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但是在康熙剛親政沒幾年的時候因為平三蕃被迫立皇太子,康熙對於皇太子胤礽的立,並沒有什麼考究,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做考慮,只是為了穩定政權。
康熙立太子之時,正是清朝入關沒有多久的時候。此時的清朝,根基還不太穩,特別是康熙的根基還不太穩。康熙想要坐穩自己的皇位,必須要有大臣索尼家族的大力支持。而此時所面臨的外患就是康熙平三蕃的時候,康熙的子嗣,只有大阿哥和二阿哥,而面對群臣的相逼,康熙只能從中選擇一個,而選擇胤礽則是順理成章。
首先,胤礽的母親是索額圖的女兒,是首輔索尼的孫女。
在當時的情況是平三蕃離不開索額圖等大臣的大力支持,首輔大臣所代表的人幾乎是整個朝廷。只要首輔大臣支持,那麼平三番就多了一份助力。
都說康熙是千古一帝,但是千古一帝也要靠忠心的大臣來輔佐。沒有了忠心的大臣的擁護,那這個皇帝就什麼也不是。
康熙在立太子的時候,身邊的大臣都有誰呢?有皇后赫舍裡,有赫舍裡的父親索額圖,也有明珠,也有他的大皇子。面對著艱難的選擇,康熙到底要選擇誰呢?
康熙最終的選擇是索額圖,因為他明白索額圖的背後有什麼?而明珠此時有什麼?
其次,索額圖的女兒是康熙的皇后,那麼她的的兒子胤礽就是嫡子。
滿族進關之後雖然保留著八旗制度,但是多多少少也會受漢族文化思想的影響。漢族的文化制度中的嫡長子繼承制在大臣中和皇帝心中,都已經埋下了種子。那麼此時,康熙帝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是不得不立。
雖然說漢文化制度對此時的康熙影響不大,但是嫡長子繼承制卻有著他得天獨厚的優勢,奈何胤礽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最後,康熙對赫舍裡還是有很喜歡的。
赫舍裡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面對一個和自己年歲相當的人,兩人之間還是有很多說得來的話題,兩人之間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
在康熙的皇后赫舍裡去世之後,康熙就再也沒有立皇后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根據上面的不同的原因來說,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也是無奈之舉,要有多方面的考慮,而且是對自己有利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