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改編自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有著藝術加工的成分在內,但對康熙朝晚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和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的執政表現還是進行了較大程度的真實還原。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期,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就儲君之位展開了瘋狂爭奪,這場不見硝煙、不動兵革的朝堂爭奪,因其手段之毒辣、用心之狠毒、過程之漫長、結果之血腥而被後世唏噓、感嘆。雖然康熙皇帝當時的成年皇子並不止九位,參與序齒的皇子更不止九位,但其餘皇子卻並無參與到儲位爭奪其中,這也是《雍正王朝》中未見其餘皇子身影的主要原因。
根據《清玉牒》的記載,在參與「九子奪嫡」的諸位皇子中,屬皇十四子胤禵的年齡最小,可排序在胤禵之前卻並未參與其中的皇子就有5位: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祐、皇十一子胤禌和皇十二子胤裪。
在封建皇權的爭奪過程中,排序在前、年齡居長擁有絕對程度上的優勢,皇十一子胤禌和皇十二子胤裪或許還有著年齡上的劣勢,可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和皇七子胤祐可謂佔儘先天優勢,為何也未參與其中呢?
皇五子胤祺
論出身,胤祺的生母乃係康熙皇帝的「四妃」之一,「眷顧最深」的宜妃郭絡羅氏;論宮中後臺,胤祺自幼便被仁憲皇太后,也就是孝惠章皇后親自撫養;論皇室兄弟勢力,他有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兩位「一母同胞」;論朝野勢力,「心氣平和、性情善良」的胤祺背後有諸多蒙古勳貴、朝中重臣的支持。
也就是說,皇五子胤祺幾乎滿足了所有奪嫡條件;而且,他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幾乎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完全相同。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1、康熙四十七年,因廢黜太子而內心煩憂的康熙皇帝,身患輕度中風,當時能與御榻前侍奉的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五子胤祺;
2、康熙四十八年,復立太子時,皇五子胤祺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一共被晉封為親王爵位;
3、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胤祺又和胤祉、胤禛一共受到康熙皇帝嘉許並賜銀5000兩,長子弘昇獲封世子爵位。
更重要的是,康熙五十一年以後,胤祺屢屢被康熙皇帝委以重任,而且幾乎都是「代天子而行」的特殊使命。也就是說,如果皇五子胤祺真能參與到奪嫡之爭中,康熙皇權的傳承結果或許還真能改變。
但是,皇五子胤祺生性平和、持躬謙謹,對皇位根本沒有興趣;而且因為其自幼在仁憲皇太后身邊長大,對於漢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牴觸心理,漢文不行、才學不佳也讓其綜合素質大大減分。如此一來,皇五子胤祺索性放棄爭奪,持樂善之風,終其一生。
皇六子胤祚
「祚」,皇位、大統之意,僅從其名字的選取就能看出康熙皇帝對這位皇子寄予厚望。
皇六子胤祚,「四妃」之一的德妃烏雅氏所生,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的親兄弟。生育皇四子胤禛時,烏雅氏未得後宮位分的晉封;可懷上胤祚僅半年,烏雅氏就從宮女直接被晉封為了德嬪。
烏雅氏能從宮女直接被晉封為高等妃嬪——嬪,有著生育胤禛的功勞,更有孕育胤祚的功勞,更重要的此時的胤禛成功躲過了前面7位皇子接連夭亡的命運,讓康熙皇帝看到了烏雅氏能生且能保證皇子存活率的特質。
至於康熙皇帝為何對這位皇子如此中意,歷史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只不過,這位皇子並沒像自己的兩位兄弟胤禛、胤禵那樣長命,未滿6歲便早早夭亡。
皇七子胤祐
生母為成妃戴佳氏,出身內務府包衣,後被抬旗至滿洲鑲黃旗。其家族雖然有多人為官,但大多為不掌實權、級別較低的虛職官員。其父也只是一個從七品的內務府司庫,基本相當於一個縣處級副職官員。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戴佳氏雖然於康熙十九年生育了皇七子胤祐,但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被冊封為嬪、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冊封為妃。而且,成妃還排在康熙後宮「妃」位妃嬪中的最後一位,甚至比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還低兩個排位。
也就是說,皇七子胤祐的出身低微,甚至低於皇八子胤禩。再加上年幼時期沒能找到一個改變自己出身的高等妃嬪撫養,讓其一度生出自卑心理,養成了「敬謹小心,安分守己」的性格。
康熙朝的皇七子胤祐,曾經跟隨康熙皇帝親政準噶爾,是少有的幾位因功晉封爵位的皇子之一。康熙五十七年,胤祐奉命監管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表現極為出色。可這一切都未能改變康熙皇帝對其出身卑微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這位皇子還患基本可以斬斷其繼位可能的腿疾。如此背景下,皇七子胤祐也只得遠離鬥爭,謹慎安分的生活。
後記
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同為康熙皇帝之子,因為出身的不同、養母的不同卻也能被康熙皇帝、其餘皇子乃至滿堂朝臣的另眼相看。對於皇位之爭,皇五子胤祺屬於主動放棄、皇六子胤祚無奈早夭,可學識出眾、才能卓越的皇七子胤祐僅因出身卑微竟被生生地逼成了一個謹慎小心、安分守己的自卑皇子,著實可嘆、可悲。
參考文獻:《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玉牒》、《清史稿·諸王列傳》、《皇朝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