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為何日軍見到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

2020-12-18 迷彩前沿

導語:二戰,為何日軍一看見戴這種帽子的中國軍隊,就挖好戰壕準備挨打呢?

提到二戰日軍,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懷他們對世界人類的罪行,畢竟經歷了那樣一場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作為法西斯國家,向亞洲的許多國家開始實施了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動。不僅肆意的用鐵蹄踐踏他人的國土家園,還無情地展開大量的屠殺。很多有血性的人都紛紛開始站出來進行反抗,誓死將日軍趕出國家領土。

當時在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武裝力量與日軍對抗,除了我們的軍隊之外,還有友軍,以及一些綠林好漢還有民間組織等等。但是日軍的反擊幾乎都是十分的瘋狂的,在那個年代,由於社會不安定,大家幾乎都是營養不良的,在抗擊日軍上十分的吃力,通常都是人海戰術,以一換多。日軍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在反擊上面十分的喪心病狂。

但是有一種軍隊,是日軍所畏懼的,他們的象徵就是頭上戴的帽子,日軍一看見戴這種帽子的軍隊,就趕快挖戰壕準備挨打。這種頭盔是德國製造的鋼盔,在二戰時期,我們總共就進口了30萬個,並不是每個士兵都可以裝備的,而是除了高級將領以及特殊兵種之外,只有戰鬥能力強悍的精銳部隊才可以使用,所謂的好馬配好鞍嘛。這些精銳部隊就是當時的特種兵,除了頭盔之外,他們拿著的槍也是有講究的。

在二戰時期,當時我們在戰場上普遍使用的槍是漢陽造,這種槍基本上都是已經使用很久了的老步槍,射程一般在150米左右,而帶這種鋼盔的特種兵就不一樣了,他們使用的槍基本是來自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這種槍不僅射程遠,而且還擁有十分精確的精準度,在各種惡劣條件下可靠性非常高。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來說,簡直是噩夢般的存在。因此日軍十分的重視配有這種槍的部隊,一旦發現,都會立即挖戰壕準備作戰。

相關焦點

  • 日軍最怕的軍隊,只要看見戴這種帽子的隊伍,直接挖戰壕做挨打準備
    其中有這麼一支部隊,日軍一看到就立即挖戰壕,做好挨打的準備,連絲毫反抗的心思都沒有,到底是哪支部隊這麼牛呢?軍迷應該都認識,他們就是國軍的德械師。 只要是看見穿著德國鋼盔的士兵出現,日軍就升不起作戰的念頭,因為能夠戴這個鋼盔的都不是一般的部隊。國軍那時候購買了30多萬頂鋼盔,係數裝備給了最為精銳的部隊。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在看抗日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日本士兵有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帽子上左右兩片耷拉著的黃布。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
  • 日軍帽子兩側為何有兩塊布?看起來有點猥瑣,卻拯救了10萬日軍
    看過抗戰電視劇的人,一定非常熟悉各國軍隊的穿著,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軍的裝扮。從外觀來看,日軍除了矮小之外,還穿著一身土黃色的軍服,軍帽上還吊著兩塊布,走起路來兩塊布來回擺動,這是日本鬼子最典型的造型。這樣的裝扮與我軍簡潔幹練、雷厲風行的氣質相反,看起來有點猥瑣。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下為什麼掛幾片布,是為了擋風嗎?
    侵華日軍給中國人留下刻骨難忘就是日本兵頭上所戴的軍帽。這種軍帽稱為「略帽」,上小下大,戴上後與頭部貼合的非常緊密,看上去仿佛一座小山,代表日本富士山。從1933年長城抗戰中,戴著這種軍帽的日本兵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 馬本齋打掃戰場時,為何將死亡日軍軍裝扒下,就連毛皮鞋也不放過
    就在當時,駐守在深南縣的日本軍隊主要負責的就是控制交通沿線的各個要點,而正在這一帶活動的翼中回民支隊因為鬥爭的需要,更多的維持會其實都是表面上聽從日本人,但真正的心還是在我黨。所以維持會在接到日本軍隊的命令之後,這些會長們就都找到了馬本齋,看看能不能想出既不用挖戰壕,又能夠把日本軍隊給糊弄過去,這樣也不會讓村民們受到損失和傷害。
  • 抗戰時期日軍最害怕的中國軍隊!光一頂帽子,就足以震懾日軍
    我們都知道,當時日軍的武器裝備比我們的要先進得許多。但即便是在這種劣勢下,我們依舊打得日軍哭爹喊娘,讓其見識到了我們的實力。其中,日軍最畏懼的當屬頭上統一戴德國鋼盔的軍隊。 而能戴它的都是精挑細選的優秀士兵,個個訓練有素、作戰勇猛、身手不凡,一般的士兵則不能擁有。
  • 日軍帽子兩側的兩塊布,看起來像豬八戒的耳朵,卻拯救了10萬日軍
    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有自己的風格,拿我國軍人來說,一向是精氣神十足,給人一種雷厲風行的感覺。再來看看日本,日軍在抗戰時期,穿著一身土黃色的衣服,帽子兩邊吊著兩塊布,看起來比較猥瑣,這是我們印象中的日軍模樣。對於我們來說,日軍的帽子顯然礙事,還有點像豬八戒的大耳朵。
  • 日本軍隊的帽子為何耳朵部位會有兩片布,有啥作用
    相信各位夥伴在看抗日神劇的時候都發現日本的士兵帽子比較特殊,耳朵邊上設計了2塊布,跟其他國家軍隊的帽子都不同,那麼日本軍隊的帽子為何耳朵邊上會多2塊布呢?接下來由我給大家科普一下!
  • 日軍奉行向英、德學習,但為何二戰的武器裝備卻是法國風格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其實,早在向英、德取經之前,法國早就是日本的好老師了。甚至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也未曾停止向法國學習。
  • 二戰時期,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戰績並不差,為何卻被稱為是懦夫?
    但這些更多的是相對於二戰日軍武士道狂熱體系下的一種「偏見」。正常來看,日本大阪第四師團絕對是一支強大的部隊。首先,日本大阪第四師團是日本最為古老的一支軍隊。其最早誕生於明治時期,當時日軍實行陸軍改革,設立六大鎮臺在全國範圍內自主募兵,並建立了六個師團。
  • 二戰時,日軍軍帽上那兩塊布有什麼用?曾救下10萬日軍性命
    帽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戴在頭上的服飾,它可以起到裝飾、保護頭部的作用。帽子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我國三代時期,帽子這一服飾便已經被發明創造出來。只不過在古代時期,帽子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而是一個固定階層人的專有物品。
  • 二戰時,義大利軍隊能不能打得過中國軍隊?
    2*快輸給衣索比亞就準備放毒氣……偷襲投降前的法國還被打回來的事跡也是家喻戶曉… 3*美軍登陸義大利,與義大利對峙的時候,美軍感覺到義大利人毫無戰爭意志,因此刻意減弱了攻擊力度。一次德軍偵察機飛過戰場偵查,義大利軍指揮官心想面子太掛不住而下令裝作正在作戰的樣子攻擊,美軍也毫無幹勁地反擊。
  • 二戰日本軍隊,胸前為何都會有一個M型圖案?我軍為何盯著它打?
    但這些都是近代以來商業化刺激下才誕生的產物,但是為何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軍裝上就已經出現了M型的標誌?難道是哪個服裝工廠統一生產的?廣告都打到戰場上去了?首先我們要知道,日本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出現了新式軍隊。在明治維新之前是沒有正規軍隊的,各個組織之間,紀律散漫。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緊密地放在一起就很難折斷了。
  • 殲滅日軍數量超過臺兒莊大捷,孤軍以少戰多,血戰47天創造奇蹟
    一、戰爭力量對比和戰果分析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國軍隊人數佔據絕對優勢,裝備上不及日軍,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衡陽保衛戰,中國保衛衡陽的為殘餘的第十軍1.7萬人,日軍進攻的精銳11軍總共有11萬人,中國軍隊以少戰多,血戰47天,中方傷亡1.6萬人,日軍死亡2萬人,傷近6萬人。從參加雙方力量對比和傷亡人數可以看出,衡陽保衛戰完全超過了臺兒莊戰役,中方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47天,讓日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中國軍隊。
  • 二戰時我軍吃飯都成問題,日軍能吃上牛肉罐頭,為何還被稱為豬食?
    二戰時我軍吃飯都成問題,日軍能吃上牛肉罐頭,為何還被稱為豬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人的身體當中,所提供的能量是相當多的,而作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士兵們,自然也少不了這方面的供應。古人都經常將糧草供應作為自己行軍打仗的第1步,可見吃這方面對於士兵的體能補充來說,有多麼重要。
  • 二戰日軍戰敗回國後,妻子見到丈夫作何反應?士兵:還不如戰死
    在二戰期間,日本對多個國家發起了侵略戰爭,對中國更是進行了全面侵略。這場侵華戰爭造成了無數國民死亡,讓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無數熱血國人以自己的身軀和鮮血抵抗外辱,捍衛著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這場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它給捲入戰爭的國家帶來的創傷卻依然還未平復。
  • 抗美援朝後,美國人評價中國軍隊與德軍、日軍的差別,讓人很振奮
    這場戰爭在美國公眾心中既沒有榮耀也沒有影響,就連陣亡將士的紀念日也沒有人提起,公眾常常對二戰和越戰進行哀悼,但對這段戰爭的記憶卻無法鮮活起來。雖然美國老百姓選擇了遺忘,但是參加過二戰和韓戰的老兵卻時常想起,並對德軍、日軍和中國軍隊進行了中肯比較和評價。
  • 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
    導語: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我們知道,手榴彈作為一種運用廣泛的單兵火力武器,在步兵近距離的作戰中十分重要,從形制上來說,手榴彈大體分為木柄和卵形手榴彈兩種,一般來說後者在世界上算是一種主流,那麼為什麼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更多是木柄手榴彈,而不像日軍一樣,裝備爆炸威力更大的卵形手榴彈呢?
  • 二戰英軍之殤,「馬來亞之戰」中,為何13萬英軍投降7萬日軍?
    更為重要的是,對東南亞各國的攻略,可以為在中國侵略已經乏力的日軍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以達到完全徵服中國之目的。於是隨著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高漲,中國國內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的南方作戰提上議程。陸軍第25軍成為日本攻略東南亞的主力部隊,中將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轄三個師團共11萬人,支援作戰的有陸軍航空兵飛機450架,各類作戰艦艇46艘。
  • 雖然難看,卻曾救過10萬日軍性命
    在中國軍隊冬季的軍裝裡有一種雷鋒帽,它也被稱為氈絨帽,這種帽子最早源於蘇聯,以左右兩側各有一片可以蓋住耳朵的護耳為典型特徵。在寒冷的冬天,雷鋒帽可以同時為戰士的頭部和耳部提供很好的保暖效果,因此這種帽子的樣式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