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其對於清朝就好比「玄武門」之變於唐朝。
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在權力面前是那樣的脆弱單薄可笑。而作為失敗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實力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而在胤礽的太子位置第二次被廢掉了之後,最終是由四皇子胤禛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現如今的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經常圍繞著這一段歷史,展開創作。
似乎是為了得到更高的收視率,在這些作品中,都把胤礽塑造成了一個庸弱無能的人。比如《雍正王朝》將胤礽塑造成了一個貪圖利益,枉顧民生,任性狂妄,圖謀不軌的人,甚至在劇中他竟然與皇帝妃嬪私通。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是嚴重的不尊重歷史的行為。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
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務,全心全意地陪在兒子身邊,直至胤礽大病痊癒。平心而論,康熙對胤礽的父愛超過了其他皇子總和
而胤礽也確實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
康熙曾經讓他的兒子們,參加了一個狩獵大賽。說是誰捕到的獵物最多最好,誰就是最後的冠軍,最終得到了冠軍位置的,便是皇太子胤礽。在胤礽成年之後,康熙每次離京,基本都是太子監國理政。這期間太子的表現也是非常不錯,其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評價頗高。
比如,在康熙剿滅葛爾丹的時候,他就曾經參與過輔政,結果也令康熙頗為滿意。康熙經常誇這個兒子說 ,他曾公開講:
皇太子自幼讀書,深明大義,必然謹慎。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朕不勝喜悅。
總之,從《清史稿》裡,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跡」,無論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還是受命監國期間,太子胤礽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可,同時他代理朝政也的確給康熙減輕了一些政務上的負擔,代天子祭祀這種事,太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幹了。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太子胤礽沒有什麼太為人詬病的「不恥之舉」。
那麼為何胤礽最終沒能繼承皇位呢?
主要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所謂皇帝和太子,這個關係很難相處,皇帝在看無意中是在挑剔,太子要進無意中觸犯權威,縱觀歷朝歷代太子很難上位就是這個原因。
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礽逐漸感受到了威脅。滿人最初是沒有貴嫡貴長的傳統的,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面的皇太極和福臨都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對於太子也沒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參政之後,諸皇子的明爭暗鬥已經悄然拉開。
胤礽當太子許久,自然是認為自己乃是當之無愧的皇位繼承人。而在兄弟們的威脅下,他對於皇位的渴望也愈發強烈。畢竟相比於太子,坐上皇位才算是真正的高枕無憂。這種由權力的產生的天然割裂,讓康熙與兒子的感情逐漸惡化。
-康熙四十七年,隨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著急也很焦慮,但是太子胤礽卻表現得無動於衷,絲毫沒有著急擔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氣,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時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康熙感到這個太子的確有問題,不懂「孝悌」,心裡既無「君父」,又無「兄弟」。
而胤礽面對父親訓斥,卻毫無悔改之意,甚至在康熙生病的時候,胤礽就提前命人,為自己製作了幾件龍袍。如果康熙在這一次生病的過程中去世了,那麼胤礽就能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了。
康熙訓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訓。」
然而命運似乎成心要跟胤礽過不去。康熙最終恢復了健康,而且還知道了胤礽製作龍袍的事情。從這個時候開始,康熙對胤礽就有了提防之心。
胤礽這個皇太子,在先帝死去之後,或許會成為康熙的希望。但是眼下,康熙還健在的時候,胤礽也成為了康熙最可怕的敵人。除了製作龍袍之外,胤礽還做過好幾件,威脅到康熙的事情。胤礽漸漸的,已經不滿意於做一個皇太子了。他巴不得自己的父皇早日駕鶴西去,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真正地成為大清帝國的主人。
所以到最後康熙也就改口為: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
從這個結果來看,胤礽被廢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威脅到了康熙。而且康熙廢掉胤礽之前說過,胤礽欲分朕之權柄,這是康熙最忌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