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枕邊故事真的很講究,佛教、孝悌、廉潔,應有盡有

2020-12-16 橘皮文書

今天我們老百姓用的枕頭在古代卻是大不相同的。古時的枕頭可不是如今我們用的那種質地柔軟的材料,而是多用堅硬的陶瓷。古代瓷枕雖然最早出現在隋朝,但是在宋、金、元三代隨著瓷窯技術的提升而逐步發展成熟。古人熱衷於燒制瓷枕,而且瓷枕也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庭,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必不可少的臥具。目前在我國各類博物館中向公眾展示的瓷枕大都是古人家庭所用,也有少部分是作為隨葬品的文物。

古人在用枕頭作為臥具的同時,也習慣通過高超的燒制技藝將當時人們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詩詞歌賦、處世哲學、勵志故事刻畫在枕頭上。這讓一個小小的枕頭不僅僅成為一個審美情趣的載體,更讓這方寸之間變成了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地展示中華傳統核心文化及價值觀的平臺。

在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瓷枕藝術表現形式中,給橘皮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些瓷枕上收錄的各類圖像故事。一個枕頭就是一部生動的故事書,這在如今可並不多見,橘皮願意將自己看到的這些有趣的瓷枕與大家分享。

橘皮這次現場收錄的三個有趣的瓷枕均來自於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

圖一

元代《僧稠分虎人物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上描述的是一段佛教故事。東魏北齊時期有個著名的高僧叫僧稠。僧稠先在鉅鹿景明寺出家,後來又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被譽為「蔥嶺之東,禪學之最」。僧稠後來在嵩嶽寺講經說法,受眾甚多,影響甚大,出了很多神奇故事。這個瓷枕圖畫表現的就是「僧稠分虎」的神奇傳說。這個傳奇故事講的是有一天僧稠禪師路過蔥嶺,看到兩隻猛虎正在互相撕咬奪食。僧稠禪師見狀並未躲避,而是上前以禪杖分開兩虎向它們講經說法。而那兩隻原先兇猛無比的惡虎看到僧稠禪師居然乖乖地匍匐在地認真地聆聽經法來。等到僧稠禪師講完那段經法,兩隻老虎不再奪食,不再傷人,並從此跟隨僧稠左右。古人將這段典故刻畫在瓷枕上無非是寄望佛教的力量能感化兇惡,讓人間充滿善良與和諧。

圖二

元代《時苗留犢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上圖案描繪的是東漢官員時苗清正廉潔的故事。時苗接到任命去壽春擔任縣令時,自己家中清貧,唯一的財產只有一頭黃牛。於是時苗隻身牽著一頭老黃牛去赴任。幾年後,時苗任期屆滿離任時把那頭黃牛產下的小牛犢留下給當地的老百姓。他對百姓們說:「這個小牛犢是來壽春後我家黃牛產下的,它是吃壽春水草長大的,理應留給壽春的父老鄉親。讓它給窮苦百姓出點力,這是時苗的一點心意」。時苗的言行感動了當地百姓,從此時苗清廉名聞天下。「留犢」二字成了為官清廉的代名詞 。元代瓷枕上刻畫的這段廉政故事無疑是當時古人感恩清官當政,國泰民安的真實寫照

圖三

元代《鮑山行孝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圖案描述的是古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說的是漢獻帝時陝西臨潼新豐人鮑出背母回鄉的故事。漢獻帝興平年也就是公元194年左右戰亂紛紛。鮑出因家裡貧困揭不開鍋與兄弟幾個外出覓食,不想家中母親被匪徒劫持去了南陽。後鮑出與兄弟輾轉奮勇奪回其母,並準備帶母親回家。但是他母親當時因病不能自己行走,兄弟們想用車將母親運回。鮑出考慮到當時回鄉之路經過險峻的重山和崎嶇的山路,非常危險,於是決定做一個竹簍讓母親坐於簍內由自己背回家鄉。就這樣,鮑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母親背回家鄉。鮑出的母親後來活到百餘歲,皆因鮑出的孝順。孝悌一直是古人頌揚的重要美德,因此他們也不忘在枕邊極力刻畫表現。

欣賞了以上三件邯鄲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我們可以發現元代的瓷枕大多是長方形,而且體積比宋、金時代的要大。橘皮在想,也許正因為元代的工匠更喜歡在瓷枕上表現更為詳實的勵志故事,所以他們需要更大一點的瓷枕吧。

相關焦點

  •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廉潔家風 | 孝悌何以為仁之本 2020-04-21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孝悌為仁之本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悌之人是不會喜好冒犯長輩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一個不喜好冒犯長輩的人,可是卻喜歡興風作浪、擾亂人群,那是不會有的,因為他有孝悌之心的根底。
  • 廉潔故事 | 新鞋踩泥
    廉潔故事 | 新鞋踩泥 2020-12-07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人倫底蘊:孝悌為仁之本
    古人講,以孝悌治天下。這一觀點,道出了孝悌在中國古文化和政治教化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價值。孝和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實是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哲理。《孝經》一書的出現,就是深刻而全面闡釋這一道德內核的思想經典著作。孝悌為仁之本的主張,來自《論語·學而》。
  • 廉潔家風故事(八)|何沂宸:母親與人間理想
    廉潔家風故事(八)|何沂宸:母親與人間理想 2020-09-02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的意思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這句古詩文。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就是「孝悌者也」。這個關鍵詞。「孝悌」,其本意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然後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東西確立後道就產生了,而孝悌正是人的根本。這句話把孝心和君子以及仁德聯繫在一起。告訴我們君子致力於根本的東西,這些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孝心,因為孝悌才是人的根本。「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從其他方面告訴我們孝順的人是不會做出出格的事也不會叛逆上級和造反的。
  • 古人為什麼愛算命?古人真的算對嗎?真正的原因是這樣的
    古人算卦真的這麼準嗎?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東西很多都是經過後來的人做了各種美化之後才出來的。要不然就是算命先生自己編的故事。再加上算命先生走街串巷忽悠,古人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娛樂。當他們互相說的時候,全世界都知道了,現在三人成虎,以假亂真,就像現在很多人對道教和佛教的印象只來自於各種小說和電視劇一樣。古人迷信,算命先生更善於察物,媚人,結交各界人士。
  • 枕邊故事|鄂溫克的駝鹿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講故事吧。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聽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接力出版社官方微信的《枕邊故事》欄目每期精選中外著名作家創作的經典故事,讓孩子通過耳朵愛上閱讀。
  • 【獎】枕邊故事阿黛拉和沙子先生
    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講故事吧,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
  • 【贈書】枕邊故事|我就是我
    (點擊視頻看書、聽故事,無WiFi的朋友可直接點擊下方音頻喲!)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講故事吧。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聽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接力出版社官方微信的《枕邊故事》欄目每期精選中外著名作家創作的經典故事,讓孩子通過耳朵愛上閱讀。
  • 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
    自古以來,鬍鬚男就是成熟的重要象徵在這裡,我姑且不論,那個美醜正常的蓄著鬍子的男人,只有古代的生理怪人例外鬍子雖然只是一撮毛,但其中有很多「講究」等等,漢朝時,漢族喜「多鬚鬍子」唐宋時期,民間有染鬍子的風潮
  • 【贈書】枕邊故事|幸福小雞過生日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講故事吧。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聽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接力出版社官方微信的《枕邊故事》欄目每期精選中外著名作家創作的經典故事,讓孩子通過耳朵愛上閱讀。小雞們要過生日了,雞媽媽帶著小雞們去蛋糕店。好吃的蛋糕、奶酪,還有大布丁,選哪個好呢?
  • 講究可以多少不能少燒,背後有啥講究?
    講究可以多少不能少燒,背後有啥講究?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在很多的時候還是會燒香的,無論是祭奠自己的祖先,還是去廟裡拜佛。都免不了要遇到要燒香的時候。這燒香的時候,大家肯定觀察過這麼一個現象。就是在這燒香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上四根也不燒兩根?也不是五六七八根呢?所以我們就知道這背後肯定是有什麼講究和說法的。但是從來也沒有人提起過。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佛教為了宣揚其教理,往往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講解很多深奧的道理;同時,為了強化釋迦牟尼這一崇拜對象在信徒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十分重視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宣傳。所以佛教寺院和石窟中,雕刻或繪製的有關釋迦牟尼傳記的故事(簡稱佛傳故事)隨處可見。
  • 古人到底刷不刷牙?其實古人遠比今人想像的講究
    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聽」(zhentingwx
  • 點亮廉潔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梅花山廉潔文化主題公園,記者看到該公園設置了主題標識、形象牌、宣傳欄、宣傳牌、造型牌和石刻等多種宣傳載體,並採用漫畫、格言、楹聯等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寓教於景,一步一景、一景一宣,貫穿於主題公園的道路兩旁,從山腳沿著登山步道直至山頂,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公園內涵豐富,教人向善向好。我經常帶孫子過來玩,把上面的故事講給他聽,很有意義。」
  • 古人的講究——文房四寶
    筆山臂擱古人的精緻你無法想像除了這些,大家還有什麼發現嗎?有小編不知道的請評論告訴我喲。
  • 古代的酒禮與酒俗之說,古人「溫酒」又有什麼講究?
    在這千年的酒文化中,留有「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喝酒多為溫酒,那麼,這又有著怎樣的文化淵源呢?一、起源傳說首先,來了解一下酒的起源。最古老的造酒傳說是流傳民間的「酒星造酒」,古人將酒作為上天對人們的恩賜,可見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 古人如何刷牙?可能你還不如古人愛乾淨
    作為新時代的好奇寶寶,當你拿著牙刷在屋裡踱步,感嘆「這都是朕的江山」之時,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作為吃飯講究、走路講究、睡覺講究的古人前輩,他們是怎麼刷牙的?如果不刷的話,他們接吻的時候會嫌棄彼此口中的味道嗎?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有子談孝悌。要明白兩個前提。孝是對父母長輩之愛,悌是對兄弟姐妹之愛。這兩種愛基本把家庭的全部成員都包括之。所以,孝悌著意於愛。這是其一。其二,有子之所以首先言孝悌,是因為符合儒家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推進。修身就是立己之道。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