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老百姓用的枕頭在古代卻是大不相同的。古時的枕頭可不是如今我們用的那種質地柔軟的材料,而是多用堅硬的陶瓷。古代瓷枕雖然最早出現在隋朝,但是在宋、金、元三代隨著瓷窯技術的提升而逐步發展成熟。古人熱衷於燒制瓷枕,而且瓷枕也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庭,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必不可少的臥具。目前在我國各類博物館中向公眾展示的瓷枕大都是古人家庭所用,也有少部分是作為隨葬品的文物。
古人在用枕頭作為臥具的同時,也習慣通過高超的燒制技藝將當時人們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詩詞歌賦、處世哲學、勵志故事刻畫在枕頭上。這讓一個小小的枕頭不僅僅成為一個審美情趣的載體,更讓這方寸之間變成了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地展示中華傳統核心文化及價值觀的平臺。
在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瓷枕藝術表現形式中,給橘皮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些瓷枕上收錄的各類圖像故事。一個枕頭就是一部生動的故事書,這在如今可並不多見,橘皮願意將自己看到的這些有趣的瓷枕與大家分享。
橘皮這次現場收錄的三個有趣的瓷枕均來自於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
圖一
元代《僧稠分虎人物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上描述的是一段佛教故事。東魏北齊時期有個著名的高僧叫僧稠。僧稠先在鉅鹿景明寺出家,後來又到少林寺拜跋陀為師,被譽為「蔥嶺之東,禪學之最」。僧稠後來在嵩嶽寺講經說法,受眾甚多,影響甚大,出了很多神奇故事。這個瓷枕圖畫表現的就是「僧稠分虎」的神奇傳說。這個傳奇故事講的是有一天僧稠禪師路過蔥嶺,看到兩隻猛虎正在互相撕咬奪食。僧稠禪師見狀並未躲避,而是上前以禪杖分開兩虎向它們講經說法。而那兩隻原先兇猛無比的惡虎看到僧稠禪師居然乖乖地匍匐在地認真地聆聽經法來。等到僧稠禪師講完那段經法,兩隻老虎不再奪食,不再傷人,並從此跟隨僧稠左右。古人將這段典故刻畫在瓷枕上無非是寄望佛教的力量能感化兇惡,讓人間充滿善良與和諧。
圖二
元代《時苗留犢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上圖案描繪的是東漢官員時苗清正廉潔的故事。時苗接到任命去壽春擔任縣令時,自己家中清貧,唯一的財產只有一頭黃牛。於是時苗隻身牽著一頭老黃牛去赴任。幾年後,時苗任期屆滿離任時把那頭黃牛產下的小牛犢留下給當地的老百姓。他對百姓們說:「這個小牛犢是來壽春後我家黃牛產下的,它是吃壽春水草長大的,理應留給壽春的父老鄉親。讓它給窮苦百姓出點力,這是時苗的一點心意」。時苗的言行感動了當地百姓,從此時苗清廉名聞天下。「留犢」二字成了為官清廉的代名詞 。元代瓷枕上刻畫的這段廉政故事無疑是當時古人感恩清官當政,國泰民安的真實寫照
圖三
元代《鮑山行孝故事長方枕》
這個枕頭圖案描述的是古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說的是漢獻帝時陝西臨潼新豐人鮑出背母回鄉的故事。漢獻帝興平年也就是公元194年左右戰亂紛紛。鮑出因家裡貧困揭不開鍋與兄弟幾個外出覓食,不想家中母親被匪徒劫持去了南陽。後鮑出與兄弟輾轉奮勇奪回其母,並準備帶母親回家。但是他母親當時因病不能自己行走,兄弟們想用車將母親運回。鮑出考慮到當時回鄉之路經過險峻的重山和崎嶇的山路,非常危險,於是決定做一個竹簍讓母親坐於簍內由自己背回家鄉。就這樣,鮑出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將母親背回家鄉。鮑出的母親後來活到百餘歲,皆因鮑出的孝順。孝悌一直是古人頌揚的重要美德,因此他們也不忘在枕邊極力刻畫表現。
欣賞了以上三件邯鄲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我們可以發現元代的瓷枕大多是長方形,而且體積比宋、金時代的要大。橘皮在想,也許正因為元代的工匠更喜歡在瓷枕上表現更為詳實的勵志故事,所以他們需要更大一點的瓷枕吧。