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皇帝富有四海,全中國的財富都是他一個人的,皇帝是最誘人的職業,因此大家才會爭搶著當皇帝。
但是皇帝也不能一個人享受,需要有個利益集團來給他捧場,不然就是孤家寡人,政權就岌岌可危。
因此皇帝除了封賞功臣,還要封賞自己的近親,讓他們錦衣玉食,形成一個統治階層,鞏固自己的統治,王爺由此誕生。
但是給王爺的待遇也不能過高,過高了他們反而會不安分,跟朝廷分庭抗禮,威脅到國家穩定;這種事在歷代都曾發生。
比如西晉的時候有八王之亂,明朝的時候有靖難之役;這都是王爺權勢太大惹的禍。
大清政權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在統治手段上還是技高一籌的,他們總結了前朝的經驗教訓,給王爺的待遇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他們衣食無憂,過得非常體面,又沒有能力搞事。
大清王爺跟前朝的最大區別是,不給封地只給俸銀。
那麼清朝王爺的俸銀是多少,能養活自己嗎?
人分三六九等,王爺也分等級。根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王爺分為十四等,他們分別是:
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等。
但是除了大清在開國不久封的12位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之外,清朝皇室襲爵的方式是降襲制度,爵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親王的第一代世子可以承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都要降級封不入八分公;
親王的第二代也就是孫子、其兒子的嫡子封為不入八分公;其他兒子則封一等鎮國將軍。
貝勒的嫡子封貝子,其他兒子封二等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王爺的側室所生兒子,封爵比正妻要低;比如親王側福晉所生兒子封二等鎮國將軍,妾媵所生兒子封三等輔國將軍。
也就說,王爺的爵位一代一代往下降,這避免了因為時間推移,利益集團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加重朝廷的財政負擔。
那麼,王爺的待遇具體是多少呢?
親王歲俸銀10000兩,祿米10000斛;郡王歲俸銀5000兩,祿米5000斛;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鐵帽子王的年俸跟親王相等。
根據《中國貨幣史》的論述,從清軍入關到清帝退位,大清國平均米價為一石(150斤)1.62兩銀子。也就是說,清朝時,一兩銀子可以買到92.5斤大米。
現在的米價每斤2.5元計算,92.5斤大米價值人民幣231元。
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價值等於人民幣231元;親王的俸銀一萬兩價值人民幣231萬;加上祿米10000斛,一斛為五鬥,一鬥米重量約15斤;按照每斤2.5元計算,價值人民幣187.5萬。
俸銀和祿米加起來,價值人民幣418萬元,這樣的收入維持家庭開支綽綽有餘了。
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比較一下清朝王爺的收入,王爺的收入就更叫人吃驚了。
在《中國通史》裡記載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縣有個叫呂魁元的農民,給地主鄭天祿做長工,一年的工錢為一年2.5兩銀子。
這樣算下來,王爺的俸銀1萬兩銀子是4000個農民工的工資,按照今天農民工的工資每年3萬元計算,就是1.2億元人民幣;即使打五折,也是6000萬。
貝勒一級的王爺,俸銀是親王的四分之一,也有折合人民幣1500萬的收入。
有人說了,王府要養活很多下人,算下來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呢。
王府的下人確實不少,以恭親王為例,其府上的太監、僕人、轎夫、各類人員一共是398人,每人每年生活費和俸祿1萬元人民幣的話,也將近400萬了。
但是這些開銷,不是王爺承擔的,全部是皇上買單。
王府裡面用的太監,由朝廷統一招聘,分配到各王府裡。大太監李蓮英被錄用後,最初就是分配到鄭親王端華府當太監的。至於負責保護王府安全的護衛,全部是朝廷指派,更不用王爺來承擔費用。
至於王爺的家眷,一家通常也就二三十口人,數量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民國的時候官員和土豪小妾沒有上限,少的三四個,多的十幾個、幾十個;王爺一般只有兩個側福晉。
綜上所述,清朝王爺的俸銀不但能保證一家老小衣食無憂,而且還能維持高水準的生活,甚至能極盡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