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肝病領域中,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從事肝病研究50多年,現任「世界肝炎聯盟公共衛生學專家」。
雖然今年已經85歲高齡,但他仍堅持在肝病研究「一線」,很多人稱他為「醫學界的傳奇」,他就是莊輝院士。
對於肝臟這個大型「化工廠」來說,轉氨酶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它原本存在於肝細胞內,當肝臟細胞出現炎症、壞死等症狀時,轉氨酶就會進入血液中,造成血清轉氨酶含量升高。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轉氨酶來判斷肝臟損傷的一個標準。莊輝院士曾在採訪中向大家分享了預防肝病的方法,總結為3句話,希望能幫到你。
轉氨酶升高,莫慌張!記好3句話,少往醫院跑
牢記第一句:「病從口入」,3種傷肝食物,要儘早忌口
1、油炸食物
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後,具有外焦裡嫩的口感,例如炸雞、炸酥肉、油條等,但此類食物中含有對肝臟有害的物質,勸你還是少吃為好。
高溫烹製的食物,其中的有機物會因高溫或不完全燃燒出現黑焦狀的物質,而其中就含有苯並芘,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若人體攝入,會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傷,極易引起肝硬化、肝炎等。
2、醃製食物
通常情況下,蔬菜在經過醃製後,都會產生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是一種間接致癌物,會直接作用於肝臟,對其造成損傷。
亞硝酸鹽在攝入體內後,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下,會與體內氨類反應,生成一種新的有害物質——亞硝胺,它含有劇毒,在經由肝臟代謝時,會使肝臟細胞的DNA出現斷裂現象,之後發生變性、突變,極易引發肝臟癌變。
3、久泡菌類
菌類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且口感極佳,很受大眾喜愛,但是此類食物若處理不當,就會成為「傷肝利器」。
例如銀耳,在食用前需要用水進行泡發,一般時間控制在2~3小時即可,但若時間過長,就會滋生出大量的細菌和毒素,其中就包括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公認的一級致癌物,若人體攝入1g左右,就有可能致癌,若攝入量達到20g,就能致死。
因此,菌類在食用時,應控制好泡發時間,久泡之後的菌類切忌不可食用。
牢記第二句話:肝病「上身」,身體會有「預警」,早發現早幹預
1、頻繁流鼻血、牙齦出血,身體易淤青——凝血因子合成受到阻礙;
2、皮膚瘙癢——膽汁淤積,析出膽汁酸鹽,刺激皮膚神經末梢;
3、頻繁腹瀉,厭食、嘔吐——膽汁合成不足,影響到腸道消化;
4、口腔異味嚴重,有「爛蘋果」味——氨和氮無法及時代謝,體內堆積;
5、鞏膜、臉色發黃——體內膽紅素代謝不及時,在血管沉澱;
6、乏力、精神不振——膽鹼酯酶合成受阻。
牢記第三句話:日常生活中,養成3個好習慣,或能保護肝臟健康
1、補充營養物質
維持身體正常運轉,經常補充微量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硒元素、水蘇鹼、類黃酮等,都可對肝臟起到保護作用。
硒元素可加速受損肝組織自我修復,保障細胞膜完整,提升肝臟的抗病菌能力;
水蘇鹼對肝臟分解脂肪有出色的催化作用,可有效降低肝脂含量,以免脂肪大量積聚,從而影響肝臟功能;
類黃酮:激活肝臟細胞活性,避免細胞過度氧化,提升肝臟的代謝能力。
以上3種元素,皆可在雲臺冰菊中獲取,熱水悶泡,更易於人體攝取。
2、作息規律
《金匱要典》中記載在夜間十一點至三點之間,是肝臟工作的鼎盛時期。
這個時間段內,肝臟的工作效率要比白天高出20%,但同樣的,肝臟運轉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
因此,若能做到作息規律,早睡早起,可有利於肝血回流,為肝臟供給充足的營養物質,有利於身體健康。
3、多吃綠色蔬菜,有助肝臟健康
大多數的肝病都與日常的飲食習慣有關,若能做到健康飲食,相信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小肝臟病變的機率。
同時,日常多吃綠色蔬菜,可為身體補充大量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
建議多吃蘆筍、茼蒿、菠菜、小白菜、番茄、芹菜、西蘭花等營養成分較多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