平,公司已經掌握了「20-50克拉培育鑽石金剛石單晶」合成技術,20-30克拉培育鑽石可批量化穩定生產。
力量鑽石在金剛石單晶、微粉和培育鑽石三大業務助力下實現快速成長,其中培育鑽石業務增長迅速,2021年上半年躍居第一大業務,產能和技術雙擊將帶來培育鑽石業務量價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