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樂觀的是,抑鬱症是可以治癒的。但遺憾的是,自愈的可能性卻很小。正如您自己所感受到的,已經過去5年了,情況卻沒有好轉。
當您開始在網上求助的時候,恭喜您已經邁出了主動求助的這一步。
但為什麼抑鬱症真的很難自愈呢?因為:
01
抑鬱症的成因錯綜複雜
目前,關於抑鬱症的確切病因並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的研究數據已經表明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等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
一、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等方面
遺傳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與患病者(也可能是其它精神心理疾病,比如焦慮症、精神分裂等)血緣關係愈近,患抑鬱症的概率越高。直系親屬患病的概率遠高於其他親屬,這與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相符。因此至少可以斷定遺傳因素為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二、心理學因素主要涉及到童年的養育環境
父母關係緊張,常常會讓患者生活在被拋棄的恐懼中。還有嚴厲的養育者,也會讓患者長期持續存在會引起強烈或者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進而導致抑鬱症的產生。
三、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
重大精神刺激是導致抑鬱症的一個主要病因,常見的比如失去至親;夫妻分居或離婚,無法面對丟掉的工作,突然退休等,一旦感到自身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事物,而內心無法正視,且失落的情緒不能及時排解,就可能引發抑鬱症。
02
負性的自動思維不斷強化負性的核心信念
一、負性自動思維
負性自動思維指的是:每個人在現實中和自己的思想中總會主動感知到一些事件,同時也會被動的遭遇某些事件,對於這些事件、情境、問題的條件反射式的自動思考、評價、預測、解釋。
抑鬱症患者的自動思維常常是負性的。
來訪者1:我媽媽打電話問我為什麼忘了她的生日。我腦海中馬上想到:我又搞砸了,我沒辦法討她喜歡。我什麼事兒都做不好。來訪者2:老闆分配的工作馬上就要到最後期限了。我馬上聯想到:我從來沒有及時完成過工作,我沒臉見老闆了。我可能要被炒魷魚了。
二、負性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大多是潛意識裡的想法。這類信念來源於我們童年時的深刻經歷。大多數核心信念是相似經歷反覆作用的結果。核心信念是個體關於自我最核心的觀念。
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貝克把核心信念分為三類:與無助相關的信念和與不可愛相關的信念,與沒有價值感相關的信念。
諮詢師:當你不能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時,你頭腦裡在想什麼?來訪者:我什麼都做不好。諮詢師:如果是真的,你就是什麼事也做不好,你也做不好這件事,這對你意味著什麼?來訪者:我很無能。我是這麼地不勝任。
負性的自動思維,使本就難以撼動的核心信念進一步強化,這也是抑鬱不僅很難自愈,而且常常愈來愈重的惡性循環機制。慣性的力量會讓這個惡性循環持續運轉,僅憑一己之力很難突破。
03
為什麼我們總是期待自愈
一、強烈的病恥感
生了病求醫問藥,這本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很少有人會因為身體疾病而產生病恥感,但是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是拖延了很久才會想到去求助,或者被家人帶來求助。心理疾病的治療,有個強大的「攔路虎」,那就是病恥感。心理疾病的病恥感多與社會的偏見有關,當事人對它或多或少地認同就會產生恥辱的心理烙印。
這和我們過去落後的心理教育宣傳有關。比如精神類疾病,很容易被公眾誤解,患者會被貼上標籤,在他周圍的工作環境裡,他的各項能力可能因此受到質疑。即使患者處於康復期,也容易被周圍人孤立,這讓患者和家屬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人會把抑鬱症與精神分裂等等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混為一談。
近年來,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包括大中小學都有了專職的諮詢師,心理疾病延誤治療的情況正在緩解,但是不願意尋求專業幫助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二、情緒時好時壞的誤導
包括抑鬱在內的的精神心理疾病,並不是每天24小時都沉浸在抑鬱狀態,我們也可以在某一時時段感覺是好的,但這並不影響對抑鬱的診斷。
關於抑鬱的診斷,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是這樣描述的(有刪減):
在同一個2周時期內,出現5個或以上的下列症狀
1. 幾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心境抑鬱,既可以是主觀的報告(例如,感到悲傷、空虛、無望),也可以是他人觀察到(例如,表現為流淚)註:兒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現為心境易激惹)。2. 幾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對於所有或幾乎所有的活動興趣或愉悅感都明顯減少(既可以是主觀陳述,也可以是觀察所見)。3. 在未節食的情況下體重明顯減輕,或體重增加(例如,一個月內體重變化超過原體重的5%),或幾乎每天食慾都減退或增加(註:兒童則可表現為未能達到標準體重)。4.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過多。5. 幾乎每天都精神運動性激越或遲滯(由他人看得出來,而不僅僅是主觀體驗到的坐立不安或變得遲鈍)。6. 幾乎每天都疲勞或精力不足。7. 幾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過分地、不適當地感到內疚(可以達到妄想的程度,並不僅僅是因為患病而自責或內疚)。8. 幾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減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猶豫不決(既可以是主觀的陳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觀察)。9. 反覆出現想死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恐懼死亡),反覆出現沒有具體計劃的自殺意念,或有某種自殺企圖,或有某種實施自殺的特定計劃。
三、擺脫抑鬱的過程更痛苦
在諮詢中,我會經常講這樣一個比喻:一個人患了抑鬱,就像在馬路上走著走著,突然掉進一個深坑裡。在裡面確實很難受,但是爬出來的過程更痛苦。
比如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可能會有些思維或者行為實驗,這需要打破前期的生活應對模式,有時候甚至要走出家門,做一些本來不想做的事情。
所以這必須要專業的諮詢師,設定合理的改善步驟,不可急於冒進,否則很容易會讓來訪者知難而退、中斷諮詢。在這個關鍵時期,需要諮詢師陪同來訪者共同走出舒適區,提升戰勝抑鬱的信心和決心。
諮詢中,我會接著前面的那個比喻,繼續說:我站在坑沿兒,往上拉你,也需要你一起向上用力。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再努力一點點,我們就會看到溫暖的陽光。
04
關於抑鬱症治療的認識誤區
治病本身就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涉及到精力、金錢、時間、與醫生的溝通、對醫囑的執行、處理因為疾病而變得糟糕的生活、給自己打氣振作起來,等等。
一、可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關於這個問題,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量體裁衣。如果你的經濟條件是允許的,那麼您可以去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醫生,用更貴的藥物。
但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經濟條件一般,因為常年患病,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可能會收到影響,進而經濟狀況可能不太好。但依然有救治解決的辦法,比如:醫院的一些國產的納入醫保的藥物,價格是很低廉的,在有些城市一個月的藥費在500元左右,甚至可能會更低。心理諮詢也可以找一些公益組織,或者熱衷公益的諮詢師,價格一般家庭也是可以接受的。更何況,諮詢的效果更多的是取決於諮訪關係的匹配度,而已諮詢師的名氣無關。
二、藥物具有可怕的副作用
「我聽說一吃藥就藥物依賴了,戒不掉,千萬不能開始吃!」「我有朋友也是抑鬱症,吃了抗抑鬱藥之後特別難受,病也沒好,叫我不要吃!」「抗抑鬱藥會讓人發胖!」「吃了抗抑鬱藥感覺昏昏沉沉的,腦子不清醒,我還要工作呢,我不能吃!」
等等諸如此類的擔憂,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屢見不鮮。
a、首先不是所有的抑鬱症患者必須要服用藥物
這可能是受了「心理諮詢無用論」的影響,無數的臨床統計數據表明,
心理諮詢對絕大多數患者是有效的。
個別案例效果不佳,就全盤否定心理諮詢師不科學的。其中的關鍵原因是心理諮詢必須有患者對自己問題的「自知力」和「自我改變的願望」作為依託,諮詢才能奏效。而不會像藥物那樣,跳過思考的中間步驟,直接強行改變體內的化學環境。
b、哪怕是副作用也好過不治療帶來的危險
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如今已經是通識,但是藥物治療的特點是起效相對較快,療效比較確定,適合中度或重度抑鬱症。一般來說,醫生通過患者主訴,如有慢性頭痛、心慌胸悶、睡眠狀況欠佳等,綜合症狀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並決定是否用藥。
我們服用的抗抑鬱藥,可能會出現同一種藥物的副作用、強度、功效,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的表現可能都是會有不同的。也就是說,具體副作用的大小可能因人而異,要服用了以後才知曉。
有些人對抗抑鬱藥的副作用非常敏感,但也有其他人可以服用任何藥物,而且不會遇到問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副教授Heidi Combs博士
抗抑鬱藥被證實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雖然其存在一定副作用,但是大部分副作用會隨著治療時間而減輕,並且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有效控制。無論是心理的擔憂,還是確有的軀體反應,都要及時和醫生溝通,而不要擅自減小劑量或者停藥。
上傳失敗
對於自殺傾向明顯的來訪者,我會強烈建議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首先進行藥物治療,然後再配合心理諮詢,這樣效果會更好。
三、看心理學書籍自我療愈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達3.5億人預計2020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中國抑鬱症患者已達9000萬,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鬱症患者佔50%-70%但,我國抑鬱症就醫率不足10%
我經常會收到私信:老師你不能推薦幾本心理學的書籍,我自己看看。我經常推薦的書籍有:《我有一隻叫抑鬱症的黑狗》。如果對方覺得不夠,我還會根據對方的學歷、認知推薦一些專業書籍。
更多的人自己看了書籍之後,卻感覺效果不佳。這是因為寫的再好的書,也是別人的案例,心理諮詢更多的是個性化的事情。更何況,沒有人會生了病不去醫院,然後買一本醫學書籍自修。一個專業的諮詢師常常是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專業訓練。
還有些人,聽信了身邊的抑鬱「自愈」案例的勸說,覺得自己也可以不接受治療,能夠靠自己「扛過去」。多麼嚴重的疾病,都會有那麼幾個「幸運兒」能夠出現自愈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實際中是非常稀少的,絕大多數患者其實都是無法實現自愈的,或者是根本無法撐到抑鬱症自愈的時候。
對於抑鬱症,請不要拿自己或者家人的的生命健康去「賭」。
補充說明:
「患者」這個稱呼是相對於疾病或者醫生而言,「來訪者」是心理諮詢中對求助者的稱呼。
心理諮詢師和精神心理科醫生的區別在於,前者專注於談話治療,後者專注於藥物治療。對於嚴重的心理疾病,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配合治療效果更佳。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抑鬱等心理問題的知識,或者情感心理方面的困惑,歡迎@婚戀心理,讓我來幫助您一起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