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瑜伽經》學習智慧瑜伽---體會瑜伽經的真諦!!

2022-02-07 長安YOGA

點擊上方「長安瑜伽工作室「免費訂閱

  什麼是真正的經?


  真正的經,不是在外在,而是在內在。真正的經不在紙上。

  真實的你不是需要學習的,而是透過自己看向內在,去看到你內在的真正的智慧,那才叫做正真的經。透過一滴水可以探知大海。

  要到哪裡去修行?


  曾經有一個師父,對他的三個弟子說:「你們如果要修行,就要去中印邊界的喜馬拉雅峰,世界的最高峰,那裡的靈氣最好。」

  第一個弟子說:「天呢,那麼遠,那麼高,我怎麼可能到得了?」

  第二個弟子立刻背起行囊,說:「走一步,算一步,不管有多遠,只要我走一步,就近一步。」

  唯有第三位弟子沒有行動也沒有說話,依舊靜坐在那裡。師父問他:「你去不去呢?」

  他回答道:「師父,喜馬拉雅山就在我心裡。所以,我不用去,卻已經到達。」

  正如我們學習經典,如果是要你去學習,你會忘記,而你自然得到的,才會永駐內心。所以,凡是會忘記的不會是真理,凡是需要學習的也不是真理。我們需要永恆的體驗。

  為什麼我們總有煩惱?

  為什麼我們總要把煩惱背在身上?

   曾經有個人,一直對他的師父說,他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師父沒有作答,而是讓他把旁邊一個東西拎起來,便不再說話。弟子有點納悶,為什麼我想讓師父幫我解除煩惱,師父卻叫我拎一個東西?他就拎啊拎啊拎,終於受不了,他就放下了。放下以後他的師父說:「這樣你不就好了嗎!」弟子不解。

  師父道:「你為什麼要讓那些東西給自己負擔?需要嗎?放下不就沒有了煩惱。」

  所以,放下。我們不要做一隻蝮蝂,要不懈的清理心靈垃圾。


  如何讓自己寧靜?


  中國人看相,一個是看面相,一個是看手相。為什麼呢?因為手有第二腦之稱,我們所有的念在手掌都會顯現,那是因為能量的循環。所以當我們雙手合十的時候,你的心會變得比較寧靜。當你雙手合十的時候,你是誰?你就是你。

  雙手合十,拇指抵住心輪,你會感覺到平靜。把雙手繼而移動到喉輪、眉心輪、頂輪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平靜會越來越深入。這就是瑜伽最簡單卻又最深奧的手印。

  從海底輪來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世界有很多的問題,解決的方法非常的多。

  當你來到臍輪,你就發覺世界的問題沒有那麼多,解決的方法也比較的少。

  繼而向上到眉心輪,你就發現整個宇宙只有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

  如果你在頂輪來看這個世界,你發覺,宇宙沒有問題,也不需要解答。

  恰如佛教《六祖壇經》上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要往內在看。

  什麼是高難度的瑜伽?

  曾經有一位印度的瑜伽老師來到臺灣。他問來上課的學生:「你們要不要看高難度的體位法?」學生們當然想看。老師他叫大家都站起來,往前走五步,再往後走五步,坐下。然後老師就問道:「你們看到了沒有?」怎麼會看到呢?高難度的瑜伽不是把一隻腳擺到頭上去,另一隻腳也擺到頭上去,雙手還能走路?

  這時老師說:「剛才你在走路的當中,有沒有做到覺察?」

  察覺。什麼是覺察?就是你的每一步,你的行,你的呼吸,你的心,你的靈,都跟宇宙有合一。如果沒有合一,哪來的瑜伽?瑜伽,Yoga,它的本意就是合一。

  瑜伽經

  

  《瑜伽經》所述內容和佛教禪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呂薩先生所說:「瑜伽是靈魂的科學,是修行的科學,是所有宗教的基礎,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與方法在《瑜伽經》裡都說盡了。瑜伽好比是麵粉,而世上各種宗教好比包子、饅頭、麵包、蛋糕等等。」

  婆羅門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時期,婆羅門教認為萬物有最高實體 ----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這個中國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在翻譯上非常困難。現存的英譯本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有時分句也不一樣。這篇譯文只是根據手頭上有的四個英譯本互相參照譯成,只宜作粗略的參考,不能算作確定的版本。

  靜坐冥想

   我們要解釋什麼是瑜伽。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錯誤的知識是謬誤,不由實相而來。字面的知識但沒有對象便是幻想。覺醒的失去便產生睡眠。那些經驗過的事物還殘存的便是記憶。

  通過鍛鍊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堅持不懈便是鍛鍊。經過一段長時間,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欲望。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其它人則要經過信心、發奮、記憶、靜慮、智能等階段。有些人意願很強,很快便可進入冥想。由溫和到強烈的鍛鍊,效果最好。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神的靈,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


   他是所有知識的來源。他是古人,以至於今人的導師。他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AUM)。此聲應常念誦,便可達到成功。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此外還有憂慮、緊張、呼吸不勻等。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使心靈平靜。這是由於那超越的、內在的光。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欲望。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鍊。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

  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對象。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對象。同時思維有所轉化,淨化了記憶,使對象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精微的對象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

  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現。智慧便與真理合一。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這種控制一旦達成,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

  實踐鍛鍊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學習經典,和對神的順服。目的是促進冥想,除去障礙的根源。無知、我執、迷戀、厭棄、貪求,是生命的五種障礙。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迷戀是對欲望的追逐。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會自己助長的。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如果成形以後,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一旦生根,便影響生命的狀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


   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自然有四種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這些都會毀去,但對其他人來說,仍然存在。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便產生這個世界。無明是它的原因。如果沒有無明,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知覺者便得到自由。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智能有七個階段,隨著知識增長,一個接著一個展現。通過瑜伽的鍛鍊,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持戒、精進、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圖。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對抗。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

  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不說謊,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不偷盜,便能得享財富。不縱慾,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不貪圖,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潔淨,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滿足產生最大的快樂。身體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滅那些不潔而來。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姿勢必須穩固舒適。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便能做到。這樣,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掌握了姿勢以後,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在外、在內,以至於靜止不動,都因應時間、地點和數目而調節,呼吸又細又長。第四樣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內。於是對光之遮蔽便除去。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

  禪定力量

  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由掌握靜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這種掌握是通過不同的階段。此三者比以前討論的更為內在。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於無種子的境界。那種控制的狀態是心靈聯繫上控制的活動,使那些習性消減下來。這流通因不斷練習而穩定下來。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


  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象成為一樣。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過去、將來三個原理。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

  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平凡字句與意義的知識是混亂的。通過靜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聲音的知識。對過去的習性作冥想,便能得知過去生命的知識。

  對他人的身體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不是知道思想的內容,而是它的內在狀態。對身體的形狀作冥想,對形相的知覺便被阻閉,對眼睛的顯現便被分離,那個瑜伽士的身體便不被看見。

  行為的後果有快有慢,從內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時間。對不同的氣力,例如大象的氣力作冥想,便產生大象的氣力。對內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隱和遠處的知識。

  對太陽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識。對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識。對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運動的知識。對臍輪作冥想,便得到身體運作的知識。對喉嚨作冥想,便能中止饑渴。

 

  對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體穩定。對頭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擁有超覺的視力。由於直覺的力量,產生所有知識。對心臟作冥想,便能得到有關意識的知識。由此便達到超覺的聽力、視力、味覺和嗅覺。

   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礙。通過對生命能量的控制,身體發出光明。對以太及聽覺作冥想,便能聽見上天的聲音。對以太及身體的關係作冥想,瑜伽士的身體便能變得很輕,能夠在空中飛行。對心靈作冥想,便能離開身體,那時無明便會去除。對物質的精微和物理形狀、狀態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質。由此可使身體變得極小、極大,以及不可被損。

  這個身體變得美麗、有力及強壯。通過對器官生命力和它們性質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這些感官。這樣身體便能像思想般飛快移動,控制超覺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通過對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間關係的冥想,便能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以無欲無求來毀滅束縛的種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縛,達到自在。

  瑜伽士不要因這些靈力而驕傲起來,因為這樣便會使他產生障礙及下墮。對時間的運動,之前及之後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識。這種冥想可以分辨兩樣極相似的事情,就算它們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樣。那直覺的知識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質。當真我變得與生命能量同樣純潔,便達到完美與自在。


  解脫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過藥物而獲得、通過念誦咒文,以及通過靜坐冥想而獲得。生命由低級到高級轉化,是由於自然的創造力。行為無論好壞都不直接引起蛻變,只是除去對自然力的障礙,就好像農夫在田裡除去石頭,才能犁溝灌溉一樣。意識可由真我的力量產生。那個原初的意識,仍控制著那些被創造的意識。

  只有那些達到三摩地的意識才能免於欲望,成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果報。即使有時間、空間、物種的阻隔,由於記憶和習性,那些果報都能持續。對喜樂的追求是永恆的,而欲望和習性則沒有開始。它是由因、果、支持與對象造成,沒有這些,它便不存在。過去與將來,各依它們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它們或潛藏,或顯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為這是整體的進化。對象相同,但如果意識不一樣,看出來便不一樣。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是否能被心靈認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心靈被調整至的狀態。意識的調整永為知覺者所知,因永恆的靈是不變的。那些心靈不能照亮自己,因為他們是作為對象而被認知。知覺者與對象不能同時被知覺。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當心靈變成更高形式的靈體,便能知覺更高的意識。在一切知覺中,知覺均被被知覺者著色。心靈受欲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對於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覺者來說,他們的真我與思維分離。得到分辨的意識,便能達到自由。有些時候思維從過去的習慣而來。上文說過,去除這些習性便是去除障礙。那些達到完全的分辨,完全捨棄了各種欲望的狀態,叫做三摩地。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種因果的障礙,獲得自在。知識免除所有遮蔽,變成無限,感官的作用也變得很小。完成了它們的目標,三態之進化便停止。不斷進化的到了最後,成為一種明顯的轉化。當三態完成了它們的目的,便達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識。這便是絕對的自由。


  偉大的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經文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修行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修行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瑜伽經》大約成書為公元前三百年,而歷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Osho講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因此有一位資深的德國瑜伽老師將它濃縮成上、中、下三冊《瑜伽之書》。由臺灣謙達那翻譯成中文。


請掃描下面微信號,加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瑜伽經》中的10個幸福智慧,你知道幾個?
    接下來,Hillari Dowdle用《瑜伽經》的智慧幫你從平淡生活中獲得幸福和自由。微笑可以改變一切,無論你是練瑜伽還是生活,都要去體會快樂。自我實現(Svadhyay):自我學習,自省,研讀經典,以智慧探求真理我們本質是快樂的,追逐快樂也很合理,錯誤的是你追求外在快樂而其實它卻在你心裡
  • Ask Yogi: 什麼是帕坦伽利瑜伽經 Patanjali's Yoga Sutras?
    帕坦伽利整理了流傳的瑜伽片段,通過施展他在梵語上的才能,創造出瑜伽經,瑜伽的真正意義得以彰顯。雖然《瑜伽經》經常與經典的Raja Yoga聯繫在一起,它們的哲學和教義是所有瑜伽士靈感和提升精神的源泉。關於《瑜伽經》是否是多個「帕坦伽利」作者的合作成果,存在著一些爭論。--------《瑜伽經講什麼》Page046 第五節 帕坦伽利是否可能唯一然而,帕坦加利很可能是一個約兩千年前生活在印度北部山區的瑜伽修行者。
  • 瑜伽經的智慧,人生是一場身心的修行
    兩千多年前,瑜伽之祖——撰寫了《瑜伽經》它是最珍貴、最完整的哲學聖典。「瑜伽」,不僅僅是拉伸肢體、緩解疲勞,更是要用《瑜伽經》的智慧,幫助你探索潛在的心智,獲得更深、更高的智慧。今天,來分享幾點瑜伽經裡面對人生有意義的內容。
  • 荷心老師講解《瑜伽經》
    據史料記載,從這個時期開始,到《梨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3000多年,是瑜伽的原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缺少文字記載,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從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籠統的記載,到《奧義書》明確記載的瑜伽及《薄伽梵歌》的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
  •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瑜伽經」的鋪陳方式正好是反過來的,作者帕坦迦利(帕坦加利)是由簡而繁,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為我們開展細說。第一篇開宗明義宣示,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義,所以說瑜伽就是三摩地)。以這個定義的句子為首,「瑜伽經」正式開展。
  • 《瑜伽經》摘錄:堅持練習
    這種瑜伽方法在目前的年代裡是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的。所以這種練習無疑是在浪費時間,並且種下一顆錯誤的想法在心中,最多可以讓狂風大作的心湖偶爾平靜一下而已。正確的觀點是什麼?《瑜伽經》1.2節詩告訴我們要這樣控制它:即讓它「關掉」世俗的想法,將它引導向靈性的目標並利用它。
  • 淺談《瑜伽經》二元性
    》梵語單詞Tato :其後Dvandva:二元性本周帶領瑜伽培訓班的學員閱讀《瑜伽經》成就篇,有學員提到「二元性」的問題,很多人對「二元性」不太理解,今天就系統對「二元性」展開討論,我們將會引用到佛道的經論,大道同源,你會發現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
  • 克裡亞瑜伽 Kriya Yoga(悠季瑜伽中級教師培訓內部教案)
    —— 《瑜伽經》第二章第 1 節克裡亞瑜伽(Kriya)不僅是理論方面的知識,在瑜伽的實踐過程中也非常實用。克裡亞瑜伽(Kriya )包括「身體的自律」(苦行)、「學習經典」、「臣服於神性」等三部分內容。它們是克服幹擾源(Klesa 障礙、阻礙)和契入開悟境界的方法。同時。
  • 渝中區瑜伽教練學習班
    渝中區瑜伽教練學習班?2: 高溫瑜伽(高溫瑜伽功效、高溫瑜伽國際標準的26個體式及序列練習實踐體驗)3:瑜伽飲食學4:瑜伽經講解5:中級瑜伽呼吸法及瑜伽體式簡瑜伽課程:1:阿育吠陀瑜伽養生學2:瑜伽潔淨法(清潔法的益處和禁忌)3:體式糾正法4:瑜伽哲學、生活方式和瑜伽教師道德行為準則5:有效的瑜伽教學語言和溝通方式6:哈他六業
  • 瑜伽經1:《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靈性的旅程
    帕坦伽利是一個對瑜伽有巨大意義的聖人。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裡,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帕坦伽利創造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
  • 瑜伽起源與發展,給你一個愛上瑜伽的理由!
    瑜伽通常被翻譯為「個人靈魂與宇宙靈魂的結合」即通過身體、精神和靈魂的統一而實現個人與聖靈的結合。練習瑜伽的人被稱為瑜伽修行者(在梵語中稱為瑜伽男修行者【陽性】或瑜伽女修行者【陰性】),儘管這些名稱實際上意指那些在通向瑜伽的道路上取得很大進步的高水平修行者。一、瑜伽的起源瑜伽的起源已無法在歷史中追潮。
  • 《瑜伽經》摘錄:物質意識
    跟隨嘉娜娃導師學習《瑜伽經》,讓我認識到大家都期望的天堂,是物質軀體感受最美好的地方,但是不是軀體內靈性個體的終極目標。靈性的個體的終極目標是,在擁有人體生命的寶貴時間裡,追尋真我、真愛、真快樂,通過努力覺悟自我,一次性地徹底解決生死問題,追求人體生命真正的瑜伽完美境界。感恩敬愛的嘉娜娃導師仁慈教導!
  • 《瑜伽經-獨存篇》解讀006|Ram瑜伽終身研習班
    01《瑜伽經》第二篇是為了什麼樣的人而說的呢?所以,帕坦伽利就在《瑜伽經》的第二篇中,為他們繼續講「行瑜伽Kriya-yoga」,以及種種的Yama和Niyama等等~然而,對這些人而言,講「獨存」還不是時候,所以,第二篇第25經,就只是簡單的對「獨存」做了定義:因為無明消失了,見者不再和所見結合,所以能獨存。
  • 【空竺瑜伽】全美瑜伽聯盟認證-全美瑜伽聯盟200小時瑜伽教練培訓
    理論:瑜伽的歷史和流派研讀瑜伽經典:《瑜伽經》了解人體的呼吸系統,原理,現狀的蛻變史,以及呼吸模式的喚醒和激活,如何通過呼吸調理氣血、宮寒等亞健康狀態、實操10個呼吸輕鬆減脂瘦身。理論:研讀瑜伽經典:《瑜伽經》、瑜伽哲學熱身序列流動組合解析和實踐掌握準確的身體評估流程和實操落地拜日式A/B精講以及梵文計數,英文吸呼氣及梵文體式名。
  • 《瑜伽經》全文
    經過一段長時間,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欲望。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鍊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 <新書推薦>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附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這些內容分別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之中。◎本書源起   斯瓦米韋達於2006年底至2007年初,在印度學院中做過一次「瑜伽經初級班講座」,但是只講完了前三篇。一直到了2012年的11月,他才接續講第四篇。
  • 淺嘗不輒止 瑜伽經 | 1.8 viparyayo mithyājñānamatadrūpapratiṣṭham
    《瑜伽經》這本經典著作,從剛接觸瑜伽到現在反反覆覆也翻過很多次,卻從未從頭至尾的完整研讀過。現在,將再次打開這本經典。
  • 古印度《瑜伽經》(全文)
    這一時期缺少文字記載,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從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籠統的記載,到《奧義書》明確記載的瑜伽及《薄伽梵歌》的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
  • 《瑜伽經》開篇語,簡單震撼
    《瑜伽經》開篇第一句話說:現在,開始教授瑜伽。 這句話看起來太普通了,從小到大每節課開始前,老師都說:好,開始上課。 《瑜伽經》作者帕坦伽利所說的「現在」,有兩重含義:1、你準備好了嗎?2、放下萬念,當下即是。 現在,開始的是你的心態。
  • 【重新認識哈達瑜伽】
    今天的我,異常開心和興奮,只因聽了王志成老師解說的《哈達瑜伽之光》。他的講解讓我內心感慨萬分。一小時的分享,我聽了兩小時。兩小時結束,筆記也隨之出爐,腦中、心裡對自己學習傳統瑜伽的信心更堅定了,同時,也有一個特別的想法:我想去學習瑜伽的專業,去研讀、學習瑜伽經典,走向更深的瑜伽學習道路,只為更了解瑜伽的知識,傳播更正念的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