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親王沒有封地,只有俸祿,他怎麼支撐起這偌大個王府的開支?

2020-12-17 奧古說歷史

不要以為清代皇族、宗室和官員只靠俸祿生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地方知府年俸不過105兩,哪怕加上養廉銀的2400兩,三年也不過是7515兩,連萬兩都沒有,可是三年知府卻能賺到十萬兩,靠的是什麼?還不是貪汙受賄嗎!封建時代的民眾之所以熱衷於做權貴,而不是商人,無非就是權貴是既有權力又有財富。

權力能換錢,而錢卻未必能換權力。

浙江巡撫王亶望,巡撫一年俸祿155兩,養廉銀最多15000兩,王亶望四年巡撫,正常情況哪怕不吃不喝最多也就是六萬餘兩,可是當他被乾隆下旨抄家時,清廷卻從他的家中抄出一百餘萬兩及大批珠寶玉器,試問這是靠俸祿就能積攢下來的財富嗎?顯然不是。

權貴階級之所以能享受到遠超常人的奢侈生活,靠的不是陽光下的俸祿,而是黑暗中的非法收入。

權貴的收入,可不是只有俸祿這麼簡單。

清代,親王明面上收入,主要包括兩項:俸祿、田地。

先說俸祿。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清代親王俸祿由俸銀和祿米組成,年俸1萬兩、祿米1萬斛,以今天的錢財來換算,大約是535萬。年俸535萬,若放在尋常人家,這足夠其揮霍一輩子,讓其吃喝不愁,可放在一月花費動輒數千兩的親王府裡,卻是數月都未必能支撐。

當然,以上是清代親王一般情況下的爵位俸祿,如若他十分得皇帝恩寵的話,還有可能得到雙俸的待遇,好比怡親王胤祥,當時他十分得雍正的恩寵,故而得到了年俸雙倍的待遇,增加俸銀10000兩。除此,如若這個親王在朝廷上有實職的話,他還能得到這個官職帶來的俸祿,當然啦!相比於爵位俸祿,那百兩的職俸實在是輕於鴻毛,不值得一提。

再說田地。自順治入關後,為獎賞八旗勳貴,順治朝曾在1644年、1645年、1647年三次頒布圈地令,允許八旗勳貴在全國各地圈地佔為己有,作為貼補生計所用。

據史料記載,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近京五百裡內,東起山海關,西到太行山,南至河澗,北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內,八旗勳貴共圈佔166600餘頃。以直隸密雲縣為例,原有土地2733頃,被八旗勳貴圈佔2151頃;又玉田縣原額民地為5216頃,經圈佔只剩下617頃。

PS:清代的圈地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直接將近京肥沃土地圈給勳貴;二是以置換的形式,用遠離京城或是「鹼鹽不毛」地,換取接近京城的農民手上的肥沃土地;三是凡明王室所遺留的皇莊,及各州縣「無主荒田」,一律都圈給八旗勳貴和八旗兵丁。

此後,自順治二年至康熙八年(1645-1667年)二十餘年間,京畿直隸地區經歷了三次圈地、三次禁圈和多次補償、退地、調整之後,沉澱下來的八旗旗地總額約在15萬頃上下,其中宗室圈佔1.3萬頃,分配給八旗兵丁土地14萬餘頃。而在宗室圈佔的1.3萬頃中,尤以親王所得土地最多,最為肥沃。

以和碩莊親王府為例。

民國初年,莊親王府長史桂斌,曾開列了一張各地莊園數字的清單,在這份清單中詳細記載了莊親王在各地的莊園數量,田地總數高達五十五萬餘畝,其中在河北省的二十二個州縣中,莊王府有地七萬八千餘畝,在張家口、承德等處有地四千餘畝,在獨石口有地七萬一千餘畝,在山西省有馬廠地三十二萬四千餘畝,在遼寧九縣有地七萬餘畝,總計五十五萬餘畝。

這是什麼概念?以光緒十三年為例,當時全國民賦田是九百一十一萬九千餘頃,而莊親王一府,就佔地五千多頃,要知道光緒十三年,全國人口為四億零一百五十二萬餘,按當時全國田地數量,人均只有二畝二分,莊親王一人居然就佔據全國土地1700分之一。試想,以全國1700分之一的土地來供養一府,這豈會養活不了呢!

此外,親王除了明面收入,還有一些見不得光的收入。

首先,親王會借用自己親王的名頭,去經營或參股實體產業,好比當鋪、古董店、綢緞莊、銀號等等,其產業多是些暴利行業,因此利潤巨大。或是讓自己的親信去從事長途貿易,比如將關內的糧食運往關外,將關外的藥材運往關內,以此賺取巨額差價。因是親王,故而其所有的生意都不需要交稅,更不用怕被貪官盤削,因此其所賺取的財富,每年至少都能有數十萬兩的利潤。

其次,若不是閒散王爺,而是恭親王奕、慶親王奕劻、醇親王奕譞、醇親王載灃等這樣的實權王爺,那他們的非法收入更是可以曾幾何式的增長。要知道親王一旦掌權,那可都是執掌中樞的重權,比如恭親王奕是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慶親王奕劻是內閣總理大臣。有了權力,自然就有人來巴結,有人巴結,自然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錢財。

好比慶親王奕劻。

慶親王奕劻掌權後,是大肆賣官鬻爵,對於官職是明碼標價,上至中央高官,下至地方巡撫,只要給錢就賣。比如當年段芝貴給奕劻送上白銀10萬兩,就立馬買到了黑龍江代理巡撫之職。再比如1911年郵傳部尚書一職空缺,奕劻放話,誰給三十萬兩就是誰的,這時巨富盛宣懷想買,奕劻知道後就加價到六十萬兩,之後盛宣懷就用六十萬兩買下了郵傳部尚書。

靠著賣官,奕劻在短短的幾年間就聚攏了巨額的財富。據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裡循披露,奕劻在國外洋行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這是什麼概念?彼時達爾文在英國買了一幢帶花園的豪宅,不過2000英鎊。

由上可知,清代親王養活王府,靠的可不是俸祿,而是田地、店鋪、貿易,及貪汙所得。要是靠俸祿,親王雖依舊能風風光光的過著舒舒服服的生活,但絕對不可能支撐整個王府奢侈無度的生活,但是若有田地、店鋪、貿易及貪汙所得,那絕對是足以支撐其奢侈地生活的。

相關焦點

  •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靠國家的紅利過日子,他是怎麼養活那麼多人
    在封建社會,皇帝富有四海,全中國的財富都是他一個人的,皇帝是最誘人的職業,因此大家才會爭搶著當皇帝。但是皇帝也不能一個人享受,需要有個利益集團來給他捧場,不然就是孤家寡人,政權就岌岌可危。比如西晉的時候有八王之亂,明朝的時候有靖難之役;這都是王爺權勢太大惹的禍。大清政權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在統治手段上還是技高一籌的,他們總結了前朝的經驗教訓,給王爺的待遇把握得恰到好處,讓他們衣食無憂,過得非常體面,又沒有能力搞事。大清王爺跟前朝的最大區別是,不給封地只給俸銀。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大房子?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一向是以清官形象為人所熟知的,那麼他是怎麼搞到這樣一個大房子的?假如自己買下了,那麼作為清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其實史書上對各朝代官吏的俸祿都有記載,清代也不例外。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有關於清朝各級官員俸祿的詳細記載。其俸祿最高的是親王,每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宮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180斛,年俸銀180兩。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其實,只要詳細了解了這四等爵位之間的差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待遇差別清代宗室爵位自然是尊卑分明、等級明確,在屬官護衛、俸祿待遇和後代封爵等方面自然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
  • 北京城裡的王府:昔日的榮光與當下的窘境
    整個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佔地30公頃。整個王府共有房屋480餘間。禮親王家族在大清可謂極其顯赫。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就有三位來自禮親王家族,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祖孫三代均是世襲罔替。因此也被人稱為清代第一王。目前一部分被被軍事單位佔用,另外一部分是民居不對外開放。
  • 尋找恭親王曾孫子、孫女,討厭王府生活,卻蝸居北京一輩子
    而道光的皇八子、皇九子因沒有子嗣,只能過繼別家延續香火。所以,真正延續道光一脈香火的只有皇五子惇親王、皇六子恭親王、皇七子醇親王。其中,惇親王后嗣最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達到200多人;醇親王后嗣最貴,醇王府曾兩度潛龍,長子光緒帝與長孫宣統帝,相繼承襲大統。雖然,恭親王的後嗣不似五哥惇親王的後裔多,也不如七弟醇親王的後裔貴,但他們也都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延續著恭親王的血脈。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宗室封爵西周時一般分為諸侯、大夫、士三級,諸侯、大夫同時又是官稱。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邑,封地的收入即其俸祿。戰國時宗室爵多稱「君」,如信陵君、平原君,但封君不限於宗室,君也不是官稱,受封者只是在封地收取租稅以為俸祿,行政長官由君主另行選派。漢朝宗室封爵,分王(也稱諸侯王)、侯(縣侯、鄉侯、亭侯)兩等。諸侯王先有行政權,後被收歸朝廷。三國魏至南北朝,宗室封爵大體分為王、公(縣公、鄉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六等。
  • 關於清代的側福晉
    這裡可以看到,從嫡福晉到六娶福晉,睿忠親王多爾袞先後有六位嫡福晉。按照清中期之後《玉牒》記錄的習慣,應該認為睿忠親王多爾袞「先行後繼」的有六位嫡福晉,而實際上,這種記錄的意義只是證明六位福晉的「娶進」順序,所以沒有提出是「三繼福晉」,而是「三娶福晉」。後世的研究也證明,這六位福晉中,有好幾位是同時在世的。這便是多妻制度的遺留。
  • 明朝唯一沒有就藩而葬在南京的親王,記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松
    前言: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冊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年幼未封外,其餘24人均或封親王。24人中1人早夭(趙王朱杞),1人晉升帝系(燕王朱棣)。剩餘22位親王中只有1人沒來得及就藩就不幸去世,死後葬於南京,也沒有遷葬到其封國。這位親王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朱松。
  •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
    我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下面分四個時期,對我國古代官吏俸祿制度作一個大體介紹。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並且世代相襲,所謂俸祿,實際即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除去應該上繳給商王和周王的部分,因此,商周時期的俸祿是以土地的形式體現的,也就是說,封地的大小即是商周時期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秦朝俸祿是發給米谷,以石計算。如郡守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西漢時官吏的俸祿制度開始正規化。按照官吏不同的級別,規定給予不同的俸祿穀米。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哪怕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後對於藩王的「圈養」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比清朝的藩王舒服,雖然明朝藩王沒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對於封地內的政治和軍事無權幹涉,也不能影響朝廷決策,說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等死,但是也有好處,首先相對來說,雖然這樣一來藩王沒有任何實權,但是風險也最低,而且皇子出藩以後,起步就是親王,這個爵位還不會依次遞減,而是世襲罔替,由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郡王,而郡王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
  • 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呢?
    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也就是勝利者雍正帝和支持他的老十三得以保全自身,但即使如此,這二位的結局也不是多麼好,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被活活累死的,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是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 春秋戰國時代的官員俸祿制度:孔子的「奉粟六萬」到底價值多少?
    很多新興的卿士大夫們依靠軍功和謀略成為諸侯列國的掌權者,就把那些依附於世卿、世祿制度的腐朽的老舊貴族們徹底的驅逐出了權力圈層,成為政治圈層的流浪者,只有在國政陷入內亂的時候他們也才能掀起波瀾。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多次弒殺國君的事件中,多半都有舊貴族的參與。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也就是說,「嬪」級以下的「貴人」、「答應」、「常在」這三種低等後宮妃嬪,雖有明確的稱謂,但其只屬於沒有冠服等級的下層女眷,只有稱號,沒有封號。所以,此等後宮妃嬪和親王嫡福晉根本沒有可比性,地位自然明顯不如。
  • 關於醇親王府的三次遷建,除了太平湖和什剎海第三次在哪裡?
    奕之子載襲醇親王王位以後,他的兒子溥儀又被扶上皇帝的寶座,成為清朝的末代皇帝。這樣,太平湖、什剎海兩處醇親王府先後成為潛龍邸,因而一再搬遷。太平湖的醇親王府,在北京宣武門內,今石甜馬大街西城根處。這裡原來是榮親王府,鹹豐九年(1859年)奕謙遷入,成為醇親王府。
  • 他是清朝末代王爺,捐出自家王府當小學,活到2015年才去世
    為傳承國祚,慈禧太后從皇室近支中挑選承繼宗祧的孩子,這才有了光緒帝及宣統帝的出現。光緒帝及宣統帝這兩位皇帝都出自同一脈小宗中,就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的醇親王世系。今天子淵要給大家介紹的主人公乃是醇親王府第三代後人,她的奶奶是慈禧、哥哥是宣統帝溥儀、大伯是光緒帝載湉,可謂身份尊崇至極。他就是末代王爺愛新覺羅·溥任。
  • 秀懷王朱見澍:明代唯一死後回北京安葬的親王,女兒待遇堪比公主
    雖然明代的親王從開國初年的戍邊大將,逐漸成為中後期的朝廷負擔,但親王必須之國,那是朝野上下的共識,不容任何人來質疑和挑戰。自從永樂朝以後,親王一旦之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以外,基本就和皇帝死生不再相見。生不能回京,死也埋在封國。但是明朝卻有這樣一位親王,死後居然千裡迢迢又被運回了北京安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看一看秀王朱見澍這一生的故事。
  •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文|少年常樂遊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同樣是上一任皇帝康熙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是郡王,慎貝勒是貝勒呢?
  • 清代服飾制度與實物
    這是清代正式場合穿在外面的服裝,所規定的紋樣,作用和現在的肩章、胸章雷同,用來證明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是從服裝上反映官職大小的重要部分,所以每個級別在紋樣上都有變化。皇帝袞服是四團正龍,兩肩左日右月兩個章紋。皇子、皇太子也是四團正龍,但沒有章紋,叫做龍褂。以下各級命官都叫補服。為了較清楚的理解清代的官職服裝機構,分為皇族、王公和品官兩個部分解釋。
  • 老照片:這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出生地,這是百年前的醇親王府
    這是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外國人鏡頭下清朝醇親王的府邸,這個應該是太平湖東裡的醇親王府也就是俗稱的醇親王南府,因為1889年,醇親王才遷府至後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通過這些百年前的老照片,帶大家去看看當時清朝王爺府邸真實的樣子。那個騎白馬的就是當時的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是清光緒皇帝的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