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2020-12-13 王府史話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

究其原因,除了皇位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無法拒絕外,康熙的一些有意和無意的安排,也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進而選擇了「富貴險中求」,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登上皇位,關乎到的是整個家族世系的長久利益。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的時候,在「宗室爵位制度」上與明朝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兩點就是,能夠獲封被封以親王、郡王爵位的宗室數量上非常的少,甚至不及明朝時期獲封王爵的宗室數目的零頭;並且除了極少數的幾位有著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可以享受爵位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待遇外,其他的爵位都是要隔代降爵,而即便是如此,這樣的爵位世襲家族中也僅僅只有一支能夠如此,其他的家族支脈爵位直接會被「一擼到底」,幾乎就成為了級別很低的閒散宗室。

比如皇太極的十一個兒子裡,他在世的時候也就只有豪格獲封為肅親王,最終除了繼承皇位的順治,獲封王爵的也僅僅只有豪格、碩塞和博穆博果爾三人。再比如《康熙王朝》中提到的班布爾善,他的父親塔拜雖然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但是爵位只是一個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而這也導致的班布爾善的起點也非常低,使得他不得不長期選擇依附於權臣鰲拜,進而成為其屬下和黨羽。

而與此同時,清朝時候宗室成員的待遇又往往與爵位等級密切相關,爵位越高所獲得了俸銀也就越多,反之則「待遇」上會明顯差很多。比如,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胤祥,因為在「一廢皇太子」時遭到了康熙的厭惡,直至康熙去世都沒有在對其進行任何的封賞,這就使得身為康熙皇子的胤祥生活極為拮据,常常需要依靠雍正的救濟才能勉強度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縱觀整個康熙朝時期,在康熙去世前獲封親王和郡王爵位的僅有五人,即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後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誠親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恆親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除此之外,十六阿哥胤祿是過繼給了莊親王博果鐸,襲承莊親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其他皇子,包括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等,均為貝勒、貝子級別,還有像十三阿哥胤祥這樣沒有得到冊封爵位的。

所以,這些康熙皇子不管是自己爭奪皇位,還是扶保自己所支持的皇子參與奪嫡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於權勢和地位的覬覦,而這不僅僅使得他們自己能夠享受到極高的尊崇,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有著榮華富貴與顯赫地位。

儘管這有著很高的「風險」,但是如此誘人的「回報」,也不得不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為之心動,最終他們選擇放下了兄弟情誼,就此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皇位爭奪。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的「弄巧成拙」,最終造就了「九子奪嫡」。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皇帝的嫡子胤礽出生,而在其出生僅僅兩個時辰之後,胤礽的生母、也是康熙皇帝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去世。出於對赫舍裡氏皇后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整個赫舍裡氏家族貢獻的表彰,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將剛滿周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並對其進行了悉心的照顧和培養。

然而,胤礽在此後的表現可以說是令康熙大失所望。

一方面,胤礽極度的奢靡貪婪,生活上也是鋪張浪費,甚至為了滿足其自身需求,不惜主動向朝臣進行索賄;另一方面,胤礽對於自己的兄弟以及朝中大臣的態度極為傲慢,並且胤礽還仗著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全然不顧朝廷的禮節與法度,常行僭越之事,挑戰康熙的皇權威嚴。

對於此,康熙是極度的不滿,以至於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時候,不惜下令將胤礽的叔姥爺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希望以此給胤礽以警告。但胤礽卻採取了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與康熙的關係也愈發的緊張。

可以說,太子胤礽極為荒誕與囂張的舉動,以及康熙與胤礽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讓其他康熙皇子看到了機會,於是一個反對太子胤礽的政治同盟隨即成立,這便是歷史上的「八爺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八爺黨」從成立、發展到不斷壯大,並最終形成了對於太子胤礽的巨大威脅,可這一切卻歸根結底都是康熙一手造成的。

「八爺黨」的核心與領袖八阿哥胤禩,生母的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由於衛氏的出身太過於卑賤,胤禩從小是被康熙交由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撫養長大的,於是胤禩與胤褆之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在康熙「一廢皇太子」後,胤褆因為「魘鎮」胤礽被康熙下令削宗奪爵,圈禁終身,而此前支持胤褆的惠妃那拉氏母家,也就是葉赫那拉氏家族,全部導向了支持胤禩,這其中就包括權臣明珠及其子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

與此同時,在康熙的安排下,胤禩迎娶了安親王嶽樂的外孫女郭絡羅氏為嫡福晉,這就使得整個安親王家族站在了胤禩一邊而之後也正是這個家族檢舉、揭發了「託合齊會飲案」,最終導致了胤礽的二度被廢。

除此之外,胤禩還與從小與其相伴長大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以及十四阿哥胤禵等人關係密切,這也讓胤禩擁有了這些皇子們的扶保與支持,進而也獲得了其背後母家的支持,特別是胤背後的鈕祜祿氏家族,代表人物是當時的領侍衛內大臣、遏必隆之子阿靈阿。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更為重要的是,康熙對於胤禩的器重,也讓其在提升施政能力的同時,結交了大量對於太子胤礽不滿的朝臣,包括康熙的親大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以及戶部尚書王鴻緒等人,都對胤禩極為青睞。

於是,有著如此強大的支持力量,再加上胤禩本身出眾的能力,讓其有了與胤礽一較高下的「資本」,隨即便與胤礽展開了激烈的儲君之位爭奪。

在這之後,胤禩雖然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厭惡,並徹底失去了繼位資格,然而他和他的「八爺黨」又選擇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繼續對皇位發起衝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康熙兩度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同時又對胤禩等人極為厭惡,這就讓儲君之位長時間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於是,雍正充分吸取了胤礽以及胤禩等人失敗的教訓,採取了「爭是不爭,不正是爭」的策略,成功獲得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進而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順利登上皇位,扶保雍正登基的「首功之臣」隆科多,實際上也是康熙「安排」給雍正的,因為雍正從小是被隆科多的親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無論是從「親情」角度,還是從「利益」角度,隆科多支持雍正都成為了一種必然。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雍正登基之後,對於他的兄弟們採取了「兩極分化」的態度。

雍正登基後,隨即對於那些在「九子奪嫡」之中的政敵兄弟們展開了瘋狂的清算和報復。

在康熙朝時期就被圈禁的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至死都沒有重獲自由,而三阿哥胤祉也被雍正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則更是被雍正削宗奪爵、折磨致死,就連名字都被改為了極富羞辱性質的「阿其那」和「塞思黑」。只有十阿哥胤和十四阿哥胤禵在監禁中,保全下來了自己的性命,在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後,重新獲得了自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那些沒有在「九子奪嫡」中與雍正作對的康熙皇子,則是完全另外一番光景。

始終與雍正站在一起的十三阿哥胤祥,不僅被雍正委以重用,長期擔任整個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更是被冊封為可以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與雍正之間書寫了一段「千古君臣兄弟」的佳話。

除胤祥之外,與雍正同樣關係非常要好的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也受到了信任和重用,有著極高的朝堂地位,在雍正去世時還被委以輔政大臣的重任。

而其他沒有參與「九子奪嫡」,甘於平淡度日的康熙皇子,如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甚至是年齡最小的二十四阿哥胤秘,均受到了雍正的善待,並且被給予了極高的爵位封賞,享盡了榮華富貴。

試想下,如果胤禩等人沒有與雍正之間有過如此激烈的皇位爭奪,並且能夠安分守己的話,想必結局也會是如此。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或許是看到了皇位爭奪的慘烈,同時也是看到了權力、地位、殊榮與富貴對於皇子們的巨大吸引力,於是雍正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來避免皇子和朝臣過早的進行儲君之位爭奪的同時,他對於自己皇子的封賞也不像此前的歷代清朝帝王那樣「小氣」,這些都最終維繫了皇子之間的關係穩定與皇位的順利交接。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也充分貫徹了雍正的這一「思路」,乾隆的皇子們基本都得到了極高的封賞,因而也就沒有再出現諸如「九子奪嫡」的情況發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皇帝只有一位,王爺卻有很多位,甚至數十位。提起康熙帝晚年的歷史,九子奪嫡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參與奪嫡的九位阿哥可謂都是人中龍鳳,為了奪嫡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殘酷「文鬥」,雖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兵戎相見,但是結局卻慘烈無比,比之唐朝慘烈的玄武門之變也毫不遜色。
  • 九子奪嫡中,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當個王爺不好嗎?
    清朝時期康熙末年,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這件事情的發生並不突然,任何人都對於至高無上的皇位都心有所想,身為皇子的他們也自然不例外。但是爭奪畢竟會傷和氣,那這九個兒子就不能去做閒散的王爺,非要去爭這個皇位嗎?公元1662年,年僅八歲的康熙登基,六年後親政。在位勤勤懇懇,有著許多功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皇帝。
  • 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呢?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雖然王爺表面來說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僅次於皇帝的尊貴存在,但說得再好,皇帝也只有一個,可是天下之主,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爺再尊貴也只是臣子,君臣有別,看似只差一步,實則天壤之別。
  • 王爺的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都要爭皇位呢?
    清朝的王爺就沒有是無憂無慮的,清朝的王爺在皇帝的眼裡什麼都不是,生活也是十分的苦,可能在明朝,那些王爺都可以無憂無慮過上自在的生活,而在清朝這顯然不可能,清朝的這些王爺每天都提心弔膽的過日子。明朝的王爺為什麼過的就很舒服呢?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乾隆壽命太長去世時兒子並沒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沒有祖父康熙生的兒子多雖然康熙和乾隆祖孫二人實際執政時間都超過60年,但是要知道康熙是8歲繼位,在位時間是61年,雖然在位時間很長,但是康熙活的壽命並不長,只活了69歲。
  • 雍正王朝:皇位爭奪大戲,為何不見五阿哥、六阿哥、七阿哥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就儲君之位展開了瘋狂爭奪,這場不見硝煙、不動兵革的朝堂爭奪,因其手段之毒辣、用心之狠毒、過程之漫長、結果之血腥而被後世唏噓、感嘆。雖然康熙皇帝當時的成年皇子並不止九位,參與序齒的皇子更不止九位,但其餘皇子卻並無參與到儲位爭奪其中,這也是《雍正王朝》中未見其餘皇子身影的主要原因。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
  • 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實力,為何沒有參與奪嫡?
    歷來對皇子極為嚴厲,厭惡皇子爭權奪勢的康熙皇帝,為何對「主動要權」的皇五子胤祺如此寬容? 因為康熙皇帝知道,皇五子胤祺並無奪嫡之心,如此進言純粹是天性善良,不忍父親受苦而已。 只是,皇五子胤祺為什麼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不具備奪嫡資格,還是沒有奪嫡實力,或者他本就想做個「富貴王爺」,不願參與到皇位之爭中?
  • 清朝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有多激烈?走錯一步就和皇位失之交臂了
    康熙自知吏治已經腐敗到無官不貪的程度了,然而康熙晚年倦政,身體不好,已經無力再肅清吏治。所以,就必須找一位可以刷新吏治的後繼之君,這一點康熙帝心裡也是明白的。眾所周知康熙帝一生做了六十一年的帝王,養育的皇子、皇孫、曾孫超過百人,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就有24個,有能力爭奪皇位的有九位皇子。
  • 康熙最有錢的皇子,卻被九條鐵鏈鎖身慘死,生日與忌日是同一天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這個故事,是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大家都知道最後這場戰爭受益的是四皇子。也就是雍正皇帝,其他的皇子結局想想就清楚了。有這麼一位皇子他的下場特別慘,在牢獄當中被折磨而死,他就是皇九子胤禟,他出生在1683年,是康熙皇帝的第9個孩子,跟雍正不是一個母親。
  • 他是康熙活得最久的皇子,不爭皇位,晚年受到了乾隆的信任和尊重
    信大家對於康熙來說並不陌生,而且當時他的幾個兒子,因為皇上這個位置而互相的鬥爭,最後雍正當上了皇上,當時的他作為康熙的兒子,能夠在這麼多的皇子之中當上皇上,如果是不爭的話,其實是非常難做到的,但是在當時他們這些兄弟之中,就有一個皇子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另類,就是那個時候的十二阿哥允裪
  •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
    雍正王朝裡,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大家好,首先歡迎朋友們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歷史的方向」的小編,在《雍正王朝》中,小編覺得大家應該也看到了,他們之間充滿了鬥爭,主要就是四阿哥和各位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而十三爺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要支持自己的四哥,為雍正登基可以說付出了很多,其實在當時康熙是非常的喜愛十三阿哥的!
  • 康熙廢了太子後,囚禁大皇子和十三皇子,為何沒給大皇子送炭火?
    多次在康熙面前求情,這在康熙看來,十三皇子是一個非常重情義的兒子。但因為康熙對太子實在是太失望了,十三皇子又這樣的替他說話,因此這就讓康熙認為十三皇子和太子是一樣的人。於是就索性把他也囚禁起來了,因為大皇子在眾多皇子當中是年齡最大的,而且在最初的時候又跟著康熙到處徵戰。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此他就認為自己是有資格當皇帝的。其實康熙原本也是想把皇位給他的,但沒想到後來在太子被廢之後。
  • 乾隆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有類似於康熙皇子的紛爭?
    乾隆曾屬意過三個繼承人首先,顒琰並不是乾隆第一個想要立為儲君的皇子。在顒琰之前,乾隆曾有過三個屬意的人選。二阿哥永璉。永璉是乾隆和富察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也是乾隆的嫡長子,在雍正還在世的時候,永璉就出生了,這個名字還是雍正給取的。
  • 安排雍正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康熙最想把皇位傳給誰?
    可以說,康熙皇帝無時無刻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後,由胤礽繼承皇位來做著安排和準備,然而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康熙隨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覆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由此可見,如果要說誰是康熙最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的話,從情感上來說,胤礽絕對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而在胤礽的太子位置第二次被廢掉了之後,最終是由四皇子胤禛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現如今的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經常圍繞著這一段歷史,展開創作。似乎是為了得到更高的收視率,在這些作品中,都把胤礽塑造成了一個庸弱無能的人。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九子奪嫡,雍正順利繼承皇位,生母德妃非但不願承認,還處處拆臺
    康熙的晚年之時,在北京紫禁城內以他的九個兒子為核心展開了一場長達十幾年的皇位爭奪之戰,在皇宮內由此引發出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史稱「九子奪嫡」。這是一場看不見血的戰爭,但是在這其間的過程卻是異常的殘酷和慘烈,數不盡的明槍暗箭和陰謀詭計你來我往,接踵不斷。
  •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中,為何不見康熙的五阿哥、六阿哥和七阿哥
    康熙晚年,眾位皇子為了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出空間激烈的奪嫡大戲,史稱「九子奪嫡」,即共有九位康熙的皇子參與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廢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最終四阿哥胤禛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在康熙去世後,成功登基皇位,他也就成為後來的雍正皇帝。
  • 雍正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九子奪嫡,為何最終贏的是他
    喜歡看清宮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奪嫡」事件,這是清初關於皇位之爭最激烈,也是最陰暗的一段歷史。 康熙帝一生子女頗多,共計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