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雍正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康熙最想把皇位傳給誰?

2020-12-26 王府史話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

那麼雍正到底是繼承的皇位,還是篡奪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為心儀的繼承人,而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這裡為大家進行了一個的梳理和解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康熙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有且只有一個,他便是曾經的太子胤礽。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同時也是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赫舍裡氏家族的索尼、索額圖等人皆立有大功,再加上這一時期的赫舍裡氏很好的處理了後宮的關係,並且給予了康熙皇帝以重要的安慰與支持,所以這就使得康熙對於整個家族充滿了感恩,同時也與赫舍裡氏皇后本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裡氏皇后在生下胤礽兩個時辰之後不幸去世,康熙皇帝傷心不已,並且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時候,便將當時只有13個月的胤礽冊封為皇太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為了讓胤礽成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可謂是耗盡了其半生的心血。

一方面,康熙皇帝在生活上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

除了安排自己當時非常寵愛的榮妃馬佳氏撫養胤礽外,康熙也時常親自照顧胤礽,特別是在胤礽得天花的時候,康熙放下所有的政務十二天之久,只為胤礽能夠順利康復。

另一方面,康熙對於胤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

康熙先後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即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人不僅是當世之鴻儒,學識卓越、才能出眾,更是皆以清廉著稱,由此可見康熙對於胤礽學業的看重。

不僅如此,康熙更是將胤礽經常帶在身邊,對其進行施政的演示與指導,隨後,還在其親徵噶爾丹期間,委以其監國的重任,讓其進行獨自處理政務的實操。

「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可以說,康熙皇帝無時無刻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後,由胤礽繼承皇位來做著安排和準備,然而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胤礽在面見在生病的康熙皇帝的時,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表現出了興高採烈的神情,隨即遭到了康熙的訓斥。

而在這之後,胤礽的一系列問題也開始逐漸展現。一來,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鋪張浪費嚴重;二來,胤礽本人極度貪婪,甚至利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公然索賄;三來,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並且常常越權行事,挑戰皇權。

起初康熙皇帝將所有的願意歸結為胤礽這是受到了與之關係非常密切的索額圖,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爺的影響,隨即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將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康熙本想藉助懲治索額圖給胤礽以提醒,可誰知胤礽卻以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其表現也愈發的荒誕與惡劣,使得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越越來越深。

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胤礽的矛盾徹底爆發,康熙也在熱河秋闈期間以雷霆之勢,當即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一廢皇太子」讓其他皇子看到了爭位的希望,紛紛參與到奪嫡鬥爭之中,於是為了穩定朝局,維繫皇權統治的根基,再加上此時的康熙已然對於胤礽抱有極大的希望以及他自己內心對於這半生心血付出的不甘,康熙隨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覆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可誰想,康熙此舉,非但沒有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更為關鍵的是,胤礽本人也是完全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甚至還就此開始了「緣結朋黨」。

最終,伴隨著「託合齊會飲案」的勘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於眾,康熙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皇太子胤礽復立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託付祖宗弘業之人,故予拘執看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從康熙的本意來說,他是非常希望讓胤礽繼承皇位的,這其中除了有對「嫡長子繼承制」的尊重與貫徹外,還有他與赫舍裡氏皇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同時更是康熙不忍自己為培養胤礽所耗費的半生心血毀於一旦。但胤礽終究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了王朝江山,康熙也只得最終將胤礽放棄。

在胤礽遭到廢黜並被圈禁在鹹安宮的時候,他的兒子弘晳卻依然得到了康熙皇帝極大的寵愛,並將其撫養在宮中,而這也更加說明了康熙對於胤礽不同於其他皇子的感情。

由此可見,如果要說誰是康熙最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的話,從情感上來說,胤礽絕對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對於其他皇子也進行了悉心的培養,但是並不是以「帝王標準」進行的。

現在有不少人開玩笑的說,康熙是一次性將清朝能當皇帝的人都給生完了,所以才導致後來清朝中後期開始國家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進而不斷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滅亡。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是不可否認是,康熙的皇子們確實能力非常的出眾,堪稱「清朝之最」,而之所以如此,除了這些康熙皇子們本身的天資外,康熙皇帝培養也與之密不可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來說說三阿哥胤祉,他可以說是所有康熙皇子中發展最為全面的。

康熙除了安排其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外,還讓胤祉參與編修集律呂、曆法、算法三者合為一體的《律歷淵源》。

不僅如此,康熙還主動的親自承擔起教授胤礽基礎數學和幾何的知識,之後又安排了義大利傳教士德格裡傳授其律呂的知識,這也使得胤祉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做到了中西結合,古今並用。與此同時,在康熙親徵噶爾丹以及後來的出巡期間,也還安排了胤祉參與協助署理國政事務,並且還曾經在第二次親徵噶爾丹之時,命統領鑲紅旗出徵,讓其親赴戰場進行鍛鍊。

所以,胤祉無論是文學、藝術、科學、軍事以及施政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鍛鍊,並且可以說是樣樣精通,絕對是特別是學識和騎射,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出眾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來說說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大軍平叛,並且還特別降旨向蒙古王公交代: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這是康熙皇帝對於胤禵的極大信任,而胤禵也沒有讓康熙失望,率兵平叛成功,不僅成功收復了整個西藏地區,之後更是常年駐守西北,拱衛著清朝的邊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康熙對於胤礽的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和對待其他皇子上,是有著本質不同的。

對於胤礽,康熙是帶在自己的身邊,手把手的教授如何成為一代帝王,教授的是治國理政和王朝治理。

可對於其他皇子,康熙無疑是在為胤礽尋找幫手。

比如剛說到的胤祉,他的生母就是撫養胤礽長大的榮妃馬佳氏,兩人自幼關係親密,所以康熙培養胤祉實際上就是給胤礽培養最為重要的幫手。

之於有些人說,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實際上就是讓其積累軍功,從而提升聲望好安排其繼位,而這僅僅是一廂情願的看法。實際上,除了胤禵外,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等,都曾有過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經歷,並且也都立有卓越的戰功,而這也說明康熙對於他們的定位就是「軍事型人才」。

而這也無疑說明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其他皇子所無法比擬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安排雍正代其祭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康熙皇帝的想法。

康熙在臨終前並不是沒有任何傳位給雍正的徵兆,其中安排雍正代其前往天壇祭天,無疑就是最為有力的暗示。

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兒子」,所以祭天無疑是帝王們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即便是不是自己親自前往,那麼必然會安排自己最為器重的皇子前往,而這個人也最有可能、也最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在此之前,胤礽在尚未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的時候,曾就代表康熙前往天壇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親自召見並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壇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動,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見,這才是非常明顯的傳位的暗示信號,就好比雍正登基後,也是一直安排弘曆代他去進行祭祀活動一樣。

所以,安排雍正代其祭天,也成為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雍正的最好的證據所在,並且不僅如此,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就在康熙臨終之前,曾一天內連續召見三回雍正,而這無疑也是在做著最後的交代和安排。

「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反觀許多人認為康熙想要安排繼承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他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回京復命,可康熙只讓他做了短暫的停留後並重新安排他回到西北。

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僅有一年的時間,康熙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讓十四阿哥胤禵繼承大統,必然會將其留在身邊,讓其處於「隨時待命繼位」的狀態。可最終的結果卻是直接將其「趕走」,這樣的行為無疑也說明了康熙的態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終於,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清太宗實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醜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於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這,也恰恰引發了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的爭論。

一方面,雍正在康熙去世時並不在場,而隆科多卻在康熙去世後隨即關閉九門,並在在京城實施戒嚴長達七天,於是在第二天雍正趕到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裡,兩人究竟密謀了什麼,做了什麼,此後的幾天中有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這些確實是不得而知的。

另一方面,康熙的詔書並不是在康熙去世後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宣讀,並且是先宣讀了滿文部分,之後再宣讀的漢文部分,這也使得整個雍正登基的過程變得撲朔迷離。

而也正是因為這些謎團,造就了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謎案」,即「雍正登基之謎」。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所述,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必然是曾經的太子胤礽,為此康熙不惜耗費半生心血進行了培養,只不過「不爭氣」的胤礽辜負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而康熙為了王朝命運也只得將他兩度廢黜。

至於其他皇子,康熙並沒有太過於明顯的進行區別對待,都進行了悉心培養。而康熙臨終前安排雍正代其前往祭天,無疑成為其有意安排雍正繼位的最好體現。只不過雍正在其繼位的過程中「疑點」重重,加之在其登基之後又對其他政敵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過於殘忍,進而也因此遭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

而這最終也使得「雍正登基之謎」流傳至今,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雍正到底是不是繼承人?康熙遺詔真跡現身,終於真相大白!
    雍正到底是不是繼承人?康熙遺詔真跡現身,終於真相大白! 說雍正篡改了康熙的詔書,因此才能登基,可是康熙皇帝詔書的現身,完全打破了這一說法。在清朝的時候,確定皇位繼承人已經不是所謂的長子為先了,而作為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雍正也是有繼承皇位的權利。
  • 康熙死後如果是八爺繼位會怎麼樣?
    八爺的人品要比雍正皇帝好很多,八爺的手段也沒有雍正皇帝陰毒,然而八爺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八爺是一個典型的老好人性格,跟朝廷裡面的大部分大臣關係都很好,大臣們很喜歡八爺,八爺也很縱容大臣。八爺的這種性格,確實不會成為一個昏君,但是八爺也沒有能力收拾康熙留下的爛攤子。
  • 雍正王朝:康熙賞賜保舉雍正的王掞中藥「續斷」,是在暗示什麼?
    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為他雖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對康熙、對整個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並且為了幫助他心中的「賢德」之君雍正順利登上皇位,不僅被遭到了康熙的罷黜,同時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實際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斃鷹事件」之後保舉雍正為皇位繼承人,是他第二次就傳位問題向康熙進行勸諫了。
  • 康熙遺詔上一個字,歷史專家驗證:別再抹黑雍正,他繼位完全合法
    康熙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這點已經被大家所公認,可他也有犯糊塗的時候。康熙皇帝在繼承人這件事上猶豫不決,一手釀成了「九子奪嫡」,致使出現了皇子為皇位展開殊死搏鬥的慘劇。參加「九子奪嫡」的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終以皇四子胤禛勝出,是為雍正皇帝。
  • 九子奪嫡,出乎意料,康熙皇帝心中的繼承人很有可能是他
    康熙朝後期出現了九子奪嫡,最終皇四子胤禛成為繼任者,胤禛就是雍正皇帝。對於雍正皇帝繼位一事,歷來爭議不斷,畢竟康熙皇帝在兩廢太子胤礽太子以後就沒有再重新立儲,繼承人問題撲朔迷離,引起後世猜測。要清楚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就要先清楚康熙為何不立儲。立儲是國之根本,早立儲君,早明確繼承人,有利於避免爭端,引發政局不穩。
  • 康熙遺詔上的1個字,經過驗證後,解開了雍正當年繼位的秘密
    如果說清朝被黑的最慘的皇帝,那就是雍正無疑了。並且在後來,民間還有列舉的雍正的「十大罪狀」,裡面就有謀父,弒兄這兩條。很多人都在懷疑,當年康熙帝的遺詔並不是要傳位給雍正,但雍正自己篡改遺詔,奪得了皇位,但事實究竟是什麼呢?
  • 質疑:雍正帝繼位真的合法?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然而後世甚至是歷史上的那個時候,許多人仍然對於雍正繼位提出了質疑,不光是因為儘管帝心難測,但康熙確實對於十四王爺愛新覺羅·胤禵尤為看重,不光是日常的喜愛,甚至對於未來的一切都替他做好了打算,更加是因為康熙遺言和康熙遺詔帶來的曖昧使得紛爭一直不斷。
  • 康熙為何不選擇34歲的老十四繼位,而是選擇45歲高齡的老四胤禛?
    其次康、雍交替之際的皇位傳遞其實疑點頗多,甚至留下了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如果以這個疑點放大來看的話,那麼不一定是康熙帝選擇了雍正,有可能是雍正自己通過某種不正當的方式繼承了帝位。一、雍正帝的確是康熙帝的最佳選擇公元1722年,康熙帝駕崩,傳位於四阿哥胤禛,是為雍正帝。
  • 雍正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九子奪嫡,為何最終贏的是他
    喜歡看清宮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奪嫡」事件,這是清初關於皇位之爭最激烈,也是最陰暗的一段歷史。 康熙帝一生子女頗多,共計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而在胤礽的太子位置第二次被廢掉了之後,最終是由四皇子胤禛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現如今的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經常圍繞著這一段歷史,展開創作。似乎是為了得到更高的收視率,在這些作品中,都把胤礽塑造成了一個庸弱無能的人。
  • 清朝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有多激烈?走錯一步就和皇位失之交臂了
    其實,關於立誰為後繼之君,康熙帝心裡已經有了想法了。上文我們提到過康熙朝後期,吏治腐敗,康熙盛世也只是徒有其表,國庫空虛,康熙帝心裡清楚盛世只是表面的盛世了,但自己已經無力再肅清吏治了,只能寄希望於後繼之君。而八阿哥素有賢名,學習康熙以寬容待人,官員之間稱八阿哥為「八佛爺」「八賢王」。
  • 康熙最牽掛的孫子,深受雍正禮遇厚待,為何卻被乾隆囚禁至死?
    說到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誰,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是乾隆。其實這種感覺是源於雍正、乾隆父子不遺餘力的宣傳,搞得康熙是因為喜歡乾隆,才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似的。而我們熟讀史料後就會發現,康熙真正的「好聖孫」另有其人,那便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也正是祖父對他的這份寵愛,讓他成為乾隆的眼中釘,最終落得個悽慘下場。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與康熙合葬的5個女人,4個是皇后,剩餘1個是雍正硬塞進去的?
    清朝的康熙皇帝算是一位有名的賢君,年幼的時候便扛起登基大業,在太后的指引下,憑藉自己的聰慧和能力坐穩的皇位。康熙在皇位上待了61年,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多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趨昌盛,很少有外來民族敢來進犯。
  • 雍正:清最牛皇帝,為何康乾盛世有乾隆康熙卻無他?只因篡位嗎?
    民間對雍正帝的說法向來貶大過褒,很多人說他是謀朝篡位,康熙皇帝原本屬意十四阿哥胤禵繼承皇位,四阿哥胤禛勾結隆科多,將聖旨上的「十」加了兩筆改為「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在查閱了史料之後,小編認為。謀朝篡位的說法屬於無稽之談。
  • 他是康熙鍾愛的皇孫,與雍正關係融洽,為何卻被乾隆幽禁至死
    說起康熙所鍾愛的皇孫,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乾隆。康熙自從第一次在雍親王府,見到弘曆這位皇孫,就對他十分鐘愛。後來,康熙更是將其接進宮撫養,乾隆即位後,也多次提及此事。 然而,乾隆並非康熙唯一接進宮撫養的孫子,也不是康熙唯一鍾愛的皇孫。
  • 雍正通過康熙皇帝的遺詔即位,證明自己地位的合理性
    其中,最為了解的應該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時期,在清朝時期誕生了很多著名的皇帝,比如說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他們在歷史上造福百姓,都是非常有成績的,他們的美名現在還在傳頌,而和前面兩位皇帝相比較,最沒有什麼成績的,那應該是雍正皇帝了。
  • 為什麼康熙乾隆高壽,雍正50幾歲就去世?因為他有個不好的愛好
    但是在清朝,三個非常有名的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壽命就是放到咱們現在來說,也算是高壽的。但是中間的雍正皇帝卻只活了50幾歲就去世了。為什麼上下兩代壽命很長,而雍正卻沒有呢?原因就是雍正比起他們兩個有一個更加執著的嗜好。很多人都知道雍正在歷史上來說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不僅收拾了康熙末年留下來的許多社會矛盾問題,同時也為乾隆後期的盛世打下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 康熙差點隔代傳位給孫子,雍正重用此人,乾隆為何堅決殺他?
    很多人認為康熙最疼愛的孫子是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其實不然,此人應是康熙的嫡孫弘皙。 弘皙,出生在康熙33年,是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的次子。為什麼說弘皙是康熙嫡孫呢?
  • 雍正王朝: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為何只是稱號,爵位還是貝子?
    因為至遲在選擇大將軍王人選的時候,康熙已經確定老四為皇位繼承人,但有鑑於廢太子胤礽的歷史,康熙帝害怕明確立老四為太子,老四會成為眾位皇子圍攻的目標,到時候別又因此將老四搞得舉步艱難,然後自亂陣腳之下自毀長城,所以為了保護老四,康熙可謂是處心積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