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卻選擇了能力平庸的嘉慶繼承皇位

2020-12-22 雲談歷史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位皇帝,分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因為這兩位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而在「康乾盛世」之後,清朝整體卻是在由盛轉衰。

而這一過程,恰恰就發生在嘉慶時期,這一現象,也被後人稱為「嘉慶中衰」。

有著「清史研究第一人」稱呼的歷史學家蕭一山,曾這樣評價嘉慶:

「嘉慶以後,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節儉,均有可稱。」

儘管嘉慶在位二十多年,期間勤勤懇懇,從無懶政,縱容如此,依然還是阻攔不了清朝由盛轉衰的現象。

由此可見,嘉慶的執政能力確實平庸,那麼作為開創「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乾隆皇帝,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能力如此平庸的嘉慶呢?

三立太子

縱觀乾隆一朝,其實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傳位給嘉慶,後來傳位給嘉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乾隆生前曾三立太子。

第一次立太子: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剛登基,立馬就將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立為太子。但好景不長,到了乾隆三年(1739年),嫡長子永璉因病去世,死時年僅9歲。

第二次立太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又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七子永琮,立為太子,然而僅隔了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七子永琮因病去世。

先後兩任太子去世,對富察皇后的打擊極大,而富察皇后也因此事一病不起,僅隔一年,也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去世。

兩任太子去世和富察皇后暴斃,這對乾隆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誤以為是老天遷怒於他,不久後,乾隆下令,不許在議論有關太子和立儲之事。

此後的乾隆皇帝,再也沒有提起有關立太子之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63歲了,這個歲數在古代也算是高齡了。

諸多朝廷大臣看著乾隆日漸衰老,為了防止年老的乾隆皇帝突然暴斃,導致朝政出現問題,同時為了天下的穩定。

諸多朝廷大臣再次上奏,請求乾隆皇帝再立太子,而乾隆這次明白,立太子之事不能再拖下去,所以乾隆也就沒拒絕朝廷大臣的提議。而這一次也是乾隆第三次立太子,同時也是乾隆生前最後一次立太子。

乾隆皇帝生前雖然有17個兒子,但到了第三次立太子時,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這個時期已經是乾隆中後期,能健康長大和存活的皇子,僅僅只有七個。

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在這七位皇子中,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如沒遇到什麼突發情況,想要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乾隆繼位後,為了樹立仁君的形象,同時念及親情和為了消除康熙一朝九子奪嫡帶來的影響。

在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乾隆就將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過繼給慎靖郡王愛新覺羅·允禧。

期間相隔四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乾隆又將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過繼和碩履懿親王愛新覺羅·允祹。

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畢竟都被乾隆過繼給自己的皇叔,以繼承他們的香火傳宗接代,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乾隆其他兒子,倘若都沒出現任何意外,那麼這兩位皇子,這輩子想要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皇八子永璇由於天生殘缺,身體上的缺陷註定了永璇跟皇位無緣,再則永璇明知自己繼承不了皇位,便自暴自棄,不苦詩書,反而沉迷酒色,這樣一位不學無術的皇子,自然沒資格繼承皇位。

皇十一子永瑆是乾隆一朝著名的書法家,其著作《聽雨屋集》《詒晉齋集》《倉龍集》,更是被後世無數學者當作隗寶,論才華,永瑆是所有皇子中當之無愧的第一。

但永瑆這個人卻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財如命,據史料記載,永瑆為了省錢,王府頓頓都是稀飯配素菜,包括永瑆自己吃的,也都是稀飯配素菜,連肉都沒有。

乾隆為此曾多次怒斥永瑆,讓其大方一些,可惜永瑆都是左耳進右耳出,這樣一個愛財如命的皇子,讓其成為皇帝,搞不好就是清朝的災難。

皇十二子永璂頗有能力,卻因生母廢后輝發那拉氏以「斷髮」威脅乾隆,導致父子之間的關係極其惡劣,乾隆對永璂厭惡到什麼程度,直到永璂死時,都沒有爵位,父子之間關係如此惡劣,永璂註定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皇位。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慶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不過永璘此人胸無大志,曾當眾自言:「自己並不想當皇帝」,永璘自己都說了不想當皇帝,那乾隆又怎麼可能選他當太子。

皇十五子永琰(日後的嘉慶帝),永琰雖然能力平庸,但為人忠厚老實,而乾隆這個人掌控欲極強,向來制定的政策,最不喜他人反對。

而永琰一向比較聽話,乾隆說啥就是啥,幾乎不提出反對意見,這樣一來,自然讓乾隆更加看重他,再加上其他皇子要麼品行有缺,要麼能力不行,相比之下,永琰毫無疑問就是最佳繼承人。

而事實也證明,乾隆並沒有看錯人,永琰除了能力平庸,其他方面也都中規中矩,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三年裡,成為傀儡皇帝的永琰既沒有奪權,也任勞任怨聽從乾隆吩咐,永琰這樣的舉動,更加讓乾隆確定,自己並沒有選錯繼承人。

相關焦點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乾隆傳位嘉慶是有點無奈的選擇,可又不能不選擇嘉慶,主要在於乾隆一生雖然生了17個兒子,但才能卓越優秀的兒子並不多,而且乾隆待機壽命超長,很多兒子都已經被他熬死了,所以乾隆只能無奈的選擇了嘉慶。其實嘉慶皇帝並不是很差,只是嘉慶確實導致了清朝的衰落,外加嘉慶在政治上的作為確實有些平庸,所以很多人都很納悶乾隆為什麼會選擇了嘉慶,其實乾隆不管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清朝的沒落都是在所難免,都是一樣的結局。
  • 乾隆有17個兒子,為何要選比嘉慶?難道就沒有中意的皇子了嗎?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他雖然只有60歲退位,依然在幕後掌權3年,當然,他之所以能成為掌權最長的皇帝,主要是因為他活了89歲,然而,他的長壽也導致大清的衰落,由於年事已高,他選擇了資歷平平的嘉慶作為接班人,作為嘉慶皇帝的一生基本上沒有成就,使原本千瘡百孔的清朝在他手中進一步加快衰落
  •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將皇位傳給漢人嘉慶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將皇位傳給漢人嘉慶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了保證清朝統治集團血統的純正,清朝規定宮中不得「蓄漢女」,但漢軍八旗除外,選秀女的資格,漢軍筆帖式、驍騎校官職以上家的女子都在入選之內。這就不難理解在滿漢不通婚的情況下,為何有漢族女子進入宮廷了。
  • 乾隆有17子,為何選擇庶出的永琰繼承皇位?
    乾隆是清朝秘密立儲產生的第一位皇帝,他在立儲這件事上也遵循此制,眾所周知,乾隆最終選擇的接班人是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但他立永琰為儲時已經62歲高齡。事實上,這是乾隆第二次秘密立儲,也就是說,永琰並非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乾隆第一次秘密立儲是在他剛繼位不久,選立皇次子永璉為儲君,但永璉9歲就病死了。
  • 自己有十多個兒子,為何乾隆要把皇位傳給嘉慶?
    乾隆一共有十七個兒子,他們中的大多數未能像父親般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尚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晚年,決意立永琰為皇太子時,僅剩下七個兒子尚在人世。永琰生性乖巧溫順,聰敏好學,母親又深得聖寵,於是成為了皇位承繼「沒有選擇的選擇」。上圖:嘉慶年輕時畫像乾隆兩度痛失皇太子乾隆最初確立皇位繼承人時,永琰還未出生。
  • 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聰明的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一、乾隆命中「克兒子」關於乾隆帝的皇子,有一個錯誤印象——就是感覺乾隆的兒子有很多。如果只從數字上來看,乾隆有17個兒子,確實是很多。但是這17個兒子,絕大對數都沒有活過乾隆。一共17個兒子,夭折加病死者就有十人。還健在的只剩七位: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如果把立儲之後病死的老四、老六、老十二也加上,乾隆只有四個兒子活的比他久。
  • 道光帝有何才能,能夠讓乾隆帝和嘉慶帝都認為皇位非他繼承不可?
    道光帝有何才能,能夠讓乾隆帝和嘉慶帝都認為皇位非他繼承不可? 道光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第六位皇帝,名愛新覺羅·旻寧,在位期間十分節儉,勤政愛民,奈何才略有限加上清朝的頹勢已無法阻擋,一生都比較碌碌無為,鴉片戰爭也是在道光帝當政時發生的。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這七個兒子中永珹和永瑢在早年分別被乾隆過繼給兩位叔叔允裪和允禧為孫子,繼承了乾隆這兩位叔叔的爵位,所以他們倆已經自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利。剩下的五個皇子中永璇輕佻浮躁,沉迷於酒色,行為舉止不夠端莊,所以乾隆不可能立他為皇儲,不然的話那豈不是立了一個跟現在泰國國王拉瑪十世一樣荒誕不羈的國王了嘛。
  • 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為何?沒法子啊,乾隆太能熬了,眼瞅著要關機,他還能把眼珠子睜開在撐一會,生生把自己的兒子給熬死了不老少。所以也就只能矮子裡頭拔將軍,選了個嘉慶出來。那麼咱把這事簡單的和大傢伙說道說道乾隆這輩子活了八十九歲,擱到四百多個皇帝裡頭,算是命長的了,生的兒子也不少,足足十七個,有三個還沒起名字就死了,有倆起了名字結果死的太早,連封爵也沒趕上趟,這五個就不能算,所以乾隆能挑繼承人的兒子也就十二個,不多。咋說呢?
  • 乾隆有十七個皇子,其他阿哥結局越慘,越能突出嘉慶繼位的幸運
    清朝早期皇位的繼承,因權力交接不平穩,出的事故可以說非常多。吸取之前的教訓以後,雍正皇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這個制度就是為了保證皇權平穩交接,不再有皇子之間的相互爭鬥,甚至是血雨腥風。乾隆作為秘密立儲之後第一位合法繼承人,他的繼位可以說是非常平穩。
  • 他是乾隆嫡子,為何沒能繼承皇位,25歲便悽涼去世
    身為皇子,就必須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將來會不會繼承皇位。一般來說,皇帝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兒子,這時往往會造成兄弟相殘,為皇位爭個頭破血流。按理來說,嫡子是最有機會的,畢竟古代嫡庶觀念很重,嫡子的地位就要高一大截。就比如明朝,朱元璋在《皇明祖訓》就明確規定,明朝必須採用「嫡長子繼承制」,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能夠「立長」。
  • 乾隆子嗣眾多,十五阿哥非嫡非長,為何會選擇立他為儲?
    在古代,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是頭等大事,為了儲位,手足相殘、兄弟反目也不奇事,不過,不是所有皇子都有機會參與儲位鬥爭的,能夠參與的都要有個「說法」,例如嫡子、長子,古人對嫡庶看得非常重,而嫡子出身相比較庶子佔有很大優勢,如果是嫡長子那更是皇位欽定的繼承人,如果繼承不了皇位
  • 乾隆有17個兒子,最終為什麼選資質平平的永琰做皇帝?
    乾隆是中國統一大王朝最長壽的皇帝。他自誇「十全老人」,他既高壽也高產,一共有17個兒子和10個女兒。17個兒子,留下名字的只有14個,分別是永璜、永璉、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琰、永璘。為什麼他選擇永琰?
  • 乾隆選擇嘉慶繼位,究竟有多無奈?一句惡毒的詛咒,說明了一切
    嘉慶朝以後的大清王朝「武力不競,紀綱敗壞,教徒紛起,民不聊生」,這裡面固然有乾隆皇帝埋下的禍根,但嘉慶皇帝的「平庸、無能」才是清朝走向衰敗的真正原因所在。有鑑於此,後世學者認為乾隆皇帝最大的錯誤並不在於「閉關鎖國」,也不在於奢侈浪費、大興土木、窮兵黷武,而在於選擇了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皇位繼承人。所謂「知子莫若父」,嘉慶皇帝的平庸,乾隆皇帝是不清楚還是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 愛新覺羅永璂:乾隆皇帝唯一倖存的嫡子,為何最後沒有繼承皇位?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總共生育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中只有十二阿哥 永璂長大成年,因為是皇后所生,日後很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所以永璂在宮裡的地位很高,妃嬪們對他也是寵愛有加。
  • 雍正明明已經中止木蘭秋獮,為何乾隆重啟,嘉慶痴迷其中?
    然而,康熙的皇位繼承人卻中止了木蘭秋獮等遊獵活動,這是為何?雍正繼位之時已經人到中年,康熙留給的盛世背後卻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解決,加之很多人認為他的皇位是篡奪而來,故而雍正在位期間忙著收拾攤子、忙著穩定自己的皇權,對於他而言,實在是不敢浪費時間去遊獵,正如雍正自己說的那樣,自己的皇位得來不容易,需要時時防範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兄弟們,不敢離開京城。
  • 乾隆那麼多兒子,名字都帶有「永」字,為何十五阿哥沒有
    比如他與富察所生的兩個兒子永璉、永琮就可以看出。雖然璉和琮字都是王字帝,但事實上在古人眼裡,都是斜玉旁,而這兩個字都代表著名貴的美玉,可以看出皇帝對這兩個皇子的期望。然而這兩個孩子都早早的夭折了,並沒有能夠繼承上他的皇位。
  • 嘉慶皇帝的「三年之癢」是如何度過的?
    到了滿清時期,宦官和外戚的威脅基本消除,但是,即便是名正言順繼承的皇位,也不乏有傀儡皇帝的存在,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光緒皇帝。但還有一個人,曾經比光緒皇帝更鬧心,那就是嘉慶皇帝,因為他所經歷的「三年之癢」簡直就是種恥辱嘉慶繼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86歲高齡,在皇位上坐了60年的乾隆皇帝決定禪位給自己的第十五個兒子、嘉親王永琰,自己退位當太上皇。
  • 嘉慶繼位後,乾隆為什麼讓他去跪拜一個9歲小孩的墓?
    乾隆在位60年後,以「不能逾越康熙」為由,把皇位提前傳給了兒子永琰,即為嘉慶帝。但乾隆仍舊繼續訓政,嘉慶身為皇帝,其實幹的是皇太子的活。嘉慶即位後,乾隆讓嘉慶跪拜9歲小孩的墓,嘉慶不去,聽到6個字後嘉慶願往。都說嘉慶繼位後的前4年憋屈,憋屈到什麼地步呢,小編舉幾個例子。其一,他這個皇帝住在嘉親王府,並不住在皇宮,因為皇宮是他爹乾隆在住著,他不能急著搬進去。
  • 乾隆的出生地為何一直是個謎?其實都是嘉慶、道光瞎折騰
    乾隆同樣如此,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生母都清楚地記載在《玉蝶》中,可恰恰就沒有寫明他的出生地,正因為如此,無論是朝野還是皇室內部都產生了關於他出生地的爭論。乾隆出生地有異議其實也很正常,因為他的祖父康熙、父親雍正以及兒子嘉慶都是以皇子身份出生,而乾隆是以皇孫身份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