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是每一位職場人士都必須經歷的一道門檻。當然,先天含金湯勺出生的人除外。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肯定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但對於跳槽者來說,在求職時,十有八九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張華,80後,眼看到了不惑之年,正經歷著中年職場危機,但生活卻偏偏不放過他,因為個人原因在年前他選擇了裸辭。
中年人,身負多重壓力,即使你拼命努力都還不知道結果如何,更不要說放棄一切,從頭再來了!
當張華在重新求職時,他可是切身地體會到了中年危機的殘酷。在一個陌生的求職空間,不管你有沒有能力,你壓根就無法展示才能,因為入眼就是醒目的「年齡:35周歲以下」要求。
張華真的是欲哭無淚,壯士未出身先死。就是這種困境,反而激起了張華的求勝心,他覺得老一輩人所說的「活人還能讓尿憋死」的話很正確。
這過日子,就是問題疊著問題,你要想活,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問題。張華意識到,自己不能盲目地以自己的短板來尋找機會,而應該利用優勢尋找突破口。
於是,張華利用自己在行業中的經驗,毛遂自薦地主動出擊。這還真給張華打開了求職之門。在面試時,面試官對張華的表現很滿意,也對他要求的薪資進行了摸底,就在張華以為他就要鯉魚躍龍門之時。面試官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為啥要離開上一家公司?」
張華知道自己的回答直接決定著自己的應聘能否成功。於是,他通過換位思維,分析了面試官在對他有好感的情況下,如此猶豫的原因。
於是他採用最保守的感情牌,合情合理地為 自己樹立了一個忠於企業為了家庭的責任男形象,從而順利的通過應聘,跨過了人人都很懼怕的中年危機。
在面試時,當面試官詢問求職者,為什麼離開上一家公司時?到底應該如何回答呢?高情商的人一般都是這樣回答的。
一、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企業在招聘人才是,一般都主要看中一個人的能力,但對於跳槽的人來說,招聘單位就很關注這個人的忠誠度。
自古以來,「忠誠」一直被認為是德行的最高境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德與才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忠誠的能力不足的員工,可以通過培養來提升,但有能力但不忠誠的人,則永遠不能重用,還有時時提防他的背叛。
二、從細節入手,展示自己的能力
對於面試官來說,他們都知道細節看人最真實,所以張華在應聘時,就很注意自己的細節,尤其是一些展示能力問題上,他都很完美地展示了自己對細節的處理。
除此之外,他在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時,還解決了面試官對他辭職原因的同情,利用感情牌為自己贏得了一票。
三、求上進的自信心
在應聘時,即使自己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空間,也不能給面試官一個觸碰職場天花板的理由,因為這樣,就讓面試官對你容易進行類比,而應該給自己造一個忠誠,但不得不離開的理由。
面試時的回答重點因崗位與環境、面試官這三個要素決定,不管你在求職時如何轉變,如何搭配?如何展示?都不能貶低以前的公司,與以前的上司。而應該理性看等問題,展示自己就是那個應聘崗位 的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