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科普 | 辨臟腑施膳(03)

2021-02-12 中國藥膳研究會

       中醫辨證的方法很多,有八綱辨證,即辨別所患病證的寒、熱、虛、實、表、裡、陰、陽。此外又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

       運用藥膳防治疾病,同樣要進行辨證施膳。多採用辨臟腑施膳;辨體質施膳和辨四季施膳。

       對於慢性病而言,以臟腑辨證為好。因為慢性病多由各種致病因素損傷臟腑,引起臟腑功能虛衰或失調。下面就從臟腑辨證入手,介紹辨證施膳。

脾虛、實證之辨證施膳

一、脾虛證有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候。1.脾氣虛證:食少納呆,食後腹脹,少氣難言,四肢倦怠,或見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宜用健脾益氣治法,可選用苡仁、山藥、扁豆、鯽魚等配餐;更宜用健脾益氣的藥膳如益脾餅、八珍糕、八仙白雲糕、長壽粉、茯苓酥等。2.脾陽虛證:食少腹脹,腹痛喜熱飲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甚或腹瀉。或見肢體浮腫,婦女可出現白帶多而清稀。舌質淡嫩,苔白滑潤。脾陽虛的患者常常胃陽也虛,出現胃虛寒證,除見脾陽虛的症狀外,多有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宜用溫運脾陽(含溫胃散寒)治法,可選用老薑、胡椒、山藥、桂皮、辣椒等配餐調味;更宜用溫運脾陽的藥膳如理中雞子清、釀羊肚、橘皮椒姜羊肉羹等。3.脾氣下陷:頭昏目眩,氣短乏力,語聲低微,懶於言語,食入腹脹,脘腹墜脹(胃下垂)或久洩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舌淡苔白,脈無力。脾氣下陷,脾胃相連,常常胃氣也下陷,故又稱「中氣下陷」。脾胃同居中土故名。宜用補中益氣舉陷治法。可選蘑菇、大棗、山藥、牛肉、大豆製品、糯米、雞肉、鱔魚等配餐;更宜選用補氣藥膳如人參菠餃、養元雞子等。4.脾不統血:短氣懶言,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苔白,便血,皮下出血(紫斑),婦女月經過多,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以及其他出血量大的病症,宜用益氣攝血的治療,可選用烏賊魚、大豆製品、土豆、大棗、山藥、雞肉、紅砂糖等配餐;藥膳可選砂丁子母雞、豬肉墨魚、醋煮豆腐等。1. 水溼困脾:腹脹,不思食飲,噁心欲吐,口淡不渴,身重睏倦,或便溏,或腹瀉,舌苔白厚膩。此證又名「溼邪困脾」或「寒溼困脾」,宜用燥溼健脾溫中化溼治法,可採用苡仁、橘皮、藿香葉、香椿芽、薺菜、姜、胡椒、花椒等食物香料配餐;藥膳可選用於姜粥、胡椒蔥湯、豆蔻湯等。2.脾胃溼熱:脘腹痞悶,嘔惡厭食,肢體困重,大便稀,瀉下不爽,舌苔黃厚膩。此證又稱「溼熱困脾」、「中焦溼熱」。今之急性胃腸炎或慢性腸炎急性發作多見此證候。宜用清熱化溼治法,可選用馬齒莧、大蒜、豆芽菜、藿香葉、馬蘭等配餐;藥膳可選涼拌馬齒莧,膽汁綠豆粉等。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藥膳研究會」

點亮 

相關焦點

  • 藥膳科普 | 辨臟腑施膳(05)
    此外又有「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       運用藥膳防治疾病,同樣要進行辨證施膳。多採用辨臟腑施膳;辨體質施膳和辨四季施膳。       對於慢性病而言,以臟腑辨證為好。因為慢性病多由各種致病因素損傷臟腑,引起臟腑功能虛衰或失調。下面就從臟腑辨證入手,介紹辨證施膳。
  • 貢膳廷藥膳——源自御膳房,傳承中醫藥膳經典
    藥膳——是中華民族中醫文化的重要瑰寶,也是古人用來調養身心的進補佳品。中華藥膳歷史悠久、類目眾多、療效甚廣,「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道理是藥膳的精髓所在。「貢膳廷」起源於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至今已有257年歷史。清乾隆時期,擔任御膳房尚膳正一職的御廚李孝堂,為貢膳廷的初創人。
  • 【學會養生】夏日炎炎別犯愁,教你清熱祛暑做藥膳:玉竹老鴨煲
    【學會養生】夏日炎炎別犯愁,教你清熱祛暑做藥膳:玉竹老鴨煲 2020-06-15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御廚——古人常用藥膳粥
    《中醫藥膳食療》這本著作:1.重點將藥食同源藥物和保健品類藥物在書中重點羅列出來,並記載了藥食同源藥物的常用藥膳,藥食同源藥物在書中用*號標出。2.按照執業藥師的標準將臨床常見病羅列出來,並對每種常見病進行辨證施膳,體現了施膳的常見性和實用性。3.本書書後附有藥食同源藥物的彩圖。團隊幾年的辛苦奮鬥,首次將101種藥食同源藥物進行整理並加上常用藥膳,希望能為大家合理施膳提供參考,為大健康發展盡一份力。這本書也是首次將藥食同源進行整理,市場到目前為止還沒見到這樣的書籍。
  • 當護士小姐姐們下廚做藥膳……
    比賽現場好不熱鬧,一道道精心烹製的藥膳,色、香、味俱全。既激發了味蕾,又滋補了脾胃,將寓養於膳的藥膳文化溶於碗碟之中。 科普講解 健康養生 精緻的造型並不能代表藥膳的質量
  • 「藥膳文化科普進校園」活動在東莞市東城中學舉行
    2020年12月2日以「傳承藥膳文化,共築健康東莞」為主題的「藥膳文化科普講堂——文化傳承進校園」在東莞市東城中學圓滿開展。此次活動系東莞市科普專項資助活動、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廣東醫科大學主辦、東莞市東城中學與廣東醫科大學藥膳食療研究社協辦。
  • 藥膳、食療能強身健體亦能防病治病
    國務院 特殊津貼專家,科普作家,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全國首席中醫健 康科普專家。世界中醫學會聯合會養生專委會首席學術顧問、中華 中醫藥學會顧問。曾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著有《感悟中醫》 等 20 餘部著作。作品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高士其科普基金獎 等多個獎項。發明安眠新藥「複方棗仁膠囊」、止咳新藥「麻芩止 咳糖漿。」入選《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等。
  • 每周一膳 | 健脾腎、養氣血,湯膳養人,身體棒
    想要讓自己自然健康美,除了平時的心情調理,合理飲食和中藥藥膳調養也是非重要!這次的「每周一膳」,楊志敏教授將會推薦一款健脾腎、養氣血的湯膳,切勿錯過哦!原「每日一膳」,是由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教授主編的養生保健藥膳欄目,根據季節變換,而利用不同食材特性,建議人們採用不同的健康藥膳,頗受讀者朋友歡迎,最後還集結成書《中醫食養智慧系列》,現在悅齡會也把該健康欄目推薦給各位熟年朋友
  • 齋膳養生 ‖ 秋季養生素粥系列(三)
    齋膳養生 ‖ 秋季養生素粥系列(一)齋膳養生 ‖ 秋季養生素粥系列(二)齋膳養生 ‖ 美味齋菜 - 百合大米酥梨粥\黑米蔬菜粥齋膳養生 ‖ 美味齋菜- 枸杞雪耳燉椰子\黑豆紫米粥佛教知識 ‖ 佛成道日與臘八粥齋膳養生 ‖ 臘八粥的四種做法齋膳養生 ‖ 兩款素飯:南瓜香菇飯 紅薯板慄粥齋膳養生 ‖ 大棗麥片粥的做法齋膳養生 ‖ 六款消暑養生粥 讓你清涼一夏齋膳養生 ‖ 專治百病的神仙粥齋膳養生
  • 找準節氣坐標,因時施用藥膳
    中國藥膳研究會首次發布的養生藥膳團體標準《春季節氣養生藥膳指南》近日開始實施。這是繼今年2月國家衛建委發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之後,又一個在膳食營養方面可供公眾和醫療機構參考的依據。春季節氣養生藥膳有別於夏季、秋季、冬季的養生藥膳。從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的中醫藥膳,到以民族醫藥理論為指導的民族藥膳,再到以地域藥膳為特徵且常被提起的廣東藥膳、福建藥膳、南方藥膳、東北藥膳、西北藥膳……統稱「養生藥膳」,都主張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養生藥膳也應有所區別。
  • 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味
    【醫案】腹痛作瀉,兩協作脹,飲食不入,薛己辨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健脾藥太守朱陽山,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入,嘔吐痰涎,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小柴胡加山梔子、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
  • 濰坊市中醫院研發推出首席七款藥膳兩款獲選省級金牌菜品
    為弘揚傳統文化,增強國民健康素質,推動藥膳走進尋常百姓家庭院。濰坊市中醫院臨床營養科研發推出首席七款藥膳,選用22種藥食同源藥材,經醫院餐廳製作,色形味功齊全,通過不同科普渠道面向廣大百姓演示介紹,共同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 寫給19—臟腑辨證相似證候異同點總結(歷年常考)
    厥證昏僕氣逆亂,搐鼻參附針為先,醒辨氣血與痰食,虛實氣厥不一般, 虛證四味實五磨,血厥獨參通瘀煎, 痰厥導痰湯為主,食厥神術保和丸。若屬氣機鬱滯型,五磨順氣勿蹉跎,更有陽虛理中施,陰虛益胃功效卓。脅痛病源主肝膽,實多虛少氣血辨,滯瘀溼熱肝陰虛,以通為主虛滋肝。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每日一膳】南北杏雪梨瘦肉湯:清熱、潤肺、利咽.
    加不進的朋友可以加群主個人微信:lushiyl(陸醫生)記得複製暗號:藥膳養生調理群我們歡迎您和您的小夥伴的加入更多秋季藥膳推薦(點擊閱讀)【每日一膳】黑豆鯉魚湯既補腎又利水【每日一膳】蜜瓜螺頭雞湯:秋冬滋補營養的靚湯,女士喝最好,具有美容、滋潤的效果【每日一膳】:甘蔗木瓜豬手湯:健脾養脾、補血養血、防癌抗癌、滋陰補陰、清肺潤肺、治療便秘、開胃消食、
  • 【學會中醫】浙江藥膳——黃芪當歸牛筋湯
    「浙江十大藥膳」既體現了中醫和飲食文化,也是當地風物的展示。評出了:茯苓豬肚湯、乾隆太極飯、羊蹄甲魚凍、磐安黃精元蹄、淳味十全暖鍋、江山烏雞煲、江南魚米之鄉、毆越跳魚乾、皇家豬蹄煲、子愷鄉戀(點擊藍色部分可查看首屆「浙江省十大藥膳」作品)。
  • 美容養顏的藥膳,你需要嗎?
    自然界提供的眾多藥物和食物中,絕大部分要通過一定的加工或烹製後才能應用於藥膳。有的還要根據藥膳食療的需要,在烹製前進行特殊處理,傳統上稱之為炮製。而不同的炮製方法會對藥物和食物性能產生不同的影響。《本草蒙筌》曾指出:「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使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 【巧婦妙廚】秋季養陰藥膳 女貞杞子燉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