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故事 | 麵塑大師——董鳳岐

2021-01-13 文化尚品

董鳳岐,女,1939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1959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面人湯)工作室,成為當年「面人湯工作室」全國唯一弟子。

董鳳岐從事麵塑工作59年整,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省級濟南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其麵塑作品曾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省級最高獎項)民俗類二等獎、法國世界農業博覽會——華人麵塑捏塑個人表演金獎、北京工藝美術國際博覽會國家級金獎等獎項。

董鳳岐的麵塑技藝由面人湯(子博)先生親自指教,她又接受現代造型藝術的教育,因此,她的作品不僅繼承和發展湯派麵塑的傳統特色,還融合現代造型藝術的精華。上學期間,董鳳岐就展露出在麵塑藝術上的天賦,上世紀60年代初,她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其麵塑作品精品——戰國時政治家、詩人屈原,就被郭沫若先生收為藏品。 

在泉城生活近40載,她的作品自然融入許多濟南元素,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濟南麵塑的代表。她的麵塑技巧純熟,刻畫細膩,敷色華麗,結構準確,製作過程乾淨利落,尤其擅長塑造古典美女。

董鳳岐的另一絕技是捏塑高僅1釐米左右的的微型人物造型,置於挖空的核桃內俗稱「核桃面人」。八仙過海、十八羅漢、觀音、佛像、鍾馗等,人物雖小,但表情生動,形象傳神,衣紋髮絲皆有細緻入微的表現。她的一個代表作品《老壽星》,就是在凹凸不平的核桃殼中,老壽星拄著拐杖,笑眯眯地望著觀眾,眉毛、手指、衣褶刻畫得細緻入微。

「面人的頭比綠豆粒還小,但是表情要生動,眉毛、鬍鬚都很細,黑白眼珠都要表現出來。」年輕觀眾還要瞪大眼睛才能看清「核桃面人」的細節,已經77歲的董鳳岐製作麵塑卻只是憑藉一雙肉眼,「眼不花,戴眼鏡覺得隔了一層」。  

在董鳳岐的手下,麵塑已不僅僅是兒童的玩具,而是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50餘年的藝術生涯,董鳳岐收徒50餘人,普及教育4000多人次,「原來還在濟南大學授課,現在年齡大了,主要在家教學生了。」

讓董鳳岐欣喜的是,現在政府、社會各界逐漸重視傳統藝術,「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麵塑課程,學生也都非常喜歡。」

更多精彩看這裡!

月白、鴉青、黛藍……這才是你不知道的人間絕色!

穿短裙秀美腿的51歲周慧敏宛如少女!21歲的我,敗了!

沒身高、沒肌肉、沒顏值,這樣的他憑什麼是志玲姐姐的理想型?

一把扇子一萬多,一個頭面上百萬!《延禧攻略》道具憑啥這麼貴?

相關焦點

  • 錢翠芳:金陵「麵塑大師」面裡藏真
    【人物檔案】姓名:錢翠芳性別:女年齡:保密職業:麵塑非遺傳承人一雙巧手,捏出萬變造型,捏出世間百態,她就是被人們稱為「麵塑大師」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錢翠芳。她的作品以其獨有的「原汁原味」深受大家的喜愛。
  • 與潮流同行的麵塑手藝人
    在他的指尖,綻放出自然萬物的千姿百態,每一個作品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每個人物都擁有自由的靈魂。在他的理解中,麵塑並非陳舊的老手藝,而應擔負起教育功能,吸收本土傳統的營養,打撈歷史文明的遺珠,持續拓展素材,與潮流同行。
  • 河西區掛甲寺街新城小區開展非遺進社區——麵塑手工體驗活動
    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增強居民對傳統民俗藝術的了解,掛甲寺街於11月26日下午在新城小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舉辦了「非遺進社區-麵塑手工體驗活動」,邀請了非遺技藝——麵塑的指導老師向掛甲寺街的老人朋友們進行麵塑的介紹和教學。
  • 麵塑藝人張新芳傳授技藝
    10月18日上午,麵塑藝人張新芳應邀來到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為參加全市美術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員們講述麵塑文化歷史,傳授面人製作技藝。2015年,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期間,他的麵塑作品被駐馬店市非遺保護中心收藏;2017年,洛陽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期間,他的作品被評為「最佳非遺項目獎」;2019年以來,張新芳精心創作的《八零後的童年》、《打鐵花人物場景》、《傳統釀酒文化場景》等作品,分別被駐馬店市文化館、確山縣文化館收藏。
  • 玩麵塑,捏麵人——麵塑大師何曉錚展絕活
    舜網訊 玩麵塑,捏麵人,這個暑假就是要「找樂」!8月15日下午,在北坦街道生產路社區居委會二樓活動室,一期名為「麵塑的秘密」少兒暑期夏令營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特邀請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何曉錚先生來到社區給小朋友們現場展示麵塑「絕活」。
  • 臨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曲玉雙:以面「塑」英雄,心「藝」送戰士
    在疫情防控期間,曲玉雙通過電視、網絡等看到醫護人員、志願者、社區群眾等群體堅守在一線同疫情抗爭的事跡後深受感動,動手捏出一組戰「疫」人物的麵塑作品,準備送給聊城、臨清的醫院及特戰救援隊、青年突擊隊等志願團隊,以此來紀念疫情防控時期的感人故事。  近日,曲玉雙向記者講述了她的「麵塑」故事。
  • 全國技能大賽上,副省長戴柏華「點讚」漯河「非遺」麵塑!
    來自漯河技師學院師生們的非遺麵塑作品,在該比賽上驚豔亮相。 其中,色彩豔麗、人物栩栩如生的麵塑作品畫面頓時讓人眼前一亮,而這些麵塑作品則來自於漯河技師學院師生們的創作。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麵塑非遺教學:大師希望居民們學會並永久傳承下去為了讓大家有一個直觀感受,活動當天郭立洋帶來了事先列好的12生肖、還有八仙過海、孫悟空、皮卡丘、小豬佩奇、白龍馬等麵塑。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3月25日,當記者來到「非遺」麵塑曲阜市代表性傳承人張磊家中時,他正在製作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的麵塑肖像,揉、捏、按、搓間,鍾南山院士那剛毅的眉眼便躍然面上。「我們宅在家時,無數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就想用手裡的麵團記錄下他們的模樣,留存這段難忘的記憶。」談起製作抗疫題材麵塑群像的初衷,張磊頓了頓手中的小刀說。
  • 馬靜的麵塑
    那天一行人去雄縣十里舖,完全是因為聽說了馬靜是剪紙非遺傳承人,慕名登門拜訪,想求幾幅剪紙。誰知,一進她家門,正好趕上她家有人過生日,她專門做的麵塑剛剛出鍋,正在用釉彩點染。看著琳琅滿目的麵塑,沒聊幾句剪紙,話題自然就轉到了麵塑上。麵塑是個文詞,實際我們都叫它花糕、面人、花餑餑。
  • 麵塑之花在校園悄然綻放——記開封宋都麵塑傳承人邢勝男
    中國法治河南訊(張峰 通訊員 王水田)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封市禹王臺區宋都麵塑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邢勝男,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非遺文化走進生活,融入生活,用藝術家般的雙手和人民教師的身份,潛心鑽研和傳承古老、悠久的麵塑文化。
  • 領略冬至文化 傳揚百年非遺 五華區圖書館舉辦冬至雅集活動
    本次活動以「觸摸雲南非遺文化」為主題,邀請了雲南非遺嗚嘟傳承人楊德雲、麵塑傳承人劉麗春、剪紙傳承人汪元、拼布繡傳承人王雲華四位大師到場,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非遺文化展示活動。活動現場還特別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專區,到場讀者朋友們不僅觀賞學習了雲南非遺文化,更是親自動手體驗了麵塑、剪紙等項目。活動最後,讀者還品嘗了熱乎乎的湯圓,感受南北方傳統冬至美食文化。
  • 非遺專訪:麵塑藝人高志和
    而在武漢有這麼一位技藝精湛的麵塑藝人,高志和雅號「面人高」。高志和作品高志和作品民間街頭麵塑藝人高志和接受採訪「天下麵塑出穆李」,而這穆李說的正是距離高志和老家山東菏澤城西南十多公裡的穆李村,近代麵塑之鄉,菏澤麵塑的發源地。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菏澤麵塑藝人走南闖北。高志和從小跟隨父親來到武漢,10歲時便開始向叔叔學習捏麵人。
  • 非遺亮相嘉年華,捏麵人大師迎來「最小」徒弟
    譚先華教小女孩做麵塑。上遊新聞記者 甘俠義 攝麵塑、漆器、葫蘆畫……昨日,2018重慶與世界嘉年華活動迎來九龍坡主題周。在渝北區新光天地主會場,九龍坡帶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市民不僅在現場觀看大師的作品,還親自參與互動,體驗製作過程,當一回「非遺傳承人」。捏面30多年如今迎來最小「學生」昨日下午,重慶麵塑代表性傳承人譚先華在會場坐下,在他面前展示著的,有花鳥蟲、五虎將、豬八戒、戲劇人物劉備等,這些作品栩栩如生,製作精細,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 慢活周末,跟著手工藝大師學剪紙和麵塑
    12月5日周六 10:00-11:00活動價格:98元(含一大人一小孩)活動人數:每份套餐限一大一小兩人參加費用包含:(1)剪紙教學一次(2)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參觀門票 2張(限1大1小) (3)體驗課程的所有材料費用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
  • 在非遺大師「面人張」手下,一個個「抗疫戰士」栩栩如生
    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護大家的安全,社區基層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紛紛上崗執勤,他們堅守在小區門口為返京人員登記、測量體溫,為公共區域消毒,監督返京人員自覺隔離……這一幕幕場景被非遺大師張俊顯記在心裡,方方正正的彩色麵團在他手中一搓、一揉、一捏,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抗疫戰士」便呈現了出來。
  • 東營市圖書館麵塑手工課走進安寧社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帥為弘揚傳統民俗文化,讓更多的少年兒童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麵塑的傳統技藝魅力,11月29日下午,東營市圖書館麵塑手工課走進安寧社區,為轄區的少年兒童傳授傳統民俗文化藝術。「老師,麵塑讓我的小手變靈活了耶!」「老師,小兔子的眼睛安這個位置行嗎?」「老師,我想讓小兔子穿上花裙子。」安寧社區的活動室內氣氛十分活躍、暖意洋洋。活動中,麵塑老師介紹了麵塑的製作方法,詳細地講解了麵塑的技巧。在孩子們的提問中,老師逐一回答孩子們的問題,並手把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