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呢?

2021-01-12 騰訊網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

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到了雍正年間,大阿哥和二阿哥(廢太子胤礽)早已在康熙年間先後被圈禁,而三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則是或被圈禁或被幽禁,其中三阿哥可以說因為莫須有的雞毛蒜皮的罪名在幽禁中鬱鬱而終,八阿哥則在圈禁當年就病死于禁所之中,死的有些突然和蹊蹺,很有可能是被毒死,至於老九最慘,雍正帝對於收拾他都懶得遮掩一下,是在獄中活活被折磨致死,老十和老十四則是幸運的活到了乾隆年間被釋放,得以安享晚年。

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也就是勝利者雍正帝和支持他的老十三得以保全自身,但即使如此,這二位的結局也不是多麼好,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被活活累死的,可以說九子奪嫡到了最後,是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我們再放大歷史來看,歷史上但凡是奪嫡之爭,基本上都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要一旦參與了奪嫡,失敗者往往下場不是多麼好,甚至慘烈如九子奪嫡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門之變那般血腥而殘酷。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像雍正帝胤禛登基以後,其他的區別不說,就說按古代中國傳統來說,天子的名字是需要避諱的,而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第一個字都是共通的,都為「胤」,所以阿哥們名字中的「胤」都被改為「允」,由此可見只要兄弟之中有一人成為皇帝,就與其他處於同一起跑線的兄弟有了天壤之別的差距,雖然血緣上皇帝有兄弟,但現實中皇帝是沒有兄弟的,他們都是臣子,而這只是細節上的差別,更不用說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有著獨屬於自己的年號,有著帝陵,有著廟號等等待遇了,這是王爺所遠遠不及的,所以就不難理解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奪嫡的原因了。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身份尊貴無比,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眼界的寬闊,註定這些阿哥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像這樣的人怎麼會甘心屈居人下呢,尤其是太子胤礽二次被廢,大家都有機會的情況,自然是為了奪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乃至於結下了不小的梁子,所以新帝繼位以後,自然是一番清洗。

而且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清朝的阿哥,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皇子,他們生存的政治環境其實相對來說很一般,不是說退一步就可以成為無憂無慮的藩王,不是說沒有繼承皇位就一定可以成為王爺,所以往往是想搏一搏,想奪嫡成功,繼承父親的皇位。

像清朝之前的皇子,一般來說待遇都不錯,諸如像西漢、西晉那般,藩王權力很大,皇子即使沒有繼承皇位,但是成為王爺以後,有著自己的封地,有著自己的軍隊,有著獨立的財政大權,可以說宛若國中之國一般,而藩王在自己封地之內就是擁有絕對領導權的土皇帝,所以才有了西漢的七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

哪怕是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後對於藩王的「圈養」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比清朝的藩王舒服,雖然明朝藩王沒事不能隨便離開封地,對於封地內的政治和軍事無權幹涉,也不能影響朝廷決策,說白了就是混吃混喝等死,但是也有好處,首先相對來說,雖然這樣一來藩王沒有任何實權,但是風險也最低,而且皇子出藩以後,起步就是親王,這個爵位還不會依次遞減,而是世襲罔替,由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郡王,而郡王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則是鎮國將軍。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明代是皇子,即使你沒有繼承皇位,那麼你肯定是親王,而且這個爵位會世襲罔替,比如你有五個兒子,那麼以後你這五個兒子肯定有一個是親王,另外四個是郡王,而你雖然沒有實權,行動被限制,但是你衣食無憂,經濟來源也不用考慮,也沒什麼政治風險,如果你不是野心太大的人,沒什麼政治抱負,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過這一輩子,沒事造造小人什麼的,生活也挺有滋有味的。

但到了清朝可不同了,整體而言清朝的藩王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尤其是清朝前面的明朝,因為對藩王待遇太好了,被人一直詬病,甚至很多人視藩王為明朝一大弊端,再加上入關之初,有著攝政王多爾袞的擅權架空順治帝之事,有著這些前車之鑑,所以清朝對於藩王的限制很多。

首先清朝的藩王不同於明朝藩王,沒有封地,一般情況下也不能離京,也沒有固定的兵權,但是可以在朝中擔任要職,說白了,明朝防範藩王的措施就是不給任何權力,將其「圈養」起來好生養活就是,弊端是此舉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但清朝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藩王都集中在京城,又沒有兵權,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也掀不起什麼風浪,同時又讓藩王擁有較大的政治權力,可以替皇帝分擔,減輕了皇帝的壓力。

至於明顯的弊端其實是沒有的,因為清朝的藩王爵位可不是像明朝那般世襲罔替爛大街,是世襲遞降的,不可能一直是王爵,縱觀清朝268年,也只有十二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開國之初,封了八個功勳卓絕的藩王為世襲罔替,後面四個則是恩封,到了清朝中葉,雍正帝讓老十三的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至於到了晚清的風雨飄搖之際,末世名器泛濫,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先後被恩封為鐵帽子王。

清朝的藩王制度設置的確巧妙,但是藩王可就不舒服了,首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不能亂來不說,而且還要面對皇帝猜忌,畢竟你是皇帝的血緣兄弟,皇帝也害怕你沒事搞個政變什麼的,所以很多藩王是行事小心翼翼的;甚至諸如乾隆帝的弟弟和親王弘晝,沒事就喜歡搞荒唐的活出喪,在當時人看來是荒唐可笑,在今人看來,也可能是大智若愚,以此荒唐行為來自黑,以讓自己的哥哥乾隆帝放心。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爺的生活其實也一般,肯定不如明朝藩王那般普遍過著優越的生活,基本上靠俸祿銀子和皇帝的賞賜,還有半公開的孝敬和一些潛規則收入,雖然整體收入不錯,但是整座王府的開銷也龐大,雖然不至於窘迫的維持不下去,但是也要好好規劃一番使用,當然即使受皇帝寵愛重用,有著豐厚的經濟來源,也不敢明目張胆的過奢侈生活。

不過就算如此,很多阿哥連藩王也當不上,因為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來看,即使是阿哥,也不可能一出生就是王爵,別說成為皇太子,能成為親王都很難,像康熙帝晚年器重的大將軍王老十四,他的爵位並非是王爵,而是貝子,大將軍王只是一種稱呼,貝子爵位上面分別是貝勒、郡王、親王。

所以很多阿哥往往是父親在世時連個王爵都撈不到,只有在新帝登基以後,有時候新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兄弟情深義重,會晉封一些兄弟的爵位,但即使如此,到了最後,也不代表所有阿哥百分之百都是王爵。

正因為有著這種嚴厲的爵位制度,所以清朝流行皇帝將阿哥過繼到絕嗣的親王一脈,這樣雖然意味著阿哥不能繼承皇位,但是最起碼繼承了親王爵位。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每個阿哥背後,往往有著這樣那樣的利益糾紛,比如你娘跟我娘爭過寵,關係很緊張,你現在有意競爭皇位,我如果依舊不思進取,以後你真成了皇帝,我豈不是要被收拾得很慘?

而且都是皇帝兒子都是心高氣傲之人,除非太子名份早定,大家沒得爭的情況下,才會勉強和氣一團,否則一般都會為了爭奪皇位拼個你死我活的,因為身為皇帝兒子,有著繼承權,搏一搏成功了就是皇帝,而失敗了呢,可不一定就是尊貴的藩王,有可能也就是個貝勒爵位渾渾噩噩過完一輩子,而且親兄弟之間也好關係好壞之分,如果跟自己矛盾很大的兄弟在爭皇位,自己不去爭一把,等到以後他真成皇帝,自己就被打壓的沒有出頭之日,這誰受得了呢。

所以到了那種程度,處於那種環境下,是沒人願意退一步心甘情願的當一個王爺的,而且王爺不會真的逍遙自在,當然更重要的是,你不奪嫡不代表你一定會成為王爺,有可能只是個貝子貝勒,這擱誰受得了?所以只要沒什麼致命問題,必須要爭要搶!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我們再放大歷史來看,歷史上但凡是奪嫡之爭,基本上都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要一旦參與了奪嫡,失敗者往往下場不是多麼好,甚至慘烈如九子奪嫡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門之變那般血腥而殘酷。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 九子奪嫡中,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當個王爺不好嗎?
    清朝時期康熙末年,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這件事情的發生並不突然,任何人都對於至高無上的皇位都心有所想,身為皇子的他們也自然不例外。但是爭奪畢竟會傷和氣,那這九個兒子就不能去做閒散的王爺,非要去爭這個皇位嗎?公元1662年,年僅八歲的康熙登基,六年後親政。在位勤勤懇懇,有著許多功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皇帝。
  • 王爺的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都要爭皇位呢?
    清朝的王爺就沒有是無憂無慮的,清朝的王爺在皇帝的眼裡什麼都不是,生活也是十分的苦,可能在明朝,那些王爺都可以無憂無慮過上自在的生活,而在清朝這顯然不可能,清朝的這些王爺每天都提心弔膽的過日子。明朝的王爺為什麼過的就很舒服呢?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乾隆兒子很多,但活過他的沒幾個,而且大多很平庸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這數量其實很多了,但是都知道乾隆可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活了89歲,這在古代屬於非常高壽了,所以他的兒子們大多很少有能活過他的。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康熙一生生育了35個兒子,拋去夭折的11個兒子,康熙臨終時還有24個兒子,而乾隆總共生了17個兒子,夭折了7個兒子,最終長大成人的只有10個兒子。乾隆繼位之初曾經兩次秘密立儲,乾隆受儒家的嫡子思想,所以曾先後冊立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兩個兒子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為皇儲,但是很不幸這兩個孩子都年幼夭折了。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
  • 雍正王朝中,八王爺鼓動弘時奪嫡,其實他是想把弘晝推上皇位
    那麼,在雍正王朝中,八王爺真的希望讓弘時當皇帝嗎?從劇情的發展來看,這個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弘時雖然和八王爺關係密切,但是他心狠手黑,如果當上了皇帝,很有可能像當初雍正當上皇帝之後那樣對府上曾經為他辦秘密任務的人實施一次清洗。
  • 清朝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有多激烈?走錯一步就和皇位失之交臂了
    康熙自知吏治已經腐敗到無官不貪的程度了,然而康熙晚年倦政,身體不好,已經無力再肅清吏治。所以,就必須找一位可以刷新吏治的後繼之君,這一點康熙帝心裡也是明白的。眾所周知康熙帝一生做了六十一年的帝王,養育的皇子、皇孫、曾孫超過百人,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就有24個,有能力爭奪皇位的有九位皇子。
  • 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康熙非長非嫡,為何會被立為皇嗣?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順治的八個兒子的情況。當順治在1661年2月5日駕崩之前,確實曾經有過八個兒子。
  • 此人是康熙第31個兒子,與乾隆同年出生,一生都活在幸福之中
    只要皇帝不駕崩太早,身體不太羸弱,一般會有不止一位皇子,比如康熙先後共有35個兒子,其中跟乾隆同年出生的皇子,一生都活在幸福之中。康熙五十年正月,當時康熙在批閱奏摺,後宮傳來喜訊,庶妃陳氏剛產下一個男嬰,這也是康熙第31個兒子。已經年近六旬的康熙,在太監的攙扶下趕往後宮,一路哼著小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隨後給兒子起名為愛新覺羅·胤禧,希望他快快樂樂的成長。
  • 雍正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九子奪嫡,為何最終贏的是他
    喜歡看清宮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奪嫡」事件,這是清初關於皇位之爭最激烈,也是最陰暗的一段歷史。 康熙帝一生子女頗多,共計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 雍正年間,為何和親王弘晝非要搞「活出喪」這一出鬧劇?
    兒子這麼胡鬧、折騰,讓人不禁感慨,這「冷麵王」雍正當年得多疏於管教,才能生養出這麼一個「逗比」的兒子。 那麼,為何和親王弘晝會這麼做,作為一個堂堂的親王,怎麼能這麼不注意形象呢?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由此可見,嘉慶的執政能力確實平庸,那麼作為開創「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乾隆皇帝,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能力如此平庸的嘉慶呢?三立太子縱觀乾隆一朝,其實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傳位給嘉慶,後來傳位給嘉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乾隆生前曾三立太子。
  • 乾隆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有類似於康熙皇子的紛爭?
    乾隆其實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想要立個嫡子為儲君。清朝從建立之初,因著各種原因,就從沒有過嫡子繼承大統的先例,為此,乾隆特想打破這個慣例,成為大清第一個有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所以,永琮一出生,乾隆就高興壞了,想要封他做太子。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永琮比他的哥哥更短命,兩歲的時候就出水痘死了。電視劇七阿哥乾隆懵了,嫡子立一個死一個,難道真沒有立嫡子的福氣?
  • 康熙最長壽的三個兒子,都有著怎樣的經歷,分別活到多少歲
    康熙皇帝,是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一共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當然,並不是所有都順利活到成年。都知道在康熙晚年的時候,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最後皇四子胤禛成為勝利者,繼位成為雍正皇帝。那麼在康熙的眾多兒子中,最長壽的三個兒子是誰呢?很明顯,他們肯定沒有參與九子奪嫡,那麼他們都有著怎樣的經歷,最終又分別活到多少歲呢?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祁胤祁已經是康熙第二十三子,他出生的時候,康熙已經60歲了。也就是說,胤祁是康熙的老來子。
  • 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不知何時起,宮中有一傳聞不脛而走:皇上可能要立奕訢為皇太子了!皇后鈕祜祿氏本來對此事疑心病就很重,現在聽了這個傳聞,更加信以為真了。按照清朝家法,皇位繼承人並非必須皇后親生子,也並非必須是皇長子。皇位繼承人角逐,是權力之爭的核心,是宮廷之爭的焦點。在這個問題上,是不講骨肉兄弟的。勝者王,敗者寇,這樣的故事,過去朝代有很多版本,清朝崇德時代和康熙時代也有多個版本。面對已經臨頭的危機,究竟如何是好?孝全皇后決定斷然出手,採取非常措施。
  • 康熙第七子胤祐,成年卻沒有參加奪嫡之爭,不是不想而是他不能!
    康熙最寵愛的兒子,無疑是孝誠仁皇后為其所生之子皇太子胤礽。康熙憐惜胤礽年幼失去母親,將其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始終將其視為自己唯一的繼承人。 但胤礽最後卻讓康熙失望了,所以在兩次廢立胤礽之後,康熙終於放棄了這個兒子。太子胤礽被廢,儲君之位空虛。面對皇位的誘惑,沒有哪個皇子能拒絕。
  • 康熙王朝:康熙明知道兒子喜歡寶日龍梅,為何還要和她魚水之歡
    本文僅從電視劇《康熙王朝》進行解讀,不涉及正史,純屬娛樂。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康熙是個特別有魅力的男人,他得到很多女人的愛慕。其中寶日龍梅就是愛慕康熙的一個人。大阿哥特別喜歡寶日龍梅,康熙也明明知道。為何康熙在明知道兒子喜歡寶日龍梅的情況下,還要和她進行魚水之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