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2020-12-18 西府趙王爺

「九子奪嫡」是清朝歷史上一個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其對於清朝就好比「玄武門」之變於唐朝。

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在權力面前是那樣的脆弱單薄可笑。而作為失敗者的皇太子胤礽,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實力作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個皇子,滿周歲即被康熙立為太子,一生兩度廢立,歷經大起大落。而在胤礽的太子位置第二次被廢掉了之後,最終是由四皇子胤禛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現如今的一些文學、影視作品,經常圍繞著這一段歷史,展開創作。

似乎是為了得到更高的收視率,在這些作品中,都把胤礽塑造成了一個庸弱無能的人。比如《雍正王朝》將胤礽塑造成了一個貪圖利益,枉顧民生,任性狂妄,圖謀不軌的人,甚至在劇中他竟然與皇帝妃嬪私通。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是嚴重的不尊重歷史的行為。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

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務,全心全意地陪在兒子身邊,直至胤礽大病痊癒。平心而論,康熙對胤礽的父愛超過了其他皇子總和

而胤礽也確實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

康熙曾經讓他的兒子們,參加了一個狩獵大賽。說是誰捕到的獵物最多最好,誰就是最後的冠軍,最終得到了冠軍位置的,便是皇太子胤礽。在胤礽成年之後,康熙每次離京,基本都是太子監國理政。這期間太子的表現也是非常不錯,其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評價頗高。

比如,在康熙剿滅葛爾丹的時候,他就曾經參與過輔政,結果也令康熙頗為滿意。康熙經常誇這個兒子說 ,他曾公開講:

皇太子自幼讀書,深明大義,必然謹慎。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朕不勝喜悅。

總之,從《清史稿》裡,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跡」,無論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還是受命監國期間,太子胤礽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可,同時他代理朝政也的確給康熙減輕了一些政務上的負擔,代天子祭祀這種事,太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幹了。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太子胤礽沒有什麼太為人詬病的「不恥之舉」。

那麼為何胤礽最終沒能繼承皇位呢?

主要還是權力的誘惑太大。所謂皇帝和太子,這個關係很難相處,皇帝在看無意中是在挑剔,太子要進無意中觸犯權威,縱觀歷朝歷代太子很難上位就是這個原因。

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胤礽逐漸感受到了威脅。滿人最初是沒有貴嫡貴長的傳統的,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面的皇太極和福臨都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對於太子也沒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參政之後,諸皇子的明爭暗鬥已經悄然拉開。

胤礽當太子許久,自然是認為自己乃是當之無愧的皇位繼承人。而在兄弟們的威脅下,他對於皇位的渴望也愈發強烈。畢竟相比於太子,坐上皇位才算是真正的高枕無憂。這種由權力的產生的天然割裂,讓康熙與兒子的感情逐漸惡化。

-康熙四十七年,隨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著急也很焦慮,但是太子胤礽卻表現得無動於衷,絲毫沒有著急擔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氣,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時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康熙感到這個太子的確有問題,不懂「孝悌」,心裡既無「君父」,又無「兄弟」。

而胤礽面對父親訓斥,卻毫無悔改之意,甚至在康熙生病的時候,胤礽就提前命人,為自己製作了幾件龍袍。如果康熙在這一次生病的過程中去世了,那麼胤礽就能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了。

康熙訓斥他:「不法祖德,不遵朕訓。」

然而命運似乎成心要跟胤礽過不去。康熙最終恢復了健康,而且還知道了胤礽製作龍袍的事情。從這個時候開始,康熙對胤礽就有了提防之心。

胤礽這個皇太子,在先帝死去之後,或許會成為康熙的希望。但是眼下,康熙還健在的時候,胤礽也成為了康熙最可怕的敵人。除了製作龍袍之外,胤礽還做過好幾件,威脅到康熙的事情。胤礽漸漸的,已經不滿意於做一個皇太子了。他巴不得自己的父皇早日駕鶴西去,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真正地成為大清帝國的主人。

所以到最後康熙也就改口為:朕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以付此人。

從這個結果來看,胤礽被廢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威脅到了康熙。而且康熙廢掉胤礽之前說過,胤礽欲分朕之權柄,這是康熙最忌諱的。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為何會看上康熙的妃嬪?各取所需罷了
    在《雍正王朝》的演繹中,諸如四福晉、年秋月、阿蘭和喬引娣等女性角色看似遠離政治、遠離紛爭,實則與朝堂對決、奪嫡之爭緊密相連,甚至一定程度上推動和改變了皇位爭奪的最終結果。康熙皇帝的後宮妃嬪,和太子胤礽之間產生荒唐關係的鄭春華,就是這樣一位幾乎直接導致「九子奪嫡」事件出現的特殊女人。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周培公的暗示之下確立了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的兒子胤礽為太子,那麼聰明果斷的康熙為什麼會在這種國本問題上聽從一個漢臣周培公的提議呢?其實周培公這話就是暗示皇后也擔心是現在皇上所處的不利環境,所以皇后生下了兒子就希望康熙能確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她好可以瞑目而逝。因此在這種不利的環境局勢下,康熙立太子也是為了鞏固皇權和振奮人心,讓外界看一看大清皇室沒把這些危機當回事,所以康熙在權衡之下果然下詔宣布冊立胤礽為太子。
  • 太子胤礽真的爛泥扶不上牆嗎?真實歷史上,胤礽為何被康熙廢掉?
    八歲時,已能挽強弓射倒猛獸在二十二歲時,康熙御駕親徵戈爾丹,太子便坐鎮京師,處理政務亦是井井有條。這樣的太子,真的弱嗎?還真算不上孱弱,最起碼比大部分朝代的皇子或者帝王要強上很多。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廢掉太子兩次,這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在於能力,而在於誅心,在於誅心之後的反抗。
  • 胤禩長成了康熙希望的樣子,符合太子的條件,為何還會失敗
    康熙冊立胤礽為太子,是因為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嫡子。孝誠仁皇后在生下胤礽後,便因難產去世,康熙悲痛不已,就將所有期望放在胤礽身上。康熙盡心培養胤礽,希望他將來能順利繼承皇位,當一個好皇帝。可與此同時,康熙又太過溺愛胤礽,導致胤礽長大後,距離他期望的樣子越來越遠。
  • 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為什麼乾隆時期能聚集眾多王公大臣謀反?
    康熙將弘皙帶進宮時,應該也是將他作為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來培養的,但是由於弘皙的父親、太子胤礽不爭氣,康熙將胤礽的太子位子廢掉。有一種說法是,太子胤礽在第一次被廢時,康熙看著自己的孫子弘皙時,非常的為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父親失去了皇位繼承權,孫子肯定相應的也失去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可能。
  • 廢太子胤礽死後,留下五個女兒,十幾個兒子,雍正是怎麼對他們的
    「九龍奪嫡」初啟序幕,康熙就被太子胤礽傷透了心。作為自己的髮妻,拼死留下來的唯一子嗣,康熙對胤礽這個兒子可是很寶貴的,自小就將他帶在身邊養,剛滿周歲就把他確立為皇太子。當然,如果到這裡就能結束,康熙和胤礽父子倆,就不會有後面的心傷了。剛開始,胤礽是很安心的做著他的皇太子的,但隨著時間越久,眼看著自己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康熙還是老當益壯,眼瞅著還能再做很多年的皇帝,加上自己的其他兄弟,一個個異軍突起,都顯示了不俗的才幹,這不由得讓胤礽開始擔心了,自己真的能等到父皇駕崩,自己繼位的那天嗎?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胤礽真的是個懶惰的人嗎?兩次被冊封為太子,卻都被康熙親手廢掉
    在康熙晚年,眾阿哥為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九子奪嫡」的鬧劇,這也是康熙最不願看到的一幕。早些時候,康熙曾兩次把胤礽立為太子,把他當作儲君,以求避免皇子為了繼承權而明爭暗鬥。不言而喻,在眾多阿哥中,胤礽是地位最高的一位,作為康熙與孝誠仁皇后的獨子,他肩負著愛新覺羅和赫舍裡氏兩家的榮耀。那一年,赫舍裡氏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康熙也正是出於這個考慮,決定娶孝誠仁皇后為妻,這場政治聯姻內外都很重要,康熙初生便頗受人關注,康熙也希望這位獨生子將來能有大作為,於是在一歲的時候就公開立他為太子。
  • 歷史上,真實的太子胤礽究竟是怎樣的?絕非昏庸鼠輩
    有的人會覺得登上了皇帝,坐上了帝王的寶座,便可以呼風喚雨,天下都為自己所有了,其實皇帝也是很無奈的,但畢竟那個位置是至高無上的,坐上去了便有可能名傳千古,作為離那個位置最近的皇子們當然不可能放棄這大好的機會,親兄弟之間明爭暗鬥流血犧牲也毫不留情,他們希望能夠討父親的喜愛,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坐上龍椅。
  • 雍正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九子奪嫡,為何最終贏的是他
    喜歡看清宮電視劇的人,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九子奪嫡」事件,這是清初關於皇位之爭最激烈,也是最陰暗的一段歷史。 康熙帝一生子女頗多,共計35個兒子,20個女兒。但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 安排雍正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康熙最想把皇位傳給誰?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那麼雍正到底是繼承的皇位,還是篡奪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為心儀的繼承人,而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這裡為大家進行了一個的梳理和解讀。
  • 九子奪嫡中,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皇位,當個王爺不好嗎?
    清朝時期康熙末年,就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件。這件事情的發生並不突然,任何人都對於至高無上的皇位都心有所想,身為皇子的他們也自然不例外。但是爭奪畢竟會傷和氣,那這九個兒子就不能去做閒散的王爺,非要去爭這個皇位嗎?公元1662年,年僅八歲的康熙登基,六年後親政。在位勤勤懇懇,有著許多功績,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皇帝。
  • 康熙: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奈何胤礽不爭氣,胤礽:我冤枉啊!
    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但是在康熙剛親政沒幾年的時候因為平三蕃被迫立皇太子,康熙對於皇太子胤礽的立,並沒有什麼考究,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做考慮,只是為了穩定政權。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被忽略的太子胤礽,康熙也曾忍不住誇獎,為什麼還多次被廢呢?
    提起康熙的太子胤礽,歷史上大概很少見到這樣反覆被廢立的太子,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胤礽真實的能力,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呢。太子胤礽的個人實力我們觀看當下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經常看到太子胤礽很有些窩囊和廢柴,但其實這很有些抹黑太子胤礽的嫌疑。
  • 太子胤礽,究竟為何被廢?康熙的一道諭旨,揭露其荒唐行徑
    但這畢竟是遠離京畿、康熙皇帝不能絕對掌控局勢的行圍途中;況且廢黜儲君這等國家大事,於國家事務處理中一向秉承「惟公議是從、絕無偏私」原則的康熙皇帝為何乾綱獨斷、如此果決?行圍途中,太子胤礽的諸多罪行暴露康熙二十九年,親徵噶爾丹的康熙皇帝患病於塞外,可前來問安的太子胤礽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悲傷、擔心表情,惹得康熙皇帝龍心不悅,為太子隱忍的被廢埋下了伏筆。這也是康熙皇帝對胤礽罪行有著「朕包容二十年矣」說法的由來。
  • 21歲生下太子胤礽,11歲嫁給康熙,她是康熙一生最愛的女人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非常非常尷尬,他名為胤礽,是康熙之子,還是康熙親自訓練培育共歷時約三十六年之久的皇太子。甚至,胤礽還當了37年的太子,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而胤礽之所以能成為大清最後公開冊立的皇太子,獨得康熙幾十年寵愛,讓康熙親自撫養他幾十年,都是因為胤礽的親生母親,即康熙皇帝一生最愛的女人和一生的白月光——孝誠仁皇后赫舍裡。康熙皇帝並不是一個專一的人,他一生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後宮妃嬪無數,雖不專一,但他依舊有最愛的人,他一生最難忘的白月光。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面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老大胤禔曾經跟隨康熙三次親徵噶爾丹,戰功赫赫,在上陣打仗這方面是一把好手。老二也就是廢太子胤礽,康熙外出巡幸,全靠胤礽監國,康熙中期所取得的成績得有胤礽的一半功勞,只是胤礽後期逐漸享樂,讓康熙大失所望,外加胤礽的政治勢力威脅到了康熙,所以最終被廢。
  • 雍正王朝:康熙為何只給太子和十三阿哥火爐,唯獨大阿哥沒有?
    本是同根生的親兄弟們,卻因一個皇位你爭我奪,以至不顧親情,反目成仇,攪亂朝局。而被康熙圈禁的兒子們算比較幸運的,父親的仁慈,保護本質多於懲罰!在「八大山莊事件」後,康熙總算見識到這一群如狼似虎兒子們的身手了,個個都「心懷絕技、各懷鬼胎」,康熙為了權衡利弊,不僅一口氣冊封了4個親王,還同時圈禁了三個兒子:大阿哥、太子胤礽、十三爺胤祥。
  • 康熙最牽掛的孫子,深受雍正禮遇厚待,為何卻被乾隆囚禁至死?
    說到康熙最喜歡的孫子是誰,很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說是乾隆。其實這種感覺是源於雍正、乾隆父子不遺餘力的宣傳,搞得康熙是因為喜歡乾隆,才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似的。而我們熟讀史料後就會發現,康熙真正的「好聖孫」另有其人,那便是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晳。也正是祖父對他的這份寵愛,讓他成為乾隆的眼中釘,最終落得個悽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