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膳廷藥膳——源自御膳房,傳承中醫藥膳經典

2020-12-17 貢膳廷官方

藥膳——是中華民族中醫文化的重要瑰寶,也是古人用來調養身心的進補佳品。中華藥膳歷史悠久、類目眾多、療效甚廣,「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道理是藥膳的精髓所在。

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藥膳的研究和改進,到了如今,中醫藥膳已經形成了獨有的融入現代科技和營養學理論的成熟體系。

有這樣一個品牌,它以積極推行中醫藥膳食療保健為發展目標,致力於研究現代精品藥膳,為中國人民的健康長壽盡一份綿薄之力,那就是——貢膳廷

「貢膳廷」起源於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今已有257年歷史。清乾隆時期,擔任御膳房尚膳正一職的御廚李孝堂,為貢膳廷的初創人。

相傳,公元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鑾出京,開始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日,到達蘇州時,隨行的眾多大臣由於舟車勞頓、水土不服,相繼出現脾胃不適、頭暈盜汗等病症。

恰逢李孝堂作為隨行侍候的御廚,此時他還只是膳房的一名普通尚膳。

當李孝堂見此情況後,便開出「芡實、蓮子、淮山、茯苓」等多味藥材燉煮豬肚的藥膳湯方,供大臣們服用。這道湯膳不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有暖胃、舒心、安神的奇效。

大臣們服用此湯後紛紛痊癒,乾隆大悅,傳召李孝堂面聖領賞,並晉其為膳房尚膳正,特為皇家負責藥膳的研究與烹製。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尚膳正在任三年的李孝堂潛心研究藥膳的製作配方和工藝。由於皇家都十分注重養生,他們非常信任藥食同源的滋補作用,李孝堂也因此蜚聲皇宮內外。

除了美味精緻、益氣補血的藥膳外,李孝堂還配製了不同功效的養生花茶,受到了王族女眷的一致好評。

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正月,乾隆第三次南巡,李孝堂再次隨行侍候。此次南巡正值直隸、山東、安徽等地受災,乾隆經過時,免去了這些地方的額賦並撥物資款項賑災。

而李孝堂見百姓食不果腹、健康受損,也十分痛心,便向聖上請願,希望能留下為百姓開設食療賑濟的場所,待渡過天災再回京復命。

乾隆認為此舉甚好,便御題匾額:貢膳廷——既體現朝廷威嚴仁慈,又彰顯皇家風範。自此,貢膳廷以義診與食療相結合,陸續開設於受災之地。

百姓皆稱讚李孝堂的獨門藥膳療效極佳,同時感恩天子照拂,民心一片向好,李孝堂與貢膳廷的名號也越來越響亮。

公元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貢膳廷已由最初的食療賑濟所,發展為了知名的藥膳字號,成為皇室旗下的重要產業。

李孝堂作為貢膳廷主理人,熟知達官顯貴和平民百姓在胃口和身體狀況上的不同,皇宮中膳食種類繁多,製作都極其精細,而各地百姓口味複雜多樣,貢膳廷在吸收了全國各地名菜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風味的宮廷藥膳。

2019年,御廚李孝堂後人為了把歷經幾百年悠久歷史的宮廷藥膳寶貴財富傳承下去,決定將李孝堂的經典藥膳秘方結合現代飲食機制改良重塑,讓當代更多國人懂得藥膳的養生之道。

同年,「貢膳廷」獲得國家商標局正式商標註冊,字號不改,初心不變。相信貢膳廷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依然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貢膳廷推薦五款滋補養生粥,與你做好冬天養脾胃
    貢膳廷推薦的這五款養生粥配方,你可一定要記下來哦!枸杞麥冬山楂粥枸杞有明目的功效,麥冬可以滋陰,山楂可祛除油膩。食用可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的情況。如果午餐吃的過飽,下午或晚上可吃一碗祛油解膩,改善脾胃。
  • 甄嬛傳:華妃和甄嬛為什麼偏愛自己的小廚房,而嫌棄御膳房的吃食
    為什麼有了小廚房的妃子幾乎都不怎麼吃御膳房的食物呢?御膳房位於紫禁城東路、南三所西側,是清朝掌管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務的機構,隸屬內務府。《內務府冊》載,"茶膳房在中和殿東圍房內。乾隆十三年,以箭亭東外庫改為御茶膳房,門東向,門內迤北,東西黃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黃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
  • 清朝廚師在御膳房工作,可以享受什麼待遇?
    在御膳房工作後,又可以很快鍍金。即便將來離開,到民間也是一個吃香的手藝人。而且,畢竟是給皇帝工作,待遇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御膳房的工作跟宮裡其他機構相比,一般沒什麼人身安全問題。清朝皇帝對自己的飲食安全都做得很好,每次吃飯前,需要各種測試,防止下毒。所以,一般都不會出現飲食中毒的問題。御膳房的工作人員,並不一定要當太監。這跟它的位置有關。清朝御膳房有兩處。
  • 當皇妃貢米遇上御廚傳人 金龍魚傳承中華御膳文化
    5月17日,金龍魚旗下的網際網路高端大米品牌——乳玉皇妃,在北京富華齋餑餑鋪舉行了一場「皇妃飯局,等您赴約」的御膳料理品鑑會,掀起一陣舌尖上的宮廷風。本次活動通過開展達人直播、御廚文化分享、御膳品鑑等互動環節,讓消費者更真實、深入地感受金龍魚乳玉皇妃稻香貢米帶來的高端品質及人文歷史,呈現了一場皇家級別的款待。
  • 當護士小姐姐們下廚做藥膳……
    「藥食同源 寓膳於樂」中醫藥膳展示賽。比賽現場好不熱鬧,一道道精心烹製的藥膳,色、香、味俱全。既激發了味蕾,又滋補了脾胃,將寓養於膳的藥膳文化溶於碗碟之中。 你也想做藥膳?
  • 藥膳科普 | 辨臟腑施膳(03)
    運用藥膳防治疾病,同樣要進行辨證施膳。多採用辨臟腑施膳;辨體質施膳和辨四季施膳。       對於慢性病而言,以臟腑辨證為好。因為慢性病多由各種致病因素損傷臟腑,引起臟腑功能虛衰或失調。下面就從臟腑辨證入手,介紹辨證施膳。
  • 藥膳科普 | 辨臟腑施膳(05)
    運用藥膳防治疾病,同樣要進行辨證施膳。多採用辨臟腑施膳;辨體質施膳和辨四季施膳。       對於慢性病而言,以臟腑辨證為好。因為慢性病多由各種致病因素損傷臟腑,引起臟腑功能虛衰或失調。下面就從臟腑辨證入手,介紹辨證施膳。腎虛、實證之辨證施膳一、腎虛證有腎陰虛、腎陽虛、腎氣不固、腎精不足等證候。1.
  • 打破你對御膳的幻想:清代御膳又費錢,還不怎麼好吃
    說起御膳,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高大上,皇室有錢,所以能吃到各種美味。御膳的確貴,但味道不一定好,而且吃起來也不舒服。御膳很奢侈清代從乾隆開始,御膳變得非常鋪張浪費。皇帝和皇太后每頓飯108道菜,皇后96道,皇貴妃64道,並且宮裡的盤碗比外邊的大,所盛的食物自然就比較多。
  • 分享給大家關於藥膳的知識和食譜,求一波關注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小編決定把自己的定位確立在"中醫藥膳"上,雖然大學和工作都沒有過中醫基礎,但是自己對中醫還是有很大的興趣的,再加上自己本身是名廚師,所以就想在學習藥膳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瑰寶"。
  • 御廚——古人常用藥膳粥
    《中醫藥膳食療》這本著作:1.重點將藥食同源藥物和保健品類藥物在書中重點羅列出來,並記載了藥食同源藥物的常用藥膳,藥食同源藥物在書中用*號標出。2.按照執業藥師的標準將臨床常見病羅列出來,並對每種常見病進行辨證施膳,體現了施膳的常見性和實用性。3.本書書後附有藥食同源藥物的彩圖。團隊幾年的辛苦奮鬥,首次將101種藥食同源藥物進行整理並加上常用藥膳,希望能為大家合理施膳提供參考,為大健康發展盡一份力。這本書也是首次將藥食同源進行整理,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見到這樣的書籍。
  • 清代宮廷御膳的養生之道
    乾隆皇帝在養生保健膳食中,身體力行地實踐著祖父康熙皇帝的「格言」,在清代皇帝御膳中獨具特色。不時不食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在早晨六七點鐘,晚膳在下午一兩點鐘(這裡的晚膳實際是午餐)。在早膳前和晚膳後,各有一次小吃,皇上隨傳隨進。乾隆皇帝的早點很有規律,一年四季,每天早晨起床後,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窩粥。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皇上想吃飯了,吩咐一聲:「傳膳!」御前太監便向守在養心殿的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已經走出御膳房。太監們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
  • 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清代內務府詳盡地記錄了皇帝的起居飲食,形成了近兩億字的膳事實錄——《御茶膳房》檔案,這是研究清代宮廷膳食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留下這方面的檔案。從《御茶膳房》檔案的窗口,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了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
  • 玉山富力院士廷:傳承教育未來
    從古至今,教育始終是傳承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時間的變遷,教育的地位也愈發重要。教育之重,成為共識;教育之地,成為共爭。
  • 御膳房那些事兒你知多少?
    說起皇宮,除了皇帝與三宮六院,最多人想到的就是為皇帝做御膳的地方——御膳房
  • 御膳房大動作,顛覆通城餐飲!
    御膳房餐飲運營模式:在當前實體經濟不景氣,傳統餐飲模式成本高等原因,很多中小型餐飲面臨轉行與歇業。通城縣御膳房私房菜響應國策,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分享經濟為源泉,現面向社會眾籌1000名終身增值會員。
  • 【每日一膳】鮮蝦粥
    貼心提示:1.鮮蝦粥中一定要放入足量的薑絲,可以去除蝦的腥味。2.煮粥前可以將大米浸泡1--2小時,煮出的粥更軟糯。 中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廣東人更是酷愛中醫藥膳,但是大眾對科學的中醫藥膳知識卻相當匱乏。中醫藥膳是醫學、藥學、營養學、食品學、烹飪學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